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南屏山上聽晚鐘

2020-08-27 中華瑰寶雜誌社

  每至黃昏,淨慈寺清越悠揚的鐘聲便在暮色蒼茫的西湖上迴蕩,激起遊人的無限遐思。這一片鐘聲光影,便是西湖最迷人的晚景——南屏晚鐘

杭州南屏山

  我早在少年時,就因為痴迷香港女歌手徐小鳳的《南屏晚鐘》而知道了浙江杭州的南屏山,那低沉悠揚的女中音,引人遐想: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叢叢

  我找不到他的行蹤

  只看到那樹搖風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叢叢

  我找不到他的行蹤

  只聽到那南屏鍾

  南屏晚鐘,隨風飄送

  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南屏晚鐘,隨風飄送

  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夢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夢

  …… ……

  從此,那傍晚夕陽下幽深樹林中迴蕩的鐘聲總縈繞在我心中,想去南屏山的森林中漫步,想在傍晚的夕陽下靜聽南屏晚鐘。後來,我讀到了南宋詩人楊萬裡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才知這鐘聲來自南屏山下的淨慈寺,而淨慈寺還在西湖之畔。於是我早早設定,遊西湖時一定去南屏山淨慈寺聽晚鐘。


01

淨慈寺與南屏晚鐘

淨慈寺正門處古木森然,靜謐古樸

  淨慈寺位於杭州南屏山慧日峰北麓,與雷峰塔僅一谷之隔,是五代吳越國主錢弘俶在顯德元年(954年)為高僧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禪院,南宋時改稱淨慈寺,之後在朝代的興廢輪迴中屢毀屢建。

  我因一首歌而知道了淨慈寺的鐘聲,實際上淨慈寺的鐘聲早就聞名遐邇,在北宋時期,《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曾作《南屏晚鐘圖》。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淨慈寺住持易簡法師嫌鐘太小,募化集資鑄成一口重達10噸的新鍾。此鍾鐘聲洪亮,遠勝故鍾,再加上南屏山石壁如屏,多孔穴,每當晚鐘敲響,鐘聲在空山巖壁間迴蕩,餘音久久不絕,大半個杭州城都沉浸在它的迴響中。從此,南屏晚鐘便更加著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帝南巡時嘉賞淨慈寺的鐘聲,親題「南屏曉鍾」。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時將「南屏曉鍾」改回舊稱「南屏晚鐘」。

御碑亭乾隆題詩:淨慈掩映對南屏,斷續蒲牢入夜聲。卻憶姑蘇城外泊,寒山聽得正三更

  南屏晚鐘碑今在淨慈寺寺門外(並非當年康熙或乾隆所題舊碑),和西湖十景其他碑一樣,碑身正面的「南屏晚鐘」四字被填上了鮮豔的紅色,想來應該是為了醒目,不過在我看來,這紅色太刺眼,有傷西湖的清麗和雅靜。碑身背面的題字沒有填上紅色,稍有古風,相望亦無礙。淨慈寺寺門是宮殿式建築,一面大紅門,兩側袈裟黃的牆面,對稱各有兩面圓形雕窗。進寺門右側就是鐘樓,繞扶梯而上,便看到大鐘懸於二三層貫通的樓頂,果然巨大。此鍾為1986年新鑄銅鐘,高3米,直徑2.3米,重10噸左右。鐘體內外鐫鑄《妙法蓮華經》7卷及銘文共計67000字。遊客是可以撞鐘的,但我並沒有撞這仰慕已久的大鐘,我想,鐘聲還是遠遠聆聽更好。


02

濟公與神運井

  鐘樓後是濟公殿。濟公的故事在南宋後期就已開始流傳,濟公原名李修緣(1148—1209年),法名道濟,南宋高僧,浙江天台人。傳說中的濟公身著破衲衣,腳踏破芒鞋,手搖一柄破蒲扇,瘋瘋癲癲。濟公懂醫術,能為普通百姓治病,又好息人之諍、救人困苦,故被後人尊稱為「活佛」。殿中兩尊濟公像,一大一小,一坐一立,一莊一諧。大像為坐像,法相莊嚴,大德高僧模樣,奉於前殿;小像為立像,傳說中的濟公模樣,破衲衣,破芒鞋,破蒲扇,奉於大坐像身後。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在鐘樓與濟公殿之間有一眼古井,據說當年泉水甘洌,內外引汲也不涸竭。如今井被罩上了鐵絲網,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古蹟」,僅供人參觀。不過,來淨慈寺的遊人必來此井旁駐足,原因在於一個與濟公有關的傳說。據說當年淨慈寺被大火焚毀,重建寺宇時,濟公於富春江上遊化緣得到一批木材,竟不需人力長途搬運,而是從此井中一根一根拉出。爾時,旁邊的木工隨口說了句「夠了」,木頭就再也拉不出來了,最後一根木料就永遠留在了井底,故而此井被後人稱為「神運井」。我透過鐵絲網望下去,隱約可見半截原木露於水面,傳說之事隱然可見。


