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軍?

2020-12-16 搜狐網

  剛才來的時候有讀者問我,你寫的書每一本都是既沒有前言也沒有後記,你的書是怎麼寫出來的?我先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我原來是文革時候的老三屆,我是老初二,以後趕上文革,成了黑五類,文革中在工廠當了九年工人,當到三級工。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我考本科,結果我家政審還沒有落實政策,沒有被錄取。接著1978年第一屆招考研究生,我就考到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我的第一位碩士導師是王仲犖先生。畢業以後我留在山東大學歷史系,當時王先生主張我再開拓一下眼界,繼續深造,於是我1985年考上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跟譚其驤先生學中國古代歷史地理。人一輩子如果能夠碰上一位名師就是很大的幸運,而我碰到了兩位名師,非常幸運。畢業的時候想回北京,當時正好中國軍事科學院需要研究人員,就把我招去當兵了。

  到了軍事科學院以後跟我坐對桌的就是一位年輕的少校茅海建,他雖然比我年輕,但他是老兵,他當兵的時候就在東海艦隊,1982年碩士畢業以後就到軍事科學院,而我是一個新兵。他向我介紹,軍事科學院是葉帥創建的,軍事科學院裡的寶貝就是葉帥當年積累保存的戰爭檔案。茅海建是中國近代史專業的,他沒時間讀解放軍的戰爭檔案,他建議我把這些東西好好地讀一讀。後來我就到圖書館借這些戰爭檔案看,使我非常震驚,這些東西太好了。一邊讀著檔案,一邊向軍事科學院的老同志請教,這些老研究員有兩種成分,一種是解放戰爭時期四大野戰軍的老參謀,還有一種是建國後大將元帥的秘書,他們喜歡給我講一些故事,那個時候我才明白原來我們黨的歷史有兩種,一種是教育群眾用的,比如高中的教材、大學的黨史課等等;還有一種是真正的歷史,那是藏在我們的檔案裡,或是當事人口口相傳的。我看到這些以後,就下了決心,不再搞歷史地理了,改行做現代史、軍事史。

  我最後一次見到譚其驤先生是1990年,他中風前的半年,他到中國科學院開院士增選會議。我跟他說起我在軍事科學院看到的一些東西,譚先生非常激動,當時便站起來說:「你要把這些東西都記下來!」既然導師允許了,我就自己改了專業,在軍事科學院一蹲15年。這期間主要寫了三本關於解放戰爭的書,都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寫了一本長徵後期毛澤東與張國燾鬥爭的書《北上》,三聯編輯看了這些書以後希望我再拓展一些視野,把國民黨和共產黨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做比較,然後再挖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於是我就寫成了《中國的1948年》。寫了這本書以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為有些東西也不可能放開來寫,總是要在表述上比較婉轉,內容上也是要有所保留。但是我還是希望,凡是在我書中提供給讀者的都是真實的,真實到什麼程度那要看社會發展和國家開放的情況,也許今後要不斷的修訂、補充。

  我今天講「1948背後的故事」就是想給大家澄清一些誤區,講一些真實的歷史。我們現在改革開放20多年,可以說在戰爭題材上也比較開放,但是不管怎麼開放,給大家總是有這麼一個印象:我們共產黨、解放軍的形象曾經塑造了兩個代表性人物,一個是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的石光榮,一個是《亮劍》中的李雲龍,這其實是文人寫的軍人,不是真正的解放軍。如果解放軍的將領都像石光榮和李雲龍這樣滿口的粗話、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仗能打過國民黨嗎?國民黨將領許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是留過洋的,而且人家一開會的時候都是軍裝筆挺、將星閃耀,咱們解放軍的幹部開會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著菸袋,什麼樣的都有,這麼土裡土氣的共軍怎麼能把國民黨打的落花流水,這裡必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國民黨將領的回憶錄,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戰爭,幾乎沒有一個服氣的,像胡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18師的師長,在華東戰場幾次跟粟裕較量,在淮海戰場上隻身逃脫。最後胡璉打勝的一仗就是金門。胡璉說共產黨打仗是人海戰術,前面一群老百姓拿著手榴彈往陣地上衝,我們能忍心開槍嗎?我很負責任的對大家說,我查遍了解放戰爭的檔案,可以說解決戰爭重要戰役的檔案我都看了,但是沒有看到一個戰例解放軍是這麼打仗的。胡璉可能是一種誤解,因為我們解放軍當時裝備、服裝肯定不如國民黨軍,有很多戰士是裝不上正規軍裝的,所以胡璉的這種說法沒有根據。

