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鐘」,世人皆知。作為著名的西湖十大景點,為什麼淨慈寺要敲晚鐘呢?當年的康熙皇帝還想把「南屏晚鐘」改成「南屏曉鍾」,結果遭到了杭州百姓的反對,沒有改成功。知道杭州人為什麼這麼維護「南屏晚鐘」嗎?「南屏晚鐘」對杭州百姓意味著什麼呢?
不久前,杭州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丁雲川很興奮地告訴記者,通過翻閱有關史料,他找到了淨慈寺敲晚鐘的「秘密」,還有「南屏晚鐘」有這麼強大的群眾基礎的原因。
暮色降臨唯有南屏山下有鐘聲
南屏晚鐘,因背靠南屏山而得名,位於淨慈寺內金剛殿西側。
因為鐘樓背靠南屏山,石灰巖山體特殊的巖石、洞穴構造,加速了聲波振動,振幅急劇增大後形成共振,隨之產生音箱效應。據史料記載,鐘聲曾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巖構成的葛嶺,回音迭起,共振齊鳴,經久不息。
我們現在看到的南屏晚鐘,曾因戰亂、火災等關係,多次重建重鑄。現在的鐘樓重建於1986年,三重飛簷翹角,雕梁畫棟,甚為精美;所懸之銅鐘高3米、口徑2.3米、重10噸。鐘身內外鐫鑄《妙法蓮華經》及銘文共計6.7萬餘字。
寺院內,寒來暑往,春去秋來,皆是「晨鐘暮鼓無時休」。據《淨慈寺志》和杭州地方志的記載,全國大大小小的寺院,每日暮色降臨時,唯有杭州西湖的南屏山下有鐘聲。
古代雷峰塔晚上要亮燈
現在大家都認為,南屏晚鐘的說法是從南宋畫家張擇端的《南屏晚鐘圖》開始的。
丁雲川看了不少關於淨慈寺「敲晚鐘」的書,終於找到了一些線索——這晚鐘和對面的雷峰塔有關係。
雷峰塔,算是杭州最有名的塔了。它建造的時間是吳越錢弘俶開寶八年(975年)。「造塔的時候,淨慈寺的僧人還參與了其中的建設。」丁雲川說。
現在晚上雷峰塔要亮燈,你知道嗎?在古代,雷峰塔上也有亮燈的習慣。
丁雲川從一本明代的《南屏淨慈寺志》上看到,一位叫凌雲翰的人寫過一首叫《雪鍾》的詩:「一百八聲才擊罷,雷峰又點塔上燈。」
「這首詩裡面包含了好多線索。」丁雲川說,古代時候雷峰塔是樓閣式的塔,塔上有窗洞,人是可以到塔上的窗洞去點燈。丁雲川從淨慈寺住持處了解到,那時的雷峰塔塔旁、塔下,是有小寺、小庵。雷峰塔和小寺、小庵都是淨慈寺管轄的。雷峰塔上點燈的和尚,應該就是淨慈寺的和尚。
為什麼雷峰塔要亮燈?因為,西湖到了晚上就很黑了。丁雲川說,應該是起到照明的作用。不過,也有可能是吳越國王為了紀念雷峰塔建成這年圓寂的永明禪師,而在雷峰塔上點燈。
雷峰塔什麼時候亮燈 得聽淨慈寺的鐘聲
那問題來了。雷峰塔什麼時候亮燈?《雪鍾》這首詩裡又有線索了:「一百八聲才擊罷,雷峰又點塔上燈。」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雷峰塔點燈的時間是根據晚鐘的鐘聲而定的。
當然,丁雲川還覺得,淨慈寺晚鐘的作用不止是這些哦。有個叫王洧的人,在《南屏晚鐘》中寫道:「涑水崖碑半綠苔,春遊誰向此山來。晚煙深處蒲牢響,僧自城中應供回。」丁雲川說,詩裡的意思是春天去城外西湖遊玩的遊人不少,不過,聽到寺裡的鐘聲響了後,淨慈寺的和尚要從城裡回到寺廟裡。而遊人也要抓緊時間回家了,因為鐘聲響起後,沿湖一帶的士兵,要把城門關閉了。
古時杭州城,可沒有現在那麼大。西湖在城外,人們要通過清波門、錢塘門、湧金門出城去玩。到了傍晚,淨慈寺的鐘聲一響,在城外的老百姓就知道了,該回城裡了。
「這樣看來,南屏晚鐘還有一個作用,在杭州城內,會起到報時的作用呢。」丁雲川說,還有點杭州標準時間的味道呢。
還流傳著這麼一個小故事。康熙下江南時,曾親題西湖十景。彼時西湖南線的這口鐘被題為「南屏曉鍾」,寓意南屏山下的鐘聲在每日清晨響起。而偏偏,杭州人對「晚」字情有獨鍾,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屏曉鍾」又變回了「南屏晚鐘」。看得出來,南屏晚鐘在杭州老百姓心目中地位很重要。難怪康熙皇帝當年想把「南屏晚鐘」改成「南屏曉鍾」,杭州老百姓都不同意這樣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