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戰役紀念館位於吉林省四平市,四戰四平是東北解放戰爭中一段重要的戰事, 歷史永遠銘記在四戰四平戰鬥中付出鮮血和生命的英烈。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走近四平、走近英雄……
(一)四平戰役紀念館
四平戰役紀念館坐落在四平市文化中心的英雄廣場,始建於1958年,時稱「四平市展覽館」。此後該館幾經易名,1987年定名為「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建築面積5158平方米。「四平戰役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彭真親筆題寫。
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與國民黨軍隊先後四次大戰四平: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參與過四平戰役的作戰部署和指揮。
四平戰役紀念館包括序言、戰史廳、支前廳、英烈廳、半景畫廳五大部分,展陳面積3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史料、圖片近2000件。紀念館正面牆體上設有反映四戰四平歷史的浮雕。
進入紀念館序言廳,映入眼帘的是紅色牆體上1946年四平保衛戰期間毛澤東「化四平街為馬德裡」的電文手跡。紅色牆體下方黑色基石,寓意英勇的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之戰中血沃東北黑土地。右側浮雕表現了東北民主聯軍氣勢如虹、縱橫東北的英雄氣概。序言廳頂部的紅五星和圓環寓意人民軍隊四戰四平的豐功偉績。戰史廳分為戰前時局和戰史風雲兩部分,再現了四戰四平的歷史。人民支前廳展現了後方根據地人民支援前線的場景。英烈廳展示了先烈們的英雄事跡。結合聲、光、電等多種陳展藝術形式,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再現了四戰四平那血火交織的歷史情景。
四平戰役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吉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二)四戰四平
四戰四平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武裝鬥爭的一次重大戰役。從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先後在四平進行了四次浴血鏖戰,最後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一戰四平——四平解放戰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全面對日作戰。8月11日,八路軍總部命令呂正操部、張學思部、萬毅部、李運昌部揮師出關,對日偽軍隊作戰,收復東北。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共中央派幹部、軍隊陸續開赴東北,建立東北根據地。
到了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已有10萬餘軍隊、2萬幹部到達東北。國民黨為爭奪抗戰勝利果實,確定了佔領並獨霸東北的戰略。他們在美國幫助下加緊從大西南往東北調兵。
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國民黨陸續派接收大員進入東北各城市,建立國民黨各級政權。1946年3月,在東北的蘇軍陸續回國。3月13日,駐四平蘇軍全部撤離四平。開赴到瀋陽一帶的國民黨軍達20餘萬人。即以瀋陽為基地,分兩路向本溪和四平方向同時大舉進攻。
此時,國民黨為了爭取時間排兵布陣,製造其在東北的絕對優勢;中國共產黨為了遲滯國民黨軍北犯進度,爭取更多時間建設根據地;美國為了藉機扶植國民黨,在北平組成了由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和美國三方代表參加的軍事調處執行部,進行和平談判。
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西滿分局「應立即準備粉碎蔣軍的進攻」。又指示:「蘇軍撤退後,必須打幾個勝仗,弄得蔣軍在東北處於困難的情況下,蔣軍才會在我們所能接受的條件下和我妥協。」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配合當時的和平談判,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在蘇軍撤離後首先控制瀋陽以北的長大鐵路幹線城市,並由西滿軍區部署首先奪取戰略要地四平。
