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衛戰,黃克誠建議放棄長春無果,最終傷亡8000餘人連丟數城

2020-12-21 溫度歷史

東北地區戰略地位尤為重要,這裡蘇聯、外蒙、朝鮮接壤,便於物資和人員進出;東北地區歷來就是我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可以供養大量部隊;東北地區當時的工業基礎也是國內首屈一指。加上我軍兵力大多在敵後,而國軍大多在西南大後方以及越南、緬甸地區,於是我軍很快就接管了東北地區。這時中央也制定了「獨佔東北」的戰略,迅速調集精銳部隊出關。

對於這樣一塊肥肉,蔣介石自然也不甘心放棄。他一面要求蘇聯延遲撤退,等國軍到達以後再撤兵。一面藉助美國人的飛機艦艇急忙從越南、香港等地把兵力往東北運輸。等國軍搭著美國第七艦隊的艦艇到達東北的時候,發現營口、葫蘆島一線港口均已被我軍佔領,於是只能從山海關登陸。國民黨眼看從蘇聯手中接管東北的計劃破滅,於是決定由山海關出關,用武力接管東北。

前期由於林彪主力部隊還未到東北,國軍取得了一些優勢,接連攻破山海關、葫蘆島、錦州等城市,又從蘇軍手中接收了瀋陽,戰線已經逼近四平街(以下簡稱四平)。蔣介石下令要求熊式輝在1946年4月2日,停戰協定生效之前攻佔四平。但國軍每前進一步都遭到我軍猛烈還擊。4月初林彪率領前方總部(以下簡稱前總)達到四平,親自部署了城防事宜。

四平是東北地區的運輸樞紐,幾條重要鐵路都經過此地。如果四平失守,則長春無險可守也必然失守,如此將危及哈爾濱等我軍北滿根據地。四平背面靠山,三面都是開闊的平原,是東北地區為數不多勉強可以防守的城市。為了打擊國軍囂張氣焰,在東北停戰談判上取得話語權,中央決定死守四平。4月6 日,中央給前總復電指出:「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覆肉搏戰鬥,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我軍即有數千傷亡,亦所不惜……」

為了以最大限度消耗國軍,爭取主動,我軍制定作戰計劃:在四平以南、以西重點構築工事,以最大決心堅守此地。如一線陣地被突破,則退入市郊的二線防禦陣地,並儘量在夜間收復一線陣地。如被突破或分割時,則固守預定縱深陣地堅決作戰。但是我軍主力剛到東北,沒有根據地也沒有群眾基礎,發動群眾以及物資補給都比較困難,加上國軍擁有優勢兵力,局面上我軍處於劣勢。

4月18日,李富春、黃克誠致電中央報告我軍傷亡情況:「三師部隊從23日鐵嶺作戰起到今天為止,已連續27天,傷亡達三千以上。萬毅、梁興初、羅華生部傷亡達二千以上。」國軍新一軍在16日起向四平發起了猛攻,且後續部隊不斷增援,而我軍「則無新力增加」,四平其實已經難以堅守。

林彪

當時國共雙方正在就東北停戰進行談判,美方代表馬歇爾也已經從美國趕往重慶,中央判斷不久將有結果。因此於20日復電「望克服一切困難爭取勝利,十天之後可能好轉。」林彪也下令各兵團首長要切實堅持一點兩面戰術,集中兵力猛攻一點,從而將敵人各個擊破。

戰至4月26日,新一軍在我軍的頑強抵抗下傷亡比較大, 被迫停止進攻,等待援軍。此時,我軍各部傷亡也比較大,尤其是第7旅經過數次戰鬥,傷亡、失聯人數已達1700多人,有的連兩連合一,有的僅剩班、排。

此時正在進行當中的東北停戰談判,我方認為東北地區應當無條件實現停火。而蔣介石卻堅持以我方讓出長春為停火的先決條件。美方代表馬歇爾與4月29日將蔣介石的態度轉達給周恩來,周恩來當即表示不接受蔣介石方面的意見。馬歇爾便以退出調處威脅。如果馬歇爾退出調處,但美方與國民黨的運兵協議仍然會繼續,這相當於支持國民党進攻東北。在此種情況之下,我軍唯有在戰場之上打出優勢,方能爭取談判桌之上的主動權。因此中央在4月27日提出「化四平街為馬德裡」的口號,希望林彪死守四平。

然而此時戰場上又發生了新的變化。5月上旬國軍攻佔了本溪,便立即將新六軍調往四平戰場。廖耀湘的新六軍和孫立人的新一軍都是國軍精銳,曾在印度受史迪威長期訓練,配備全美制武器,又在緬甸戰場多次擊敗日軍,不論是戰鬥經驗還是戰鬥士氣與其它國軍部隊都有本質的區別。12日,新六軍已經開進開原一帶,並佔領馬市堡子、威遠堡等地。

