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最詭異的一個女子,不知為何這個姑娘總是面帶笑意

2020-12-21 指點江山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空前盛行,小說家的審美趣味從歷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轉向了現實社會。

蒲松齡生在明清易代的亂世 ,從青年時期便熱衷於記述神仙鬼怪等奇聞異事,他把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個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憤」、「狂痴」的人生態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間傳說、以野史佚聞為創作憑藉,融入自己的個性創造加工,於康熙十八年將已有篇章結集為《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中,筆者最喜歡的故事便是嬰寧。

這則故事短小精悍,卻耐人尋味,令人讀來愛不釋手。主人公名叫王子服,在他年齡很小的時候父親便病故了。母親一人將他拉扯大,含辛茹苦。

這年上元節,王子服的表弟吳生來找王子服玩。誰知兩人剛剛出村,舅舅家的老僕便將子服的表弟叫走了。子服不想回家,於是便孤身一人來到郊外散步。走著走著,子服遇見一妙齡女子,女子手裡捧著一支梅花,正在與婢女說笑。

子服無心賞景,他的魂都被眼前的女子勾去了。只見這女子面若桃花,就像書裡的妲己褒姒一樣,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魔力。正當子服想要上前搭訕時,女子對身邊的婢女說道:「你看那邊的年輕公子,他的眼睛不斷向這邊瞄著,就像個小賊一樣。」說罷,便把梅花丟在地上,帶著婢女離開了。

王子服將那朵梅花揣進懷中,時時想起那個讓他沉醉的女子,當晚睡覺時他便將梅花塞到枕頭下,沉沉睡去。第二天,子服便患上了心病,不吃不喝。王母請來大夫問診,也沒瞧出個所以然來。這時正趕上表弟吳生來訪,王子服在表弟面前敞開心扉,對他說了自己遇見梅花姑娘的來龍去脈。

表弟吳生十分仗義地表示,自己一定幫表哥達成心願,替他問那名女子是否婚配。誰知,吳生雖然去了,但在回來後不論王子服問什麼他都矢口不答。王子服急的吐血,吳生這才告訴他,原來這名女子是吳生姑姑的女兒,從輩分上來算也是王子服的表妹,家住在西南方三十裡外的山裡。

王子服求吳生帶他去山中尋找女子,誰知吳生連連擺手,饒是王子服如何懇求仍不肯同意。吳生走後,思念成疾的王子服拖著病體走出家門,一個人來到三十裡外的山上。王子服在山上繞了半天,也沒發現人家。就在他懷疑表弟騙自己時,突然見到遠處有一妙齡女郎正在呼喚自己的女婢。

王子服定睛一看,這不就是當時的梅花姑娘嘛!

王子服跑過去的時候,姑娘已經進屋了。子服敲門後,一個老婦人帶他進了屋。王子服與老婦人聊了一會,原來,這名老婦就是吳生的舅媽。

子服說明來意,老婦人也不怪他失禮,朝著內堂呼喚了一聲「嬰寧」。那名讓子服心心念念的梅花姑娘走了出來,見到子服就掩嘴偷笑。

王子服向嬰寧表示了愛慕之意,嬰寧也不答話,仍在輕笑。這時婢女對嬰寧說:「小姐你看,這小子仍在偷瞄你,看來他真是小賊。」聽完這話後,嬰寧更是合不攏嘴。

因為王子服與這家人沾親,所以他便受邀留在這裡吃晚飯。在飯桌上,子服對老婦提出自己想迎娶嬰寧。老婦見子服彬彬有禮,又英俊帥氣,於是,便說這樁婚事很般配,竟是首肯了。

嬰寧依舊面帶微笑地看著王子服,朝著他點了點頭。吃罷了飯,王子服家中的僕人牽著兩頭毛驢進山尋找子服,老婦囑咐嬰寧讓她跟著王子服一塊回家,也好拜見一下王家阿姨。

王子服興衝衝地牽著嬰寧的手,兩人騎著毛驢回到王家。到家之後,王母見嬰寧長得美若天仙,直誇自己的兒子眼光不錯。王母詢問子服女孩是誰家的姑娘,王子服便將嬰寧的家世一一道來。

在當時,子服與嬰寧的關係屬遠親,所以兩人的婚姻倒不成問題。王母十分滿意嬰寧,只是不知為何這姑娘總是面帶笑意。

就在這時,子服的表弟吳生前來拜訪。誰知吳生剛一看到嬰寧,便拉著子服走出屋子,悄悄地對他說道:「這嬰寧雖然是姑姑家的女兒,但卻並不是姑姑親生的。姑姑病逝後,姑父一人鰥居,後來被狐妖所迷惑,患上了虛症,沒過多久便死了。這嬰寧正是姑父與狐妖的女兒!之所以不想替你引薦,正是因為不想讓你像我姑父一樣被狐妖所害。」

