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四平為何打了四次才解放?鄭洞國說了這麼一番話

2020-12-09 三叔歷史觀

四平位於瀋陽、長春之間,是中長鐵路、(四)平齊(齊哈爾)鐵路、四(平)梅(河口)鐵路的交匯點,處在東、西、南、北滿的十字路口,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和國民黨軍曾在此地打了四仗:

1946年3月17日,一戰四平是一次小仗,我軍從國民黨軍收編的偽滿軍手中解放四平。

4月18日至5月18日,二戰四平,即四平保衛戰,我軍扼守四平31天,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的行動,為鞏固和建設北滿根據地贏得了時間,消滅了國民黨在東北的有生力量,摸到了對付美械裝備軍隊的辦法。

三戰、四戰四平,我軍實施攻堅戰。三戰四平沒有打好,而1948年3月進行的四戰四平,整個戰役如摧枯拉朽,僅24小時便佔領全城,殲滅國民黨軍1.9萬人,解放四平。

四平,經過四次戰役才最終取得和平。

1947 年5月19日,林彪接見新華社記者時,把東北人民自衛戰爭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從國民黨軍進攻東北到民主聯軍主動撤出四平,是敵進我退。

第二階段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是拉鋸。而「現在我們已經由拉鋸式的戰爭形勢,走向了全面反攻的過渡階段」。

六月份,東北民主聯軍已經肅清吉林、長春以南,四平以東廣大地區的國民黨軍,殲滅近五個師,溝通了東、西、南、北滿的聯繫。

國民黨軍在民主聯軍步步進逼下,不得不收縮兵力,堅守長春、四平、瀋陽等戰略要點,四平再一次成為國共兩黨必爭之地。

林彪決定拿下四平。他調集7個師組成攻城兵團,由一縱司令員李天佑、政委萬毅統一指揮。並又抽調17個師兵力放在四平以南、東南和以北地區,準備阻擊援兵。

調集如此多兵力,三戰四平為何仍功虧一簣?這裡面問題很複雜,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四平城市堅固設防

此時,守四平的國民黨主將是陳明仁。陳明仁是黃埔一期的,抗戰期間他帶領第七十一軍在滇西迭挫日軍,被英美軍隊譽為「傑出的中國名將」。

由於陳明仁屢屢抗上,曾幾度丟官。1946 年1月,陳明仁奉蔣介石之命率第七十一軍進人東北。

1947年5月,民主聯軍發動夏季攻勢以後,杜聿明要求他守四平,他表示,要同四平共存亡。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佔東北期間,對四平進行了多年經營,在市區建有不少鋼筋水泥建築。

國民黨軍佔領後在市內各交通路口、部隊駐地、高大建築物以及鐵路以東的教堂,鐵路以西的軍部、火車站、天橋等重點地區又突擊修築了一系列鋼筋混凝土的堅固工事。

陳明仁的軍部周圍遍布鐵絲網、拒馬、鹿砦,明碉暗堡之間則有蓋溝、交通壕相通。核心陣地內有發電機,儲存了大量糧彈,足夠數月之用。

四平周圍砌起又厚又高的城堡,城堡有外壕,壕內有木樁和絆索。交通要點和防守弱點均布有地雷和拉索手榴彈。

陳明仁曾揚言:「共軍裝備低劣,一無飛機,二少大炮,對銅牆鐵壁的四平,必將是一籌莫展。」

事實證明,憑藉四平的堅固城防,民主聯軍的確付出慘烈代價,與國民黨軍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每一條街,每一條巷都在反覆拉鋸爭奪。

當時的香港《華僑日報》瀋陽特訊寫道:

四平街之爭奪戰愈演愈烈。16日上午共軍以四個團兵力衝入市區,當與國軍發生慘烈白刃戰,戰況之慘得未曾有,為東北歷次戰鬥所僅見。

二、情報不明,輕敵浮躁

林彪雖然自己認為十分重視這一戰鬥,但是,他的側重點仍在圍城打援,因此攻城只用了7個師,打援則準備了17個師。

對於這一部署,遼吉縱隊司令員鄧華提出了不同意見。他提出,要攻佔四平,必須集中優勢兵力。

他認為攻四平7個師太少,建議增加一個縱隊,增加兩個師也可以。但是這一建議沒有完全被採納。

林彪只增加了一個師。後來的結果證明鄧的意見是正確的。

林彪為什麼只派了7個師攻城?情報不準,當時民主聯軍的情報以為城內只有一兩萬人,所以林彪決才決定只用7個師攻城。

但是,隨著戰鬥的進行,民主聯軍突然發現,城內國民黨軍根本不是一兩萬,而是三四萬人,在加上當時軍內普遍有驕傲輕敵思想。

最初認為,不過一兩萬的國民黨軍,很快就能解決,在這種輕敵思想,加上情報有誤的情況下,東北民主聯軍付出了很大傷亡。

並且,隨著杜聿明動用他全部機動兵力10個師,向四平進攻,最終,林彪不得不下令撤出戰鬥。

三、錯失時機

當時率領國民黨軍從瀋陽、鐵嶺增援四平的鄭洞國後來回憶:解放軍在那次夏季攻勢中,也曾出現過一些失誤。

例如,解放軍5月19日在大黑林子地區殲滅第七十一軍第八十八師之後,倘乘勝向四平街攻擊,當時國民黨軍在混亂的情況下,不僅四平街守不住,就是第七十一軍也有全部被殲的可能。

