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仇視吉野號,日本或為最新萬噸取名吉野,究竟是何居心?

2020-12-14 米爾觀天下

日本最新的萬噸級驅逐艦27DDG將於本月的30日在橫濱市的磯子工廠下水,目前為止,這艘艦的艦名還沒有對外公開。

這艘27DDG是在日本防衛省頒發的《平成27年度預算要求的概要》法案的背景下,誕生的一款新型飛彈驅逐艦。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7艘宙斯盾艦,預計在2020年服役。這種艦將具有發射美日共同開發的新型攔截飛彈SM-3ⅡA的能力,可以在大氣層外摧毀敵方近程和中遠程彈道飛彈。

在本月上旬公布了下水日期後,目前還沒有對外公布這艘艦的艦名。外界對此也是紛紛猜測,目前海上自衛隊有2型6艘宙斯盾艦,艦名取金剛級戰列艦2名,妙高、高雄型重型巡洋艦2名,即金剛級的金剛號、霧島號、妙高號、鳥海號,愛宕級的愛宕號、足柄號。

金剛級戰列艦原本是戰列巡洋艦,艦名一般是山脈名稱。升級後的金剛級艦名不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名命名規則大多和舊日本海軍的差不多。27DDG繼承重型巡洋艦的名字的可能性很大。目前,海上自衛隊正在網上徵集命名,並且認為金剛、妙高、高雄的可能性最大。

但是這其中就有一些問題,比如高雄,就很敏感。日本在侵佔臺灣之後,用日本的山脈名字命名了現在的高雄。這個情況就很容易觸犯中國人民的民間感情。同樣的,類似於那智的命名方案也比較敏感,因為那智在發音上很像納粹,因此可能會引起包括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不滿。

此外,此前日本還出現過命名為吉野號的聲音。相信大家對于吉野號這三個字都不是很陌生吧。這三個字代表了屈辱和侵略意味。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個名字有很強的屈辱意味。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清朝的北洋水師在海面上進行了奮力的抗擊。鄧世昌所擔任管代的致遠艦在全艦多處著火,船身傾斜的情況下,對全船官兵說到:「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於是毅然帶領全艦官兵向吉野號衝去。雖然最後因為受到猛烈炮火攻擊而沉沒,但是展示了中國人和中國軍人的骨氣!

在甲午海戰之後,吉野號參加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在躲避雷區的時候,被友艦春日號裝甲巡洋艦攔腰撞沉。

