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21日發布消息,「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於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在南緯69°59.9',西經94°04.2'位置與冰山碰撞,碰撞時船速3節(約5.56千米/小時),船艏桅杆及部分舷牆受損,無人員受傷,壓載水艙、油艙、主機及其他船舶動力設備、通訊導航設備運行正常。
視頻:「雪龍」號最新動態!駛離冰山密集區 恢復走航觀測;來源:央視網
看到此則新聞,讓不少網友對這艘遠在南極的科考船以及船上的科考隊伍充滿了擔憂和好奇:此次雪龍號遇險的原因是什麼?雪龍號在南極考的察任務是什麼呢?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 一回顧雪龍號遇險事件吧。
「雪龍」號作為我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我國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為什麼會與冰山相撞?報導中提到的極地濃霧是什麼情況?
環南極大陸常年存在的繞極地低壓槽區,把大陸高壓區團團圍住,像一個封閉的生命禁區。低壓槽內經常有繞極地氣旋活動,同一時刻環極地可以存在4—5個以上中等強度以上的繞極地氣旋,氣旋會把西風帶的暖溼氣流帶到高緯度寒冷海區,形成大面積海霧。當氣旋過境或低壓槽控制區域,容易出現濃霧天氣,嚴重影響航行安全。
事發時,「雪龍」號正位於西風帶氣旋和繞極氣旋活動區域。這裡風大浪高,靠近岸邊浮冰和冰山較多,航行比較複雜。即使船上配裝有雷達,能有效的探測礙航物,但雷達探測也難以區分是浮冰還是冰山。冰山、浮冰、濃霧,三者疊加,更加增加了濃霧中冰區航行的風險。
1月2日晚,「雪龍」船所在海域冰情突變,厚達三四米的浮冰在東風和東南風裹挾下將「雪龍」船圍困。遠處1公裡大小的冰山正在靠近。
而由於受持續強勁東南風的影響,「雪龍」號所在的海域海冰不斷聚集堆積,船已經被十成密集海冰所包圍,破冰十分艱難。
這並非「雪龍」號第一次被困冰中。2008年12月,第25次南極科考,「雪龍」號在冰區曾因破冰艱難被困二十餘天。在第26次南極科考中,「雪龍」號計劃從凱西站航行至中山站的途中也被海冰困住。
而此次,「雪龍」號船隻突圍最大的困難則是船頭方向密集浮冰中的一座小冰山,位置多日沒有改變。
1月6日23時,海域風向轉為西風,到凌晨風力達到5.3米每秒。同時浮冰開始整體快速東移。7日4時45分,由於浮冰開始移動融化,應急指揮部決定向距離最近的東南方向突圍,「雪龍」號啟動主機開始向船頭右方轉向突圍。但在浮冰遍布的海域上,「雪龍」號只能反覆倒車騰挪試圖避開冰山轉向船頭右側。
1月7日17時20分左右,經過接近12個小時的努力,「雪龍」號船頭剛剛調轉到100度左右,在破冰力量衝擊下,橫亙在前方的一塊大浮冰突然裂開。船體前方現出一條清晰的水道,如同一道閃電般蜿蜒向前。
半小時後,「雪龍」號穿過水道進入清水區,成功破冰突圍。
1月19日上午,受濃霧影響,「雪龍」號在阿蒙森海冰區航行時與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牆受損,無人員受傷。
據悉,碰撞冰山時「雪龍」號船速為3節(約5.56公裡/小時),比人走路的速度(約6-7公裡/小時)還慢,這已接近破冰速度,可以說是很專業的安全速度。
目前,雪龍號已經駛離阿蒙森海冰山密集區,於北京時間1月22日01:30開始恢復開展走航觀測。
據悉,本次「雪龍」號第35次科考是自然資源部組建後開展的首次南極考察活動,在為期近半年的時間裡,科考隊將重點完成「恩克斯堡島新站建設」、「泰山站二期工程收尾」、「國家南極觀測、監測網建設」等國家重大基建工程。科考隊將先後在中山站、戴維斯海、普裡茲灣等區域開展作業後回國,總航程約3.7萬海裡,為期162天科考徵程,預計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雪龍號」作為我國極地科考不可或缺的破冰船,無論在技術上還是性能上都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它已經執行了30多次任務。在去年一年時間內,「雪龍號」 屢破世界紀錄,創造了新的科考船向南航行緯度最高紀錄、穿越北極地區中央航道、降落南極冰蓋最高點等多項紀錄。
「雪龍號」上不僅有先進破冰設施,還有大氣取樣室、數據處理中心等科研設備,以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對極地的氣候、水文進行研究。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雪龍號」承載著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期望,航程遍及全球多個海域,對我國的科研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章整理自 科技日報 中國之聲
你可能還想看
假如海洋「咻」地一下消失了,地球會怎麼樣?
4000卷毒衛生紙剿殺白蟻,科學家卻意外發現它是森林衛士
為什麼你吃的食物跟廣告上的永遠不一樣?
豬豬這麼可愛,我們用它們製造了子彈、牛排和水泥
如何區分黃蜂、蜜蜂、馬蜂、胡蜂……各種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