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百度派 @小奇
思想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雅的環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於「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裡在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後者「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麼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裡就是哪裡。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麼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塗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於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如作者一般,生發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麼好的心腸!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