沒想到,子服卻不以為然。他喜歡嬰寧,天真的嬰寧亦對他十分滿意,既然兩人情投意合,是人是妖有何分別?就這樣,王子服迎娶了嬰寧,兩人過上了神仙眷侶一般的日子。只不過,婚後的嬰寧還是愛笑,不論如何都止不住。嬰寧的笑容感染了王家的每一個人,所以王家的院子裡每天都會傳來歡聲笑語。而嬰寧與子服的孩子,也是帶著笑容出生的。

這篇《嬰寧》則是以清初的山東地區為創作背景,蒲松齡在民間崇信靈異動物的基礎上,以文學的手法對民俗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

蒲松齡通過對神仙鬼怪常態性的民情風習作原生態的描寫,對中國舊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中的落後、迂腐、畸形以至病態的一面,進行了批判性的展示和抨擊。

參考資料:

【《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創作背景》】

相關焦點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聊齋志異》是我兒童時代就很愛看的書本,那書中的情節全是人與鬼,和狐狸精的愛情故事,很感人,也很真摯。但那時候還小,不懂世事,不知道是作者在借題發揮,傻傻的還以為世上真的有那麼多情的鬼怪,和那麼專一的,又懂得感恩的狐狸精呢!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 「魑魅魍魎」——蒲松齡《聊齋志異》的那些事兒
    現代語境中來說,就是寫超現實的世界。寫志怪小說的人中,最巔峰者當屬《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淄川縣誌》裡,1647年這個款項,到處都是些死亡和男男女女結伴自殺的記載。1648年,山東棲霞縣人於七領導了一次頗具規模的農民起義,史稱「於七之亂」,起伏持續達十五年之久。蒲松齡被這場大規模的「起義」深深震撼,在《聊齋志異》中多次提到於七之亂。其中,《盜戶》就描述了這個時期的民眾爭做盜匪的亂象:順治間,滕、峰之區,十人而七盜,官不敢捕。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它將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蒲松齡也因此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聊齋志異》除了故事曲折有趣,情節引人入勝之外,更大的價值是反映了勞苦大眾對封建勢力的反抗精神,每一個超乎現實的故事後,都會講述一個大道理,所以《聊齋志異》也是最早的小故事大道理合集。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在蒲松齡的筆下,刻畫了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狐仙、鬼怪、花妖,都與人類發生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糾葛,怪力亂神,讓人嘆為觀止。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聊齋志異》即將出版法文繪圖本——東方狐仙與西方奇幻的共鳴
    、最全。他在2005年面世的兩卷全譯本序言裡說:「翻閱這部《聊齋志異》,任何一個讀者,無論其意願好壞,都不免會感知到作品的出類拔萃,世界文學裡罕有其匹。該書應在世界文壇佔有重要地位。」  在雷維眼裡,蒲松齡便是中國古典文苑中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達摩。他不肯順世隨俗,而是一心參禪,以文筆引人走入一個清平世界。
  • 從亞馬遜書評到博爾赫斯,解析外國人視角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根據聊齋短篇故事改編的電影《倩女幽魂》《畫皮》可以說在中國家喻戶曉。聊齋的故事內容豐富,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書生與狐妖。
  • 影響華夏古代的志怪奇書《聊齋志異》
    》一書,為蒲松齡在路邊設一茶攤,過路之人給他講一個故事即可免費喝茶,而他將路人所講的故事整理成冊而成。聊齋志異 (中譯俄及學術評論) [Ляо Чжай чжи и (Перевод с китайского и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академика)]. В. М. Алексеева (俄語).
  • 《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百態
    這十六個字,簡明、精準地概括了《聊齋志異》這部文學巨著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     蒲松齡自己稱《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書」(《聊齋自志》)。他通過談狐說鬼,講神論怪,宣洩和傾吐著自己對種種社會現實的滿腔悲憤。書中涉及的社會問題林林總總,而著力最多的,還是「刺貪刺虐」,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異史》,因為書中很多篇幅描寫了書生與鬼和狐狸精的故事而得名。《聊齋志異》因為傳世版本太多,篇幅多少不一,一般認為是491篇到496篇左右(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在《聊齋志異》中自稱異史氏。