  另外,我對國民黨沒有那麼深的成見,我還是能比較客觀地看國民黨的戰爭檔案。看後我有一個感覺,蔣介石不像是我們書裡描寫的樣子,專橫跋扈、一意孤行、心胸狹隘。

  我看了蔣介石的全集,尤其是跟共產黨決戰幾年中他一系列的講話、決策,我發現他的想法大多數都是對的。早在1948年初他就預感到東北守不住,於是讓衛立煌把東北的精銳部隊全部撤到關內,應該說蔣介石當年的這個決策是對的——如果衛立煌把60萬部隊及早撤到關內來,那麼解放戰爭要打多少年還說不定。第二個重大戰略決策是,在衛立煌守不住的時候,蔣介石做傅作義的工作,讓他放棄北平天津,把華北的50多萬精兵撤到長江以南。結果傅作義也沒有答應,如果他按照蔣介石的指示做了,那麼我們的平津戰役也找不到戰機了,不能在黃河以北殲滅國民黨軍的主力,那我們國家說不定真要出現南北朝劃江而治的局面。但是蔣介石兩大決策都沒執行,是什麼原因?主要是國民黨裡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盤算。衛立煌想,蔣介石一貫嫁禍於人,萬一出現問題,他到時候把責任推給我我就完了。傅作義想,我本來是華北人,華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麼?一個地方軍政的長官怎能沒有根基。蔣介石的種種決策都是因為下面的扯皮、推諉不得以實現,所以蔣介石才越來越著急上火。

  蔣介石在戰略上是有預見性的。在1949年2月蔣介石已經秘密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員把上海銀行裡所有的黃金、白銀、銀元轉移到臺灣,而且從那時候就開始修舟山機場,準備把國民黨大批的官員、難民撤到臺灣。解放軍還沒渡江之前蔣介石已經料到這一步了,所以他能從容不迫地把南京故宮博物院的國寶運到臺灣。但是蔣介石最終還是失敗了,把大陸丟了。在過去我們把蔣介石的失敗都說成是腐敗——國民黨腐敗、不得人心,但是真正打仗的人、真正在戰場上的人心裡明白,戰場上是你死我活的較量,容不得雙方有半點的猶豫,更別說腐敗了,所以在戰場上,無論是國共雙方都是真刀真槍的較量。如果要說一次兩次戰役的成敗或許有偶然因素,但是整個戰爭的失敗是不會偶然的,還是有許多必然的因素。這就是今天我想給各位讀者解釋的事情。

  我們正規的歷史裡對毛澤東同志過去達到了歌頌和迷信的程度。我們的歷史上寫到,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為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和國民黨展開了較量,是不是說抗戰一勝利共產黨就想跟國民黨爭天下?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披露出來,尤其是《胡喬木回憶毛澤東》這本書出版以後,還有《毛澤東傳》的出版,讓這段歷史基本上清楚了,沒有疑問了。在抗戰剛結束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並沒有打算跟蔣介石爭天下,而是希望在國民政府裡擁有一席之地,因為抗戰剛結束的時候蔣介石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點,他是中國抗戰的領袖。而且根據共產黨當時的實力,雖然有了一億人口的根據地、90萬人的軍隊,但是相比國民黨還是差得遠,所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就是希望跟蔣介石談出一個和平來。當時雙十談判協定規定給共產黨提供幾條,一個是華北五省的主席由共產黨擔任,另外全國軍隊縮編成100師,共產黨可以佔20師的配額。毛澤東對這個結果是相當滿意的,回到延安跟胡喬木和中央負責人說,蔣介石並不反共。當時中共中央確實想和國民黨搞聯合政府,毛澤東曾一度想把首府從延安遷到淮陰,淮陰離南京比較近,去開會很方便。但是蔣介石積20年的反共經驗,是絕對容不下共產黨的,所以當雙十協定要實施的時候國民黨不斷向共產黨施加壓力,並且派遣大軍從大後方源源不斷地向華北、東北擴張。