奪取四平的戰鬥,東北民主聯軍參戰部隊有遼西軍區保一旅一團、萬毅縱隊(亦稱東滿第七縱隊)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三師十旅的4個連、遼西二分區一部分及梨東縣大隊等共6000餘人。戰場總指揮為三師十旅旅長鍾偉,副總指揮為保一旅旅長馬仁興,參與領導此戰鬥部署和指揮的還有中共遼西省委書記陶鑄,遼西軍區司令員鄧華等。四平國民黨守軍為劉翰東臨時收編的偽鐵石部隊殘餘及外地逃至四平的土匪武裝共約3000餘人。東北民主聯軍於3月15日攻佔了四平西郊飛機場,3月16日晚接敵圍城。保一團、萬縱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分別從城西、東、北三面攻城,其它部隊配合。戰鬥於17日凌晨2點打響,中午結束。
二戰四平——四平保衛戰
東北民主聯軍在解放四平的同時,也控制了四平以南至鐵嶺一帶鐵路沿線地區。國民黨軍按其搶佔整個東北的既定方針於3 月中旬向「南滿」、「北滿」東北民主聯軍控制的地區大舉進攻。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之一——新一軍沿中長鐵路向北推進;號稱國民黨御林軍的七十一軍沿康平、法庫一線企圖迂迴四平。擁有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依仗其優勢,從瀋陽一出發就叫喊「4月2日前佔領四平,4月8日前佔領長春。」面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先後三次電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要「動員全力,堅決控制四平街地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制訂了東北大會戰部署方案,上報中央並於4月初在梅河口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保衛四平問題。由於保衛四平之重要,4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到四平部署作戰事宜,爾後移駐梨樹指揮四平保衛戰,直至5月18日夜隨大部隊撤離。
4月8日,民主聯軍總部直屬一師(梁興初部),萬毅縱隊,西滿三師(新四軍黃克誠部)十旅、八旅等共12個團,在昌圖北興隆泉、興隆嶺地區圍殲進至該地的國民黨新一軍之三十八師,殲其4個連。同時民主聯軍西滿三師之七旅在朝陽坡與國民黨軍1個團作戰,殲其400餘人。這幾次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1200 餘人。爾後,三師七旅等部在泉頭、雙廟子等地同國民黨軍作戰多次,遲滯了其推進速度。國民黨新一軍、七十一軍在四平外圍遭民主聯軍打擊後,七十一軍放棄從左翼迂迴四平的打算,緊緊向右翼的新一軍靠攏,於4月17日逼近四平。同時,新一軍之五十師進至四平西南牤牛哨和東南半拉山門,其三十師進至四平以南山地廟兒溝,其三十八師進至四平以西的老四平和泉溝車站,形成對四平的弧形包圍。
國民黨軍隊由於對四平久攻不下,銳氣受挫,於4月27日停止了進攻,修築工事,雙方形成對峙形勢。民主聯軍利用雙方對峙這段時間,進一步修整工事,有的還用上了鋼板、鋼軌,使工事更加鞏固。同時,四平人民組織文藝演唱隊到前沿陣地演出,四平周圍的許多地方政府組織慰問團到陣地慰問,使廣大指戰員受到鼓舞,增強了堅守四平的信心。四平前線經過一段暫短的對峙之後,5月15日又開始了更大規模更加激烈的戰鬥。國民黨軍集中了10個整師的兵力到四平陣前。堅守山頭陣地的民主聯軍指戰員不畏強敵,頑強抗擊,打退了多次整營的衝鋒,終因力量相差懸殊,陣地失陷。在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請示中共中央同意後,果斷決定守城部隊於5月18日午夜到5月19日凌晨,全部撤離四平,作戰略轉移。至此,轟動中外的四平保衛戰結束。
三戰四平——四平攻堅戰
四平保衛戰結束後,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撤至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1946年秋到1947年春,經過貫徹中共中央東北局「七、七」會議決議,歷行剿匪、發動群眾、進行土改、發展軍隊,使東北民主聯軍有了可靠的根據地,軍隊總人數達四十餘萬。在北滿取得了三下江南、在南滿取得了四保臨江等重大勝利,迫使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不得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47年夏,關內劉鄧大軍等部隊開始向國民黨軍展開大反攻。為了配合關內戰場,結束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保衛戰後被分割於南、北滿的局面,進一步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從而徹底轉變東北戰場局勢,東北民主聯軍於1947年5月發動強大的夏季攻勢。不到20天時間,相繼解放了長春、吉林、四平周圍的數十座中小城鎮。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佔領東北交通樞紐、切斷國民黨南、北滿之間的聯繫,1947年6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經請示中央軍委同意,決定攻取四平之敵。