  •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遷,如此繁瑣的酒禮逐漸不合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化後的酒禮,尤其是在民間的宴飲中,酒禮已經變得非常簡單明了,《聊齋志異》中描寫的酒禮即是如此。之所以以三杯為度,是因為「三」在古代哲學中具有圓滿之意,《史記·律書》曰:「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聊齋志異》中,也描寫了很多敬三杯酒的情形:卷二《陸判》:「俄負判入,置几上,奉觴酹之三。」卷十《劉夫人》:「生惶惑,屢審閥閱。笑曰:『再盡三爵告君知。」卷十一《陳雲棲》:「酒數行,生辭已醉。白曰:『飲三觥,則雲棲出矣。」
  • 《聊齋志異》中除了鬼怪,還有什麼呢
    眾所周知,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可謂一部內容豐富奇絕的文言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裡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蒲松齡根據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裡面的故事多是以人間為背景,描寫人與精靈怪力的各種糾纏。電視劇《聊齋》我們小時候大概都看過,提到《聊齋》我們總會想到《畫皮》中那個天天把美女的皮囊貼在自己臉上去吃人的惡鬼,各種狐狼精怪,以及陰森恐怖的配樂。然而,《聊齋志異》若被僅僅視為狐精鬼怪之作,那未免太小看蒲松齡了。
  • 張長國:《聊齋志異》最短的故事只有三句話,講了一個秘密
    (一組聊齋影視圖片) 在中國的志怪小說小說集中,如果要推薦一本大眾喜愛的書的話,那麼《聊齋志異》無疑就是其中之一了。《聊齋志異》記載了許多的民間怪異故事,但是這其中的許多怪異故事並不是蒲松齡隨隨便便寫下的,這許多的故事背後也隱藏著許多當時民間不為人知的歷史。。 在那樣一個封建社會裡,許多民間的思想得不到正常的渠道來反映,所以許多的文人就把他們的一些感想融入到一些故事當中,《聊齋志異》也不例外。那麼,我們就來看《聊齋志異》一書中這樣一個最短的故事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悲慘歷史。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
  • 布局高手:《聊齋志異》裡「酒」的妙處!
    《聊齋志異》是由近五百篇短篇小說(包括一小部分毫無故事情節的「叢殘小語」)構成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將結構布置地曲折有致,對作者在布局謀篇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部分作品中,蒲松齡巧妙地運用酒描寫來實施對結構的布局。
  • 《聊齋》女子評點錄(九):阿霞的經歷,給當代女性三點啟示
    全新視角評論《聊齋》女子,本篇解讀卷三之《阿霞》:《聊齋志異》裡的女子,在兩性關係上都比較隨便,傅庚生曾說《聊齋志異》裡的男女,「不雲留共寢處,即雲願薦枕席」,確是如此。但其中有一篇《阿霞》,女主角阿霞在處理男女關係上卻非常理智,這在《聊齋志異》中比較罕見。蒲松齡沒有說阿霞是狐是鬼,只在結尾處揭示她「非人也」。但全篇所敘,阿霞都沒有神異表現,與普通女子沒什麼區別。一開篇,她就差點遭受到陳生強姦,這個陳生是阿霞的救命恩人,但阿霞誓死不從,理由是陳生「德薄福淺,不可終託」。
  • 《聊齋志異》改編的電視劇中,你還記得唐寧的小謝嗎?
    對於《聊齋志異》這本書,相比許多隻要稍微有點文化的都知曉,就算不知曉,估計也知道這些年在電視劇上放映的《聊齋》諸多改編電視劇。說起來,對於《聊齋志異》這本小說,小編是真的佩服古人,無論是在網文圈,還是在娛樂圈,都引起巨大的轟動,在網絡文學圈子裡,估計許多仙俠類的作者都取材這本書,不信的話,只要搜索聊齋兩個字,絕對會出來很多數。
  • 《聊齋志異》鴉頭
    王文進門見到一美貌女子正在屋子裡,不由得吃了一驚,被趙東樓一把拉住,趙東樓讓女子先行離開,之後擺上酒菜,兩人對飲起來。他告訴王文,此處是妓院,自己暫且住在這裡,說話間,不時有女子進進出出過來布菜,倒酒,王文窘迫不已,再次告辭被趙東樓拉住不讓走。過了一會兒,王文看到一少女從門前經過,偷偷地往門內看,四目相對。
  • 談《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因果報應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表達的善惡報應的內容是入世的思想,書中善報的內容以延年益壽,得子嗣,得財產等,都是積極的現世思想,勸解人們珍視當下生活。肯定人的生活,肯定人的價值;書中的惡報是失去子嗣,失去家產等,變為禽獸,不能享受人世生活,渲染離開人世的痛苦,是嚴重的懲罰,反面襯託出人世的可貴;書中不是宣傳脫輪迴,超生死的理念,而是充分肯定現世、肯定人。由此可見,蒲松齡的因果報應思想,不是佛家最初的因果報應思想,而是對其加以改造。
  • 作為《聊齋志異》近500篇小說之首,《考城隍》如何做到開宗明義
    蒲松齡從19歲考取童生身份後,到「康熙己未春日」(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聊齋志異》初稿完成,並做《聊齋自志》時,每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他應該已經參加過五、六次了。從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蒲松齡依然是個「老童生」,心中的憤懣不平從宋公病臥而亡、到幽冥世界一考而中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