03

荷花與諸佛之微笑

  濟公殿左轉便是淨慈寺的中軸線,依次向後排列的是大雄寶殿、觀音堂、三聖殿、釋迦殿和淨慈美術館。寺外的南山路車水馬龍,市聲喧闐,時時堵成長龍。而淨慈寺內卻遊人稀少,我悠然徐徐而觀,一一拜過諸佛諸菩薩,又觀覽了淨慈美術館中展出的佛教題材書法和繪畫,驀然看到釋迦殿前有數盆荷花,荷葉舒張,荷花正開,便舉起相機拍攝。此處已近半山,地勢很高,鏡頭中居然可以掠過觀音殿的屋頂,直接將對面的夕照山與雷峰塔收入畫面,十分驚喜。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安靜如此,又見荷花,在諸佛若有所示的微笑與注視下,我心中漾起淡淡的禪意,於是在鐘樓後香樟樹的濃蔭下憩息了片刻,好鳥於稠枝密葉間啁啾鳴囀,初夏的暑熱便在習習來風中消散了。

  釋迦殿東側有一條柏油便道,路口放著一段三腳架作為路障,是否隨意通行顯然在可否之間。寺僧們真是深諳禪理,越過障礙或者就此止步,全在我心,執與不執,一念之間。便道杳無人跡,沿著慧日峰北坡東側蜿蜒,向上向下,似乎都可通達。我便沿此向上到慧日峰。山坡一側儘是密密麻麻的樹木,林間落葉堆積,渺無行跡。高樹挺拔,又借山勢,仰視也不見其巔;叢林低矮,枝葉繁密,擠滿高樹剩下的空間。偶爾,從林間傳來若有若無的窸窣聲,駐足凝神,卻辨不出來自何方。恍惚間,身後的某一處密林,一道輕靈的灰色影子掠過,是不是小松鼠在穿行?臨谷一側近路處,多是人工栽植的花木和草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可見寺僧們的審美意趣。陡坎之處,則雜樹亂生,多依地形,姿態各異而又無不堅定地向上,把枝葉伸向天空,伸向明媚陽光。


04

結 語

  此時已近黃昏,夕陽在夕照山一帶鋪陳晚霞,準備給世界最後一瞥。我坐在便道的石級上,專注這燦爛的晚霞,消解心頭升起的那越來越濃的滄桑感喟,讓自己回到這繁華無邊的現實。此時,淨慈寺的晚鐘響起,從山下一聲聲傳來,在我周遭的山林空谷間久久迴蕩……