由於解放軍忙於分兵略地,攻取東豐、西豐、昌圖、開原等地,使陳明仁將軍得到將近一個月的裝備時間,整頓部隊,安定人心,加強防禦工事,解放軍因而失去了一個重大勝利的機會。

此後在四平街攻堅戰中,解放軍又犯了輕敵急躁,戰術運用失當的錯誤,致使師久無功,兵員亦受到較大損失,最後不得不實行戰略退卻。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鄭洞國所說的是林彪決定打四平晚了。

我們可以聯想到濉杞戰役。粟裕為抓住戰機,不等查明區壽年兵團的情況就將其合圍,結果是將區兵團殲滅。

林彪沒有及時抓住打四平的戰機,也確實是四平戰鬥失利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真相解放戰爭那些事》)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四平為何打了四次才解放鄭洞國說了這麼一番話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和國民黨軍曾在此地打了四仗: 1946年3月17日,一戰四平是一次小仗,我軍從國民黨軍收編的偽滿軍手中解放四平。三戰四平沒有打好,而1948年3月進行的四戰四平,整個戰役如摧枯拉朽,僅24小時便佔領全城,殲滅國民黨軍1.9萬人,解放四平。 四平,經過四次戰役才最終取得和平。
  •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解放戰爭時期圍繞吉林四平的戰鬥主要有四次: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這四次戰役的雙方指揮官分別是林彪和杜聿明,兩人分別出自黃埔四期和黃埔一期。
  •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爭期間爆發四次爭奪戰,這是為何?
    解放戰爭期間,有一個城市十分特別,它既不是省會,也不是經濟發展特別突出的城市,它的佔地面積也不是特別大。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城市,卻在2年間爆發了4次爭奪戰。這座城市就是東北的四平市,這樣一個東北小城,卻在解放戰爭期間爆發四次爭奪戰,這是為何?
  • 四平戰役:奠定解放東北的重要基礎
    「四平四平,四戰四平,不戰四次,不能太平。」這是當年流傳於四平地區的一首民謠。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國共軍隊四次鏖戰於四平,兩軍攻守進退、互有勝負,四平幾易其手。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雙方先後調動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開四次大戰役:第一次作戰為四平解放戰;第二次作戰為四平保衛戰;第三次作戰為四平攻堅戰;第四次作戰為四平收復戰。
  • 三打四平:對戰雙方都是名將,一場勝券在握的戰役,為何慘遭失敗
    四平之戰在歷史上打了四次,第一次是蘇聯撤兵後的一次解放戰爭,東北民主聯軍奪取了四平;第二次是守衛四平的保衛戰,攻城部隊是鄭洞國指揮的新1軍和71軍,都是國民黨精銳部隊。雙方激戰32天,均損失慘重,林彪決定放棄四平。四平保衛戰失敗。1947年夏,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勢如破竹,接連攻下數十。
  • 四平之戰中,一支雷霆救兵及時殺到,讓敵軍名將昏倒在指揮所
    東北聯軍總部駐紮在離四平40裡外的梨樹,林總司令每天都密切關注著戰事的進展,並隨時準備聽從上級的指揮。這天午後,總司令部參謀處李(作鵬)處長興奮地對林總說:「林總,剛剛接到電報說,七師已經解放了長春。」林總眼盯著地圖,一時間沒有說話,參謀處長不知道林總在想什麼,不敢再說下去,便轉身要走。林總卻突然叫了起來:「等等,你留下!」
  • 血戰四平丨銘記歷史,不忘來路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1946到1948年,僅兩年間,國共雙方在四平展開四次驚心動魄的爭奪戰,史稱「四戰四平」。這場戰役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誇張點說,甚至可以稱之為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戰。
  • 四戰四平戰役裡那些催人淚下的故事
    從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國共雙方圍繞四平總投入兵力近百萬人次,先後進行了四次四平戰役,史稱「四戰四平」。「以前總感覺歷史離自己很遠,雖然我知道四平被稱為英雄城,也從歷史書上學到了四戰四平的歷史,但我對那段歷史並沒有特別的感情,只是覺得這可能是考試的考點而已。」一名中學生感慨道,「但這次真的讓我感到震撼了,原來歷史這麼殘酷,勝利竟然這麼來之不易!」
  • 四戰四平:四野為何執著於攻打這座堅城?
    而四平攻堅戰也是打的異常激烈,但是因為傷亡太大所以最終於放棄。其中四平攻堅戰作戰作為林彪少數幾場敗仗,到底是不是徒勞無功。那麼為四野為何選擇四平這個地方,四平這個城市不但被四野主帥林彪看著而國民黨方面也同樣看重,那麼四平究竟有何價值值得雙方如此投入。所以今天就來說說四平保衛戰和四平攻堅戰的意義。
  • 血戰四平丨銘記歷史,不忘來路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1946到1948年,僅兩年間,國共雙方在四平展開四次驚心動魄的爭奪戰,史稱「四戰四平」。這場戰役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誇張點說,甚至可以稱之為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戰。
