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華人|那些新加坡的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客家人和海南人

2021-01-11 網易

  世界有我看,世界有我闖,歡迎收看「外聘網小聘看世界」

  

  要一提起新加坡華人文化的起源,馬上就會出現一道鮮明的分水嶺。

  

  有一大群人了如指掌,但年紀不算輕;大部分的本地年輕人則只要聽到「華人文化」和「歷史」這些字眼,內心和臉上不是寫滿拒絕就是問號。

  

  新加坡年輕人最熟悉的華人文化,就是各個籍貫的美食。(聯合晚報)

  還記得19年國慶群眾大會李顯龍總理用中文演講時,曾說過:

  「新加坡華人是經過了200多年才逐漸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們的先輩為自己的祖國所做出的奉獻與犧牲,是一種高貴的情操,也是值得我們珍惜的精神遺產。」

  當時他還說,新加坡的華族先輩有的來自中國廣東、潮汕和福建,有的則來自鄰近地區如檳城、馬六甲和廖內群島。

  「他們來到南洋時,只把自己當成這裡的過客,總有一天要落葉歸根,他們還是中國人,也熱愛著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本地畫家陳初電繪製的新加坡華人圖。(網際網路)

  到了上世紀50年代,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宣布中國不再承認雙重國籍後,新加坡的先輩們面對一個人生重大抉擇,繼續留在新加坡,還是回去祖國?

  「最後,他們大多數選擇留在新加坡,並且和其他種族一起建立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和獨立的國家。」

  在很多本關於新加坡的旅遊指南裡,一提到新加坡華人,多多少少都會提及以下五大籍貫:

  潮州、福建、廣東、客家、海南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面簿)

  上個月,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在推出題為「新加坡華人·探索本土華族文化」的展覽時,在面簿上載了關於新加坡華人的一些冷知識。

  首先是關於這五大籍貫在本地的分布。

  新加坡公民當中,目前有約75%為華族。若以籍貫來劃分,40%是福建人、20%為潮州人、15%是廣東人、8%是客家人、7%以下是海南人,剩餘的約10%則屬於其他籍貫的華人。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面簿)

  五大籍貫祖籍地

  這五大籍貫華人的祖籍地主要來自中國的三個省份: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廣東人潮州人主要來自廣東省;客家人則來自廣東省和福建省這兩個省份。海南人顧名思義,來自海南省,福建人則來自福建省。

  當初的華人先輩們遠渡南洋,主要是為了拼搏掙錢,盼能給遠在故鄉的家人過上好日子。他們在排除萬難抵達新加坡後,開始落戶於不同的地區,也從事不同的行業。

  有意思的是,當時同一個籍貫的人們就似一家人,會群居在固定的地盤上,各籍貫的宗鄉會館應運而生。就連從事的工作也像是刻上了各自籍貫的名稱一般,每個籍貫最為出色的那些行業,也默默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根據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的資料,19世紀初,位於牛車水一帶的廈門街、直落亞逸街和新加坡河等區域曾是福建人經常出沒的地方,他們也多居住在那。

  三巴旺、湯申路上段和榜鵝則是潮州人的「地盤」。

  白沙路、武吉知馬、從樟宜延伸至義順一帶則是海南人選擇落腳的地方。

  橋北路、橋南路和大成巷客家人的群居地。

  廣東人的落腳處則是在牛車水一帶的水車路、登婆街和寶塔街

  謀生之道

  福建人

  19世紀的新加坡貿易行眾多,主要是通過水路進行貨運和買賣。

  福建人這個新加坡華人圈中最大的群體,很多人來獅城之前,在祖籍地福建省所從事的,就是海上貿易等方面的工作。

  

  新加坡河

  他們來到獅城討生活後,落戶於新加坡河一帶。這群「自家人」一聚集,再次燃燒起貿易之魂。當時水上貿易這個行業,可說是隨便丟一顆小石子,就能打中一名福建人。

  除了從事貿易行之外,福建人也有不少人選擇投身於建築行業,幫著築起今日的新加坡。

  還有不少福建人從事金融行業,新加坡早期開銀行和金融服務的多是福建人。

  廣東人

  提起新加坡的廣東人,很多人會想到紅頭巾

  活躍於新加坡建築工地的的紅頭巾都是來自廣東的女性。她們身穿海藍色衣裳,頭上戴著最具識別性的紅色頭巾,在勞動時保護她們的頭。他們最主要的活動範圍是新加坡河畔和吉寶港口(Keppel Harbour)附近的碼頭。

