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戰略地位尤為重要,這裡蘇聯、外蒙、朝鮮接壤,便於物資和人員進出;東北地區歷來就是我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可以供養大量部隊;東北地區當時的工業基礎也是國內首屈一指。加上我軍兵力大多在敵後,而國軍大多在西南大後方以及越南、緬甸地區,於是我軍很快就接管了東北地區。這時中央也制定了「獨佔東北」的戰略,迅速調集精銳部隊出關。
對於這樣一塊肥肉,蔣介石自然也不甘心放棄。他一面要求蘇聯延遲撤退,等國軍到達以後再撤兵。一面藉助美國人的飛機艦艇急忙從越南、香港等地把兵力往東北運輸。等國軍搭著美國第七艦隊的艦艇到達東北的時候,發現營口、葫蘆島一線港口均已被我軍佔領,於是只能從山海關登陸。國民黨眼看從蘇聯手中接管東北的計劃破滅,於是決定由山海關出關,用武力接管東北。
前期由於林彪主力部隊還未到東北,國軍取得了一些優勢,接連攻破山海關、葫蘆島、錦州等城市,又從蘇軍手中接收了瀋陽,戰線已經逼近四平街(以下簡稱四平)。蔣介石下令要求熊式輝在1946年4月2日,停戰協定生效之前攻佔四平。但國軍每前進一步都遭到我軍猛烈還擊。4月初林彪率領前方總部(以下簡稱前總)達到四平,親自部署了城防事宜。
四平是東北地區的運輸樞紐,幾條重要鐵路都經過此地。如果四平失守,則長春無險可守也必然失守,如此將危及哈爾濱等我軍北滿根據地。四平背面靠山,三面都是開闊的平原,是東北地區為數不多勉強可以防守的城市。為了打擊國軍囂張氣焰,在東北停戰談判上取得話語權,中央決定死守四平。4月6 日,中央給前總復電指出:「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覆肉搏戰鬥,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我軍即有數千傷亡,亦所不惜……」
為了以最大限度消耗國軍,爭取主動,我軍制定作戰計劃:在四平以南、以西重點構築工事,以最大決心堅守此地。如一線陣地被突破,則退入市郊的二線防禦陣地,並儘量在夜間收復一線陣地。如被突破或分割時,則固守預定縱深陣地堅決作戰。但是我軍主力剛到東北,沒有根據地也沒有群眾基礎,發動群眾以及物資補給都比較困難,加上國軍擁有優勢兵力,局面上我軍處於劣勢。
4月18日,李富春、黃克誠致電中央報告我軍傷亡情況:「三師部隊從23日鐵嶺作戰起到今天為止,已連續27天,傷亡達三千以上。萬毅、梁興初、羅華生部傷亡達二千以上。」國軍新一軍在16日起向四平發起了猛攻,且後續部隊不斷增援,而我軍「則無新力增加」,四平其實已經難以堅守。
當時國共雙方正在就東北停戰進行談判,美方代表馬歇爾也已經從美國趕往重慶,中央判斷不久將有結果。因此於20日復電「望克服一切困難爭取勝利,十天之後可能好轉。」林彪也下令各兵團首長要切實堅持一點兩面戰術,集中兵力猛攻一點,從而將敵人各個擊破。
戰至4月26日,新一軍在我軍的頑強抵抗下傷亡比較大, 被迫停止進攻,等待援軍。此時,我軍各部傷亡也比較大,尤其是第7旅經過數次戰鬥,傷亡、失聯人數已達1700多人,有的連兩連合一,有的僅剩班、排。
此時正在進行當中的東北停戰談判,我方認為東北地區應當無條件實現停火。而蔣介石卻堅持以我方讓出長春為停火的先決條件。美方代表馬歇爾與4月29日將蔣介石的態度轉達給周恩來,周恩來當即表示不接受蔣介石方面的意見。馬歇爾便以退出調處威脅。如果馬歇爾退出調處,但美方與國民黨的運兵協議仍然會繼續,這相當於支持國民党進攻東北。在此種情況之下,我軍唯有在戰場之上打出優勢,方能爭取談判桌之上的主動權。因此中央在4月27日提出「化四平街為馬德裡」的口號,希望林彪死守四平。
然而此時戰場上又發生了新的變化。5月上旬國軍攻佔了本溪,便立即將新六軍調往四平戰場。廖耀湘的新六軍和孫立人的新一軍都是國軍精銳,曾在印度受史迪威長期訓練,配備全美制武器,又在緬甸戰場多次擊敗日軍,不論是戰鬥經驗還是戰鬥士氣與其它國軍部隊都有本質的區別。12日,新六軍已經開進開原一帶,並佔領馬市堡子、威遠堡等地。
