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吉林省第三大城市,地處松遼平原中部腹地,遼、吉、蒙三省區交界處。四平是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通向長三角和京津冀必經之地,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節點城市,位於東北振興哈長沈大一級發展軸上,是哈長城市群南部的橋頭堡、吉林省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主要支點城市。四平市幅員14323平方公裡,人口324.5萬,其中市區面積1100平方公裡,人口62.5萬。四平轄鐵東區、鐵西區、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縣,遼河農墾管理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5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四平是東北軍事重地,被譽為吉林省的「南大門」。四平曾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城市社區建設示範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市等稱號,是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20強、第五批中國金融生態城市、全國首批成長型創業之城, 東北三大糧倉之一。四平是多民族聚居城市,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四平還是一座「英雄城」,解放戰爭中,「四戰四平」戰役名遐中外,四平被譽為「東方馬德裡」,是紅色旅遊第26條線路的第1站。
葉赫古城原本分東西兩座,分別在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原屬梨樹縣葉赫鎮)西1公裡與3公裡處。東城位於葉赫河南岸,西城位於葉赫河北岸一陡峭山頭之上。現在只有東城遺址尚依稀可辨。東城位於葉赫河南岸,西城位於葉赫河北岸一陡峭山頭之上。16世紀初(正德時),葉赫部首領祝孔革率眾南遷,來到葉赫河北岸定居,建葉赫國。祝孔革之孫清佳努、揚吉努繼承先人餘烈,躍馬揚鞭,開疆闢壤,盛極一時。1573年,兩人在葉赫河兩岸的山頭之上,擇險要處築起兩座城池。清佳努居西城,揚吉努居東城,兄弟二人皆稱貝勒(首領),稱雄「扈倫四部」。葉赫古城遺址有三,即東城、西城、商監府城 當時葉赫部活動範圍「南境多在奉天界與哈達為鄰,西境到威遠堡邊門,北境與科爾沁、郭爾羅斯為鄰,東到伊通河。」
史有「拓地益廣,軍聲所至,四境益加畏服」之說。但強大的葉赫終究沒有阻擋住努爾哈赤統一天下的腳步。1619年努爾哈赤親徵葉赫,葉赫人寡不敵眾,東、西兩座城池毀於戰火之中,葉赫國滅,部民全部編入滿族八旗遠遷他鄉。葉赫兩座古城從建到毀,僅存46年。商監府城,又稱珊延沃赫城,即白石山城。為葉赫部酋長褚孔革第三子尼雅尼雅喀,亦稱捏尼哈或捏哈所建。為尼雅尼雅喀及其子孫延柱、南太、速巴亥等人所居。因靠近鎮北關,故明人稱其為「北關」。為遠居松花江,黑龍江和圖門江流域的女真諸部至開原馬市榷場提供驛館和中介。從中「獲居停主人」之利,故稱商監府城。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有內城和外城之分。內城有兩重城垣,周長640米,在西牆北部闢一南門。外城沿山脊修築,周長1800米,城內地表散布輪制泥質灰陶和缸胎釉陶及明代青花、五彩瓷器殘片、鐵箭頭、鐵刀等遺物。
四平戰役紀念館是紅色之旅的聖地,是青少年教育基地。位於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60號(郵政編碼為136000),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正門上方鑲嵌著「四平戰役紀念館」七個鎦金大字,為彭真同志親筆題寫。按使用功能共分為陳列區、藏品區、辦公區、綜合服務區和中央控制區等五大區域,其中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陳列區內設有序言廳、戰史廳、支前廳、英烈廳、半景畫館、影視廳、臨時展廳等8個主要展廳。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館內所陳列的內容包括《四戰四平文物陳列》和《四平地區出土歷史文物陳列》兩個部分:《四戰四平文物陳列》是為紀念解放戰爭期間聞名中外的「四平戰役」而設。陳列內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展示了抗戰勝利後的國內形勢和中共中央關於爭取東北的戰略決策,突出了東北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第二部分,通過四戰四平的歷史進程,展示了軍人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前僕後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第三部分,展示了四平戰役在東北、乃至全國解放戰爭中的重大歷史意義。《四平地區出土歷史文物陳列》主要陳列內容為四平及周邊地區出土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