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贏解放戰爭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鐵」精神

2020-12-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從打贏解放戰爭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鐵」精神

來源:國防參考作者:楊濤 張紅靜責任編輯:孫振者2016-07-06 16:22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我中原軍區部隊開始突圍行動,全面內戰爆發,舉世矚目的解放戰爭也就此拉開帷幕。對於這場戰爭,許多政治家、軍事家預測到了它的爆發,但其進程和結局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開入北平城時,受到北平人民夾道歡迎。

蔣介石曾在南京豪言5個月內打垮共產黨軍隊,毛主席曾認為5年時間可以消滅國民黨軍隊……而現實卻是:數量、裝備完全處於劣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僅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就殲滅國民黨軍800多萬。

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什麼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隊?除了政治、經濟、社會以及雙方戰略決策、指揮藝術等諸多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解放軍是一支有著鐵的信仰、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擔當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鐵軍。

1、信仰如鐵 人民軍隊為人民

毛主席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為解放窮苦人民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用鐵的信仰凝聚起了撼人心魄、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解放軍沒有重金懸賞,沒有嚴刑峻法,更沒有殺氣騰騰的督戰隊,但解放軍將士為了人民利益,義不容辭,慷慨赴死。在解放戰爭中,董存瑞為部隊開闢勝利前進道路,讓紅旗在隆化城升起,捨生取義,為國捐軀。而此時此刻在另一處地點,一名名叫王挺發的戰士為解放密雲城,以身體為支撐炸毀敵人碉堡,用生命演繹了同樣悲壯的英雄壯舉。

1947年初,受中央社會部重託,鍾琪、董建民兩位同志帶著通訊密碼,抱著不滿2周歲的孩子,從延安出發執行任務。在途中遇到國民黨攔截時,為保衛密碼安全,他們緊緊抱著被彈片擊傷的孩子,毅然跳海,犧牲時鐘琪26歲,董健民24歲。

在新中國五星紅旗升起的前夜,有26萬將士犧牲。不計其數的解放軍戰士,面對敵人的猛烈炮火,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始終不忘黨交給自己的崇高使命和光榮任務,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和執著追求,在生死抉擇中毅然選擇了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用生命守衛了信仰的高地。

在解放戰爭中,有的老百姓看到扛槍的軍人就跑,當解放軍表明自己是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的軍隊時,老百姓不逃了,並四處奔走相告:「當年的紅軍回來了!」他們知道這是窮人自己的隊伍來了。解放軍進北京城後,拉洋車的老百姓曾說:解放軍什麼都好,就是不坐洋車這一條不好。解放軍戰士是為窮人打天下,進城了、解放了,不能讓窮人拉著跑,解放軍戰士是這麼想的,更是這麼做的。

上海百貨業職工在南京路上張貼歡迎解放軍的標語。

正如毛主席指出的:站在大多數人民的一面,將全體勞動人民的徹底解放和幸福,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建黨宗旨和奮鬥目標。人民解放軍堅持這一鐵的信仰,並在其激勵下,團結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迸發出翻天覆地的力量。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國民黨蔣介石算計著用多少部隊、武器和美元在什麼時間消滅共產黨、解放軍的時候,人民軍隊則憑著鐵的信仰贏得了最為重要的支持——人民的支持。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沒有後勤部,老百姓就是後勤部,解放軍沒有野戰醫院,老鄉家的炕頭就是醫院。

