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說起杭州的寺廟,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靈隱寺」。但是,作為杭州本地人,還是比較喜歡位於南屏山慧日峰下的「淨慈寺」。
從外地來杭州旅遊的遊客,大多不太知道「淨慈寺」。杭州人管「淨慈寺」又叫「淨寺」。寺廟的山門,若非重大儀式,大多是關閉的,遊客只能從旁邊的小門進入,為此,經常在寺院門外被不知情的遊客拉住問:這裡面是什麼地方?
如果單從佔地面積和建築規模來看,淨慈寺自然是比不上靈隱寺。但是,廟不在大,有神則靈。「淨慈寺」是乾隆皇帝南巡時,親筆題封的「敕建淨慈禪寺」,這裡的菩薩也是很靈驗的哦。尤其是除夕夜,大批的杭州人會蜂擁來到位於西湖邊的「淨慈寺」,燒頭香、觀摩新年撞鐘儀式,在美好的祝福聲中辭舊迎新、開啟新的一年。
來寺廟,除了燒香拜佛之外,為的就是淨化心靈。所以,淨慈寺的妙處就在於,即便是位於熱鬧繁華、遊客如織的西湖景區,只要一踏進淨慈寺的院門,就仿佛撞入了另一個洗淨鉛華的時空。
淨慈寺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那時的錢王——錢俶(chù),為了供奉當時的永明禪師,而興建了這座寺廟,最初被命名為「慧日永明院」。
錢俶(929年-988年)是吳越時期的最後一位君主、吳越國開創者錢鏐(Liú)的孫子。錢俶一生酷愛佛法,因此,在杭州興建了很多與佛家相關的寺廟和古塔。位於「淨慈寺」對面的「雷峰塔」也是錢俶所建造。雷峰塔塔底壓著白素貞,那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初錢俶建造此塔,是為了用來供奉佛螺髻(jì)發舍利。
杭州錢王祠
淨慈寺內的「南屏晚鐘」和雷峰塔的「雷峰夕照」,都是著名的西湖十景。
鐘樓就位於寺廟入口右手處,那口大梵鍾就在鐘樓的二樓。淨慈寺背靠南屏山,傍晚鐘聲響起,那渾厚的鐘聲會因高如屏障的石壁形成回音,沿著西湖開闊的湖面傳播,清越悠揚,心境平和。因此,這便有了「南屏晚鐘」的雅號。
乾隆皇帝曾經為此景題詩一首,將淨慈寺的南屏晚鐘比作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
淨慈掩映對南屏,斷續蒲牢入夜聲。
卻憶姑蘇城外泊,寒山聽得正三更。
1000多年來,淨慈寺可謂是命運多舛,建成後,幾經毀損,然後又進行重建,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其中,最被杭州人稱道的,就是道濟和尚(濟公)將用於重建寺廟的木頭,通過寺中的「醒心井」運送進來的典故。
濟公(1148-1209年),俗家名李心遠。八歲時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被寺廟所不容,改投淨慈寺修行。
淨慈寺遭遇大火損毀後,為了重新修繕寺廟,濟公外出化緣,從一鄉紳處化得蓋寺廟所需要的木頭。但是,木頭沿錢塘江運送的時候,被江上的關卡攔截,要求交稅。
濟公不服,守關卡的人就說:「只要是從江面上過的,都要交稅。」
濟公就笑著問道:「那如果從水底下過,是不是就不用交稅了?」
說著,濟公用腳一踩,真的就讓木頭都沉到了水底。
說來神奇,那些沉入水底的木頭,自己「遊」到了淨慈寺的「醒心井」中。濟公回到寺中,忙叫眾和尚在井口安裝支架,將井中的木頭一根根地給吊了上來。至此,醒心井也被改名為「運木古井」。
現在的淨慈寺中還有這口「運木古井」,並且專門為其蓋了一座亭子。如果你仔細往井裡看,還可以隱約看到當年遺留在井裡的一根木頭哦。
都說濟公是羅漢轉世,為此,淨慈寺內還專門供奉著濟公的佛像,供遊客們參拜。
近幾年淨慈寺幾經修繕和擴建,新增了多處建築和景點。
例如,這處位於演法堂後面的浴佛池。
浴佛,就是給小佛祖沐浴。舀一勺聖潔的泉水,從小佛祖的頭頂淋下,除了紀念佛祖誕生外,也是在潔淨心靈的過程。雖然每次排隊要給小佛祖沐浴的人很多,但大家都會安安靜靜地在那裡排好隊伍,不爭不搶,這或許就是「佛法淨化心靈」的作用吧。
沿著浴佛池兩側的石階而上,就到了氣勢恢宏的「釋迦殿」。「釋迦殿」下一層是「淨慈美術館」。從「釋迦殿」正門前的平臺上,可以遠眺到對面的雷峰塔以及西湖景色,視野極為開闊,突然生出一種俯瞰芸芸眾生的莊嚴感。
「淨慈寺」內還為遊客們準備了素食。強烈推薦這裡的「素燒鵝」。「素燒鵝」是由豆腐皮製作而成,是杭州有名的一道素滷涼菜,因為切塊擺盤時,色澤和形狀類似於燒鵝,由此而得名。
「淨慈寺」就是這樣一座鬧中取靜的千年古剎。燒完香、拜完佛,可以找個僻靜的地方坐下,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蕩滌的是人的心靈。
寺廟外是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寺廟內則是寂寂寥寥的清虛幻境,一堵矮牆,便隔絕了塵世凡俗。
如果你一時厭煩了滾滾紅塵、世故凡情,不妨來「淨慈寺」躲一會兒清靜吧。
(註:本文由[頭條]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