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衛戰:黃克誠想不明白,以林彪的才華,為何要死守四平?

2020-12-21 紅史錄

前言

黃克誠始終想不明白,四平保衛戰後期敵我實力懸殊,林彪為何非得死守四平?13年後,黃克誠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黃克誠的戰略眼光

1945年,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我國東北地區是由蘇聯紅軍所佔領的。這時國共雙方都未進入東北,黃克誠憑藉敏銳的政治和軍事經驗,認為這是我方進入東北的大好時機,為此便向上級提出建議,以華東局的名義請中央迅速向東北出兵。

當時華東局的第一書記饒漱石,對黃克誠的建議不太認可。為此黃克誠便直接返回3師師部,用師部的電臺以個人名義向中央發去電報。黃克誠根本不顧惹怒上司,越級請求中央快速挺進東北。

黃克誠的想法認為,我軍數量雖大,但精幹堅強之主力不多,加上各大根據地聯繫不好,很難支持長期大規模作戰。為此我方應當放棄一些地區的遊擊,集中主力創造聯繫一大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有城市、有鐵路),以此跟蔣介石爭鬥。為此建議中央立即派遣,大部隊到東北,不管蘇聯紅軍是否同意,都要有進軍東北的決心。

中央負責日常工作的是劉少奇,在接到來自黃克誠的電報後,他很認可其戰略眼光。為此便將此電報轉給在重慶談判的毛主席。對於黃克誠的見解,毛主席同樣認可,於9月19日,劉少奇代表中央起草了挺進東北的指示。

9月23日,黃克誠接到命令,要他率領新四軍第三師主力立即前往東北。當時蘇軍向中央通報,日本在東北有大型軍火庫,可以移交八路軍。為此有些部隊便輕裝上陣,沒有攜帶武器。不過黃克誠卻沒有輕信,反而要求部隊全副武裝,準備好過冬的棉衣。

當時大家都輕裝上陣,可就黃克誠例外,為此很多人都不理解。不過黃克誠並不在意,反而強調下屬一定要按命令執行。後來的事實證明,黃克誠的做法很到位,等到黃克誠的部隊抵達東北時,蘇軍早已變卦不準共產黨接手軍火。有些遲來的部隊,因為少帶武器裝備,幾乎到了赤手空拳的地步。

黃克誠部隊裝備齊全,物資充分,成為進入東北我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這時候,很多人都不得不敬佩,黃克誠的目光長遠!

林彪為何不選擇撤退

1946年3月,隨著蘇軍從東北境內的撤退,我方把握時機,大力向東北發展。不僅控制四平、長春等地,甚至因為繳獲大批日軍物資,極大地增強了我軍戰鬥力。國軍當時不甘被動,為此便開始向北進攻,想要奪回四平這座交通樞紐城市。

4月,國民黨部隊兵分三路圍攻四平,我方進行防禦作戰。當時我軍以四平為中心,布下三道防禦陣線,第一道堅守外圍,佔據有利地形、第二道堅守四平城沿,第三道則在城內進行巷戰。在這次的外圍保衛戰中,黃克誠也帶領新四軍三師全部參戰,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殲敵7000多人。

4月18日,隨著國軍對四平完成弧形包圍後,便再次開始攻城。敵人先憑藉飛機、大炮的轟炸壓制我方,地面部隊緊跟著發動衝鋒。我防守部隊憑藉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打退敵人數次衝鋒。

在這種高強度的作戰環境下,擔任正面防禦任務的保1旅傷亡較大。為此黃克誠的三師7旅接到命令,前往前線進行支援作戰。國民黨最開始號稱三天之內拿下四平,然而在連續進攻三天後,卻發現並沒有取得太大戰果。

我方由於連續作戰,傷亡也較大,加上後備兵力不足,無力再組織反擊作戰。為此這場戰役便陷入到對峙局面,蔣介石對這一戰果不滿,為此便將國民黨王牌部隊新6軍調往東北,還派白崇禧前來督戰。

蔣介石這次動真格,集中8個師的兵力,其中新1軍、新6軍和青年軍第207師,都是美軍幫助訓練的精銳部隊。相比較國軍而言,我軍在人數和武器裝備上就要差太多,看到戰場形勢發生轉變後。