毛澤東立即電令林彪,要求將主力放在開原、昌圖地區切斷國軍後路,將其殲滅。本溪方面,要盡最大力量爭取牽制國軍五個師的兵力。但是此時四平守軍經過長時間的苦戰,兵力損失嚴重,無力出兵組織。新六軍到達四平戰場上,形勢已經對我軍非常不利了。

5月12日,黃克誠再次向中央和林彪致電,提出自己的意見認為:自從山海關入關以來,經過數次大規模戰鬥,我軍兵力已損失一半以上,雖然能補充一些新兵,但是戰鬥力很弱。此時國軍援軍已經到達,如使用大量炮兵及坦克,四平很難堅守,四平不守,長春也很難守住。如果短時間內能實現停戰,則有必要堅守。如果短時間內無法停戰,則不僅會丟城,我軍主力也會受到極大的損耗而喪失戰鬥力。他建議:「如停戰不能在現狀下取得,讓出長春可達到停戰時,我意即讓出長春,以求得一時期的停戰也是好的,以爭取時間,鞏固北滿根據地,來應付將來決戰。」但是中央和林彪都未復電,實際上相當於這份建議未被採納。

黃克誠

經過一個多月激戰,國軍雖然付出了比較大的傷亡代價,但佔領了不少四平外圍要點。5月13日,杜聿明下達進攻四平命令。以新六軍為右翼從四平迂迴到東面的赫爾蘇地區完成包圍。以新一軍為中央兵團,從正面發起進攻。以七十一軍為左翼向四平南面推進。以完成對四平的合圍。命令各部隊從14日起,在飛機和炮火協同下發起進攻。

5月18日,新六軍向我軍塔子山陣地發起猛攻。塔子山位於四平防禦陣地最左端的高山之上,距離四平城10餘公裡,可以俯瞰整個左翼陣地,是至關重要的據點。新六軍經過數次攻擊,我守軍已經傷亡殆盡,又無增援,最終失守。塔子山失守,新一軍又在正面戰場從左右兩翼迂迴到我軍後側,如果繼續堅守很有可能被包圍而全軍覆滅。這種情況下,林彪只能在18日夜間開始撤退。四平保衛戰結束。

從四平撤退以後,林彪認為國軍補給不足,戰線過長,暫時不會繼續追擊。打算沿公主嶺、長春一線採取運動防禦,尋找戰機。5月25日,中央也電示林彪、彭真要求做到「1、堅守公主嶺;2、如果公主嶺不能守,應拼守長春以利談判。」但就在這時「前總」作戰科副科長王繼芳叛變投敵,將我軍作戰計劃交給了杜聿明(限於篇幅原因不再展開,後續文章會做詳細介紹,喜歡的歡迎關注),杜聿明急忙命令部隊全線追擊。

蔣介石、杜聿明

公主嶺和長春幾面都是平地,無險可守,即便作戰計劃未洩露,我軍也很難守住。在計劃洩露以後,只能下決心放棄公主嶺、長春、吉林等大城市,將主力撤退至松花江北岸休整。

我軍堅守四平1個多月,對國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與消耗,但是自身損失也很大。東北民主聯軍傷亡8000人以上,戰鬥骨幹損失很大,尤其是從關內調來的老部隊三師第7旅戰後僅剩3000餘人。

從結果來看,黃克誠的建議是非常正確並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但為何未被中央採納呢?

從局部來看,放棄長春以求得暫時的停戰,對於保存東北民主聯軍的實力有很大幫助。但是中央要站在全局高度做決策。東北的重要性開頭已經敘述,這我軍必須爭取的生存空間。當時國共雙方關於東北停戰談判正在進行中,為了獲得國際社會對我軍在東北既有利益的認可,以及打擊蔣介石囂張的氣焰,我們就必須用實力打一個漂亮的戰,以贏得談判桌上的主動。四平保衛戰,雖然我軍傷亡慘重,但是也告訴美國和蔣介石,我軍有一戰之力以及誓死抵抗的決心。同時在四平固守一個多月,為我軍後方根據地的穩固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為將來反攻奠定了基礎。而在事實上,蔣介石取得長春以後並沒有停戰的意思,又在談判當中對哈爾濱提出要求。如果一味對蔣介石妥協,難免會再犯前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相關焦點