  中共當時要跟蔣介石爭奪內地是不容易的,但當時東北是一塊空白,國共雙方在那兒都沒有基礎,於是共產黨就佔著地利之先,十萬大軍挺進東北。這一下蔣介石非常著急,因為東北是中國的工業基地,蔣介石必然要佔這塊地方,所以蔣介石派了緬甸遠徵軍最精銳的部隊在杜聿明的指揮下開赴東北。解放軍十萬大軍闖東北,林彪指揮的部隊可以說是五湖四海,哪個根據地的人都有,毛澤東指示林彪在四平跟蔣介石打一仗,要是把國民黨打贏了你就得承認我在東北的合法性,要是打輸了再說。國民黨對四平這一戰也是非常重視的。所以1946年5月的四平保衛戰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間真刀真槍的第一戰。我們的東北民主聯軍當時是各地的部隊集合起來的,林彪當時到了那兒以後這個也不認識那個也不熟悉,可以說是倉促打了這一場正規戰。國民党進東北的口號是「接收東北主權」,所以這些軍隊進去以後士氣也是相當高,四平這一戰林彪因為武器不行、兵源不行、指揮也不協調,守了一個月最後敗了,林彪當時是最難受的一段時間,兵敗如山倒,退過松花江,就剩下哈爾濱、北滿那一塊地方。蔣介石四平這一仗打贏之後,下定決心非要消滅共產黨不可了。

  毛澤東跟國民黨打還是不打,胡喬木說毛澤東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後決定跟國民黨徹底決裂,打。但是打的贏打不贏,當時共產黨的將領中幾乎沒有幾個人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能打贏國民黨。當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富春、黃克誠給中央寫了一封長篇報告,說二次大戰以後蘇聯受了很大的傷害,不能馬上支援我們,國民黨現在得到美國的支持又是那麼強大,我們現在經過四平這一仗,要認識到以目前的實力不具備與國民黨對抗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要忍讓、積蓄力量等待國際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起來反攻。這份報告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中共黨內高級將領的普遍思想。

  毛澤東寫了一個答覆,他說報告說的都是真實情況,但是有一個缺點是對蔣介石的困難估計不足,二次大戰以後國際進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們如果堅決鬥爭,可能比退讓要好得多;如果沒有鬥爭精神,結果將極壞。毛澤東這個指示發表在毛澤東的軍事文集和毛澤東文集第四卷上。我當時看了以後覺得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結論,蔣介石比共產黨還困難,誰相信呢?結果事實證明蔣介石就是比毛澤東困難,毛澤東當時就是要佔地盤、擴大根據地、擴大軍隊,但是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的領袖有好多事情要做。

  第一是恢復淪陷區,偽軍日本佔了那麼大的地區他要接收,要把一個一個城市的政權恢復起來,還要養活淪陷區的老百姓,還要處理偽軍和日本的戰犯,還要把日本的幾百萬軍人和家屬遣返回日本,國民政府要幹的事情多了。所以毛澤東這個論斷就是說不要光看到我們自己有困難,你要看到蔣介石比我們更困難,這就顯示了毛澤東作為一個戰略家的遠見。解放戰爭在1946年7月正式揭開戰幕,三年打下來,居然是國民黨一敗塗地。這個過程相當的複雜,但是我們說在戰爭表象的背後必定有一些條件,共產黨能夠做到的但是國民黨做不到。這些條件是怎麼轉化的,為什麼越來越有利於共產黨,越來越不利於國民黨呢?我我覺得這裡面需要好好地研究。我從個人的研究中悟出來幾條,共產黨能夠得天下、國民黨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

history.sohu.com false 文匯報 http://info.whb.cn/xxld/view/16394 report 16689 剛才來的時候有讀者問我,你寫的書每一本都是既沒有前言也沒有後記,你的書是怎麼寫出來的?我先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我原來是文革時候的老三屆,我是老初二,以後趕上文革

