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滸傳》,浩浩蕩蕩,包羅萬象,有好漢的豪邁故事,各地的風土人情,英雄的兒女情長,和尚的風流韻事,當然也少不了舌尖上的美食。
水滸中最出名的美食當屬熟牛肉,「切二斤熟牛肉,打一角酒來」,已經成為水滸好漢的標誌性形象,時至今日,大凡武俠影視劇出現酒館場景,主角們一落座,霸氣的放下手中刀劍,口中吆喝的必定是「切二斤熟牛肉,打十斤酒來」,可見水滸中吃牛肉喝美酒的習慣對行走江湖的英雄兒女影響之深遠。
宋江、戴宗、李逵在琵琶亭酒樓吃飯,要了酸辣魚湯來醒酒,誰知道三碗魚湯和骨頭都被李逵嚼吃了。於是:
宋江便叫酒保來吩咐道:「我這大哥想是肚飢,你可去大塊肉切二斤來與他吃,少刻一發算錢還你。」酒保道:「小人這裡只賣羊肉,卻沒牛肉,要肥羊盡有。」
作為水滸傳中頭號美食,江州城著名的酒肆,竟然不賣牛肉,只賣羊肉,不由得黑旋風破口大罵說店家欺負他只吃牛肉,不吃羊肉。
縱觀水滸全書,雞鴨鵝牛羊肉出現的頻率都非常高,特別是牛肉,幾乎覆蓋了水滸的世界,為何琵琶亭酒樓不賣牛肉?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無法凸顯梁山好漢的灑脫與豪邁,《水滸傳》講的是社會底層人物的故事,很多美食都非常簡單和粗線條,做法原始,水煮火烤,可讀起來依然非常具有吸引力和誘惑力,雖然不如《紅樓夢》中的那麼精巧奢華,連吃個茄子都要「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淨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肉脯子合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乾子,各色乾果子,都切成丁兒,拿雞湯煨乾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了。要吃的時候兒,拿出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其他如荷葉蓮蓬羹、糟鵝掌鴨信、牛乳蒸羊羔、椒油蓴虀醬、棗泥餡山藥糕、奶子糖粳米粥也都是非常生動雅致,但梁山好漢們對此類食物肯定不感興趣,吃這些東西必定「嘴裡淡出鳥」。
都說武松景陽岡打虎多虧了十八碗好酒,可大家都忽略了那四斤牛肉的作用,打虎可是個體力活,沒有優質的能量來源,只靠十八碗酒,武松恐怕早就餵了老虎。
吳用找阮氏兄弟計劃搶奪生辰綱,入的酒樓,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立刻就要「大塊切十斤」,「 花糕也似的牛肉」聽起來非常像神戶牛肉,脂肉分層,口感細膩,有一種入口即化的感覺,能把牛肉做到花糕的感覺,不禁讓人垂涎三尺。如此美食,立刻「被阮氏三雄狼飡虎食,吃了一回」。
豹子頭林衝第一次來到朱貴的酒店,張口就是「先切二斤熟牛肉來」,只是不知道林教頭最終吃的是肥人還是瘦人,是水牛肉還是黃牛肉?
花和尚魯智深自然是標準的肉食動物,在劉太公莊上風捲殘雲吃了一盤牛肉,驚得劉太公對席看見,呆了半晌。
宋江不像其他好漢那麼粗俗,作為鄆城縣的頭號押司,屬於有頭有臉的人物,吃飯自然也比較講究情調和情趣,戴宗推薦的琵琶亭酒樓,肯定也是當地的特色飯莊,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酒樓最擅長做的是魚湯和羊肉。
菜餚好不好吃,味道鮮美是一項硬指標,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魚羊為鮮,因為最腥與最羶能配出天下第一鮮。由此可見該店深的飲食文化的精髓,用魚和羊結合一起,豐腴不膩的羊肉結合酸辣魚湯,羊肉羶與魚肉腥互相中和,調配出了世間最好吃的美食,所以琵琶亭酒樓不賣牛肉,只賣羊肉,為的就是搭配肥魚,用鮮美的味道留住食客。
關於魚羊為鮮的來歷有兩種,第一說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風餐露宿,連飯都吃不上,最慘的時候要靠弟子乞討為食,一次,討要了一些魚肉和羊肉,於是將魚、羊肉混在一起煮,發現竟然味道鮮美無比,所以魚和羊搭配的方式就流傳開來。
第二說是在清代徽州,有個農民帶著羊乘船過河,一不留神一隻羊落入水中,引來魚群搶食羊肉,後來一位漁民恰巧路過,撒了一網,收穫鮮魚無數,回到家中,漁夫發現魚肚裡面都是碎羊肉,宰殺乾淨後,重新將羊肉填入魚肚子中,結果做出的魚,不腥不羶,味道鮮美,彈滑爽口,風味獨特。
傳統老店、肥羊加好魚,再加上名廚的精心烹飪,做出來的鮮魚湯自然是天下奇鮮,難怪宋江會「因見魚鮮,貪愛爽口,多吃了些,至夜四更,肚裡絞腸刮肚價疼;天明時,一連瀉了二十來遭,昏暈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