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個傳統民俗文化展示村落,老物件種類繁多,堪稱民俗博物館

2020-10-14 請叫我旅遊哥

說到上海崇明島,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第三大島嶼、溼地比較有名、植被種類繁多、特色農副產品多、可體驗農耕樂趣的農場多、可品嘗新鮮的農家菜等等。然而它還是一個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的地方。今天要說的就是前幾天剛走訪過的上海江南三民文化村景區。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民俗文化展示的地方,老物件種類繁多,堪稱民俗博物館。見過用過這些老物件的人年齡應該都不小了,故而這裡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暴露年齡的地方了。這裡的東西被戲稱為「爺爺用過的東西,父親知道的東西,兒孫不懂的東西」。收藏這些老物件非常有意義,既能傳承歷史文化,又能讓我們對崇明的特色民俗有深刻的了解。

江南三民文化村


充滿現代氣息的休閒步道

古色古香與現代氣息完美融合的江南三民文化村

江南三民文化村景區位於上海崇明島中北部,由於路程比較遠,我和我愛人是自駕車過去的,路上開了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到了。來到大門口看到門頭造型是中式裝飾格窗、燈籠以及白牆青瓦的建築充滿了古色古香的韻味。接著往裡走看到了一些綠化花草樹木、休閒步道和涼亭等又充滿了現代氣息。這裡簡直是把古色古香和現代氣息完美融合到了一起,呼吸著林間的新鮮空氣,走在裡面感覺心情很舒暢。當你在在繁華忙碌的大都市裡工作累了,來此休憩度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江南三民文化村中的「三民」指的是什麼?

江南三民文化村中的「三民」指的是「民間、民俗、民族」。這裡人文匯聚,風清水秀,以江南地區傳統的民間、民俗、民族文化元素為主題,以衣、食、住、行、玩、藝、商為分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展示和傳承的重要基地且具有江南代表性的五十六種物品展示館,寓知識性、文化性、史料性、趣味性為一體。該景區用原生態做基調,以文化為靈魂,濃鬱的傳統文化特色,深深吸引中外遊客。

紡紗機


織布機

被時光遺忘的崇明土布紡織機

我們首先來到崇明土布館展區,裡面陳列著紡紗機(上圖)和織布機(下圖)。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小夥伴見過這些東西,乍一看確實能喚起兒時的回憶。在這裡能讓你比較詳細的了解到從棉花到紡紗、紡織技術、印染工藝,再到成品布以及加工成成品服飾等全過程。說到崇明土布(民間稱之為老布),因崇明盛產棉花且其纖維長、色澤好、品級高,用其紡織成的布,質地優良深受民間百姓的喜愛。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老式器械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眼線,收藏它們能喚起歷史的記憶、童年的回憶。

獨輪車


水車

體驗一下舊時民間的獨輪車和水車

接著我們又體驗了一下舊時民間的獨輪車(上圖)和水車(下圖)。目前這種獨輪車比較少見了,估計現實中真正見過獨輪車的小夥伴也不多了吧?我上去體驗了一把推獨輪車,感覺蠻好玩的,正所謂「一個木輪也可滾滾向前,兩隻臂膀更能承載千斤」。接著我們去體驗了一下踏水車,很像是古代灌溉田地用的那個水車,感覺蠻新奇的!

中華龍宮


中華龍

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美稱的鎮館之寶「中華龍」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中華龍宮展示館。這裡的鎮館之寶「中國龍」,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美稱。「中國龍」全長36米,龍鱗5000片,象徵著中華5000年的文化,龍鱗材料用的是距今50年~500年的老雕花板,遠遠望去非常震撼。龍門是由100多噸長江鵝卵石組成,背景裝飾莊重肅穆。龍宮內部有九根龍柱支撐起整個龍宮,映襯著盤踞在長江入海口的「第一龍」。它將中華龍文化與崇明島地理位置有機融合在一起,孕育千年崇明島,昂頭向著東海,時刻準備龍入大海,一飛沖天,感覺非常有創意。此外「中華龍」也是每年一度的崇明「二月二龍抬頭」文化旅遊節的重要標誌。

