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原居民傳統文化濃鬱 現代色彩強烈
2008年07月23日 00: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二日電 題:香港原居民傳統文化濃鬱 現代色彩強烈
作者 張卓立 國華
香港原居民的生活形態及文化特點曾令眾多遊客著迷,大澳蜑家人的棚屋、鶴佬人的陸上扒龍舟等等,都為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高度現代化的香港,原居民除了固守自己族群的傳統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傳統中滲入現代元素,向香港市民和遊客推廣著自己的族群文化。
據了解,香港擁有六千年歷史,因戰亂、天災等因素,歷史上有不同族群遷移到香港,其中主要的有蜑家、客家、鶴佬和本地人。
據了解,蜑家是代表在水上生活以捕魚和海上貨運為生的居民;客家是古時因戰亂從中原南遷的漢人;鶴佬,也就是河洛人,他們的祖先是南遷的福建人;至於所謂本地人,就是代表祖先在一八九八年英國政府租借新界前居住在該地區的中原大族,部分是歷朝名臣後代。
各個原居民族群自古以來,恪守祖宗傳承下來的思想和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原居民將一些過時、不必要的族例、禮節刪除,既可儘量令年輕一輩接受,又可將族群文化的精髓保存下去。
香港各原居民族群的生活富有特色,遊客很多時候都對此十分好奇,他們的傳統節日活動甚至成為旅遊的著名景點。
以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為例,它是長洲的原居民為了祈求北帝驅趕瘟疫而設的傳統節日。在大概一星期的祭祀活動中,有飄色巡遊、粵劇表演、搶包山比賽等等。
這些活動早已被海外旅遊雜誌、旅行社、旅遊當局廣泛宣傳,使活動舉行當天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到來小島觀賞。
除了舉辦傳統節慶活動,原居民還會與政府合作,修復傳統建築,開拓文物徑和展覽館,有時甚至邀請老住民作為嚮導,為遊客介紹族群的歷史和文化。
此外,為了使原居民的傳統文化得以薪火相傳,許多老一輩的原居民絞盡腦汁,將傳統灌輸給年輕一輩,讓他們對族群產生歸屬感,例如老一輩原居民會邀請族群的小孩子親身參與祭祀活動的準備等等。很多年輕成員都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自己的族群產生濃厚興趣,他們部分更身體力行,撰寫書本,介紹族群的生活面貌,使更多人認識原居民。
原居民的歸屬感,使他們十分樂意將族群傳統推廣出去。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了解香港時事和潮流文化的年輕人,他們偶爾在傳統節日中加添新元素,增加節日的趣味性。
例如在長洲太平清醮的飄色環節中,以前坐在飄色車子上的小孩都以扮演中國傳統神為主。到了近十年,坐在車子上的小孩都扮演一些與熱門時事有關的人物,例如特首、議員等,令巡遊更加活潑。在非典之後,主辦單位更安排小孩子穿著醫護人員裝束巡遊,藉此表揚醫護人員在非典期間對香港市民作出的貢獻。
今年,為了響應北京奧運,長洲的飄色改以奧運為主題,有小演員扮演騎師、火炬手、運動員等等,將奧運的氣氛融入傳統節日裡。
香港的原居民在文化保育上作出了不少努力,加上政府的協助,令香港這個現代大都會增添了傳統的味道,為遊客留下難忘的印象。(完)
【編輯:聞育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