根據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令,1947年6月初,西滿縱隊、第一縱隊先後開赴四平陣地。6月11日,西滿縱隊一師攻佔四平西郊飛機場,全殲國民黨七十一軍運輸營和保安團一個營共600餘人。6月13日,第一縱隊二師四團二營攻佔國民黨軍新立屯據點。至此四平近郊的國民黨軍據點基本被清除,為總攻掃清了道路。23日,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十八師投入四平攻堅戰。四平戰鬥改由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統一指揮。25日,一縱隊三師攻佔國民黨軍重要據點天主教堂。此後,國民黨軍殘部被壓縮在曉東中學、油化工廠一帶頑抗,路東市區一半以上被民主聯軍佔領。28日,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部調集的9個師增援四平部隊,均已出動,其先頭部隊已到達四平附近的泉頭車站。企圖解四平之圍,並與民主聯軍決戰於四平外圍。在這種情況下,民主聯軍攻取四平已無意義。遂奉命於6日30日拂曉全部撤離四平戰場。四平攻堅戰結束。
四戰四平——四平收復戰
東北民主聯軍經過1947年秋季攻勢,徹底轉為戰略反攻,完全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1947年12月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又發起了強大的冬季攻勢,各路兵團一起出動,出其不意的奇襲瀋陽外圍國民黨守軍。先後攻克彰武、公主屯、新立屯、鞍山、營口、法庫、開原等城市。殲國民黨新五軍之一九五師、四十三師、新編五十四師,五十二軍之二十五師以及交警總隊,清剿隊5,7萬餘人,並爭取了五十八師起義。
東北人民解放軍在全部肅清瀋陽以南的國民黨軍以後,接著又控制了中長路和營口支線,切斷了國民黨軍海上運輸和錦沈交通,使四平、長春、吉林之國民黨軍更加孤立,處於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包圍之中。
此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由於接連喪師失地,接任陳誠職務的第三任國民黨東北戰區司令官衛立煌到任後,為扭轉被動局勢,改變了陳誠的「固點、聯片、擴面」的方針,提出「重點不重線」的主張,計劃在不得已時放棄吉林,收縮兵力於長春,爾後視情況發展南退四平,集中兵力固守這一鐵路交通要點,等待蔣介石援兵東北。
根據這一形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為了拔掉國民黨軍瀋陽至長春間的立腳點,斷絕國民黨恢復南北聯繫的可能,以便對長、吉、沈、錦之國民黨軍各個擊破,為解放全東北創造條件。「東總」決定乘冰雪未融,道路尚可通行,仍有利於大兵團行動的良好時機,再次進攻戰略要地四平。1948年2月27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下達進攻四平的作戰部署,命令第一縱隊、第三縱隊一部、第七縱隊(由西滿縱隊改編)和獨立第二師、總部直屬炮兵團組成進攻四平的部隊。由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治委員萬毅統一指揮。又令第二、第六、第八、第十,4個縱隊及獨立第四、第五師,於昌圖、泉頭、威遠堡、蓮花街、通江口一帶阻擊瀋陽北援之國民黨軍。一縱、三縱、七縱和獨立二師、4個炮兵團接到總部命令,立即分別從石佛寺、開原、昌圖、金家鎮、大窪等地向四平進發,準時進入集結地域,對四平形成了全面包圍的態勢。
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於3月4日開始外圍戰鬥,集中力量掃清四平守軍的外圍支撐點。3月12日7時40分,總攻開始。城內守軍由於腹背受擊,路西守軍迅速向路東收縮兵力,致使路西戰鬥很快變成了追殲戰,到10時左右,路西除轉盤街(現烈土塔東北側)核心工事尚有一個營被包圍外,其餘皆在潰亂中被殲滅或逃向路東。到下午2時,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與第一縱隊會師於中央大街。然後集中大部兵力乘勝沿大街小巷向路東追擊,擴大戰果。13日晨,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縱隊和第三縱隊一部與炮兵部隊經過重新組織和準備,對國民黨軍殘部發起最後猛攻。在東北人民解放軍炮火轟擊下,國民黨軍殘部很快投降。七點整戰鬥全部結束。
