《西廂記》的「春」與「秋」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西廂記》的「春」與「秋」

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上頗負盛名,被賈仲明譽為「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凌波仙〕弔詞)。作為崔張故事的改編本,該劇充分發揮雜劇文體的特點,將抒情與敘事緊密結合,於小說、諸宮調之外,另塑典範。其中值得關注的改變,是對「春」與「秋」的時間框架的設定,所謂「《西廂記》謂之《春秋》,以會合以春,別離以秋雲耳」(李開先《詞謔》)。

回溯崔張故事的流變,作為故事源頭的唐傳奇《鶯鶯傳》雖然提到了春、秋,卻並沒有強調春與秋的季節特點與故事發展、人物情感的關係。李紳的《鶯鶯歌》注意到春天的背景,把鶯鶯的身姿和芳草花時相聯繫。宋人的相關吟詠如趙令畤《蝶戀花鼓子詞》、毛滂《調笑轉踏》也只是借春景以抒情。無論詩歌、鼓子詞,還是轉踏,他們對春天的歌詠,均源於詩詞所共同具有的抒情傳統。

在崔張故事的流傳過程中,對春天、秋天景色的大量歌詠是從《董西廂》開始的。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作為一部說唱作品,在改編崔張故事時,表現出對春天、秋天這兩個季節的特別重視。其中有大量的曲詞歌詠春天的思念、秋天的離愁。比如「聯詩」以後的〔雙調·豆葉黃〕曲:「薄薄春陰,釀花天氣,雨兒廉纖,風兒淅瀝。藥欄兒邊,鉤窗兒外,妝點新晴:花染深紅,柳拖輕翠。採蕊的遊蜂,兩兩相攜;弄巧的黃鸝,雙雙作對。對景傷懷恨自己。病裡逢春,四海無家,一身客寄。」(卷一)清人焦循曾盛讚《董西廂》的曲詞。但是,在《董西廂》中,作者雖然大量藉助春天、秋天來抒情,卻仍延續了《鶯鶯傳》順序交代事件發展時間點的做法,且春季、秋季反覆出現。在《董西廂》中,「春」與「秋」是抒情的利器,並不具有結構的意義。

中國傳統戲曲「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戲曲劇本的寫作,如何演繹故事,如何「搭架」,一再為曲學家所強調,而對「時間」的處理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王實甫在把鶯鶯故事改編為雜劇時,從表現崔張愛情這個核心出發,把「春」與「秋」確定為故事展開的時間框架,所謂「相見時紅雨紛紛點綠苔,別離後黃葉蕭蕭凝暮靄」(第五本楔子〔仙呂·賞花時〕)。故事主人公在春天相見,在秋天送別。春與秋的季節更替與人物的聚散離合、劇本情節的推進嵌合為一體。

《西廂記》雜劇既把「春」與「秋」確定為故事的時間框架,故著意突出這兩個季節,集中筆力於春日的思念、秋日的別愁。一方面,全劇花了大量的筆墨鋪寫春天的相遇、聯詩、聽琴、私會、秋日的離別。另一方面,在鶯鶯張生春宵私會的情節之後,雜劇雖和《董西廂》一樣,隨之表現老夫人發現了二人的私情,但《董西廂》在此處對情節多做鋪展,寫「拂旦,令紅娘招生小飲」;寫張生向法聰借錢為定物;寫赴宴;寫「後數日,生行」。雜劇則在老夫人責問紅娘後,隨即叫來鶯鶯、張生,並且要求張生第二天即上朝取應。整個劇本對故事的搬演就此迅速推進到「秋」,展開秋日的「長亭送別」。這不僅使得情節十分緊湊,而且也強調了「秋天」這個時間節點。對「春」與「秋」兩個時間點的確定與著力表現,使《西廂記》雜劇中的崔張故事具有了一個貫通而清晰的脈絡。