黃克誠便立刻向林彪發送電報,闡明自己的看法。「敵人在初次進攻時,我軍打一下它,可以挫其銳氣,這是沒問題的。現在敵人調動主力部隊,企圖跟我方決戰。而我軍暫時還不具備決戰的能力,為此建議放棄四平。」

電報在發出去後,林彪並沒有回電,也沒有撤退的意思。隨後,黃克誠便又發去幾封電報,依舊沒有消息。著急的黃克誠,於5月12日向中共中央發去電報,就四平保衛戰提出的自己的意見,奈何依舊沒有消息回復。

儘管黃克誠想不明白,以林彪的才華,為何要死守四平?但是作為前線的指揮員,沒有接到新命令,那就繼續阻擊敵人,哪怕部隊傷亡很大。當時進攻四平的主力,為廖耀湘所帶領的新6軍,堪稱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

5月14日,廖耀湘率領新6軍由開原至四平東,公路兩側都是山地。西側山地縱深小,解放軍不可能埋伏大量部隊,東側則正好相反,是解放軍進出南北的主要通道,也是新6軍北進最危險的方向。

不過廖耀湘偏偏就選擇這條最危險的路,他認為有時候最危險的路,也是最安全的路。在前進的行程中,新六軍也跟東北民主聯軍3縱交手,這次對戰以三縱主動撤退為結局。這也讓廖耀湘認識到國共兩軍在實力上的差距。

5月17日,塔子山戰鬥打響,林彪深知此處的重要性,為此便讓黃克誠的3師10旅前去增援。塔子山守軍在經過十個小時的激戰,漸漸有些擋不住國軍的進攻。為此便向指揮部發去告急電報,林彪在接到前線電報後,便預感戰局會發生逆轉,便開始準備撤退方案。

5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便相繼撤出四平,向北退卻。隨著國共雙方達成東北停戰協議,東北地區便又出現和平局面。

堅守四平真相

林彪對於黃克誠的意見,是認可的。但是中央當時的想法為堅守四平,如果這次能夠打敗國軍,那麼東北的局面即可好轉。為此林彪便指揮部隊跟國軍進行激戰,隨著戰事的發展,林彪也發覺我軍尚不具備打陣地防禦戰的條件。

不過中央的命令為堅守保衛四平,為此林彪只好放棄其他的想法,決定血戰四平。當時國共雙方,正在談判桌上激烈的討價還價,其中四平便是很重要的籌碼。5月15日,毛主席曾給東北局發來電報「四平街作戰支持的時間愈長愈有利。」

