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接受!日本要「復活」吉野號,還記得甲午海戰嗎?

2020-12-25 白銀新媒體

說起中國近代史,就不得不提到甲午戰爭,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場戰爭,曾經強大的中國讓日本給打敗,並且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割讓了寶島臺灣還賠償了巨額賠款,而且自此以後日本對中國發動了更加瘋狂的侵略,造成了中國大量軍民死亡,還製造了多起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事件。

可以說,日本對中國的傷害是極深的,而日本卻一直沒有正視歷史,總是做出許多傷害中國人感情的事情,比如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否認大屠殺和慰安婦事件,可以說日本人是傷透了中國人民的情感。

最近又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中國網民的憤怒,據悉就在我國第三艘055萬噸驅逐艦下水之際,日本的27DDG萬噸驅逐艦也傳來了下水的消息,新的艦艇下水就需要命名,可以說對於艦艇的命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 比如我國是地名,向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就命名為遼寧艦。

按說每個國家給自己的軍艦命名是內部事務,起什麼名字都無可厚非,但是日本卻經常將侵略時期的艦艇名字用在新艦艇上,比如之前臭名昭著的「出雲號」、「加賀號」,這兩艘艦艇曾經給亞洲人民帶來過無盡的傷害,如今日本27DDG驅逐艦即將下水,日本國內軍事論壇上日本網友建議取名為「吉野號」。

沒錯,就是那個在甲午海戰中的吉野號,當時裝備有大量的速射炮,航速也領先北洋艦隊,最終鄧世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將「致遠艦」開足馬力,衝向「吉野號」企圖同歸於盡,可惜在途中被擊沉,鄧世昌及全艦官兵魂歸黃海。

按說日本人對於這段歷史也是記憶猶新的,然而100多年過去了,日本不僅沒有反省,反而要「復活」吉野號,這完全不顧及中國人民的感情,這是中國人無法接受的,也讓國人憤怒,要知道如今的中國再也不是那個積弱貧窮的清政府,而是富強的新中國,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

