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機,大豆能否成為中國農業崛起的支點?談基因科技助力大豆...

2020-12-24 經濟觀察網

近一年來,中美貿易暗潮湧動,不僅是製造業,農業領域也因貿易爭端而動蕩不已。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多番磋商中,大豆進口問題成為雙方博弈的利益點。

為何看似普通的大豆,能走上中美貿易的談判桌?要了解這個問題,還得從大豆的歷史說起。

中國產變美國造

大豆原產於中國,在古代被稱為「菽」,《詩經》中多有記載。先民馴化、栽培野生大豆的開端,可以追溯到4000—5000年前。據統計資料顯示,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北部、內蒙古東南部、山東中部地區的11處考古遺址均發現了栽培大豆的遺蹟,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

1995年以前,中國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1995年之後,受到美國大豆的衝擊,中國大豆的產量逐漸由世界第一退居第四。同時,源於國內對食用豆油和養殖業所用飼料中的豆粕的需要,中國大豆需求量不斷增長

中國產業信息網的5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83%的大豆都用於壓榨大豆油,來源於美國、巴西等國的進口大豆出油率高,抗病性好,單產也高,且由於種植模式相對先進,生產人力成本相對更低,與國產大豆相比價格優勢明顯,因此成為中國長期依賴的大豆進口來源。以2018年數據為例,中國大豆進口量為8803萬噸,而年自產大豆總量僅為1600萬噸,不及年消費需求的1/6。

19世紀末,美國才開始從中國引進並種植大豆,21世紀初便成為大豆出口量世界第一的大國,而中國卻變成大豆進口量世界第一的國家。大豆進出口量變化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歷史上缺失種質資源保護意識

我國擁有逾五千份野生大豆資源,佔全球野生大豆種質的90%以上。野生大豆是寶貴的資源種質。上世紀50年代,當美國大豆產業被孢囊線蟲病侵襲時,科學家基於我國北京小黑豆的獨特抗病基因,培育出了讓美國大豆產業復甦的新品種,這份種質資源仍存在美國。

2000年4月,美國育種公司孟山都的一份專利申請曝光,舉世譁然。在這份申請中,孟山都向101個國家提出關於改良大豆的64項專利訴求。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項專利涉及的大豆品種最早的高產基因來源於中國上海的野生大豆,至於孟山都是否通過合法途徑獲得這份種質資源的,在很長時間裡都有爭議。據報導稱,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國從中國引進的大豆種質資源達6000多份。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這場基因資源「圈地運動」中,大豆專利事件只是一個開始。

中國大豆陷入困境

由於種質資源保護意識的匱乏以及育種技術的落後,我國在這場大豆育種競賽中,早已失去先機。

育種公司孟山都通過獲得農作物種質的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和重要品種並對其申請技術和專利保護,在全球佔據了多種農作物種子70%~100%的市場份額,進而一步步控制了多個國家的農業。其中大豆種子收入佔其種子產品總收入的18.4%。相比於進口大豆,國產大豆在產量、出油率、抗病性等方面確實不具備優勢,中國長期依靠進口大豆維持供需平衡,成為了孟山都公司的二級消費市場。

處於大豆產業鏈和供應鏈下遊的中國,正顯露出受制於人的困窘。雖然中國大豆進口量巨大,但目前中國對於大豆價格的國際話語權不夠,大豆實際成交價格容易受遠洋國際貿易中的基差、運費、匯率、稅費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此外,依賴於少數農業發達國家,導致大豆進口價格極易受制於出口國政策、產量的影響。2018年,巴西出現貨運危機,阿根廷大豆也因乾旱減產,導致國內大豆價格在2018年水漲船高,出現了兩輪上漲。

要從根本上解決大豆危機,利用新技術進行育種改良迫在眉睫。

補齊國產大豆短板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評價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芯」是晶片,「魂」是作業系統。反觀農業,也需正視自主資源這一重要問題。正如農業農村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所言:「如果說種業是農業的『晶片』,核心種質資源就是種業的『晶片』。」除了種質資源,高新技術育種平臺作為農業的「魂」,也亟待引起重視。

從新技術育種的角度來分析,國產大豆當前之所以在種植單產、品種品質、產業效益等方面都還暫時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原因主要包括三點:基因資源缺乏、育種技術落後、缺乏規模化的新技術育種平臺。基因資源缺乏,其深層次原因,是我們對野生資源的收集保護和利用的重視度不夠,從而導致野生資源匱乏,育成品種的遺傳基礎狹窄,遺傳性狀不穩定且環境適應性差。