「最後一粒米,拿去做軍糧;最後一床被,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兒,送到咱隊伍上。」這是當年沂蒙解放區人民傳唱的歌謠。陳毅元帥曾感嘆: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軍隊鐵的信仰,是解放戰爭勝利的力量源泉。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製造的汽油桶炮,威震敵膽
    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火炮數量很少,常常挨國民黨軍隊的的重炮轟擊。第二野戰軍的聶佩璋,看到真的讓國民黨士兵丟棄的汽油桶,他經過仔細研究和分析,發明了一種可以用汽油桶發射炸藥包的汽油桶炮。汽油桶炮人民解放軍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官兵們創造性製成了一種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武器——用汽油桶做炮管的炸藥包發射器。
  • 解放全國,人民解放戰爭獲取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解放軍戰爭又稱人民解放戰爭,所謂解放人民,這是為民並得民心,經過多年抗日戰爭,人民所嚮往的是和平民主,人民所嚮往的是國家發展起來,不再是受它國所一錘定音的國家,像陳道明老師所演的那部《我的1919》,相信不少人看到那個視頻的精彩部分都有些亢奮吧?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解放軍究竟是怎麼打贏的?
    其實在國家層面也是這個樣子的,於同一個地球上,如果將各個國家看你作為各個家庭和村莊,那麼對於國家之間的關係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可令人牙痒痒的是,中國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中國周邊的國家卻不以為然。縱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與周圍的鄰居打了個遍。當然,這都是周圍鄰居首先對中國進行挑釁的。
  • 解放戰爭,四平為何打了四次才解放?鄭洞國說了這麼一番話
    四平位於瀋陽、長春之間,是中長鐵路、(四)平齊(齊哈爾)鐵路、四(平)梅(河口)鐵路的交匯點,處在東、西、南、北滿的十字路口,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和國民黨軍曾在此地打了四仗:1946年3月17日,一戰四平是一次小仗,我軍從國民黨軍收編的偽滿軍手中解放四平。
  • 新華社、解放軍報推出長篇綜述:《聚焦打贏礪雄師》
    兵不可一日不練,要練就練能打勝仗的兵;戰不可一日不備,要備就備打得贏的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鮮明提出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指出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強調人民軍隊永遠是戰鬥隊,人民軍隊的生命力在於戰鬥力,必須強化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確保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
  • 靠什麼打出了國威軍威——90年人民軍隊作風建設成效與奧秘
    有鐵的信念,我軍才能在全國抗戰爆發後,憑藉一支出徵時僅幾萬人的部隊,戰勝日偽軍1萬人以上的「掃蕩」戰役59次,共消滅52萬日本侵略軍、118萬偽軍,到抗戰勝利時發展壯大為120多萬人的部隊。 解放戰爭中,正是憑著鐵一般的信念,我軍攻如猛虎,守如泰山。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為何說淮海戰役最為重要?
    我軍派出了華東,中原兩隻野戰軍,加上京冀魯豫軍區的部分解放軍戰士,我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了60多天的激戰,國民黨損失了其全部主力精銳。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平津戰役的勝利與其密不可分。在淮海戰役中,我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巨大勝利,導致了國民黨的極大挫敗,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最具有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 軍隊人大代表熱議建設「四鐵」過硬部隊
    「四鐵」之首是鍛造鐵一般信仰。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研究部研究員陳舟代表說:「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我軍就是靠信仰起家,靠信仰成長壯大的。」陳舟代表從黨史軍史談起,並作形象概括:二萬五千裡長徵是「信仰之旅」,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是「信仰之勝」,堅守上甘嶺是「信仰之戰」……「這說明,鐵一般信仰從來都是我們這支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輝煌的根本保證。」
  • 解放軍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軍?
    茅海建是中國近代史專業的,他沒時間讀解放軍的戰爭檔案,他建議我把這些東西好好地讀一讀。後來我就到圖書館借這些戰爭檔案看,使我非常震驚,這些東西太好了。這期間主要寫了三本關於解放戰爭的書,都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寫了一本長徵後期毛澤東與張國燾鬥爭的書《北上》,三聯編輯看了這些書以後希望我再拓展一些視野,把國民黨和共產黨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做比較,然後再挖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於是我就寫成了《中國的1948年》。寫了這本書以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為有些東西也不可能放開來寫,總是要在表述上比較婉轉,內容上也是要有所保留。
  • 流水的營盤,需要鐵打的兵
    當鐵打的營盤正在轉變成為不腐的流水,我們又該成為怎樣的兵?請看今日《解放軍報》「八一評論」版文章《流水的營盤,需要鐵打的兵》——然而,隨著改革強軍的深入推進,接到任務就出動,打起背包就出發,拉起帳篷就設營,已成為新體制下的一種常態。當鐵打的營盤正在轉變成為不腐的流水,我們又該成為怎樣的兵?深入推進改革任務落實,固步自封不行,求穩怕變也不行。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四鐵」戰士,主動思變、求變、適變,才能當好改革的弄潮兒,更好地適應新體制、履行新職能、擔當新使命。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 紅色旗陣的精神圖譜——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解放軍報記者 張 蕾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70年後,人們帶著驕傲和自豪、追尋和思考,前來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 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的建立與撤銷
    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和共和國鐵路大動脈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人難以忘懷。  解放戰爭——鐵道兵橫空出世  鐵道兵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而當初的護路軍「頭領」蘇進卻是個「光杆司令」。
  • 弘揚長徵精神 鍛造「四鐵」部隊
    原標題:弘揚長徵精神 鍛造「四鐵」部隊   在改革強軍的新徵程中,我們紀念紅軍長徵的偉大勝利,就是要從長徵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精神力量,用長徵精神鼓舞和激勵我們著力鍛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四鐵」部隊,不負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   始終忠於信仰,堅信「革命理想高於天」,是長徵精神的最高體現。
  • 原創: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英雄精神光耀千秋
    ,思緒萬千,現場感受了無數人民英雄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輝煌詩篇,身心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激起了對人民英雄的無限敬仰之情,切身體驗到英雄精神的感召和鼓舞力量。「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鐵檢院第三青年理論學習小組 「雲參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人民法治網訊(通訊員 張傳偉)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為弘揚軍人優良傳統和作風、傳承軍隊革命精神,推進檢察工作持續發展,7月29日,齊齊哈爾鐵路運輸檢察院第三青年理論學習小組開展了以「軍史鉤沉、共慶八一」為主題學習活動,同院內退伍轉業幹警「雲參觀」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主題展
  • 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上端粗獷有力的回形石刻花飾圍繞塔頂一周,正面鑲刻著五角星、兩支相交的步槍和松籽綢帶組成的塔徽,象徵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密切協同作戰,共同奪取勝利,烈士們的革命精神萬古長青及人民對淮海英烈的無限緬懷。塔身正面中部,鑲嵌著由毛澤東親筆題寫的塔名——「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鎦金大字。塔座正面雕刻著碑文。
  • 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上,我們最應該熟悉的精神象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心,樹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天安門廣場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毛主席帶領全體政協委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碑的奠基儀式。
  • 牢記囑託鍛雄師——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之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走出苦難、中國人民實現解放,有賴於一支英雄的人民軍隊;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實現更加美好生活,必須加快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引現實,啟迪未來。牢記囑託,不辱使命。
  • 蘇聯隨軍記者拍攝:1948年百萬解放軍入關的壯觀場景!
    這是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用火車裝載大批坦克進入山海關的鏡頭,是蘇聯隨軍記者拍攝下的1948年11月百萬解放軍入關的壯觀場景。看上去就像是裝備精良的機械化部隊。軍列滿載著解放軍的日式坦克和重炮部隊,衝進關內。東北野戰軍在關內數千裡大迂迴,殲滅百萬敵軍。一路勢如破竹打到海南島,解放了全中國。
  • 查德陸軍中尉阿布德拉芒:中國一定可以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贏得抗疫阻擊戰,這一切都得益於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