  • 解放長春,餓死了多少老百姓,鄭洞國晚年說此生此世愧對長春父老
    長春是怎麼解放的?這個和其他的城市解放有所不同。對於長春,東北野戰軍沒有硬攻,而是先圍起來。圍了多長時間呢?整整五個月。 我們知道,城市不直接進行農業生產,它所吃所用都要依靠城市外面的農村提供。可是長春被圍了五個月,與外界的聯繫被隔絕了。吃的全靠空投,空投的物資是十分有限的。
  • 四平:東北解放戰爭勝負手,解放戰爭城市攻堅戰中損失最慘的一次
    ,處於中國長春鐵路、四(平)洮(南)鐵路、四(平)梅(河口)鐵路的交匯點,為東北交通、工業及軍事重鎮以及著名的糧食集散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有人說陳明仁在防禦四平的時候,利用在東北天寒地凍的天氣,叫士兵在工事上澆水,三九天工事很快就凍住了,子彈打不進去,炮彈也炸不開,林彪也無可奈何。這種說法顯然不成立,因為四平攻堅戰發生在夏天。在接到蔣介石死守四平的命令後,四平全城被劃定出五個守備區域,各防禦部隊都有清晰的作戰地點,各作戰地點彼此又能構成協同,每處陣地都布置了兩道防禦線。
  • 1948:鄭洞國與長春解放
    鄭洞國系黃埔一期生,人還老實,在目前情況下有可能爭取其起義,則對整個黃埔系軍隊的影響當會很大」。與此同時,周恩來親自寫信給鄭洞國,「兄今孤處危城,人心士氣久已背離,蔣介石縱數令兄部突圍,但已遭解放軍重重包圍,何能逃脫。曾軍長此次舉義,已為兄開一為人民立功自贖之門」。 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爭取鄭洞國起義的指示。
  • 四平保衛戰中,陳明仁憑藉什麼能夠完成死守?
    其實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國民黨的字典裡面,在著急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永遠回復這四個字,正在路上,這就是國民黨,相互扯皮的功夫那是一絕。陳明仁將軍但是事情總會發生意外,在東北的四平戰役中,國民黨將領陳明仁被解放軍圍困在四平戰場,隨著有可能被全部殲滅,但是此時的陳明仁也知道,想要活下去,只能死守,等待援軍的到來。
  • 百名巾幗志願者講述100個紅色故事〡四平戰役:奠定解放東北的重要基礎
    初春的四平,生機盎然。佇立在英雄廣場的四平戰役紀念館與人民英雄紀念碑遙相輝映,雄偉壯觀。每天這裡都會接待眾多前來重溫黨史的參觀者,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把人們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四平四平,四戰四平,不戰四次,不能太平。」這是當年流傳於四平地區的一首民謠。
  • 遼瀋戰役:鄭洞國為何在最後時刻才宣布起義?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雖然,蔣介石曾多次給鄭洞國下達突圍命令,但突圍出去談何容易,鄭洞國也試了不是一次兩次了。此後,隨著錦州範漢傑部全軍覆沒,錦州成功解放,鄭洞國整天憂心忡忡,其手下的部隊也開始人心浮動,該如何是好,鄭洞國也拿不定一個主意。
  • 四平戰役中,我解放軍和國軍分別傷亡了多少人?其戰略結果如何?
    四戰四平的起始時間是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我解放軍為了攻打四平那是打了四次大的戰鬥,而直到第四次的四平戰役才算是真正的將四平給收復了回來,也大大的挫敗了國民黨的軍隊。那麼為何我東北民主聯軍必須要將四平給打下來呢?
  • 從打贏解放戰爭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鐵」精神
    從打贏解放戰爭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鐵」精神來源:國防參考作者:楊濤 張紅靜責任編輯:孫振者2016-07-06 16:221、信仰如鐵 人民軍隊為人民毛主席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為解放窮苦人民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用鐵的信仰凝聚起了撼人心魄、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 吉林省四平市四平戰役紀念設施
    到四平市,就是為了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前的四戰四平戰役。東北解放戰爭中,四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 四平保衛戰:堪稱中國版的「馬德裡城市保衛戰」
    四平戰役紀念館位於吉林省四平市,四戰四平是東北解放戰爭中一段重要的戰事, 歷史永遠銘記在四戰四平戰鬥中付出鮮血和生命的英烈。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走近四平、走近英雄……四戰四平大大加速了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四戰四平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是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四戰四平中,東北民主聯軍(解放軍)對如何進行大規模城市攻堅戰,取得了寶貴的經驗,摸索、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攻城作戰方法。這對於提高自身作戰能力,適應後來更大規模的戰略反攻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