相關焦點

  • 還記得電影甲午風雲裡的吉野號嗎,它差點成了北洋水師的一員
    電影《甲午風雲》電影甲午風雲中鄧大人命令致遠艦撞沉吉野的一幕令小夥伴們熱血沸騰。 吉野號吉野號與北洋水洋有淵源。甲午之戰前,北洋水師軍艦儘管噸位大,但航速低,火炮射速慢。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當中,大清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卻仍然輸掉了這場戰爭。打贏大清的日本,在當時的清朝人眼中無非就是一個蕞爾小邦。大清跟這樣的小國作戰,居然還輸得如此不體面。戰敗以後在談判的時候日本獅子大開口,李鴻章李中堂最後在日本挨了刺客一槍,才使得戰爭賠款少了1億兩白銀。這樣的事不僅對於當時的大清國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羞辱,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也仍然是一個難以抹去的恥辱。而在中日甲午海戰當中,大清的北洋艦隊面對崛起的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
  •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為何決意撞沉日軍吉野號?原因令人深思
    沉睡海底100多年的致遠艦,於2003年被打撈,再一次喚醒了我們關於甲午海戰的回憶。我們開始重新思考,當時中日兩國都處在怎樣的環境中?戰敗的為什麼是中國?鄧世昌又為何要撞沉吉野號?19世紀末,日本剛剛經歷了明治維新,國力日益強勁,海軍實力得到飛速發展,國家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擴張,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不僅撥出大批款項購入當時精良強勁的德國軍艦,還創辦了專門為北洋水師提供讓人才的西式海軍學校。更不惜重金聘請外籍教員和德國軍官指導培訓,甚至為每艘鐵甲艦都配備了德國參謀。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不僅擁有鎮遠艦、致遠艦等當時世界上頂尖的主力戰艦,海事人才更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諸如鄧世昌等青壯派新式海軍人才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這時候的北洋水師,說是東亞第一也不為過。
  • 甲午悲歌:鄧世昌真的下達了撞沉吉野的命令嗎?
    主艦致遠艦更是在黃海海戰中表現尤為悲壯,欲撞向敵主艦吉野號同歸於盡,本文就探討一下這種可能性。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中,清國以沉沒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和傷亡八百餘人的代價,重創了日本聯合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傷亡三百餘人。這不得不說已經是北洋水師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做到的最好成績了。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甲午海戰而關於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我們就不做過多贅述了,我們本文只來看一下在中日甲午海戰中,中日兩國的軍艦實力對比。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日本對中國的新型鋼鐵裝甲艦十分恐懼,為了在未來海戰中能與中國抗衡,日本投入巨資趕建了一批鐵甲戰列艦。
  • 甲午海戰,中日雙方的實力有何差距?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進入到軍事強國之列,原本弱小的日本,實力急劇膨脹,並開始積極對外擴張。大清王朝經過鴉片戰爭的失敗,加上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後,部分官員意識到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但核心思想是「中體西用」,並未改變清朝落後的現狀。
  • 李鴻章訂購的吉野號快速巡洋艦為何反被日本人用來打中國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日本海軍在黃海海域的大東溝偷襲護航的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慘敗於日本海軍之手。北洋水師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軍艦已經全面落後於日本。而日本都是西方進口的高速戰艦,雖然噸位小,但航速快,輕便靈活,火炮射速也快,一分鐘能打5到10發。北洋水師在航速和射速方面吃了大虧,被日本海軍放風箏放的沒有一點脾氣。在這場海戰中,日本海軍非常囂張,其中最猖獗的莫過於日本的吉野號,仗著自己船速快、火炮射速快,一直到處浪,給北洋海軍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不過讓人無語的是,這艘快速戰艦吉野號其實是英國人為中國量身訂造的。
  • 看看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差距,才知道甲午海戰為何贏不了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9月17日,在中國黃海北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這就是著名的黃海海戰,也叫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中日海軍的巔峰對決中,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輸的一敗塗地,日本海軍最終獲得了黃海海戰的勝利。
  • 鄧世昌真有把握撞沉日本的吉野號嗎?鄧公的心裡其實非常的明白
    我們從兒時的歷史課本之中,就知道了在一百多年以前的那次甲午海戰之中,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最為危難之時刻,在自己的致遠號已經受重傷的前提之下,率領全船以最快的馬力向日本的主力戰船吉野號撞擊的歷史故事,當時對於鄧公之偉大,記憶非常的深刻,對於那句「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也是記憶猶新!
  • 清廷早就預定吉野號,但錢被慈禧挪用,日本少女賣淫籌款買下它!
    熟悉甲午海戰的人,一定知道日本「吉野號」軍艦,屢屢重創北洋海軍。其實,這艘軍艦早就被中國預定了,但是要交付使用,需要清廷拿錢的時候,慈禧卻把這筆錢挪作了修建頤和園!李鴻章看好了吉野號,但是即將要交付使用的時候,突然發現這筆錢被慈禧挪用了,所以只好作罷。中國買不成,卻讓日本佔了一個大便宜。日本天皇為籌集資金購買「吉野號」,宣布自己從此到擊敗大清國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飾,由於天皇的舉動激起民眾的民族自尊,使得民眾踴躍捐獻購買「吉野」,日本商人和民間發起了「『吉野號』募捐會」,甚至日本少女也通過賣淫籌款,購買吉野號。
  • 日本為何能在甲午海戰中打敗清朝?你看看李鴻章奏摺內,寫了些啥
    比如發生在公元1894年的「甲午海戰」。皆知這次海戰產生出的影響可謂意義深遠。其一:打斷了清朝的中興之路,相反日本經此一戰,由於得到了清廷的巨額賠款,而迅速上升為列強之一。且在隨後的「日俄戰爭」中,又擊敗了俄國。其二:開啟了近代史最痛苦的屈辱之門。
  • 鄧世昌沒能撞沉的吉野號,最終被友軍撞沉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肯定學過一篇課文,那就是甲午海戰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巡洋艦,在身中數彈,戰力喪失的情況下,奮勇的撞向日本海軍的旗艦吉野號,結果最終在撞擊前未能如願,被敵艦擊沉,鄧世昌本人和艦上官兵也全都壯烈犧牲的故事。
  • 日本吉野號威風一時,卻被自家軍艦撞沉!314人葬身海底
    吉野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艘巡洋艦,它曾是日本海軍的主力戰艦,在甲午海戰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後,它還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坊間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吉野號原本是李鴻章想訂購的軍艦,但是由於資金不足,才被日本買去。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中國人仇視吉野號,日本或為最新萬噸取名吉野,究竟是何居心?
    日本最新的萬噸級驅逐艦27DDG將於本月的30日在橫濱市的磯子工廠下水,目前為止,這艘艦的艦名還沒有對外公開。這艘27DDG是在日本防衛省頒發的《平成27年度預算要求的概要》法案的背景下,誕生的一款新型飛彈驅逐艦。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鄧世昌駕艦沒有撞向吉野號?
    原標題:顛覆認識 鄧世昌駕艦沒有撞向吉野號   下月再探   或揭開沉艦身份   雖然專家認為多項證據指明「丹東一號」就是致遠艦,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表示,目前尚沒有準確證據表明丹東沉船就是致遠艦。記者在一組考古隊水下拍攝的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一堆煤塊,在已經打撈上的殘骸中有已經扭曲的鋼梁,一塊木頭的一頭還有明顯燒焦變黑的痕跡,這些都在證明當年海戰的慘烈與悲壯。
  • 鄧世昌想要撞沉的「吉野號」戰艦,後來下場如何?
    1894年(光緒二十年)9月17日鄧世昌在和日本人爆發的「黃海海戰」中,為了能夠撞沉敵人的「吉野號」主力艦,對全體官兵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然後駕駛「致遠艦」撞向「吉野艦」試圖同歸於盡,但遭到敵人的猛烈轟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致遠艦」,鄧世昌因此飲恨而終,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殉國。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由這部影片帶動的民族情結,讓我讀書時學到此節特別認真,至今仍依稀記得課本上對 「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的總結: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割地賠款、腐敗無能以致國家積弱積貧;中國軍費不足,北洋水師的軍費——3000萬兩白銀被挪用建設頤和園;再加上日本蓄謀已久,突然襲擊等等。事實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