描金拔步床


雕花床

充滿歷史感的江南雕花床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舊時民間雕花床展館。上圖是「描金拔步床」 ,「拔步」顧名思義,就是要邁上一步才能到達的床。這種床形體龐大,結構複雜,床前有一個小廊,形成很小的活動範圍,儼然「房中有房、室內有室」。比較講究的拔步床中有睡鋪、馬桶箱、梳妝檯、小櫥、首飾箱、點心箱、麻將桌、香菸抽屜等,大大提高了睡眠空間的舒適和私密程度,這是中國人發明的最奇特的床,不得不為中國人的古老智慧點讚。

梳妝盒

古代女子的梳妝盒

上圖是古代女子的梳妝盒,乍一看很像是現代人的禮品盒。它是古代深鎖閨房的女子用於塗抹脂粉及照鏡梳妝的小型家具,盒內往往會安有數量不等的抽屜,內可存放胭粉、頭飾、珠寶等物。梳妝盒的樣式為箱式結構,題材多為百子、才子佳人、花卉博古等吉祥圖案,盒體大多施雕刻及彩繪進行裝飾,每件盒身有線描紋飾,內容多為花卉、文字、如意、人物等。

結束語

來這裡能讓你增長見識,深刻體驗崇明傳統民俗民間民族文化。這些老物件應該得到大力保護,讓傳統民俗文化代代傳承下去。江南三民文化村環境比較原生態,散發著鄉土氣息,這裡的商業氣息不濃,沒有遊樂場、沒有兒童樂園,沒有過多推銷售賣產品,非常適合度假休憩。每逢節假日,去的早的話還有機會看到景區裡的一些老藝人表演,都是些真材實料。此外,這裡還新增了不少帶庭院和陽臺的民宿,房間舒適非常不錯,可以和家人來此小住幾日,品嘗一下農家菜、體驗農耕生活。不足之處就是進入景區後,裡面服務的工作人員很少,想諮詢點事都找不到人;部分展示館裡的老物件因管理不到位,看著有些頹廢。總的來說還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值得去參觀遊覽一下。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期見!

遊玩攻略:

景點地址:上海市崇明區林風公路2201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全天,8:30-16:30,16:00停止入場