  

  新加坡紅頭巾。(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另一個較多廣東女性從事的行業就是「媽姐」。「媽姐」是當時給予這些穿著白衣黑褲的廣東幫傭的稱呼。這些「媽姐」都是為了謀生,離鄉背井千裡迢迢來到新加坡,而且一輩子梳起不嫁人,膝下無兒無女。

  在20世紀初期至中期,廣東人所從事的工作開始變得較多元化,很多人當醫生和老師。也有很多廣東人選擇從事手工行業,像是製作金銀首飾的匠人和裁縫等等。

  潮州人

  潮州人曾一度是新加坡最大的華人群體,但後來逐漸被福建人取代。

  早期在新加坡的潮州人多數經商,那時候在牛車水的商店幾乎都是潮州商人經營的。他們那會兒壟斷的買賣包括布匹和香料。

  

  上世紀70年代的沙球勞路是「布莊特區」。(檔案照)

  由於主要的布商行業都掌握在潮州人手裡,以致於後來好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直把「新加坡布行商務局」誤稱為「新加坡潮州布行商務局」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歐洲商品來源吃緊,市場缺貨,歐洲布匹奇貨可居,一些布業行商乘機囤貨居奇,因而致富,成就一批有錢的潮州人。

  部分潮州人也從事捕魚業,經營著俗稱「海嶼郊」的海味行。新加坡海味業經營者以潮州人居多,據說是與潮州人的傳統飲食習慣有關。

  50年代的德光島上,客家人佔了華人人口的七成,其餘的都是潮州人,主要靠海為生,不是經營渡船,便是出海捕魚,此外便是做生意,經營雜貨店,收集客家人的農作物,拿到新加坡本島去賣。由此可看出潮州人天生就具有的「生意之魂」。

  客家人

  客家女性和廣東的紅頭巾相似,也有從事勞動的女工,只不過他們佩戴的是黑色頭巾。

  早期,大部分落戶於四成的客家人都以經營傳統藥材鋪為生。除了販賣中藥材,他們也在眼鏡行業和典當業上撈得風生水起。

  1887年,英殖民地政府頒布開設當店必須申請執照且繳付碼金200元,當時客家大埔人何雲萼就一口氣向政府申請8家當店執照,一共繳付1600元碼金,在當時是一筆巨款。自那起,新加坡的典當行業就成了客家大埔人的天地。

  

  恒生當店老闆何謙訓2008年曾撰寫《新加坡典當業縱橫談》,由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的客家文化研究室以及新加坡當商公會出版。

  目前新加坡當商公會旗下的200多個會員當中,仍以客家人佔多數。

  海南人

  海南人是這五大籍貫之中,最晚踏足於新加坡土地的華人群體。

  正因如此,許多在當時相對較容易賺錢的行業都被其他籍貫的人捷足先登了。

  「姍姍來遲」的海南人並沒有涉足其他籍貫的行業與他們分一杯羹,反而專心搞起餐飲業和傳統咖啡店,並創造出遠近馳名的獅城招牌菜——海南雞飯(據說在海南省吃不到)。

  

  (聯合早報)

  許多海南人的廚藝相當了得,對烹煮中西菜餚都非常熟悉,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早期曾在歐洲的船隻上當過廚師的緣故。

  來到新加坡後,很多海南人開始「打洋工」,即到「白人」(洋人)家庭當廚師和傭人。當時海南人為洋人打工的家庭多來自英國。他們照顧英國人的起居飲食,也因此學會了做西餐、西式糕點。

  許多海南人後來也開了傳統麵包店、西餅店等等。本地的「西菓店」大多數都是海南人經營的。也有不少海南人經營酒店和餐館。

  新加坡最家喻戶曉的咖啡店品牌「亞坤」的創辦人黎亞坤就是正宗海南人。他15歲從海南島來到新加坡後,在一家咖啡店當了小夥計,很快就掌握了煮咖啡與做早餐的竅門,自己白手起家當老闆。