  • 四平保衛戰:黃克誠想不明白,以林彪的才華,為何要死守四平?
    前言黃克誠始終想不明白,四平保衛戰後期敵我實力懸殊,林彪為何非得死守四平?13年後,黃克誠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在這次的外圍保衛戰中,黃克誠也帶領新四軍三師全部參戰,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殲敵7000多人。4月18日,隨著國軍對四平完成弧形包圍後,便再次開始攻城。敵人先憑藉飛機、大炮的轟炸壓制我方,地面部隊緊跟著發動衝鋒。我防守部隊憑藉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打退敵人數次衝鋒。
  • 四平保衛戰後,黃克誠拍桌質問林總:為何不及早撤,你何以交代?
    1946年3月24日,中央指示東北局,為配合和平談判,保衛北滿,東北我軍必須以敏捷手段,在蘇軍撤退的同時,不惜犧牲,奪取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三市及中東路全線。為此目的,我軍應力爭阻敵於四平以南,儘量求得殲敵一部。
  • 四平保衛戰的過程怎樣?解放軍後來為何要放棄四平?為你詳細解讀
    之後,國民黨又不顧三人小組在3月27日達成的《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於3月31日集中五個師的兵力,沿瀋陽至長春鐵路北犯,企圖乘虛搶佔四平和長春。東北解放軍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四平以南開原以北地區阻擊敵人,揭開了四平保衛戰的序幕。
  • 四戰四平:四野為何執著於攻打這座堅城?
    (二)四平保衛戰的意義關於四平保衛戰具體細節不少文章寫過,這裡不做重複。許多人認為四平保衛戰是在不宜進行大規模防禦作戰時進行的一次得不償失的消耗戰。因為兵力和裝備巨大差距下,對方又是從緬甸回國的精銳,死守四平不但導致了嚴重的傷亡,而且在戰略上也陷入了被動。
  • 四平保衛戰:堪稱中國版的「馬德裡城市保衛戰」
    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配合當時的和平談判,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在蘇軍撤離後首先控制瀋陽以北的長大鐵路幹線城市,並由西滿軍區部署首先奪取戰略要地四平。奪取四平的戰鬥,東北民主聯軍參戰部隊有遼西軍區保一旅一團、萬毅縱隊(亦稱東滿第七縱隊)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三師十旅的4個連、遼西二分區一部分及梨東縣大隊等共6000餘人。
  •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解放戰爭時期圍繞吉林四平的戰鬥主要有四次: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這四次戰役的雙方指揮官分別是林彪和杜聿明,兩人分別出自黃埔四期和黃埔一期。
  • 四平攻堅戰:林彪的三次走麥城
    這時5連也攻入大樓,兩個連緊密配合,且戰且進。隨後,17師51團也打了進來。至21時,東北民主聯軍殲滅71軍特務團,生俘2000餘人。至此,四平城西區守敵被全部肅清。次日,林彪抽調阻援集團的6縱16師從遼吉縱隊獨立第3師的突破地段投入作戰。至此,原先擔任阻援的6縱三個師全部轉到了攻城方向,並由6縱司令員洪學智接替李天佑統一指揮攻城部隊。
  • 弔詭的四平之戰:為何贏了四平卻輸了整個東北?
    文/狟先森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國共雙方在東北四平爆發了大規模的會戰,這也是抗戰結束後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較量。四平之戰的結果是中共損失上萬人,被迫放棄四平、長春,倉促跨過松花江,退回到北滿洲地區。當時的失敗方此後為何在東北一路凱歌,作為勝利方的國民黨卻一路潰敗,最後輸了整個東北?
  • 第二次四平之戰,孫立人、白崇禧同氣連枝
    參戰雙方的統帥陣容: 共軍是林彪、黃克誠、高崗; 國軍是杜聿明、白崇禧、孫立人,廖耀湘。 兵力對比: 國軍——新編精銳主力第1、6,71軍、第52軍195師、第60軍182師;後期增加60軍、93軍、53軍。《四平戰役全程 》說國軍參戰的約25萬人,有7個軍。但當時國軍倉促調兵東北,船運不便,開始參戰的兵力大打折扣,後期才不斷增兵。
  • 四平:東北解放戰爭勝負手,解放戰爭城市攻堅戰中損失最慘的一次
    為貫徹蔣介石的意圖,杜聿明下令放棄一批中小城市,將兵力集中收縮在瀋陽、長春、吉林、四平等大中城市裡,加強城防工事,以阻止東北民主聯軍攻勢的進一步發展,並爭取時間等待關內的援兵。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全部、鄧華縱隊全部、第6縱隊17師,並配屬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部5個直屬炮兵營,共7個師8萬餘兵力組成攻城集團,由第1縱隊司令員李天佑統一指揮攻城行動。