也正是在「春」與「秋」的框架下,劇本發揮傳統文化中季節所蘊含的情感,利用雜劇「扮演」的特點,把春天、秋天,與人物的思緒緊密結合,藉助曲辭,對人物的心事做細膩深入的挖掘。「春」與「秋」的季候,使雜劇中鶯鶯張生的愛情在抒情方面與詩歌傳統充分銜接。傳統戲曲的抒情性由此得到了很好的彰顯。同時,劇本對「春」「秋」二季的表現又緊扣情節發展,讓自然景色為劇情的展開服務。比如在故事的開始,《董西廂》是由敘述者來交代春天:「貞元十七年二月中旬間,生至蒲州,乃今之河中府是也……〔仙呂調·賞花時〕芳草茸茸去路遠,八百裡地秦川春色早,花木秀芳郊。蒲州近也,景物盡堪描。○西有黃河東華嶽,乳口敵樓沒與高,仿佛來到雲霄。黃流滾滾,時復起風濤。」(卷一)但《西廂記》雜劇則是在鶯鶯出場時,讓鶯鶯直接唱出心中對春天的感觸:「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第一本楔子〔仙呂·賞花時〕)春日之景牽動鶯鶯的心緒。劇本用鶯鶯的唱詞傾訴她在暮春時節的愁懷,落花飄零中的傷感,讓觀眾在劇本的開始,就對人物有一種直接、感性的體味,也為鶯鶯隨後的愛情萌動做出鋪墊。

張生佛殿偶遇鶯鶯,一見鍾情。《西廂記》雜劇寫張生對鶯鶯的美好感受是「恰便是嚦嚦鶯聲花外囀」(〔勝葫蘆〕),是「若不是襯殘紅芳徑軟,怎顯得步香塵底樣兒淺」(〔後庭花〕)。寫鶯鶯離去後張生的失落是「空餘楊柳煙,只聞得鳥雀喧」(〔後庭花〕)。以春天的景致寫張生的「意惹情牽」,表達他的愛慕之情。「心猿意馬」的張生因此決定「不往京師去應舉也罷」。

「長亭送別」是雜劇中經典的一折。作為主唱的鶯鶯的曲詞在對餞別時刻的摹寫中,一再穿插對秋景的歌吟。「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正宮·端正好〕)秋空之高遠,暮秋的西風、菊花、大雁、紅葉,渲染著離別的背景,寫出鶯鶯內心的煩惱與傷心。「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悽迷」(〔脫布衫〕),風中翻飛的黃葉、煙霧籠罩的枯草,點出秋日的悽涼,也映照著宴席上的痛苦與壓抑。「夕陽古道無人語,禾蜀秋風聽馬嘶」(〔一煞〕)浩蕩秋風中的馬嘶,宣告著離別,也強調著孤獨與寂寞。唱詞成功融匯範仲淹《蘇幕遮》、王勃《山中》、王安石《桂枝香》、李白《憶秦娥》等詩詞的情感和意境,使感情的容量異乎尋常的豐厚,耐人尋味。送別情節的搬演、「愁眉淚眼」的鶯鶯形象的塑造,與詩歌抒情之美融合無間。

「長亭送別」之後,張生投宿於客店,睡夢中鶯鶯追趕而來。「董西廂」寫張生客店夢醒後是「越越的哭到月兒落」,而雜劇則把《董西廂》對張生「哭泣」的描述改寫為張生的唱詞:「〔雁兒落〕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葉風,昏慘慘雲際穿窗月。〔得勝令〕驚覺我的是顫巍巍竹影走龍蛇,虛飄飄莊周夢蝴蝶,絮叨叨促織兒無休歇,韻悠悠砧聲兒不斷絕;痛煞煞傷別,急煎煎好夢兒應難捨;冷清清的諮嗟,嬌滴滴玉人兒何處也?」(第四本第四折)寫秋夜穿過雲層的月光,寫風吹落葉之聲,寫促織的叫聲、搗衣聲,用寥落的秋景、悽切的秋聲抒寫張生的心情,藉助夢醒後的所見所聞來表達張生的思念,豐滿劇本對離別傷痛的刻畫。