  海南人當中也有不少人有冒險精神,選擇當海員依海為生。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面簿)

  「新加坡華人」這個身份,一直都是一種有些說不清道不明、帶點兒敏感和矛盾的存在。

  對那些從未「移植」到其他地方的華人來說,新加坡華人身上具備的華族文化特點確實少了點,但對於海外華人以及本地的非華人而言,我們的華族文化特點還是相當豐富,而且融匯貫通了東西方文化。

  文章來源網絡 聯繫侵刪

  外聘網小聘看世界歡迎各位看官的評論和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華美味過把癮 新加坡館免費嘗
    日前,新加坡館舉辦了以中華美食為主題的美食節活動,釀豆腐、炒蝦麵、菜頭諽、咖喱雞飯等這些新加坡人最喜愛的傳統美食讓遊客大快朵頤。據悉,在7月16日至25日的美食節期間,每天前400名來到新加坡館的遊客可免費獲得美食小點品嘗券。   「新加坡是一個融匯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美食天堂。」
  • 『潮文選摘』新山華人文化中濃厚的潮州文化特色
    新山是馬來西亞柔佛州首府,位於歐亞大陸的最南端,與新加坡隔海相望。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大量潮州人的湧入,使新山華人文化帶有濃厚的潮州文化特色,民眾以潮州的文化風俗為時尚。當年新山有「小汕頭」之謂,正是反映此一客觀事實。潮州話一度成為當地主要的通用語言。
  • 泰國人眼中·粵語-海南話-潮州話-客家語-福建話之間的區別
    從潮州人族譜的記錄來看,他們大多數來自泉州以及閩南的漳州和蒲縣縣的莆田,因而潮州話和海南話同屬於閩南語的一個分支。但不同地區的福建人有著自己不同區域特徵。閩南人大方、善良,蒲縣人非常有耐心。由於中國潮州人大部分地區來自莆田、泉州和漳州等地區,因此需要研究比較這三個地區人的習性才能更好了解潮州話。《閩南文化述論》一書說,漳州地區十分物產豐富。
  • 去新加坡旅遊貴麼?當地人告訴你,午飯2塊錢就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下旅遊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放鬆身心的同時還能開闊眼界,看一看各地的風土人情,享受美好生活。有的人喜歡在國內旅遊,而有的人就把目光放在了國外,選擇出境旅遊,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會是不錯的選擇,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新加坡。
  • 大馬華人過年做魚方法有別:潮州清蒸客家糖醋
    大馬華人過年做魚方法有別:潮州清蒸客家糖醋
  • 海南點解冇海南雞飯食?潮州人點解唔知潮州魚蛋粉?
    據說在廣州的第一家潮州魚蛋粉是潮州人陳開及其女婿"大頭偉"(原名字不可考,只流傳其花名。)於光緒二十年間在第十甫開設的,開業不久便得到許多潮汕鄉裡的光顧,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廣州人來嘗試,生意興隆得很。但因此也搶走了附近許多廣州傳統麵店的生意,引起同行的眼紅,並召集一伙人手執刀棍到陳開的鋪頭生事。豈知陳開本是潮州南枝拳和南枝棍法的高手,手持一棍就將那夥生事的人打得雞飛狗走。
  • 海南咖啡和海南雞飯,記錄著海南人在馬來西亞打拼的真情歲月
    海南咖啡與海南雞飯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帶人人喜愛的庶民美食,但是為什麼海南人的工作與食物有這麼密切的關聯?這要從馬來西亞華人的業緣社會開始說起。 其次來到這裡的是廣東人,這當中又有潮州人、廣府人與客家族群,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種植胡椒或甘蔗。
  • 福建潮州客家海南廣東人 據說過年必吃這幾道年菜
    新加坡許多華人的先輩都來自中國不同省份,原先是漂洋過海來討生活,最終就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將屬於自己家鄉的獨特文化也在家裡代代傳承下來。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不同籍貫的華族文化又與新加坡當地的文化進行融合,有些習俗看起來似乎一樣,性質上卻大不同了,尤其是慶祝農曆新年的方式和必吃的年菜,似乎也有了轉變。
  • 實拍新加坡人吃快餐的地方,看看物價怎樣,很多中國遊客也來排隊
    都說新加坡的物價很高,這都是相對中國人的工資水平和匯率而言的,每次到新加坡旅遊,我並沒有出入各種價格高昂的名店,而是深入市井街頭,到新加坡人吃快餐的地方品嘗特色美食。新加坡人吃快餐的地方到底長什麼樣子?物價高不高呢?
  • 實拍新加坡人吃快餐的地方,看看物價怎樣,很多中國遊客也來排隊
