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原居民傳統文化濃鬱 現代色彩強烈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香港原居民傳統文化濃鬱 現代色彩強烈


2008年07月23日 00: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二日電 題:香港原居民傳統文化濃鬱 現代色彩強烈

  作者 張卓立 國華

  香港原居民的生活形態及文化特點曾令眾多遊客著迷,大澳蜑家人的棚屋、鶴佬人的陸上扒龍舟等等,都為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高度現代化的香港,原居民除了固守自己族群的傳統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傳統中滲入現代元素,向香港市民和遊客推廣著自己的族群文化。

  據了解,香港擁有六千年歷史,因戰亂、天災等因素,歷史上有不同族群遷移到香港,其中主要的有蜑家、客家、鶴佬和本地人。

  據了解,蜑家是代表在水上生活以捕魚和海上貨運為生的居民;客家是古時因戰亂從中原南遷的漢人;鶴佬,也就是河洛人,他們的祖先是南遷的福建人;至於所謂本地人,就是代表祖先在一八九八年英國政府租借新界前居住在該地區的中原大族,部分是歷朝名臣後代。

  各個原居民族群自古以來,恪守祖宗傳承下來的思想和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原居民將一些過時、不必要的族例、禮節刪除,既可儘量令年輕一輩接受,又可將族群文化的精髓保存下去。

  香港各原居民族群的生活富有特色,遊客很多時候都對此十分好奇,他們的傳統節日活動甚至成為旅遊的著名景點。

  以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為例,它是長洲的原居民為了祈求北帝驅趕瘟疫而設的傳統節日。在大概一星期的祭祀活動中,有飄色巡遊、粵劇表演、搶包山比賽等等。

  這些活動早已被海外旅遊雜誌、旅行社、旅遊當局廣泛宣傳,使活動舉行當天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到來小島觀賞。

  除了舉辦傳統節慶活動,原居民還會與政府合作,修復傳統建築,開拓文物徑和展覽館,有時甚至邀請老住民作為嚮導,為遊客介紹族群的歷史和文化。

  此外,為了使原居民的傳統文化得以薪火相傳,許多老一輩的原居民絞盡腦汁,將傳統灌輸給年輕一輩,讓他們對族群產生歸屬感,例如老一輩原居民會邀請族群的小孩子親身參與祭祀活動的準備等等。很多年輕成員都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自己的族群產生濃厚興趣,他們部分更身體力行,撰寫書本,介紹族群的生活面貌,使更多人認識原居民。

  原居民的歸屬感,使他們十分樂意將族群傳統推廣出去。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了解香港時事和潮流文化的年輕人,他們偶爾在傳統節日中加添新元素,增加節日的趣味性。

  例如在長洲太平清醮的飄色環節中,以前坐在飄色車子上的小孩都以扮演中國傳統神為主。到了近十年,坐在車子上的小孩都扮演一些與熱門時事有關的人物,例如特首、議員等,令巡遊更加活潑。在非典之後,主辦單位更安排小孩子穿著醫護人員裝束巡遊,藉此表揚醫護人員在非典期間對香港市民作出的貢獻。

  今年,為了響應北京奧運,長洲的飄色改以奧運為主題,有小演員扮演騎師、火炬手、運動員等等,將奧運的氣氛融入傳統節日裡。

  香港的原居民在文化保育上作出了不少努力,加上政府的協助,令香港這個現代大都會增添了傳統的味道,為遊客留下難忘的印象。(完)

