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一詞最早出自《詩經》:「載馳載驅,周愛諮詢」
其中諮詢的含義和現代諮詢業非常相近。
戰國時期,作為參謀的「食客」、「門客」、「智囊」、「善士」等就是最早的諮詢人員。《戰國策·齊策三》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焉。及之皋黍、梁父之陰,則郄車而載耳。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
現代西方諮詢業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
1939年,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首次提出「頭腦風暴」概念,在頭腦風暴的推動下,一種通過社會調研、市場預測、科學分析等手段以探尋經濟社會運行規律與發展態勢,並對企業投資、政府出臺政策進行風險評估與規避,提出戰略性規劃方案或意見的行業由此誕生。
西方國家的諮詢產業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以美國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僅2008年,其國內大型諮詢公司就達到4000餘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各個國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像美國在企業管理、英國在工程諮詢、日本在產業情報領域均具備明顯的優勢。
我國的諮詢業和改革開放同時起步
1980年,由中國企業聯合會(當時為中國企業管理協會)牽頭,通過學習與引進國外諮詢研究的管理與方法,結合中國國情,開展企業諮詢研究。
1993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波士頓諮詢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學及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建立合資公司,成為第一家有資格為中國企業服務的跨國諮詢機構。
隨著中國企業的不斷成長,以往「小作坊式」的運營方式已經不再適用,而面對更加強大的國際化對手,越來越多的公司求助於管理諮詢公司,尋求更加科學的發展策略。可以說當今中國管理諮詢行業的發展,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前在我國市場的企業管理諮詢公司大體分為三個梯隊
處於第一梯隊的是以埃森哲、麥肯錫為首的國際諮詢巨頭;第二梯隊是以學院教授和資深管理專家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根據自身的特性,又分為學術派、理論派、實戰派三種諮詢風格。而更多的是出於第三梯隊的中小型諮詢管理公司。
目前的問題是,許多諮詢公司由於缺乏成熟的理論體系與核心競爭力,市場操作非常不規範,照貓畫虎,功利主義嚴重。這導致現實中有些公司只做「一錘子」買賣,經常通過公開課、發表文章等形式來誇大自身實力、誤導客戶,企業一旦上鉤,就是一套標準的收費流程,諮詢、培訓之後也不及時跟進與維護,至於實際效果,只能自求多福。
而這些企業轉過身來,還能藉助客戶的名氣來變相宣傳自己,形成一套惡性循環。如果管理諮詢公司自身都如此低端,還談何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這是關於繁榮背後的短視。
截止到目前,在國家工商部門註冊的管理諮詢、培訓公司已有30000餘家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有一個黃金階段,當前中國的管理諮詢行業,正處於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風口。然而,中國的管理諮詢機構,肩負著為企業提供怎樣優質的管理諮詢服務、引導企業樹立怎樣的方向呢?
表面上看,管理諮詢公司的收益應該建立在企業客戶管理水平、效益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更加長遠的戰略指引,為客戶提供最大價值。
但所謂最大價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無一定論。
目前有些的企業知名度,其中的有些是被炒出來的,被自己忽悠出來的,這種知名度並不是美譽度,三觀不正則經不起今後哪怕僅僅是一個小小歷史階段的考驗。
企業規模、品牌價值、社會影響力、創新能力等將與什麼互為因果呢,這是一個問題。
結語
經營之道,起於商,止於至善。
惟引導企業樹立正確價值觀是神聖使命。
真實的戰略、具體的模式、持續的創新,以及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屬自然呈現。
(文/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