作者簡介

熊明,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鐘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鐘 杭州西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旅遊景點,也是一個廣受好評的假日去處。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經去過西湖了。 南屏晚鐘,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儘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34;即指南屏山淨慈寺傍晚的鐘聲,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東。
  • 春遊最佳地 訪淨慈寺聽南屏晚鐘看雷峰夕照
    ▲圖:等聽南屏晚鐘坐看雷峰夕照淨慈寺的看點有寺宇、山門、鐘樓、後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其中大雄寶殿單層重簷,黃色琉璃瓦脊,更顯莊嚴宏傳,每日黃昏,悠揚的鐘聲在暮色蒼茫的西湖上空蕩,圖:西湖南屏山南屏晚鐘淨慈寺與南屏晚鐘在淨慈寺門右邊有一座「南屏晚鐘」碑亭,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 南屏晚鐘為什麼在晚上敲響
    人人都說西湖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西湖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有美景春有蘇堤春曉,夏有曲院風荷,秋有三潭印月,冬有斷橋殘雪,傍晚會有雷峰夕照,就是這早晨好像缺點啥有人說早晨可以去聽淨慈寺的「南屏晚鐘」「晨鐘暮鼓」嘛
  • 窮遊中國杭州西湖之、南屏晚鐘
    西湖十景之中,唯一一個以佛教寺廟中的法器作為一個景觀命名,「南屏」是指淨慈寺後的南屏山,南屏山在西湖以南、玉皇山以北。石壁如屏,「晚鐘」是指淨慈寺內高高懸掛的青銅大梵鍾,每到傍晚敲響的鐘聲清越悠揚洪厚,此山峰青秀,怪石遍布,。因處杭城南,有石壁作屏障,故名曰南屏山。南屏山,山體延伸長達數千餘米。
  • 音樂鑑賞:經典歌曲《南屏晚鐘》百聽不厭,好聽極了!
    今日歌曲《南屏晚鐘》《南屏晚鐘》《南屏晚鐘》是由崔萍1958年演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同名專輯《南屏晚鐘》中。南屏晚鐘位於圓明園福海南岸邊,廣育宮東面。是一座十字型亭,亭外簷懸掛乾隆御書「南屏晚鐘」,此景與杭州西湖南屏晚鐘同名,是圓明園西湖小十景之一。《南屏晚鐘》這首經典歌曲創作於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由陳蝶衣填詞,王福齡譜曲。
  • 南屏晚鐘,淨慈濟公
    淨慈寺的出名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其一是楊萬裡那首著名的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其二是西湖十景的「南屏晚鐘」,加上徐小鳳同名歌曲的加持;其三是是濟公和尚在這裡的古井運木的故事。三者疊加,這裡絕對令人神往。淨慈寺來過多次,再來一次也無妨。門口領取香花券,設計得也挺有韻味。
  • 南屏晚鐘「淨慈寺」
    每當萬籟俱寂的傍晚時分,位於南屏山北麓的淨慈寺便傳來陣陣洪亮的鐘鳴。鐘聲在蒼煙暮靄中悠揚迴蕩,傳播甚遠。此景即為「南屏晚鐘」。淨慈寺是西湖四大古剎之一,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系吳越國王錢鏐為供奉永明禪師而建造的。
  • 天籟之戰華晨宇蘇詩丁《南屏晚鐘 》完整歌詞
    華晨宇 蘇詩丁《南屏晚鐘 》歌詞原唱:崔萍作曲 : 王福齡作詞 : 陳蝶衣音樂總監:安棟音響總監:安棟編曲:華晨宇/鄭楠吉他:倪方來/畢赫宸鍵盤:洪信傑貝斯:張夢斌鼓手:NgimKok Leong打擊樂:Leonardo Antonio Susi和音:愛之音和音Program:鄭楠(華)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叢叢我找不到他的行蹤只看到那樹搖風(蘇)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叢叢我看不到他的行蹤只聽到那南屏鍾合唱:啊~~(合唱)南屏晚鐘
  • 中國好聲音第五季單良《南屏晚鐘》費玉清原唱mp3在線試聽
    然而在對戰中他則選擇了一首中國風的歌曲《南屏晚鐘》,更是別具匠心的混搭了英文歌曲《I’m yours》,讓導師們都拍手稱妙。對於這首費玉清早期的作品,那英自曝當年自己沒有作品的時候,出去演出唱過《南屏晚鐘》:「但是我唱得超級難聽」,「有的時候中國風的韻味很重要」。而單良的英文發音讓同是東北人的那姐倍感熟悉和自豪:「你的英文是東北英文,全國獨一份兒,東北英文就是好聽!」
  • 再訪淨寺聽晚鐘 別有滋味在心頭
    第一次聽南屏晚鐘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一晃已是四年。四年來,每年都會到杭州,也每年至少聽一次晚鐘。如果說四年前還留下什麼疑慮的話,如今早已雲開霧散。除了首次和本次,我沒進過寺,沒跟寺中的師父詢問過什麼,往往只是隨性而來,有時恰逢周末,但也有周一、周二……可能一周七日我都曾到過了吧。每一次,我都聽到了鐘聲。去年我也有帶母親來,就是那次,我們才聽清鐘聲之前還有激昂澎湃的鼓聲。