    ,這都是相對中國人的工資水平和匯率而言的,每次到新加坡旅遊,我並沒有出入各種價格高昂的名店,而是深入市井街頭,到新加坡人吃快餐的地方品嘗特色美食。新加坡較多華人光顧的「菜市場」是位於牛車水唐人街的牛車水大廈,這裡是南下華人最早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遊客的集散地。
  • 新加坡將建非遺文化庫 含華人婚嫁禮餅製作等(圖)
    信息 新加坡將建非遺文化庫 含華人婚嫁禮餅製作等(圖) (新加坡《聯合早報》/徐穎荃 攝)   中新網7月1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將展開一項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更全面地保存、了解和記錄新加坡現存的非物質文明,特別是那些對構建身份認同有幫助的重點文化遺產。文物局從這項文化工程所取得的信息與資料,最終將用來設立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庫。
  • 沈爺跟你說美食 -【海南雞飯】
    有一年年初,曾有一部名叫《海南雞飯》的電影上映,演那個在牛車水開店專賣海南雞飯的老闆娘的,就是張艾嘉。(小編註:這部2006年的電影裡,名廚甄文達在裡面也扮演了角色) 「海南雞飯」確係海南移民在約60年前的作品,前身為海南島著名的文昌雞。
  • 五十年代的新加坡華人 獅城西海岸虎豹別墅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新加坡早期的貿易和作為商業中心的發展見證了殖民地內龐大的華人社群的成長。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海南等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的粵語、閩南語、潮州話、瓊語、客家語 丶福州話群體,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和福州人等。
  • 香火鼎盛逾百年 馬來西亞三聖宮見證華人發展史
    香火鼎盛逾百年 馬來西亞三聖宮見證華人發展史
  • 廣東三大民系,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誰最早來到廣東定居?
    而在廣東省內,一般認為有三大民系,分別是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海陸豐人一般會根據其使用語言分別列入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而湛茂地區也會根據使用語言分入廣府民系和福佬民系
  • 海南雞飯,風靡新加坡近百年,海南人卻不知為何物。
    【海南雞飯】已經成為新加坡的第一美食,在新加坡的大力推廣下,名揚世界,更被新加坡人推崇到新加坡國菜的地位。在中國國內的旅遊公司制定的國外團遊線路中,凡是牽扯到新加坡的,介紹當地美食攻略時,第一必說的是,到了新加坡一定要去吃【海南雞飯】,然後才是【辣椒螃蟹】【肉骨茶】等。
  • 新加坡最有中國味的地方,主街掛滿紅燈籠,店員都說華語!
    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很多,但卻沒有一個國家的華人比例像新加坡這麼高,據官方的數據統計,擁有新加坡戶籍的華人佔該國總人口比例接近75%,是目前除中國以外華人最多的國家。華語是新加坡官方和民間主要使用的語言,差不多每一條街道都能見到中文字,即使是馬來人、印度人聚居區也不例外。
  • 海外客家籍華人華僑人物(軍政篇)
    海外客家籍華人華僑人物(軍政篇部分人物)新加坡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國父,新加坡首任總理李顯龍,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總理楊邦孝,祖籍廣東梅州大埔,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導者截止2015年,客家人構成新加坡華人人口的14% ,約有40餘萬人。1929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正式成立,公推祖籍永定縣的胡文虎為會長。團體會員包括新加坡豐永大公會、應和會館、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新加坡豐順會館、嘉應王屬公會、新加坡惠州會館、新加坡興寧同鄉會等28個。由於李光耀祖輩均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視作為客家族裔的傑出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