交通路線:自駕或乘坐公交南東線至縣良種場站下車,即可到達

相關焦點

  • 銅川耀州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
    如今,年近花甲的他經常奔走於各個鄉間小道之間,尋找老物件,只為留住這份鄉愁。從最初一件兩件,到後來的幾十件上百件,再到幾千件上萬件,傾注了他所有的積蓄。 說起自建民俗博物館的初衷,他語重心長地說:"之所以喜歡這些老物件,是因為它們身上有時代印記。我父輩都是農民,我也是伴著這些農具長大的。看著這些農耕器具感覺很親切,它們記錄了祖輩們生活與勞作的酸甜苦辣。
  • 天水這家農耕民俗博物館 十萬老物件見證生產生活新變化
    時光如果倒流至幾十年前,眼前這數萬件的老物件件件都是過去那個時代家家戶戶司空見慣的生活器物,然而幾十年後,再普通的東西如果分門別類收藏在一起,也就變得不普通起來。那些老器物身上,講述著一個個家的故事,承載著一代人的鄉愁。10月22日,記者在收藏達人王世祥的農耕民俗博物館看到,被歸整到不同展區的老物件從外到裡,依著窯洞狀四通八達的展廳向左右前後延伸。
  • 痴迷老物件 他建起了貴溪村級民俗博物館
    他拿著話筒,熟練地用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向大家講解博物館裡每個物件的來龍去脈和背後的歷史記憶。 在貴溪市貴神公路沿線,距市區18公裡的地方,有一個民俗博物館——貴溪市泗瀝鎮王灣村泗瀝民俗博物館。12月6日,2019全國主流融媒體總編輯看江西採訪團來到這裡,探訪這些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 一家都是老物件的私人博物館——太行民俗博物館
    太行民俗博物館是在萬仙山郭亮村裡面,博物館的主人是一個70多歲的爺爺,一人守候著這些曾經的物件,記錄時間的流逝。進屋子的一面牆上的架子上擺滿了瓶子,造型各異,有種混搭風。院子一瞥,石頭建造的房子,有故事的老物件,使這個院子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 汽院退休教師向市博物館捐贈126件民俗老物件
    許菱和捐贈的民俗老物件。■文、圖/記者 葉楚榕通訊員 胡春雨 丁振東 本報訊近日,記者從市博物館了解到,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退休教師許菱和經友人李經茹女士介紹、推薦,向市博物館捐贈了126件民俗老物件。這些老物件為研究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痴迷老物件 自辦博物館!葉世海收藏2000餘件民俗物品記錄城鄉變遷
    他長期收藏這些「寶貝」,並辦起了粵海民俗博物館。  館內展出藏品逾500件  粵海民俗博物館位於白渡鎮芷灣路一棟並不起眼的民房二樓。金秋時節,記者來到這裡參觀,一股滄桑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老錢幣、馬燈、糧票、秤砣、紡織車、老眠床、鐘錶、租地契、風車、礱、碓、石磨、米篩、簸箕……一個個烙下時代印記的老物件在館內有序擺放,讓人目不暇接。
  • 北京民俗博物館,了解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窗口
    北京民俗博物館位於朝陽區朝陽門外大街,是北京唯一的國辦民俗類專題博物館,館地所在地點是北京東嶽廟(全國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內。東嶽廟在歷史上是國家祀典場所,是民俗文化活動中心,在民俗博物館建成開放之後,舉辦過多彩的民俗活動, 並且逐漸成為北京市民及各地遊客了解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窗口。
  • 逛民俗老物件博物館 帶你穿越到明清時的「金湘潭」
    00:00紅網時刻記者 凌雨晴 謝文禮 湘潭報導幾近絕跡的油鞋木屐、大小不一的戽、圖案各異的清代陶瓷罐……走進湘潭民俗老物件博物館、湘潭千年油鼓(舞)展覽館,就像瞬間穿越了一般,每一件藏品仿佛都在無聲地述說著當年「金湘潭」「小南京」的輝煌故事。
  • 甘肅平涼農民藏「老物件」30年 建民間博物館享民俗文化
    甘肅平涼農民藏「老物件」30年 建民間博物館享民俗文化 2019-今年5月18日,王積稼在自家庭院建辦民間博物館開館,博物館分為名人傳記、中國教育考試制度、《讀者》、名人信札、莊浪地方文獻、收租院、莊浪民俗文物、美術畫報、「我與博物館」等板塊,收藏圖書1.5萬冊、檔案資料3000件、民俗文物4000件。2017年,王積稼著手修建博物館,今年5月18日,王積稼在自家庭院建辦民間博物館開館。
  • 樊城區民俗博物館揭牌了!來看看,有多少引起你的記憶?
    樊城區民俗博物館,由樊城區文旅局與牛首鎮委、鎮政府、張崗村大漢莊共同打造,佔地200畝,是集「藏品展示、文化交流、知識普及、旅遊觀光,鄉村振興」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旅項目,目前,館內陳列有陶器、玉器、銅器、書畫等各類藏品。
  • 靈丙山民俗文化博物館邀您打卡!