編輯:聞育旻】

相關焦點

  • 淺談: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以現代的設計手法表現傳統文化符號,並將各種傳統文化符號內容精華化,讓文化的傳承應用到更有生命力,在吸收、借鑑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式,使傳統文化具有現代感,達到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包裝設計的融合。其中國畫、書法、年畫、皮影、剪紙、刺繡等都是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符號,其中書法和國畫可以堪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 香港蓮香樓:舌尖上的文化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一部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搬上了螢屏,並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作為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推出的首部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世界通過飲食這個窗口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 新界原居民傳統得到尊重
    基本法尊重新界原居民的傳統習俗,印證了中央以及草委會在制訂基本法的過程中,尊重港人意願,做到「凡能下放香港的權利都下放給香港」,更沒有忽視新界原居民的權益。  劉皇發說,港英政府統治香港期間,新界的土地以「集體均批」的形式租給當地原居民,香港土地的使用權是以批約或契約形式,以有償有限期使用的條件批給個人、法人或團體。到了1980年前後,由於民眾得知地權即將隨?
  • 談韓國傳統服飾色彩與現代設計
    談韓國傳統服飾色彩與現代設計創新的關鍵在於差異化,差異化設計越來越成為現代藝術設計追求的目標、從韓國傳統服飾色彩的解構中發掘傳統色彩與現代設計的繼承關係,有助於現代藝術設計的創新, 韓國的藝術設計在近現代的崛起,得力於其對色彩的把握——立足傳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的色彩非常豔麗,有的又非常純淨和高雅
  •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 本文追溯了中國傳統色彩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入分析了傳統色彩文化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根源,並從民族性和國際性兩方面,闡釋了傳統色彩文化對現代企業形象設計的啟示。儒家哲學在色彩理論上更加強化了等級制度,除了繼續沿用五色為正色,又將其他色定為間色,並將它們作為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徵,代表君臣主僕上下關係。   道家的色彩觀受道家思想的支配在色彩理論上也有所繼承和創新。《淮南子·原道訓》:「色者,自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香港現代都市融合
    新華社香港5月28日電(記者顏昊、周雪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行奠基儀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工程正式啟動。該館建築設計師嚴迅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的設計目標是要讓博物館的參觀者與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交流,同時也要將這一傳承傳統文化的建築融入香港現代都市。坐落於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預計於2022年竣工,正式開放後將長期展出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藏品,並通過多媒體展示、講座、文創產品營銷等方式展現故宮文化。
  • 嶺南文化與香港
    民族文化傳統    150年的香港文化, 可以大致分為傳統文化和近現代文兩大部分。傳統文化是指基本未受近代和現代文明影響的土著文化。
  • 新中式,將現代生活流線與傳統建築精粹水乳交融
    「新中式主義」將現代生活流線與傳統建築精粹水乳交融。新中式建築的設計中融入了西式生活流線的理念,因此更適合現代國人的居住習慣和心理需求,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用現代精神詮釋後的文化回歸與自信。新中式建築不僅在文脈與中國傳統建築一脈相承,而且更重要的體現在對傳統建築的發展和變化上:既很好地保持了傳統建築的精髓,又有效地融合了現代建築元素與現代設計因素,改變了傳統建築的功能使用,給予重新定位。因為建築材料的變化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 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對建築需求的變化——建築形式只是這些內涵發展和變化的一個結果。1、組群分布,主次分明,富有節奏感。
  • 走近非遺,品味香港傳統文化
    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亦保留著不少中國傳統節慶、手工技藝和表演藝術。這些我們珍視的文化瑰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配方獨特的涼茶、在喜慶和傳統儀式穿著的中式長衫和裙褂、一度是大眾娛樂的「南音」、祭祀慶典「太平清醮」。
  • 蒙古族傳統文化走向現代
    正如阿古拉和呼和父子倆的學醫路,十七世紀在寺廟中形成的蒙醫藥教育已從傳統師承方式向正規學歷教育過渡。  蒙古族擁有豐富而又易於親近的文化傳統,如今,這些古老文化正像蒙醫藥一樣逐步走向現代。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不僅美觀而且很實用。隨著當代人們審美觀的變化,傳統的蒙古袍在配色、款式、搭配方面做了新的改良。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在借鑑運用民族服飾色彩關係的時候,也同樣要把色彩的一些知識結合起來,即色彩的情感與象徵。因為色彩帶給人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功能在服裝設計中顯得非常重要,對服裝設計有直接的影響。
  • 香港:新界原居民每名男丁可建210平米大宅
    導讀:在香港政府逾兩千公頃土地儲備中,一大半為新界原居民留建「丁屋」:新界原居民僅需生育一個男丁,便可建210平方米寬敞大宅。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3.9平方米,房價高到驚人,但僅這一條在回歸時被變相延續的殖民政府政策,40年來衍生了香港特有的「土地特權階層」。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
  • 新界原居民:回歸後生活照舊,我中意香港
    (原標題:新界原居民:回歸後生活照舊,我中意香港) 新華社香港6月
  • 新界原居民權益應受保障\孔永樂
    與殖民歷史的密切關聯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系教授Rubie Watson二○○九年在一份中文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探析新界原居民權利的歷史演變。文章對新界原居民的中國傳統風俗習慣文化、父系繼承權、土地分配及港英殖民政府對原居民的獨特法例有詳細考究,一些研究成果值得與讀者分享。
  • 百家姓氏 | 香港原居民五大家族
    香港和深圳的本地話是莞寶粵語(又稱圍頭話,東莞、深圳和香港當地人均使用這種粵語方言),是粵語的一個分支,跟廣州話可以通話但有些許區別。歷史上的寶安縣(包含深圳和香港)屬於廣州府,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縣治一直在南頭鎮(今深圳市中心南山區)。寶安縣城南頭鎮的居民講廣府白話,寶安縣(包含深圳和香港)本地居民以講粵語圍頭話為主。後來縣城搬至深圳墟,深圳墟居民也是粵語廣府人。
  • 中國傳統建築在傳統建築色彩的進程很少間斷,穩定的傳承性
    中國傳統建築在傳統建築色彩的進程很少發生間斷,表現出穩定的傳承性。但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會帶來材料、技術、文化審美的變化,正是這些不同性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絢麗多姿、獨樹一幟的建築色彩。兩漢時期的封建經濟比較昌盛,西漢都城長安,修建的大量園林和宮殿,規模宏大,色彩的使用也非常豐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不斷地滲入我國,所以這一時期主要的建築表現在寺廟與石窟。顏色以紅土為主調,配以石青、石綠、硃砂、銀硃、黑白等,對比鮮明,效果強烈。
  • 圓桌|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東方色彩中的視野與觀點
    該色彩組構模式的形成和表現,既反映出藏族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又折射出社會歷史發展的痕跡;既是藏族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現實圖景,又是對高原嚴酷生存環境的智慧應對。藏族傳統建築藏族傳統建築色彩形態基本特徵有穩定性、體系化的特徵。為什麼感覺青藏高原藏族建築給人感覺這麼強烈,整體感特別強,因為用色非常講究,呈現出體系化的形式。
  • 香港馬王"原居民"病逝 曾叱吒世界馬壇[圖]
    東方網8月10日消息: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賽馬會昨日宣布,香港馬王「原居民」因染病,於本周日(八月八日)在屯門公眾騎術學校不幸病逝。香港賽馬會賽馬事務執行總監應家柏表示,「原居民」是歷來所見最具級數、鬥心最強的馬匹之一,並且是在世界馬壇上,為香港賽馬業發展史寫下光輝一頁的首批名駒之一。   「原居民」最近染病,經獸醫努力診治不果,最後於本周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