在《西廂記》雜劇對崔張愛情故事的表現中,紅娘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劇中紅娘的唱詞亦時時和「春」與「秋」的時序相聯繫。在「董西廂」中,張生跳牆一段,是用敘述者的視角來寫景:「夜深更漏悄,張生赴鶯期約。落花薰砌,香滿東風簾幕。手約青衫,轉過欄幹角。見粉牆高,怎過去?自量度。○又愁人撞著,又愁怕有人知道。見杏梢斜墮嫋,手觸香殘紅驚落。欲待逾牆,把不定心兒跳。怕的是:月兒明,夫人劣,狗兒惡。」(卷四〔中呂調·碧牡丹〕)但在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中,則改為紅娘主唱:「(紅雲)姐姐今夜月朗風清,好一派佳致也……〔駐馬聽〕不近喧譁,嫩綠池塘藏睡鴨;自然幽雅,淡黃楊柳帶棲鴉。金蓮蹴損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夜凉苔徑滑,露珠兒溼透凌波襪。」(第三本第三折)「淡黃楊柳帶棲鴉」用賀方回《浣溪紗》詞,而以「嫩綠池塘藏睡鴨」為對,不但天然巧妙,而且更突出了春日的爛漫色彩。劇本藉助紅娘的眼睛,由這位事件的參與者來描摹景色,寫月朗風清下的池塘、睡鴨、楊柳、棲鴉。用嫩綠、淡黃的顏色,用牡丹芽與荼蘼架,寫春色之美、春天的生機。然而,紅娘的唱詞是寫景,又不僅僅是寫景。美好的春色是張生跳牆赴約的背景,傳達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同時,也與接下來的劇情反轉構成反差。

王實甫在元代雜劇成熟、發展的時期,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為主旨,重寫鶯鶯張生故事,把《西廂記諸宮調》對春景、秋景的表現,加以重塑,轉換為整個故事的結構脈絡。以「春」與「秋」為故事的時間框架,把崔張故事放置於一度的「春」與「秋」的轉換之間。從春天的相思,到秋日的離別,「思路不分,文情專一」(李漁《閒情偶寄》「結構第一」),使故事的演述凝練、簡潔,很好地吻合了雜劇舞臺扮演的特性。而在「會和以春,別離以秋」的時間框架下,長於情辭的王實甫用雜劇這種當時盛行的大眾娛樂形式,發揮傳統文化中對節序的認知、詩歌中春思秋怨的積澱,強化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通過春景、秋景,把劇中人物的心事、心聲透徹地傳達了出來,使故事的敷衍具有了充沛的感情色彩,使雜劇的主題得到彰顯。