    為了進一步傳承歷史文脈,搶救文化遺產,吉林省文物局、乾安縣人民政府、乾安縣文旅局、所字鎮人民政府聚力於2019年,在毗連靈丙山的所字鎮所字村籌建了靈丙山民俗文化博物館。和民俗文化光輝的魅力。靈丙山民俗文化博物館,佔地面積約288平方米,目前陳列的具有代表性的展品80餘種1000餘件。館內共設4個展區,供大家體驗和觀賞。
  • 包頭舉辦老物件展 民俗體驗非遺展示扮靚美麗鄉村
    近日,以「青山記憶,歲月有痕」為主題的老物件、老照片展在包頭市青山區興勝鎮東達溝村民間美術館舉行,展覽從9月23日持續到10月31日。通過展覽,表現包頭市青山區六十年來的發展變化和老一輩青山人艱苦奮鬥、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生產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
  • 加強對自然村落風貌及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
    李靜)錯落有致的自然村落,典雅古樸的傳統建築,代代傳承的民間手藝,這些歷來都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載體。然而在部分鄉村,這些美麗的自然風貌正在被破壞,正在消失,對此,市政協委員陽芬有話要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除經濟建設外,加強自然村落及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急切需要提上日程。」  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近幾個月來,陽芬委員多次深入長沙部分鄉村開展調研。
  • 第一次來到「晴望川民俗文化村」
    它是蘭州首個兼具南北風味的民俗文化村。村內含有民俗店鋪、老物件和古建街道等,形成以地方特色小吃、特色民俗文化展示、農家田園風光、生態綠化觀光為主要特色文化體驗區、文化創意產業展示區和文化傳媒集結區。蘭州新區晴望川民俗文化村圍繞「產城融合、宜業宜遊」的發展思路,響應國家大力改善生態環境的號召,以守護傳統文化 、還原生態風光的理念傾力打造。
  • 民俗風情 美麗榮興
    隨著盤錦城鎮化和全域旅遊的推進,榮興因地制宜,打造了稻作人家民俗文化村,並在村裡建造了一座博物館。現在的榮興,有了獨特的文化地標和精神象徵。 位於榮興中心區域的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交通便利、特點鮮明,以地方歷史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特色,是東北地區規模較大的民宿村落。
  • 參觀蘇州民俗博物館
    民俗就是民間的風俗習慣,也即是傳統習俗,代表某地區的文化傳承和特色。蘇州自古為吳地,展示了吳地的風俗。 吉祥文化展示了相關的物件。
  • 蘭州首個南北風味民俗文化村亮相蘭州新區
    為了進一步傳承傳統文化,由甘肅萬象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投資5.6億元打造的晴望川中國民俗文化村項目,自去年開工建設,現已落成投入運營。古樸的民俗住宿、精美絕倫的徽派建築,以及民俗美食街、民俗工藝品街、民俗文化博物館、傳統民俗飲食街、手工藝展示作坊、中國特色民居展示街、特色民宿客棧、生態農業研究基地已成為整個園區開發建設的啟動區和孵化器。
  • ...江淮民俗博物館,與其它博物館不同的是,這個博物館建在農家院內。
    茶几、糧票、五鬥櫥、水車、石磨、紡棉車……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高店鄉新河村,有個江淮民俗博物館,與其它博物館不同的是,這個博物館建在農家院內。  走進肥西縣高店鄉江淮民俗博物館,農耕氣息撲面而來。近5000件各式各樣的農具,仿佛帶我們穿越到那個久遠的年代。
  • 太和縣這家鄉鎮博物館裡看農耕民俗
    日前,筆者來到位於太和縣三堂鎮的民俗農耕文化博物館,一進入展廳大門,立刻被眾多的展品驚呆了。「三堂鎮民俗農耕文化博物館於2014年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截至目前,展品從當初的300多件增加到1500多件,較為完整勾勒出近百年來淮北平原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發展軌跡。」
  • 來台州民俗博物館 傾聽光陰的故事
    進入9月,天氣逐漸涼快起來,周末若是有閒暇,不妨帶著孩子,去這些身邊的民俗博物館走走看看,體驗一下穿梭時空的魅力。今天,記者請教了台州市文保中心的專家,為大家推薦幾家頗具代表性的民俗博物館。【夢寶來民俗博物館】在臨海望江門平海樓的城樓上,有一座創辦於2012年的夢寶來民俗博物館,展廳面積為200多平方米,陳列了由胡初躍和湯玉芳夫婦經過幾十年收集的2500多件民俗老物件。宋鹹淳年間的六角香爐、明正德年間的經幢頂部石雕、民國時期浙臺黃萬泰綢緞莊的廣告紙……此外,還有不少是舊時百姓的家居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