毛澤東立即電令林彪,要求將主力放在開原、昌圖地區切斷國軍後路,將其殲滅。本溪方面,要盡最大力量爭取牽制國軍五個師的兵力。但是此時四平守軍經過長時間的苦戰,兵力損失嚴重,無力出兵組織。新六軍到達四平戰場上,形勢已經對我軍非常不利了。
5月12日,黃克誠再次向中央和林彪致電,提出自己的意見認為:自從山海關入關以來,經過數次大規模戰鬥,我軍兵力已損失一半以上,雖然能補充一些新兵,但是戰鬥力很弱。此時國軍援軍已經到達,如使用大量炮兵及坦克,四平很難堅守,四平不守,長春也很難守住。如果短時間內能實現停戰,則有必要堅守。如果短時間內無法停戰,則不僅會丟城,我軍主力也會受到極大的損耗而喪失戰鬥力。他建議:「如停戰不能在現狀下取得,讓出長春可達到停戰時,我意即讓出長春,以求得一時期的停戰也是好的,以爭取時間,鞏固北滿根據地,來應付將來決戰。」但是中央和林彪都未復電,實際上相當於這份建議未被採納。
經過一個多月激戰,國軍雖然付出了比較大的傷亡代價,但佔領了不少四平外圍要點。5月13日,杜聿明下達進攻四平命令。以新六軍為右翼從四平迂迴到東面的赫爾蘇地區完成包圍。以新一軍為中央兵團,從正面發起進攻。以七十一軍為左翼向四平南面推進。以完成對四平的合圍。命令各部隊從14日起,在飛機和炮火協同下發起進攻。
5月18日,新六軍向我軍塔子山陣地發起猛攻。塔子山位於四平防禦陣地最左端的高山之上,距離四平城10餘公裡,可以俯瞰整個左翼陣地,是至關重要的據點。新六軍經過數次攻擊,我守軍已經傷亡殆盡,又無增援,最終失守。塔子山失守,新一軍又在正面戰場從左右兩翼迂迴到我軍後側,如果繼續堅守很有可能被包圍而全軍覆滅。這種情況下,林彪只能在18日夜間開始撤退。四平保衛戰結束。
從四平撤退以後,林彪認為國軍補給不足,戰線過長,暫時不會繼續追擊。打算沿公主嶺、長春一線採取運動防禦,尋找戰機。5月25日,中央也電示林彪、彭真要求做到「1、堅守公主嶺;2、如果公主嶺不能守,應拼守長春以利談判。」但就在這時「前總」作戰科副科長王繼芳叛變投敵,將我軍作戰計劃交給了杜聿明(限於篇幅原因不再展開,後續文章會做詳細介紹,喜歡的歡迎關注),杜聿明急忙命令部隊全線追擊。
公主嶺和長春幾面都是平地,無險可守,即便作戰計劃未洩露,我軍也很難守住。在計劃洩露以後,只能下決心放棄公主嶺、長春、吉林等大城市,將主力撤退至松花江北岸休整。
我軍堅守四平1個多月,對國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與消耗,但是自身損失也很大。東北民主聯軍傷亡8000人以上,戰鬥骨幹損失很大,尤其是從關內調來的老部隊三師第7旅戰後僅剩3000餘人。
從結果來看,黃克誠的建議是非常正確並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但為何未被中央採納呢?
從局部來看,放棄長春以求得暫時的停戰,對於保存東北民主聯軍的實力有很大幫助。但是中央要站在全局高度做決策。東北的重要性開頭已經敘述,這我軍必須爭取的生存空間。當時國共雙方關於東北停戰談判正在進行中,為了獲得國際社會對我軍在東北既有利益的認可,以及打擊蔣介石囂張的氣焰,我們就必須用實力打一個漂亮的戰,以贏得談判桌上的主動。四平保衛戰,雖然我軍傷亡慘重,但是也告訴美國和蔣介石,我軍有一戰之力以及誓死抵抗的決心。同時在四平固守一個多月,為我軍後方根據地的穩固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為將來反攻奠定了基礎。而在事實上,蔣介石取得長春以後並沒有停戰的意思,又在談判當中對哈爾濱提出要求。如果一味對蔣介石妥協,難免會再犯前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