四平的四次作戰以國民黨最後失敗,我軍最後勝利而宣告結束,對於我軍當時創造和控制東北戰場的局勢,消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鍛鍊我人民軍隊以及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最後取得遼瀋決戰的勝利,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四戰四平是實現我黨決策東北戰略方針的關鍵戰役。早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夜召開的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就指出過: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最近和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我們黨此時如此看重東北,就在於此時東北的戰略地位特別重要。四平位於東北平原中部,瀋陽、長春之間,是中長、平齊、四梅三條鐵路的交匯點,連通當時習慣稱謂的東、西、南、北滿,又是著名的糧食集散地。這些條件,使四平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當時國民黨對東北的政策是與人民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獨霸東北;而中國共產黨則要保衛抗戰勝利果實,在東北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在四平進行大規模的爭戰。正是基於上述認識,我黨組建了東北局,並組織二萬幹部十萬大軍開赴東北。隨後在東北戰場上所展開的一系列軍事、政治的鬥爭,都是為實現上述戰略目的服務。
四戰四平大大加速了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四戰四平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是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四戰四平中,東北民主聯軍(解放軍)對如何進行大規模城市攻堅戰,取得了寶貴的經驗,摸索、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攻城作戰方法。這對於提高自身作戰能力,適應後來更大規模的戰略反攻起了重要作用。兩年時間,不僅大量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消耗和繳獲了敵人大量的武器裝備,國民黨一些美械裝備、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在四戰四平中被我軍消滅。從此,敵人士氣大大下降。特別是收復戰後,東北敵軍完全陷入孤立無援、坐而待斃的境地。經過四平保衛戰的沉重打擊,再加上後來新站、拉法一仗,國民黨再也無力北進,形成了隔松花江對峙的局面。四平攻堅戰大大加速了全面反攻的進程,所以,才有接連的秋、冬攻勢。
四戰四平的英雄業績是英雄樂章中可歌可泣的一章。在四戰四平戰鬥中,東北民主聯軍(解放軍)指戰員發揚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前僕後繼,奮勇殺敵,譜寫了一曲曲動人心魄的壯歌。參戰部隊中先後有數百個單位受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各縱隊、各師(旅)的表彰和嘉獎,有數千名指戰員戰場立功,湧現出數十名著名的戰鬥英雄。成千上萬名戰士的熱血灑在四平這塊土地上,為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據不完全統計,在四戰四平期間,我軍犧牲的團以上幹部即達40多名。在烈士陵園中,把名字記在烈士名錄上的即達10081人,「遼吉功臣、四平名將」馬仁興、「不死的英雄」王西蘭,他們共同用理想、行動乃至生命演繹了四戰四平的悲壯歷史,並讓這段歷史如同他們的名字一般永垂青史。
四戰四平大大提高了四平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四平當時不足10萬人口,今日也只有40萬人口。但它在國內外的名聲卻比它實際地位大得多。其原因就在於四戰四平,使它名聲大振。在兩年時間內,四次爭奪,兩次得而復失,第三次才最後解放。戰爭打得十分激烈、殘酷。這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正如當時一首歌謠所說:「四平,四平,四戰四平,不戰四次,不能太平。」四平保衛戰是毛澤東親自決策的一次大的戰役。中外矚目,尤其是美國極為關注,因為它已把賭注押在了國民黨身上。這次戰役關乎東北停戰談判的前途,關乎黨在東北的前途和命運。使四平出名的還在於毛澤東1946年4月27日「化四平街為馬德裡」口號的提出。馬德裡被譽為「英雄主義和抵抗的象徵」。毛澤東以此作為口號,不管作為鼓動口號也罷,還是具有戰略性質,它都大大提高了四平的戰略地位,從而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平的解放,徹底切斷了國民黨瀋陽、長春守敵的聯繫,使瀋陽、長春守敵更加孤立,使東北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上的主動權大大增強,為東北人民解放軍以後大兵團的協同作戰和城市攻防戰提供了寶貴經驗,極大地鼓舞了東北人民解放軍和東北人民的信心。四戰四平也拉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奏響了三大戰役的衝鋒號,為解放東北乃至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