這也是為何林彪雖認可黃克誠的意見,但依舊選擇堅守四平的緣故。黃克誠一直疑惑不解,直到13年後才明白,林彪為何沒給自己回音。

相關焦點

  • 四平保衛戰後,黃克誠拍桌質問林總:為何不及早撤,你何以交代?
    導讀:四平之戰後,黃克誠找到林彪,拍著桌子質問:「為什麼你不及早從四平撤出?部隊主力遭到如此慘重的損失,你何以交代?」林彪坐在椅子上,始終不發一言,神態安然。為此目的,我軍應力爭阻敵於四平以南,儘量求得殲敵一部。4月3日,林彪致電中央和東北局:「我此刻已到四平街……集中6個旅的兵力擬堅決與敵決一死戰,望以種種辦法振奮軍心。一定要爭取勝利,以奠定東北局面。」1946年4月,四平保衛戰打響。蔣軍來勢洶洶,先後集中八個軍的兵力投入戰鬥。
  • 四平保衛戰,黃克誠建議放棄長春無果,最終傷亡8000餘人連丟數城
    美方代表馬歇爾與4月29日將蔣介石的態度轉達給周恩來,周恩來當即表示不接受蔣介石方面的意見。馬歇爾便以退出調處威脅。如果馬歇爾退出調處,但美方與國民黨的運兵協議仍然會繼續,這相當於支持國民党進攻東北。在此種情況之下,我軍唯有在戰場之上打出優勢,方能爭取談判桌之上的主動權。因此中央在4月27日提出「化四平街為馬德裡」的口號,希望林彪死守四平。
  • 四平攻堅戰:林彪的三次走麥城
    其中,三打四平,經過十八個晝夜的鏖戰,東北民主聯軍功虧一簣,撤圍而退,這也是林彪在東北少有的戰爭失利。為何東北民主聯軍十萬主力反覆爭奪卻未能獲勝?圖1:表現四平攻堅戰的繪畫一走麥城:錯過了最有利的時機1947年5月,為徹底扭轉東北戰局,並牽制國民黨軍隊對延安的進攻,東北民主聯軍發起夏季攻勢。
  • 弔詭的四平之戰:為何贏了四平卻輸了整個東北?
    文/狟先森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國共雙方在東北四平爆發了大規模的會戰,這也是抗戰結束後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較量。四平之戰的結果是中共損失上萬人,被迫放棄四平、長春,倉促跨過松花江,退回到北滿洲地區。當時的失敗方此後為何在東北一路凱歌,作為勝利方的國民黨卻一路潰敗,最後輸了整個東北?
  •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解放戰爭時期圍繞吉林四平的戰鬥主要有四次: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這四次戰役的雙方指揮官分別是林彪和杜聿明,兩人分別出自黃埔四期和黃埔一期。
  • 第二次四平之戰,孫立人、白崇禧同氣連枝
    1946年4月,林彪想和國軍最精銳的新一軍、新六軍硬扛,碰了一鼻子灰。美械裝備始終是有優勢的。這是新一軍、新六軍的一次協同作戰,杜聿明的嫡系部隊新六軍展露了鋒芒,但也是這兩個王牌軍爭功的開始。這時抗戰老兵尚多,中下級軍官都有實戰經驗。
  • 指揮「四平保衛戰」的將領是誰,為什麼會失敗呢?揭曉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不太清楚,因為四平一共打了四次。我軍從偽軍手裡接收四平是第一次,林彪在四平阻擊杜聿明是第二次,林彪進攻四平被陳明仁打退是第三次,我軍輕取四平是第四次。作為東北我軍最高指揮員,林彪見當面之敵過於強大,一退再退,退到四平。這時,中央不答應了,要他無論如何在四平打一仗,並提出口號——「化四平街為馬德裡」,絕對不能再撤。林彪按照中央指示,集中民主聯軍(當時我東北野戰軍稱為民主聯軍)主力,在四平周邊構築工事,與國軍展開激戰。
  • 四戰四平:四野為何執著於攻打這座堅城?
    文/雙尾貓要問人民軍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野戰軍是哪個?熟悉戰史的朋友肯定會說四野。還有要問最擅長攻堅的是哪個肯定還是有不少網友會說四野。相對於三野歷史上依靠運動戰殲敵,四野走上了防禦—發育—反擊的路線從不到十萬人發展到百萬大軍。
  • 四平保衛戰的過程怎樣?解放軍後來為何要放棄四平?為你詳細解讀
    導讀:四平保衛戰,是東北解放軍於1946年春,實施戰略退卻中進行的一場重要的城市防禦戰,它對配合後來的東北停戰談判,以及阻止國民黨軍向北滿解放區大舉進攻,起了重要作用。廖耀湘劇照(來自網絡)中共方面為促進和平解決東北問題和創造爾後對敵鬥爭的有利形勢,指示東北解放軍要不惜犧牲,堅決守衛四平。
  • 四平保衛戰中,陳明仁憑藉什麼能夠完成死守?
    陳明仁將軍但是事情總會發生意外,在東北的四平戰役中,國民黨將領陳明仁被解放軍圍困在四平戰場,隨著有可能被全部殲滅,但是此時的陳明仁也知道,想要活下去,只能死守,等待援軍的到來。陳明仁分別向蔣介石和東北的杜聿明求救,此時的蔣介石萬分著急,直接聯繫杜聿明,讓他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增援四平,此時的杜聿明正在養傷,於是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身旁的鄭洞國。