可以說,《西廂記》雜劇發揚了戲曲的特點,借時序使抒情與敘事達成完美的融合,成就一種新的文本範式,一部「萬載風流話本」(西蜀璧山來鳳道人《新增秋波一轉論》)。王實甫的《西廂記》,也由此成為文人雜劇寫作的精緻代表,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不朽經典。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新倩女幽魂》春與秋敘靈匣有什麼用 春與秋敘靈匣用處介紹
    導 讀 新倩女幽魂春與秋敘靈匣有什麼用?
  • 「徐批」《西廂記》辨偽
    作者:張正學(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作為千古名劇,王實甫的《西廂記》傳播廣泛,僅其明代批點本,傳世者就不下20種,其中,徐渭的批點本不僅獨樹一幟,而且也為研究者所樂道。據徐渭的學生兼鄰居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以下簡稱「王驥德本」)說,徐渭曾評解過數種《西廂記》,「暨陽刻本」即其中之一。
  • 慶曆四年,從春到秋
    繼《紹興十二年》之後,著名作家、首屆魯迅文學獎得主夏堅勇先生深耕宋史十餘載全新力作《慶曆四年秋》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在慶曆四年從春到秋的短短時間內,作家用細膩的筆觸,以小說家的筆法和歷史學家的見識,重現了北宋王朝宦海浮沉的波詭雲譎,世態百相的細密幽微,筆力所及,堪比文字版《清明上河圖》。近日,記者對夏堅勇先生進行了專訪。
  • 中國歌劇舞劇院託出《夏、秋、冬、春》
    8月21日,中國歌劇舞劇院領導班子無一缺席,《夏、秋、冬、春》的全體主創與演出市場推廣單位悉數到場,就內容已經相對確定的第一幕,舉行了第一次公開連排。  四季的時間變換成為這臺晚會的主線,而這臺演出的切入點頗為出人意料,第一幕既不是從頭開始的春季,也沒有採用倒敘的手法從冬季開始,而是選擇了火熱的夏季。
  • 《西廂記》裡的羅衣、羅衫、羅袍
    《紅樓夢》寶黛共讀《西廂記》,是讓讀者知道林黛玉的名字取自《西廂記》,它與《水滸傳》、《三國演義》都寫了三家分晉遺蹟官廳,晉陽古城歸去的歷史。《西廂記》借山西柳宗元的故鄉普救寺之名,實際用崔鶯鶯在十裡長亭送別張生的故事,比喻晉陽古城消失在官廳村前。
  • 春牡丹和秋壽眉,福鼎白茶界的兩大代表!
    春有百花,秋有月,四時各有四時景。春花浪漫,秋月孤高,春花是春天的象徵,秋月是秋天的代表。與春花同名的春牡丹也就做了春白茶的代表,與秋月同形的秋壽眉便成為了秋白茶的象徵。春牡丹,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秋壽眉,內質豐厚,韻味悠長。
  • 《西廂記》究竟是「妙詞」還是「淫詞」
    《西廂記》問世以來,歷來評論家均給予好評,也有一批以衛道者自居的,如明代何良俊之流,認為是有傷風化的淫詞。 王實甫在《西廂記》中的性描寫主要仍是用傳統的寫意手法,比《金瓶梅》的寫實手法要含蓄得多,抽象得多。
  • 春、夏、秋、冬(詩歌)|謝正遊
    春萬物復甦來,蝶兒花間舞。青草綠油油,氣象萬千新。綠葉枝頭掛,燕兒群北飛。春滿人間潤,珍惜世間春。夏夏令時季好,蟬兒鳴響續。五穀豐登來,地氣衝人擊。茂葉繁廣濃,鳥兒暮間叫。秋秋風氣節高,靜夜秋蟲鳴。秋收起義好,政權手中握。秋林格外顯,黃葉片片揚。穀場咚咚響,兒童路上唱。
  • 春有百花,秋有月,白茶中的春白茶與秋白茶,你都弄懂了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走過一年的春與秋,四季的花事不斷。春有百花,秋有月,有不同的風景。茶界裡的春與秋,同樣擁有各自的精彩。今日要聊到的春白茶與秋白茶,不外如此!《2》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物候。
  • 從《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看「才子佳人」愛情模式突破
    這就是《西廂記》、《牡丹亭》和《紅樓夢》,分別誕生於元、明、清三個時代,均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青年男女,敢於突破束縛,對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一、一見鍾情,由欲及情的《西廂記》王實甫的元雜劇《西廂記》脫胎於唐元稹的《鶯鶯傳》,是唐傳奇「大抵鍾情男女,不外乎離合悲歡」情節的典型代表。
  • 《西廂記》中的10則唯美句子,美的讓人心醉!
