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日本的印象,除了將近百年之前的鬼子進村掃蕩,還有他們怎麼吃都不會胖的神奇料理。
雖說亞洲人普遍個子不高,身材纖細,但是自從肯德基、麥當勞等油炸快餐食品,以風雷之勢在東亞大陸蔓延開來,已經有很多人,抵擋不住了藏在它油脂之下的脂肪。
繼而狠狠地吃進去,再轉變成自己腰上的肥肉。
但是日本人呢,卻是普遍地瘦,很難找出一個胖子來。
有專家分析說,日本人飲食清淡啊,油脂少,高蛋白又多,飯量也不大(從他們精緻的小碗就可以看出來),這種吃法,很健康,也很難長胖。
但是,日本料理中,不僅僅只有壽司秋刀魚,還有一種叫做「天婦羅」的油炸食品。
人性之中,即使認知上要吃得清淡,也不能抵擋油脂的美味誘惑。
我們的父輩小時候日子很貧窮,導致現在去問五十歲以上的叔叔阿姨們,他們喜不喜歡吃紅薯,吃高粱米…
結果得到的,肯定是一個白眼。當然,還有一句罵:「那沒油水的東西,小時候都吃吐了,再提我跟你急」。
日本人也是人,如果連續吃上一個月的壽司,然後再給一瓶香油,保證他們冒著拉肚子的風險,也定要把這瓶香油喝完。
所以天婦羅的出現,在日本料理界清淡的主題背景之下,是一朵人性慾望產生的油膩之花。
天婦羅,是被音譯而來。它是指所有可以被裹上面糊,然後可以下鍋油炸的食物。
無論是海鮮還是蔬菜,魚、蝦、茄子、胡蘿蔔等等,都是來者不拒。
有句話說的是:萬物皆可天婦羅。
以日本人的吃貨經驗,除了不能吃的石頭和泥土,其他的東西都可以被扔進油鍋,炸得通透。
不過,我那百歲的奶奶,曾經講過一件真實事件。
當年鬼子進村沒找到吃的,竟然真有人餓了,然後扣下牆上的老泥啃了幾口。
油炸食品易發胖的事實,已經被國際組織上所認可。那為何狂愛天婦羅的日本人,發胖率卻屈居世界倒數第一呢?
這就要說到它的做法。
最早的天婦羅,源於日本沒有冰箱的時代,他們的祖先為了延長食物的壽命,便用油炸的方式將其封印起來。
等到吃的時候,就可以運用蒸煮、澆汁、燒烤等等方式,最終達到色香味俱全的目的。
但是,天婦羅的下油鍋方式,與我們路邊的炸雞排、炸肉串有很大區別。
首先,它對食材是有一定要求的。
這就像我們吃新鮮的西蘭花時,對減肥有很大效果,但是吃蔫了的西蘭花時,有多少營養暫且不提,反而是要小心食物中毒了。
天婦羅的食材選擇,只有五個字,「絕對新鮮的」。
其次,選擇的油脂也是有講究的。
除了豬油,味道最香的就是花生油。但是它雖然足夠好吃,但也有的能量足夠讓人變胖。
所以,為了味道和健康雙贏的局面,它採用的是兩種油按照比例調和。既不會太膩,又不會太淡。
說到掛糊和油炸技術,要求也是比較高的。
油溫必須控制在175-180°之間,溫度太低了則掛不上面糊,太高了又特別容易炸糊。
低筋麵糊,裡面再打上一到兩個雞蛋,只掛到食材上薄薄的一層。
等外面的這層變得焦黃之後,它便已經達到了鎖住內部食物「年齡」的效果,就可以撈起出鍋。
所以,整個流程下來,油脂的數量,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吃起來的口感也不會像路邊攤的炸雞塊那樣膩味。
天婦羅的整體成本,不但不比炸雞排的低,反而還要高上許多層次。
如此的精緻烹飪過程,不做出「油炸之後卻依然清淡爽口」的逼格,怎麼能對得起花重金吃上一口的食客。
這樣一來,既減少了油脂的用量,又滿足了對油脂的欲望,豈不是達到了一種雙贏的局面。
另外,日本人普遍不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們的碗真的很小。
雖然吃飯的時候,碟子有很多,但卻勝在品種多樣而數量少。
就算頓頓都吃天婦羅,一天的整體攝入量,恐怕也不及一頓吃上一大碗來得猛烈。
「天婦羅」確實是一種極具匠心的美食,味道自然也有它的獨特之處,能夠受到大部分人的歡迎,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下次嘴饞了,又擔心油炸食品會讓減肥成果付諸東流,倒不如在家裡試試天婦羅的烹飪方法。
美食無國界,縱然兩國有過不好的歷史回憶,但不代表未來不會美好下去,飲食上的優點還是值得借鑑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