  • 四平保衛戰:堪稱中國版的「馬德裡城市保衛戰」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制訂了東北大會戰部署方案,上報中央並於4月初在梅河口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保衛四平問題。由於保衛四平之重要,4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到四平部署作戰事宜,爾後移駐梨樹指揮四平保衛戰,直至5月18日夜隨大部隊撤離。
  • 解放戰爭,四平為何打了四次才解放?鄭洞國說了這麼一番話
    四平位於瀋陽、長春之間,是中長鐵路、(四)平齊(齊哈爾)鐵路、四(平)梅(河口)鐵路的交匯點,處在東、西、南、北滿的十字路口,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和國民黨軍曾在此地打了四仗:1946年3月17日,一戰四平是一次小仗,我軍從國民黨軍收編的偽滿軍手中解放四平。
  • 三打四平:對戰雙方都是名將,一場勝券在握的戰役,為何慘遭失敗
    四平之戰在歷史上打了四次,第一次是蘇聯撤兵後的一次解放戰爭,東北民主聯軍奪取了四平;第二次是守衛四平的保衛戰,攻城部隊是鄭洞國指揮的新1軍和71軍,都是國民黨精銳部隊。雙方激戰32天,均損失慘重,林彪決定放棄四平。四平保衛戰失敗。1947年夏,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勢如破竹,接連攻下數十。
  • 追紅· 踏青——四平
    四平保衛戰塔子山戰鬥遺址四平保衛戰塔子山戰鬥遺址位於四平東南10公裡處,海撥高約400米,為四平以東群山之首,可俯瞰四平城全貌。1946年四平保衛戰中,東北民主聯軍與迂迴攻擊四平的國民黨新6軍在此激戰。最後東北民主聯軍還是沒有抵擋住國民黨軍衝鋒,5月18日下午,塔子山陣地失守。
  • 血戰四平丨銘記歷史,不忘來路
    紀錄片《血戰四平》中打頭陣的一段採訪就來源於她:而她的丈夫雲風老人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老人家在四平保衛戰期間,是我軍炮兵連的一名戰士。如今他的記憶已經有些混亂,口齒也不太清晰,可當年與國民黨軍對戰的情形,他仍歷歷在目。
  • 吉林四平:被人遺忘、名氣卻又很大的東北小城
    東北吉林,有一個說起名字大家都知道,但是又不太了解的小城:四平。現代四平關於四平的起源,有各種說法:有的說這裡以前叫四平街,後來改叫四平;有的說四平是四通八達的意思,哪兒都通,東北的戰略要地。這兩種說法是比較靠譜的。
  • 四平:東北解放戰爭勝負手,解放戰爭城市攻堅戰中損失最慘的一次
    從這陣勢就可以看出來,林彪將東北民主聯軍的全部主力都集中到了四平一線,顯然是下定了與國民黨軍在此進行主力會戰的決心。鑑於四平的重要性,1946年5月,國民黨軍奪取四平後,就開始苦心經營城防。防禦四平的是國民黨軍第71軍,軍長是陳明仁。當初率軍進駐四平時,陳就料定,如此連接東西南北滿的戰略要地,一定會成為決戰之地。經過一年的苦心經營,已將四平建設成要塞化、半永久式的堅固城市。
  • 四平戰役慘烈程度,全國罕見!參戰老兵回憶,幾天吃不下飯!
    國民黨在防守中,仗著人多裝備好,將防守區域劃得很廣,解放軍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針對國民黨軍分散守備的特點,東北民主聯軍發起了夏季攻勢,對四平、長春實施突擊,以爭取出其不意,打敵人措手不及,達到戰略目標,甚至拿下幾個戰略要地
  • 郭學工《英雄城不會忘記—馬仁興三戰四平》
    作戰會上,馬仁興開門見山地指出:此戰的要義就是「快」,就是要在瀋陽國軍主力尚無反應之時奪取四平;同時力求全殲守敵,打一個漂亮的圍殲戰。他語句不多,但抓住要害。3月13日蘇軍撤離,攻城部隊即圍逼四平,著手戰前準備。保一旅剛組建半年,滿身稚氣,這也是馬仁興第一次指揮該旅作戰。團長邢程說:「遇有情況,馬旅長總是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判斷,一起研究。
  • 陳明仁回憶四平之戰:解放軍有兩大失誤,攻城才會打得如此艱難
    為此上級便更改命令,讓陳明仁率隊去堅守四平。根據當時的情況,四平四面受敵,陳明仁並不想堅守,因為自己兵力稀薄。之所以選擇堅守四平,根據陳明仁自己在《自傳》中回憶:首先蔣介石有命令要死守,我是蔣的學生,關係密切,不得不從聽他的。其次,根據抗戰八年的經驗,守不下一個地方的將領,都是要被殺頭的,為此自己不得不盡力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