現在日本又想把自己的驅逐艦命名為「吉野」,究竟是何居心?對此我們還要對其保持警惕並且關注進一步的動向。

相關焦點

  • 甲午悲歌:鄧世昌真的下達了撞沉吉野的命令嗎?
    導讀:中國的近代史可以說是一本屈辱史,但自強不息的中國人絕不會逆來順受。朝廷發起了洋務運動,組建了近代第一支現代化艦隊——北洋水師。主艦致遠艦更是在黃海海戰中表現尤為悲壯,欲撞向敵主艦吉野號同歸於盡,本文就探討一下這種可能性。
  • 清廷早就預定吉野號,但錢被慈禧挪用,日本少女賣淫籌款買下它!
    熟悉甲午海戰的人,一定知道日本「吉野號」軍艦,屢屢重創北洋海軍。其實,這艘軍艦早就被中國預定了,但是要交付使用,需要清廷拿錢的時候,慈禧卻把這筆錢挪作了修建頤和園!(吉野號)「吉野」號,英文譯名YOSHINO,由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瓦茨(Phillip Watts)根據阿根廷海軍中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veinticinco de mayo號穹甲巡洋艦改良設計而來,而veinticinco de mayo號的設計師,則是因設計「埃斯美拉達」、「致遠」、「浪速」而聞名於世的威廉·懷特爵士,所以可以認為「吉野」和「致遠」、「浪速」等軍艦具有共同的血統
  • 中國人最不能忘記的巡洋艦,日本吉野號
    目前全球服役的巡洋艦比較出名的還有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排水量超過9000噸,1983年服役,可以執行防空、反潛、反艦等任務。而另一款則是俄羅斯的基洛夫級核動力戰鬥巡洋艦,代表作是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其以強悍的反艦能力聞名世界。時至今日,彼得大帝號也服役了近20年。似乎除了這兩款巡洋艦,其他的並不為人們所熟知,然而有這樣一款巡洋艦值得中國人記住:日本吉野號。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在清廷的北洋水師中,三千噸以上的軍艦隻有兩艘,三千噸以下的則有十艘。而日軍三千噸以上的軍艦就有八艘,三千噸以下的則有四艘。如果僅從軍艦的排量規模來看,北洋水師的實力確實要遜色很多。
  • 當年的吉野號排水量才四千來噸,憑什麼成為日軍海戰的主力?
    甲午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揮之不去的痛點,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海戰,其中聯合艦隊主力吉野號率領的第一遊擊隊作戰勇猛,給北洋艦隊造成巨大傷亡,那麼吉野號在當時到底是一艘什麼樣的戰艦,排水量才4000來噸的它何以爆發出如此戰力?
  • 鄧世昌想要撞沉的「吉野號」戰艦,後來下場如何?
    根據這份計劃,日本海軍將排水量三千五百噸以上,七千噸以下的艦艇,全部劃入二等巡洋艦之列。也就是說,當年參加過甲午海戰的日本軍艦在甲午後,全部退出了一線(吉野艦的排水量為4150噸)日本在甲午之後瘋狂擴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洋水師的定遠號和鎮遠號實在太過於亮眼。兩艦中彈200多發,居然還能開回去,防禦堪稱一流。
  • 如果當年鄧世昌駕駛的是定遠艦,有可能成功撞沉吉野嗎?
    雖然傳統說法上認為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試圖撞擊吉野,但是在中途被日艦炮火擊沉。不過根據現在對戰場態勢的復原,有觀點認為鄧世昌實際要撞擊的日本旗艦松島,並非吉野。
  • 鄧世昌真有把握撞沉日本的吉野號嗎?鄧公的心裡其實非常的明白
    我們從兒時的歷史課本之中,就知道了在一百多年以前的那次甲午海戰之中,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最為危難之時刻,在自己的致遠號已經受重傷的前提之下,率領全船以最快的馬力向日本的主力戰船吉野號撞擊的歷史故事,當時對於鄧公之偉大,記憶非常的深刻,對於那句「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也是記憶猶新!
  • 吉野號:明治天皇寧可每天只吃一餐,也要購買的戰艦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艘"吉野號"的故事。 1886年,清朝派了海軍的鎮山之寶—7000多噸的鐵甲艦"定遠"、"鎮遠",以及巡洋艦"濟遠"、炮艦"威遠"出訪日本長崎。
  • 日本要「復活」吉野號,還記得甲午海戰嗎?
    可以說,日本對中國的傷害是極深的,而日本卻一直沒有正視歷史,總是做出許多傷害中國人感情的事情,比如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否認大屠殺和慰安婦事件,可以說日本人是傷透了中國人民的情感。最近又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中國網民的憤怒,據悉就在我國第三艘055萬噸驅逐艦下水之際,日本的27DDG萬噸驅逐艦也傳來了下水的消息,新的艦艇下水就需要命名,可以說對於艦艇的命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 比如我國是地名,向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就命名為遼寧艦。
  • 鄧世昌不是想撞沉吉野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1894年,朝鮮國內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統治者求助於清政府,同時,日本人不請自來,趁機佔領漢城周圍重鎮,其實在中日軍隊抵達朝鮮前,起義就已經被鎮壓了,但是日軍卻不走了,清政府自然明白日本的企圖,雙方開始想朝鮮增兵。