育種技術落後成因比較複雜,其中最集中地體現在大豆傳統雜交育種及三系配套育種方面,存在選擇效率低、育種周期長、人工成本高以及缺少高配組合不育系等問題。在已經找到一些大豆重要農藝性狀的標記或基因的情況下,規模化的新技術育種平臺是進行高效育種實踐必備的,平臺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大豆基因資源在育種中的高效利用。

「大豆回家」公益計劃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專家認為,提高大豆單產水平和品質才是提高農民種植收益從而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的根本舉措。

早在2010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華大基因等團隊,首次對中國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全基因組進行了大規模遺傳多態性分析,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2014年研究團隊又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野生大豆W05的全基因組測序,同時發現基因GmCHX1與野生大豆耐鹽性相關。這些研究都為其他大豆研究者解析野生大豆的優良性狀提供了良好助力,並為育種專家的品種改良實驗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

2017年6月20日 ,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和深圳國家基因庫、華大基因等單位共同發起的「大豆回家」公益專項計劃啟動。華大基因汪建等項目組成員自籌1000萬科研經費,為大豆能夠如期「回家」提供了寶貴的啟動經費。科研團隊有信心全面提升大豆育種水平和育種效率,培育高產、穩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

「大豆回家」計劃的具體實現路徑主要分為以下三條:一是保護種質資源,開展資源調查搜集與開發利用,進行表型鑑評並建立表型庫;二是加大對大豆科技創新的投入,完成對種質資源的數位化,構建中國大豆基因型資料庫;三是整合中國大豆表型數據與基因型數據構建中國大豆分子育種與資料庫資源支撐平臺,通過非轉基因手段,加快選育突破性品種;最終通過優化調整種植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市場導向,強化政策扶持,實現大豆產業振興。

截至目前,在該計劃框架下已完成3500份野生大豆的種質資源數位化,並將於未來2-3年內完成4500份涵蓋野生和栽培大豆的種質資源雜交組合及完成在南方、東北、黃淮三個生態區的表型數據採集,當前已啟動600個組合的測序與分析。

糧食安全問題預警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人口眾多,耕地有限,糧食安全問題對我國來說不容有一絲閃失。

曾經在世界銀行工作過的拉吉·帕特爾博士在2008年出版的《糧食戰爭》一書中列舉了這樣一些數據:全球70%的小麥控制在6家農業公司手裡;世界最大的10家公司控制著世界上一半種子的供應;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都壟斷性地控制在ABCD這四大糧商中,A是ADM,B是Bunge(邦吉),C是Cargill(嘉吉)和D則是Louis Dreyfus(路易達孚)。結合大豆事件分析,無論是保護我國糧食安全,還是謀求在世界農業市場中的話語權,中國既要保障種質資源的「人無我有」,也要做到技術上的「人有我精」。

《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顯示,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級稻、抗蟲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其中,生物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科學家們通過基因組測序技術了解作物優良性狀與基因之間的關係,提高育種效率,發掘產量高、品質好的作物品種;國家基因庫、種質庫平臺充分保存和保護物種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幫助全球科學家培育出適應環境變化和人口增長的新作物,有助於保障糧食安全。

通過科技手段豐富農業的「芯」和「魂」,我們不僅要讓大豆「回家」,還要讓中國科技走出國門,引領世界。

參考資料:

1. 大豆基因組重測序表明: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更高

http://www.cas.cn/xw/kjsm/gndt/201011/t20101116_3012095.shtml

2. 守護好我們的種質資源

https://new.qq.com/omn/20190522/20190522A025Y000

3. 種中國豆侵美國權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1/Nov/71824.htm

4. 孟山都對中國野生大豆種子主張64項專利或成歷史

https://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11_370876.shtml

5. 中國依靠科技應對農業發展挑戰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22/c_1123596469.htm

6. 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應對新挑戰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5/25/nw.D110000gmrb_20130525_1-07.htm?div=-1