  • 「化四平街為馬德裡」:四平戰役紀念館再現撼人心魄歷史記憶
    東北民主聯軍集結6000兵力攻打四平,僅用10個小時,全殲國民黨保安部隊3000餘人,成功佔領了四平。展覽中有這樣一段電文:「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這是當時毛澤東給林彪發來的急電,說的是二戰四平即四平保衛戰(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塔子山之戰是四平保衛戰中最為激烈的一場。
  • 解放戰爭,四平為何打了四次才解放?鄭洞國說了這麼一番話
    4月18日至5月18日,二戰四平,即四平保衛戰,我軍扼守四平31天,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的行動,為鞏固和建設北滿根據地贏得了時間,消滅了國民黨在東北的有生力量,摸到了對付美械裝備軍隊的辦法。三戰、四戰四平,我軍實施攻堅戰。
  • 吉林四平:被人遺忘、名氣卻又很大的東北小城
    後來,四平是長春通向南方火車的第五站,所以叫五站,後來改名叫四平街站,最後改名為四平站。四平的名氣主要來自國共之間的四平爭奪戰,可以說是內戰時期最慘烈的戰場之一。四平是吉林省的南大門,四通八達,可以說是東北的交通樞紐,戰略要地。在日本人投降後,蘇聯人撤離東北,國共雙方離開對東北展開了「搶奪」,共產黨搶先一步佔領了哈爾濱,而國民黨快速搶佔了瀋陽,所以吉林成為了雙方的重點爭奪對象。
  • 郭學工《英雄城不會忘記—馬仁興三戰四平》
    宣傳隊隊員白國柱負責接待,看對方打扮有教師、有公務員、有商人,也有紳士打扮的,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述說苦衷:日本人投降,蘇聯人來了,接收大員來了。這些人只顧自個撈東西,根本不管百姓安危死活。土匪乘機進了四平,和當地偽軍合起夥欺負老百姓,實在是沒法生活。聽說八路軍是窮人的隊伍,老百姓選他們當代表,出城尋求保護。
  • 長春、四平做好應對強降雨重點地區排查
    長春、四平做好應對強降雨重點地區排查 編輯:吉林廣播網    來源:738早新聞
  • 三打四平:對戰雙方都是名將,一場勝券在握的戰役,為何慘遭失敗
    四平之戰在歷史上打了四次,第一次是蘇聯撤兵後的一次解放戰爭,東北民主聯軍奪取了四平;第二次是守衛四平的保衛戰,攻城部隊是鄭洞國指揮的新1軍和71軍,都是國民黨精銳部隊。雙方激戰32天,均損失慘重,林彪決定放棄四平。四平保衛戰失敗。1947年夏,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勢如破竹,接連攻下數十。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十大將軍當中,若只論戰功和資歷,陳賡大將應該要排名第二,位列無冕之帥的粟裕之後。但是陳賡卻排名大將第四位,位列黃克誠以及他曾經的部下徐海東之後。 徐海東要排名在陳賡之前,主要是徐海東曾在土地革命時期立下大功,又在特殊時期給過紅軍「救命錢」,打退強敵守住陝甘寧根據地,所以位列大將第二名。
  • 追紅· 踏青——四平
    東北民主聯軍一戰四平攻城部隊副總指揮、保1旅旅長馬仁興曾在此指揮戰鬥。馬仁興烈士廣場馬仁興生於1904年,是河北的平鄉縣人,早年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土地革命,1938年他密秘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馬仁興帶領部隊毅然投奔了八路軍,馳騁在敵後的抗日戰場上。
  •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爭期間爆發四次爭奪戰,這是為何?
    首先,先來看看爆發在四平的四次爭奪戰。第一次爭奪戰發生在1946年的3月。第一次四平爭奪戰發生之前,蘇聯的駐軍駐紮在四平,因為抗戰期間我國與蘇聯籤署的條約規定,我國軍隊不能進駐蘇軍駐紮的城市。但此時的國民黨軍隊早已覬覦四平,在蘇軍撤離後不久便組織駐紮在瀋陽的國軍立即進駐四平。
  • 血戰四平丨銘記歷史,不忘來路
    張宇明:「一支500人的部隊,頭天晚上上去了,第二天晚上下來的時候,他問我,你說剩多少人?我說剩300人?他說剩30人,就是一天多的工夫剩30人。當時這個老人家都90多歲了,特別堅強的一位老人,就是一講到這兒的時候,就老淚縱橫,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他說,你看我是軍醫,生生死死的,對我來說應該不足為奇了,但就這件事兒我一輩子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