相關焦點

  • 紫石英號事件:國民黨軍居然和解放軍聯合炮擊英艦
    據守長江南岸的國民黨軍炮兵見雙方交火,也仗洋兵艦之威,向解放軍陣地開炮射擊,以火力支援英艦。 「紫石英」艦擁有6門102毫米主炮,與解放軍參戰火炮數量相當,且口徑和射速佔優勢,但由於該艦當時行駛的角度,只有後生炮能夠有效還擊,難以發揮火力。
  • 解放軍的木帆船竟然打跑國民黨軍艦,這場海戰你知道嗎?
    解放軍的木帆船竟然打跑國民黨軍艦,這場海戰你知道嗎?中國軍視網 收錄於話題#軍迷行天下9個1950年初,解放海南島戰役即將打響渡海大軍正在積極研練海上作戰的戰法對策時發生了一場名為「木船打軍艦」的傳奇戰鬥創造了一個世界海戰史的奇蹟
  • 解放軍龍山剿匪:殲滅國民黨軍殘餘土匪5000餘人
    1949年10月16日衡寶戰役結束後,湘中解放,盤踞在龍山境內的國民黨軍殘部,趁解放軍挺進西南之際,勾結地方土匪,猖獗活動,企圖動搖剛剛建立起來的人民政權。國民黨軍殘餘和土匪成為危害龍山的孽障。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鞏固革命政權,中共湖南省委、省軍區部署了清剿龍山反動武裝的戰鬥。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風風雨雨
    1949年12月底,劉鄧首長指示,二野第4兵團和四野一部,在邊縱的協同下,以急行軍速度,堵殲國民黨廿六軍及八軍一部。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滇南的蒙自、個舊等地,殲滅了逃竄中的李彌第8 軍和餘程萬第26 軍,僅有少數殘餘部隊,於1950年3月9日,逃往緬甸。當時,這支殘軍的指揮官是第8軍237師709團少將團長李國輝。
  • 解放軍陸軍之最:最特殊的幾個軍,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處?
    1952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開始籌建,這個軍的人員構成是:第45軍軍部及第134師、第135師;第44軍第130師、第131師。當時,在幾百萬中國軍隊中,第54軍的成立時間最晚,可為什麼又說第54軍歷史最悠久?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遼瀋戰役期間,國民黨軍隊為什麼攻不下塔山?原因其實很簡單
    塔山戰役直接決定了錦州戰役甚至於影響了遼瀋戰役的結局,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內部就有「黨國之敗,敗於塔山」的說法。後來有人將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與黑山阻擊戰以及淮海戰役中的徐東阻擊戰,並稱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三大阻擊戰」。那麼國民黨軍隊為什麼攻不下塔山呢?
  • 光亭:血戰碾莊——國民黨二流部隊是如何頂住了解放軍十二晝夜的...
    解放軍最初的計劃就是首先圍殲位於徐州以東的黃百韜兵團,因為黃百韜兵團的實力在國民黨徐州「剿總」所屬的四個兵團中,屬於戰鬥力比較弱的,而且位置在最側翼,比較孤立,是最理想的打擊目標。1900年出生,祖籍廣東梅縣——這也是為什麼將粵軍系統的63軍和64軍都劃歸他指揮的原因。早年在北洋軍閥李純部隊當兵,後來到江蘇省防部隊,再投靠張宗昌,從馬弁一直升到旅長。1928年跟隨張宗昌部屬的第六軍軍長徐源泉加入國民革命軍,這才算進入了中央軍系統。進入中央軍後,歷任團副、團長、副旅長、旅長、師長。1935年進入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學習。
  • 國共兩軍的兵力對比,國民黨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如何區分?
    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整編,把一軍壓縮成一個加強師,例如整編74師前身就是第74軍。國民黨軍隊第一階段計劃整編90個師,並預定在1946年7月1日完成,第二階段計劃整編50個師,但因為派系糾紛等種種原因,至內戰爆發時,實際投入戰場的為58個整編師。
  • 國民黨大軍壓境,李先念率軍成功突圍,將聲東擊西戰術發揮到極致
    在中原解放區建立之初,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就派兵從西北方向沿隴海路兩側東進,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所部沿平漢路兩側自北向南進犯,第六戰區的國民黨軍也自鄂南北進,其總兵力達到了30萬人,在國民黨各路大軍的步步蠶食下,中原解放區的5萬多解放軍被壓縮到方圓不足百裡的鄂北小鎮宣化店。
  • 揭秘:解放軍一個營怎麼消滅國民黨一個師?
    本文摘自:《人民政協報》2015年10月15日10版,作者:陳宇,原題為:《解放軍「輕取」摩天嶺》 >1949年12月,為開闢入川道路,解放軍第62軍派該軍184師550團將固守在碧口的國民黨軍144師430團殲滅後,為了不讓敵人有喘息機會,部隊立即準備翻越摩天嶺。