7. 中國基因庫成世界農業作物「保育園」

http://www.agrogene.cn/info-3395.shtml

相關焦點

  • 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湖北大豆產業「危中有機」
    8月4日至6日,南方大豆產業發展暨優質高產大豆育種研討會在我省潛江市召開,百名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導致國內大豆價格上行,包括湖北大豆在內的南方大豆產業「危中有機」,加快發展適逢其時。令人欣喜的「潛江模式」在國內大豆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近年來我省江漢平原地區大豆生產卻逆勢而上,推動了大豆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路徑。
  • 有機大豆,讓大豆插上「金翅膀」
    晨報融媒體訊(武玉清 記者 王曉丹)播種時節,穆稜市八面通鎮太和村泰和豐收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搶前抓早,因地制宜,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種植符合農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和消費者需求的有機大豆,讓大豆插上「金翅膀」,推動全市大豆產業健康發展。
  • 基因編輯大豆和轉基因大豆有何不同?作為食物安全嗎?
    近年來,我們時常會看到「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由此引發的爭論一直都沒停過。不久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一種基因剪刀)定點敲除大豆開花調控關鍵基因GmFT2a和GmFT5a,創製出了更適合低緯度地區種植的「基因編輯大豆」。許多朋友好奇,「基因編輯大豆」和「轉基因大豆」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它們作為食物是安全的嗎?
  • 尖山農場有機大豆成"金豆子"拍出93元每斤高價
    種的好賣的更好尖山農場有機大豆成「金豆子」拍出93元每斤高價東北網9月29日訊(記者 侯巍 編輯 王豔)金秋沃野,大豆搖鈴,9月29日,喜迎大豆第一鐮的秋收時節,黑龍江省九三農墾尖山糧貿有限公司在尖山農業科技館舉行北大荒九三大豆金秋競拍儀式。
  • 「植培肉」能否成為國產大豆新需求?
    圖3:速凍水餃和魚豆腐的配料中也含有大豆蛋白來源:京東商城二、國外人造肉的發展情況國外對人造肉的關注,除了飲食習慣、營養方面的原因,還有對人口壓力和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的考慮。但是由於豌豆的產量較低,導致豌豆蛋白供不應求,這也成為Beyond Meat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數據顯示,2019年的豌豆蛋白消費在20萬噸左右,今年可能達到26萬噸左右,到2025年,可能激增至58萬噸。全球豌豆產量在1100-1200萬噸左右,加拿大是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佔全球產量的35-40%。
  • 大豆不發芽就是轉基因的?
    實際上,轉基因大豆「農達」(Roundup)是孟山都公司的第一個轉基因商品。被轉入的基因是耐除草劑草甘膦基因。有了這個基因的大豆就可以不受除草劑草甘膦的影響,農民只需使用草甘膦就可以在種植期間控制雜草,省去了鋤草犁地的諸多麻煩事。後來還推出了具有抗蟲能力的轉基因Bt大豆和其他類型的轉基因耐除草劑大豆。
  • 中國大豆"崛起",這些人受益……
    中國大豆"崛起",這些人直接受益...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費國,而我國大豆80%以上依賴進口。我國主要的大豆進口國為巴西和美國,近幾年我國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佔美國大豆出口量的60%以上。  今年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從7月份我國對美大豆加徵25%關稅後,進口成本上漲,國內進口大豆加工企業紛紛不再採購美國大豆,這意味著今年年末和來年年初可能大豆供應或較往年同期收緊。對於這部分缺口,中國企業是如何應對的呢?
  • 馬鈴薯鮮食玉米大豆 克山三大主導產業立縣富民
    黑龍江日報7月15日訊 克山縣是全國生態示範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全國首批食品安全示範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級創新土地規模經營制度改革試驗區、國家重要農產品(大豆)生產保護區、全國首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省級生態示範縣、「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重點推進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縣、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
  •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市長馬勇:爭當龍江大豆產業振興「排頭兵」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記者高偉)金秋9月,豆谷飄香。第三屆中國大豆種業高峰論壇在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隆重舉辦。五大連池市因大豆產業發展亮點,成為全國同行關注熱點。會議期間,中國食品報記者採訪了五大連池市市長馬勇,採訪中,馬勇介紹了五大連池市大豆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大豆產業發展的前景,五大連池市將爭當龍江大豆產業振興「排頭兵」。
  • 野大豆,珍貴的雜草
