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狗肉、冬至魚生」,吃魚生在中國古老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23年,古時稱為「膾」意思是指切細切薄的肉,「魚膾」經過長期的發展,在唐宋兩朝達到鼎盛,直到明清兩代,生食之風就從中國的飲食之中消失了。
90年代,謝幕已久的「魚生」在廣東順德被重新發掘了起來,就是有名的「順德魚生」,順德人的做法與吃法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順德菜的特色。
順德吃魚生是以淡水魚為主,主要有鯇魚,鯇魚又分為塘皖、庫鯇、溪鯇,還有鯽魚、鱸魚和海鱸、河蝦等,一些少骨或者骨絲幼細的水產品。
再經過放血,去鱗、剔骨、起肉,因為魚血是魚腥味重要來源之一,只要血汙清去,魚腥味就會消失,而且魚肉也得到明亮潔白的色彩,切出來的魚片,薄如紙、片片透明、晶瑩潔白,再搭配薑絲、蔥絲、酸蕎頭、炸芋頭絲、炸花生米、檸檬葉絲、洋蔥絲、芥末、醬油、花生油等,十幾種調料,酸、甜、苦、辣、鹹俱全,將這些調料混合,再拌入生魚片,起到提香、增爽、解腥、殺菌的作用。
魚片蘸上調料一起入口,慢慢咀嚼,魚片清甜爽脆、清心爽利、口感嫩滑、回味無窮。
「魚生」與「刺身」在程度上講是同一品種,區別在於魚生是土生土長的叫法,多以江、河、水庫、魚塘的鮮淡水魚為原料,而「刺身」的名稱則來源於日本,多以鹹水魚鮮或冰鮮魚為原料,而且魚肉下面還會鋪上一層碎冰,裝盤精緻,非常講究。
三文魚來自於北歐,挪威人吃三文魚,或醃、或燻、或煎、或煮,就是很少生吃,是日本開創了生吃三文魚的先河,三文魚,去鱗、去皮、去骨、拔刺,再進行分割,切成厚片,再蘸上豉油、芥末、檸檬汁而食,肉質細膩、味道鮮美。
「三文魚」魚油中富含豐富的活躍因素,是有益健康的膳食脂肪,對於維持大腦和神經正常功能,十分重要。有益於改善心血管健康,包括降低膽固醇、高血壓心臟病等危害。
三文魚穿越重洋來到中國,經歷了兩次文化洗禮,隨著中國人對於三文魚的痴迷,在中國已成為了一股消費熱潮,最終以「中式魚生」的方式進入中國餐館之中。
而我國所食用的三文魚,大部分進口於,挪威、智利、丹麥、紐西蘭等國,而挪威是全球最大的三文魚出口國,無論是顏色、油脂、肉質和口感來看,挪威三文魚都比較均衡,智利三文魚顏色亮,但是其它比較一般;丹麥法羅群島三文魚,油脂最厚、肉質軟嫩;紐西蘭帝王鮭,肌肉層緊實、脂肪層清晰、肉質綿密。
從此中國的餐館(酒樓或酒店)便多了一個部門,叫「刺身部」專門負責一些生食的食物,不止有三文魚,還有其他的深海魚,比如:金槍魚、真鯛、大眼雞、將軍甲、章紅魚、黑瓜子等,鹹水魚。做法各異、擺盤精美、大氣,結合了一些日本特色,再根據我們不同口味需求,不斷改進,形成了我們自己的風格,顯得更加高端、大氣。
《後語》
近日,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導致「三文魚」一夜之間紛紛下架,專家強調「沾染」是因為三文魚本身是沒法感染病毒,也沒法複製傳播病毒,只希望海外疫情早日結束,還三文魚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