  • 金門戰役後,國民黨軍一直流傳著「共軍水鬼」的傳說,整整幾十年
    1949年10月,解放軍跨海進攻金門失利,金門戰役是解放戰爭後期最大的一次敗仗。此後,由於種種原因,解放軍沒有再次攻打金門。直到今天,金門以及周邊島嶼都還在臺灣方面的控制中。然而,少為人知的是,在這之後,解放軍曾經再度登上金門島,還抓到了俘虜。這支神秘的部隊屬於解放軍中的特種部隊——偵察兵,不過對岸的國民黨軍更習慣用另一個名字來稱呼他們——「共軍水鬼」。
  • 他是天下第一軍軍長,驍勇善戰,在遼瀋戰役中被俘,之後加入我軍
    1945年時,東北稱為兩黨爭奪的焦點,國民黨為了挺進中原,解放軍為了解放全國,因此,在這塊土地上發生了激烈慘痛的戰役,戰役持續僅近兩個月,而且也是第一次解放軍人數超過國民黨軍。1948年時,東北野戰軍已經大面積控制東北,當時的國民黨軍四分五裂,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地區,人員不集中的情況下完全沒有能力將我軍擊垮,而且當時人員相差很多,加之指揮得當,遼瀋戰役取得了完全性的勝利。當時的國民黨軍有位司令叫鄭洞國,是一位抗日名將。
  • 1950年,李彌帶領兩千國民黨殘軍退入緬甸,後來怎麼樣了?
    1950年,李彌的第8軍主力被殲滅後,李彌和兩千國民黨殘軍退入緬甸,那之後結果怎麼樣了呢?抗日英雄李彌作為國民黨陸軍中將,是老將黃埔的嫡系軍官。李彌將軍,於1902年出生在雲南省的盈江縣。1926年黃埔第四期畢業,被任命為國民黨軍陸軍中將。並且他於1939年參加了崑崙關戰役。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
  • 這個國民黨王牌軍軍長,穿著解放軍軍服下葬,死因至今仍有爭論
    張靈甫是陝西長安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參加過抗日戰爭,歷任國民黨第74軍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等職務。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不久,張靈甫被任命為國民黨第74軍軍長,同時兼任南京警備司令官。當時,張靈甫率領的第74軍和新編第1軍、新編第6軍、第5軍及第18軍,號稱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同時因第74軍曾經負責守備南京,所以也有御林軍之稱。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方面將第74軍改編為了整編第74師,張靈甫仍舊擔任師長。很快,張靈甫整編第74師被投放到了山東戰場打內戰。
  • 從打贏解放戰爭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鐵」精神
    蔣介石曾在南京豪言5個月內打垮共產黨軍隊,毛主席曾認為5年時間可以消滅國民黨軍隊……而現實卻是:數量、裝備完全處於劣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僅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就殲滅國民黨軍800多萬。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什麼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隊?
  • 解放軍在戰爭中為什麼只多不少,且越打越多?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解放軍在戰爭中為什麼只多不少,且越打越多? 所有堅固的工事都不復存在,解放軍隨即衝進大樓。劉炳昆及其殘部仍不肯投降,他們把樓裡能夠利用的東西都利用起來,搭建阻擊掩體進行抵抗。 劉炳昆團最後遭到全殲,負了重傷的劉炳昆持「中正」佩劍自殺,所用之劍是他來到濟南之後,王耀武親手所贈。
  • 越軍記錄的中越戰爭,為什麼能夠阻擊解放軍6天?總結了4個原因
    越軍記錄的中越戰爭,為什麼能夠阻擊解放軍6天?總結了4個原因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解放軍主動出擊,迅速佔領越南20多座重要城市。在眾人的記憶之中,似乎都覺得中越戰爭打得很容易。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場戰鬥中,越南軍隊阻擊解放軍6天,究竟因為什麼呢?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55軍165師494團負責殲滅在班莊地區組織防禦的越軍。此戰開始前,我軍預計一個半小時成功拿下陣地,但是戰鬥打響後,情況卻出乎意料。在我軍炮火的進攻下,班莊地區強攻6天方才攻下。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