    別看它們的莖和小枝都非常纖細,但是它們纏繞的本領還是很厲害的,我發現那些牛筋草、薴麻、芒都被它們纏繞得嚴嚴實實,而且野大豆的葉子非常密集,如果不仔細分辨,會以為這裡只有野大豆一種植物。很難想像,在這裡如此茂密分布、到處泛濫,已經被這裡的農民視作災難的野大豆,有著不凡的身份,在中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位列二級保護植物。
  • 農業農村部:2019/20年度中國大豆進口9400萬噸
    生意社07月13日訊   7月10日,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2020年7月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  大豆:本月估計,2019/20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9400萬噸,比上月估計數調增300萬噸,主要原因是大豆壓榨需求持續向好,企業積極採購大豆,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繼續推進,大豆進口增加。近期,受中儲糧國產大豆競價銷售全部成交和高溢價影響,國產大豆期貨現貨價格繼續保持高位,國產大豆銷區批發均價中間價區間每噸4425-4625元,比上月估計區間上調150元。
  • 中國為何進口轉基因大豆?農業部:世界大豆生產決定
    中國網財經4月13日訊 農業部今日就農業轉基因有關情況召開發布會。對於去年我國進口大豆大部分都是轉基因產品一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回應稱,是由世界大豆生產貿易決定的。中國每年對大豆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如果都由國內來生產,必會擠佔其他的作物,因此要靠進口來彌補;而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美國轉基因大豆種植比例為95%,阿根廷、巴西幾乎全部種植轉基因大豆。所以在全球大豆貿易中,主要是轉基因大豆。
  • 農業農村部: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預計突破1億噸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24日從中國農業農村部獲悉,今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預計將突破1億噸。近年來,中國居民對肉蛋奶的需求增加,隨著生豬產能恢復,今年中國對於飼料糧的需求也持續增加,大豆需求量持續增加。
  • 我國首次批准進口國內開發的轉基因大豆
    6月28日,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批准清單》日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其中包括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轉基因大豆——DBN-09004-6,這成為了中國首次批准進口國內公司研發的轉基因大豆產品。農業農村部稱,這些批准進口的轉基因產品將用作加工原料。
  • 清遠將舉行大豆專題「農民豐收節」
    記者從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獲悉,22日,廣東清遠英德九龍峰林小鎮將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大豆專題「農民豐收節」。屆時,120多種豆製品、客家豆腐1700年的文化演繹和18大類60餘種豆製品新型加工技術將同臺競技。 大豆起源於中國,廣東是「世界大豆加工廠」。
  • 阿根廷:免耕播種成就「大豆王國」
    「耕而種之」自古以來是中國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我國東北種大豆的傳統做法是「秋翻地,春起壟」。前者指的是在收穫之後、封凍之前,用犁或拖拉機把整個耕層翻過來,將作物殘茬和草籽埋在土下,這樣既可以深鬆土壤,又可以防止來春的草荒。後者指的是春天解凍後用犁打壟,壟高20釐米,壟寬60-70釐米,起壟後再把土壤壓實等待播種。
  • 進口俄羅斯非轉基因大豆:咱們東北大豆又要「遭殃」了
    據了解,2019年東北大豆將會迎來同行的競爭——也就是進口俄羅斯非轉基因大豆。因為我國已經全面放開對俄羅斯大豆等農產品進口區域限制,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俄羅斯大豆、豆粕、油渣進口至中國,並且和咱們的東北大豆爭奪非轉基因大豆市場。
  • 農業農村部: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總量將有所增加
    中新社北京1月15日電 (王慶凱 杜佳卉)中國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15日在北京表示,2019年1月至11月,中國累計進口大豆7904萬噸,同比下降4%。預計2020年大豆進口總量將有所增加。
  • 「海倫大豆」榮登2020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排行榜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記者 高偉 通訊員 馬明超)品牌就是軟實力,在第四個中國品牌日上,「海倫大豆」品牌再獲殊榮,榮登2020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排行榜,位居第110名。海倫位於松嫩平原黑土地核心區、松嫩平原富硒帶核心區,黑土層平均厚度在70釐米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多達3%-5%。且富含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境內土壤無重金屬汙染,天然滿足AA級綠色食品基地要求。
  • 永和豆漿被檢出 含轉基因大豆成分
    南方日報訊 (記者/吳旦穎)香港消委會15日表示,在近日一項針對香港市面銷售的豆漿的測試發現,聲稱「有機」或「非基因改造大豆製造」的樣本竟然檢出微量基因改造大豆成分,包括了標稱為「大和豆漿(原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