  • 《再見,南屏晚鐘》:好題材不等於好電影
    2019看的最爛的一個片子:《再見 南屏晚鐘》。2012年6月15日,川大女教師羅洪玲跳樓自殺,這起「同妻自殺案」轟動一時。《再見 南屏晚鐘》能把一個很容易出彩的同妻題材拍得這麼爛,導演使出了渾身解數。母親被同志騙婚,當場捉姦,痛不欲生。女兒心疼母親,奉勸母親離婚。母親說那我跟你去美國。女兒表示同意,只要母親把婚離了。
  • 向來都是晨鐘暮鼓,為啥淨慈寺要敲晚鐘?
    「南屏晚鐘」,世人皆知。作為著名的西湖十大景點,為什麼淨慈寺要敲晚鐘呢?當年的康熙皇帝還想把「南屏晚鐘」改成「南屏曉鍾」,結果遭到了杭州百姓的反對,沒有改成功。知道杭州人為什麼這麼維護「南屏晚鐘」嗎?
  • 盛夏時節,西子湖畔,感受淨慈寺的清涼舒適,南屏山的靜謐古樸
    杭州南屏山,在西湖南岸,是九曜山的餘脈。整個山體,並不是很高,山峰最高處,海拔也就一百多米。山上到處都是綠竹和松林,一年四季,翠色如墨。山體多由石灰巖組成,不能生長綠植的地方,石塊突兀顯示出來,又有洞穴峭壁組成,與綠植相掩映,加上山腳下就是西湖,有山有水,自然風光十分優美。
  • 「煙雨新安天然畫,南屏晚鐘經典歌」——一個古老典雅的村莊
    南屏村,被稱為迷宮村,村內保有規模宏大的明清建築,由縱橫交錯,號稱有72巷道的巷子連結。南屏位於黃山市黟縣縣城西南四公裡處,曾名葉村,有1100多年歷史。全村僅1000多人口,卻有36眼井、72條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村內道路錯綜複雜,宛若一大型迷宮,因此又被稱為「百巷村」。
  • 夜遊西湖,夜色下的雷峰塔,還有南屏晚鐘,燈光真是美輪美奐
    幾近黃昏之時,寫著『南屏晚鐘』四個紅色大字的石碑在周圍燈光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作為西湖十景之九,若有幸能夠聽到附近不遠處南屏山淨慈寺傍晚的鐘聲,或許就不虛此行了吧!穿過馬路,再次來到西湖邊。
  • 杭州西湖邊最鬧中取靜的地方:響起南屏晚鐘的千年古剎「淨慈寺」
    但是,作為杭州本地人,還是比較喜歡位於南屏山慧日峰下的「淨慈寺」。從外地來杭州旅遊的遊客,大多不太知道「淨慈寺」。杭州人管「淨慈寺」又叫「淨寺」。寺廟的山門,若非重大儀式,大多是關閉的,遊客只能從旁邊的小門進入,為此,經常在寺院門外被不知情的遊客拉住問:這裡面是什麼地方?
  • 杭州西湖邊最鬧中取靜的地方:響起南屏晚鐘的千年古剎「淨慈寺」
    但是,作為杭州本地人,還是比較喜歡位於南屏山慧日峰下的「淨慈寺」。杭州錢王祠 淨慈寺內的「南屏晚鐘因此,這便有了「南屏晚鐘」的雅號。乾隆皇帝曾經為此景題詩一首,將淨慈寺的南屏晚鐘比作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
  • 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南屏晚鐘,各種故事,都發生於此
    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南屏晚鐘,印象中這座城市就是這樣,文人騷客,各種故事,都發生於此一樣。走進西湖,因為是國慶,難免少不了各地的遊客在此週遊,背上了書包和相機,穿了一雙很久沒穿的帆布鞋,把自己的後腳跟都磨出血,有些痛真是無法言喻,只想快點到酒店,換一雙鞋子。
  • 盤點:新西湖十景吳山天風與南屏晚風景特色都有哪些
    西湖十景之九的「南屏晚鐘」即指南屏山淨慈寺傍晚的鐘聲,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東。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北麓山腳下是淨慈寺,傍晚鐘聲清越悠揚。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舊鐘太小,重鑄一口重達10噸的巨鍾,因鐘聲洪亮,再加上寺後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鐘敲響,鐘聲更是穿穴迴蕩,傳播山谷,遠飄大半個杭城。清康熙南巡時,以天將破曉,「夜氣方清,萬籟俱寂,鐘聲乍起,響入雲霄,致足發人深省也」之由,改稱「南屏晚鐘」。
  • 南屏,掩藏在大山之中的清幽靜美的古村落,因影視進入大眾視野
    「南屏晚鐘 隨風飄送 它好像敲在我心坎中。」說起南屏,那可能就會聯想到蔡琴老師的《南屏晚鐘》。可惜這次敲進我心坎的不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而是皖南一座古村落——南屏古村。不似江南古鎮秀麗柔情,皖南的古鎮大都有自己的特色,宏村的月沼,西遞的建築,呈坎的八卦,龍川的雕刻,而南屏獨有的祠堂群建築最具有特色。已有1100多年歷史,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徽商聚居古村落。村中至今還保存有相當規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因此也被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築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