    王實甫(約1260-1336年),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創造了文採璀璨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採派"最傑出的代表。這句話是《西廂記》裡形容崔鶯鶯的。第一句:含苞欲放的花朵,有著嬌羞的風姿,而這朵花呢,又能解語。我想:她懂得的一定是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第二句:膚如凝脂,有著淡雅的幽香,而且,還柔情脈脈。2.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溶溶:月光蕩漾的樣子。寂寂:寂寞冷落。
  • 《西廂記》牛年主題文化系列彩色檯曆面世
    牛年前夕,古典愛情名著《西廂記》文化學者、山西普救寺文化顧問雷建德,相繼推出了「牛年-西廂記珍品主題文化彩色檯曆」「2021西廂記珍品-主題文化木質檯曆」「2021西廂記-文化彩色檯曆」「2021情傾西廂-文化彩色檯曆」等6部系列檯曆。
  • 楊炳陽:秋來誰染楓林醉
    而最形象的要數元代作家王實甫《西廂記》裡所描寫的秋景:「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楓林最?」作為秋的時令景色,紅葉包容了春的妖嬈,夏的熱烈,也承受了風刀霜劍的峻厲,好似糅合著絢麗與平淡、順暢和曲折的七色人生,體現出一種成熟、厚重與超脫的飛揚,是其生命的第二個青春。也許正因如此,古往今來「紅葉題詩」的佳話流傳經久。
  • 春有百花秋有月
    我要讓自己一年四季都生活在鮮花裡,真切的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詩意畫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在滿滿的秋月下,在水之畔,完全可以吟一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足以慰平生。《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曼哈頓之秋?廣州之春!
    近日道路兩旁的黃花風鈴木開放,眼前一片明黃,結合江對岸的高樓,頗有「曼哈頓之秋來到廣州之春」的「時空錯亂感」。記者2月18日和19日到訪現場,均看到不少市民、遊客在公園周邊尋覓合適位置拍照「打卡」。「曼哈頓之秋廣州之春」場景,吸引市民和遊客到場「打卡」除了磨碟沙公園,廣州不少地方因近年栽種黃花風鈴木,呈現「春天開黃花猶如秋天黃葉掛枝頭」的景觀。
  • 書評:《西廂記》教我看懂的事
    書評:《西廂記》教我看懂的事文 / 叄閱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其實,比較精確的說法,應該是金聖歎批點的《西廂記》教會我的事,金聖歎是清代名人,著名的六大才子書就是由他定下,才子書是才子必讀之書,不催眠大家
  • 秋之回憶新作 中文版2018年春發售
    今日,5pb.社長志倉千代丸公布《秋之回憶》系列新作《秋之回憶8:無垢少女(Innocent Fille)》,遊戲將於2018年春發售。社長還放出了宣傳片,回顧了歷年來的作品,但並未曝光《秋之回憶8:無垢少女(Innocent Fille)》的發售平臺。
  • 元代《西廂記》手抄本殘頁亮相瀋陽故宮
    新華社瀋陽5月5日電(記者趙洪南)元代著名雜劇《西廂記》手抄本殘頁近日在瀋陽故宮博物院展出,這張出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 《西廂記》手抄本殘頁,是迄今發現的《西廂記》手抄本中年代較早的出土實物。
  • 英文唱詞,百老匯配樂版《西廂記》被指惡搞藝術
    東方網5月29日消息:新加坡國立大學戲劇系教授沈廣仁,最近異想天開,他將元代戲劇大家王實甫的代表作《西廂記》翻譯成了英文,並配以美國百老匯名劇《劇院魅影》的音樂,推出了新版《西廂記》,這個版本近日在復旦大學演出,引起軒然大波。有人直指這是在糟蹋傳統藝術。
  • 周鋒律師,記元青花《西廂記拷紅》大盤
    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記元青花《西廂記拷紅》大盤在中國文學史上,唐詩、宋詞、元曲是三足鼎立的歷史豐碑,元曲主要是散曲和雜劇。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這件「西廂記拷紅」圖元青花葵口大盤(直徑44釐米),這段故事情節源於元代雜劇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