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
解放戰爭時期圍繞吉林四平的戰鬥主要有四次: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這四次戰役的雙方指揮官分別是林彪和杜聿明,兩人分別出自黃埔四期和黃埔一期。四平保衛戰的總指揮是林彪元帥;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兩黨為經略東北,在東北腹心的戰略要地進行了四次大戰,其中發生在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以作戰規模之大,作戰時間之長,戰況之慘烈為中外所矚目。
四平保衛戰也叫二戰四平,是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國共雙方圍繞著東北四平進行的一場城市攻防作戰,國軍方面有杜聿明擔任總指揮,鄭洞國親臨一線指揮,共產黨方面由林彪指揮,戰役結果是以國軍攻克四平,共產黨放棄四平,共軍傷亡八千多人,國軍方面約有一萬人左右。
一戰四平,發生在46年的1月中旬,蘇軍北撤,國民黨的接收大員劉翰東率百餘名官員,到四平成立了遼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四平守軍是偽滿洲國殘餘的「國軍」和土匪武裝。東總決定收復四平,責令西滿軍區(後改稱遼吉軍區)部署奪取四平的戰役。
四平保衛戰雖說是一場敗仗,卻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通過這一仗,遲滯了敵人的北進計劃,配合了停戰談判,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此,東北民主聯軍採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將敵軍孤立在幾座城市之中,為徹底解放東北地區創造了先決條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四平保衛戰的失敗,就沒有遼瀋戰役的勝利。
雙方第一次大規模的主力會戰,在戰爭爆發後,戰況一度陷入了僵局,而我軍更是傷亡慘重,林彪電告中央請求撤軍,因為我軍傷亡太大,但是毛主席從政治大局出發,命令林彪堅守。仗打到最後,因為四平外圍要地塔子山失守,我軍的情況一度陷入危局,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先斬後奏,撤軍四平,國軍勝利的進入了四平。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講,四平就是那四次大戰以後叫四平市。長大以後才知道四次大戰前叫四平街,清朝或滿洲國時叫什麼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