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正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科考船,在南極阿蒙森海密集冰區中,撞上了冰山。很多網友很是擔心「雪龍」號的安全,具體情況到底如何?
北京時間19日上午10點47分,受濃霧影響,「雪龍」號撞上冰山,撞冰山的消息牽動人心,央視前方隨隊記者發回了獨家視頻。畫面中,「雪龍」號船頭甲板上堆滿了冰雪,初步估計有400立方米,總重量約250噸,船艏桅杆已經斷裂。
撞擊冰山前,「雪龍」號已提前降速,低於每小時6公裡。撞擊後,船員及時倒車,也降低了冰山對船的損傷。除了桅杆斷裂,部分舷牆受損,「雪龍」號的動力和通訊系統一切正常。
網友紛紛表示:平安就好。不過,也有一些網友提出了疑問:配備了雷達,為什麼探測不到冰山?專家表示,當時在密集冰區,船載雷達的作用有限。
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船基首席科學家 陳大可院士:
因為現在的雷達沒法區分冰山和大片的浮冰,雷達無非就是調它的增益,如果增益大,看起來就是一片全是,要調低它又不敏感,所以根本無法區分,我們需要發展新的技術。
陳院士同時介紹說,當時霧特別大,氣候條件差只能依靠船員瞭望,但是也是到離冰山很近的地方才能觀察到,而且霧來得非常突然。
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船基首席科學家 陳大可院士:
如果一直都是特別大霧,可能我們開始也會很小心。它是突然一下變大了,這個地方天氣變化多端,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實際上,事發區域阿蒙森海位於南極南大洋太平洋扇區,在那裡,西風帶和南大洋上的大氣旋一個接一個光顧,即使是6到8米高的浪也並不稀奇,靠近岸邊浮冰和冰山較多,航行條件非常複雜。也正因此,人類至今對這片海的了解,比對月球還少。去年,我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在這一海域完成了我國首次南極阿蒙森海綜合調查。
此前「雪龍」號曾遭遇8、9級狂風
據《中國海洋報》報導,今年1月7日,「雪龍」號再次前往阿蒙森海開展大洋調查。當時「雪龍」號遭遇了同一時間分布在南極圈內的最強氣旋,科考船被8、9級狂風與4米巨浪包圍,船舶劇烈震蕩,就像過山車一般上下起伏,船舶持續受到氣旋影響長達30小時。
目前,「雪龍」號船頭積雪已經清理完畢,為了安全起見,「雪龍」號調整了原定的科考計劃。
央視記者 王善濤:
原本我們是要往西走的,現在我們是要改成往東走,前往長城站,到長城站以後,會有國內的船舶專家對「雪龍」號做進一步體檢。
「雪龍」號是目前我國現役的唯一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20多年來曾多次到達南極開展科考任務,也多次遭遇險境。
「雪龍」號是1993年來到中國的,經歷了多次改造,從一艘貨船變成了一艘極地科考船,並且加裝了眾多高科技裝備。「雪龍」號船體總長167米,寬22.6米,總噸位是15352噸,設計破冰厚度1.1米,可耐受零下40℃的嚴寒氣候。
2008年,「雪龍」號載著科考工作人員和設備駛向南極,完成了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的建設任務。在2010年,「雪龍」號到達了北緯85度25分,又輕鬆打破了中國航海史上最高的緯度紀錄,「雪龍」號作為科考船已經連續使用了20年。
雖然「雪龍」號已經多次到達南極進行科考,但這並不意味著南極之路暢通無阻。除了要穿越海況惡劣的「魔鬼西風帶」,要想到達南極「雪龍」號還要穿越密集浮冰區。
2014年1月2日,「雪龍」號科考船成功營救在南極遇險的俄羅斯客船,但就在「雪龍」號準備撤離浮冰區繼續執行後續考察任務時,所在地區浮冰範圍迅速擴大,造成「雪龍」號及船上101名人員被困。經歷了五天的冰海突圍後,「雪龍」號才得以最終衝出重圍。
此次「雪龍」號碰撞冰山的海域,氣候條件惡劣,人類對其知之甚少。南極探索遍布危險,為何我們還要年年派出科考隊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陳大可表示,南極科考是重大的國家需求,要認識南極保護南極,科考是第一步;另外,南極科考具有重大科研價值,南極冰川融化影響全球,但人類對這個區域的了解還很少,所以不論從國家需求還是科學探索的角度,我們都必須要來。
△資料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