  • 李鴻章訂購的吉野號快速巡洋艦為何反被日本人用來打中國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日本海軍在黃海海域的大東溝偷襲護航的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慘敗於日本海軍之手。北洋水師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軍艦已經全面落後於日本。而日本都是西方進口的高速戰艦,雖然噸位小,但航速快,輕便靈活,火炮射速也快,一分鐘能打5到10發。北洋水師在航速和射速方面吃了大虧,被日本海軍放風箏放的沒有一點脾氣。在這場海戰中,日本海軍非常囂張,其中最猖獗的莫過於日本的吉野號,仗著自己船速快、火炮射速快,一直到處浪,給北洋海軍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不過讓人無語的是,這艘快速戰艦吉野號其實是英國人為中國量身訂造的。
  • 還記得電影甲午風雲裡的吉野號嗎,它差點成了北洋水師的一員
    電影《甲午風雲》電影甲午風雲中鄧大人命令致遠艦撞沉吉野的一幕令小夥伴們熱血沸騰。 致遠艦復原CG圖其實吉野號和致遠艦有很近的血緣關係。雖然兩艦設計者不同,但前者沿襲了前者的設計思路,並作了升級整合,噸位增加,航速更快,火炮為速射炮。
  • 撞沉「吉野」一語成讖,1904年日俄戰爭,「吉野」被裝甲巡洋撞沉
    作為島國的日本,在近代非常重視海上力量的建設。早在1856年,日本就從荷蘭訂購了「鹹臨丸」號和「朝陽丸」號兩艘炮艦。到了1869年「箱館戰役」期間,蝦夷國的主力已經是排水量2810噸的「開陽」和排水量1678噸「回天」艦,而明治政權的主力則是1358噸「鐵甲」和排水量1015噸「春陽」。
  • 沒有被鄧世昌他們撞沉的「吉野」號,後來的下場是怎麼樣了?
    日本舉全國之力購買「吉野」號「吉野」號是日本海軍的主力軍艦,日本為了購買這一艘由英國人製造的軍艦,可謂是舉全國之力,為此當時的明治天皇為了籌集資金購買「吉野」號,甚至宣布自己從此到擊敗大清國一日只吃一餐,在天皇的「以身作則」下,日本舉國上下群情激昂,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外擴張的狂熱心使得日本民眾節衣縮食踴躍捐款,終於湊到一大筆錢買下了這一艘
  • 甲午戰爭:致遠艦的目標並不是吉野號,而是日本旗艦
    最後關頭,「鄧世昌登上駕駛臺,兩手緊握舵輪,開足馬力,向『吉野』猛衝過去。敵人發現『致遠』向『吉野』衝來,立刻集中火力,轟擊『致遠』。」但是,「就在『致遠』將要撞上敵艦的時候,不幸被一顆魚雷擊中,頓時全艦爆炸起火,不久就沉沒了。」文章說,「落水以後的鄧世昌,仍然高呼殺敵不止。隨從把救生圈拋給他,他拒絕了。
  •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為何決意撞沉日軍吉野號?原因令人深思
    鄧世昌又為何要撞沉吉野號?19世紀末,日本剛剛經歷了明治維新,國力日益強勁,海軍實力得到飛速發展,國家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擴張,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甲午海戰爆發時,當時清朝政府認為,致遠號戰艦在學成歸來的鄧世昌手裡,完全有實力和日本海軍一戰。但是,晚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早已超出了我們的認知,在英雄為國奮戰的時候,晚清政府卻沒有提供足夠的彈藥。最終導致了戰敗。
  • 吉野號後來怎麼樣?被自家軍艦攔腰撞沉,3百餘人當場喪生
    為扭轉劣勢,清政府砸上百萬兩白銀打造北洋艦隊,這是清政府建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海軍。當時,北洋水師共有25艘主要軍艦,50艘輔助軍艦以及30艘運輸船。除此之外,清政府每年都會撥出400萬兩白建造海軍。在《美國海軍年鑑》中明確記載,北洋水師實力堪稱亞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是排名前十的艦隊。
  • 「撞沉吉野」!這著名的怒吼來自鄧世昌,來自李默然,浩氣永存!
    李默然所塑造的這一經典「硬漢」形象,成就了一代代中國人心中那永恆的英雄夢。老電影《甲午風雲》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林農執導,李默然、浦克、王秋穎、龐學勤等主演。該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之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場面浩大、氣勢恢宏,講述了鄧世昌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當彈藥用盡後他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卻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甲午風雲》在全國上映後,最後時刻那句「開足馬力,撞沉吉野!」的經典臺詞由此家喻戶曉!李默然那壯烈的影像也曾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早期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
    引子:2018年7月30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第7艘、同時也是最新一艘"宙斯盾"艦在橫濱下水,公布艦名為"摩耶",編號DDG179。這艘"摩耶"號大型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比之前的"金剛"、"愛宕"級要更大一些,達到了1025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