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江南三書」:書寫「不像江南」的江南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提及江南,人們腦中常會被「杏花春雨」「小橋流水」「煙雨濛濛」等泛濫的柔性修辭充斥,而在詩人、散文作家黑陶看來,「脂粉蘇杭」其實是一種對江南以偏概全式的、粗暴的文化遮蔽。

  作為一名在場者和見證者,黑陶憑藉其親歷體驗,從時間、空間和人三個維度勾畫出他眼中那個激烈、靈異,又質樸、深情的異美江南。

  他的作品《漆藍書簡:被遮蔽的江南》《泥與焰:南方筆記》與《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並稱「江南三書」。今年3月,其散文集《泥與焰:南方筆記》斬獲第二屆「三毛散文獎」散文集大獎,一同獲獎的還有賈平凹、傅菲、鍾文音等作家。

  7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何言宏、《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散文作家趙荔紅和黑陶一起做客五峰書院,暢談「江南三書」中獨特的江南意象與文字魅力。

  三本寫江南的書,寫了近20年

  黑陶生於陶都宜興,是中國新散文運動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江南三書」——《泥與焰:南方筆記》《漆藍書簡:被遮蔽的江南》和《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分別從時間、空間和人物三個不同維度,構築了江南獨特的輪廓魅力,令讀者看到了一個深廣、激烈、厚重的江南。

  《泥與焰:南方筆記》是由99篇文章構成的一部關於故鄉江南的散文集。黑陶詩意地記敘了1980年代以來江南發生的劇烈變遷,是對江南時間維度的書寫。而在《漆藍書簡:被遮蔽的江南》中,他憑藉歷時數年、行程數千裡在江南大地的行走經歷,書寫了大約50座江南鄉鎮,包括石門灣、千島湖鎮、靈溪、梅山、天堂寨鎮、浙源、屺亭、淹城等,範圍涉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五省。

  在寫作對象的選擇上,他自覺避開了那些為世人熟知、已然喪失內裡的江南旅遊熱點地,而將目光投向廣大的「被遮蔽的江南」。他的江南與其說是用筆墨書寫的,還不如說是用雙腳丈量出的,這是他對江南空間維度的書寫。

  《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則是一本試圖反映江南民間音樂家阿炳真實面貌的「口述歷史」作品。作品以一種近乎「文化搶救」的方式,與16位親眼見證過阿炳生活的知情者、平均年齡高達80餘歲的老人進行對話。

  受訪者中,有阿炳撫養過的非嫡親孫女鍾球娣,有阿炳的鄰居許憶和,有當年洞虛宮內常替阿炳買酒讀報的道士華寅生,有與阿炳有著深厚交情的錫劇前輩藝人鄒鵬……通過受訪者們血肉豐滿的感性回憶,摹繪出一幅逼近於真實的、在社會和人世的黑暗低處長久掙扎的盲人音樂家肖像。

  「這三本寫江南的書,我寫了近20年。」黑陶說,「一個人一生要書寫的書籍可能早就藏在那裡,等待著你,看你有多大能量去挖掘出來,這是我最深切的感受。」

  火焰和海洋是他的江南元素

  在黃德海看來,黑陶筆下的江南不像以往文學中的「江南」。江南常給人的印象是悠閒從容的,而黑陶的江南卻顯示出某種激烈的緊張感。

  「我覺得這是由他的散文語言決定的。第一,他注意『煉』字,因此字跟字之間、句子跟句子之間跨度非常大,形成了語言的緊湊性。第二,黑陶沒有藉助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江南小鎮的悠閒狀態,而是有時寫土地、鄉村,有時也寫城市,這兩端都不太像我們想像中小鎮的江南。」

  黃德海說:「因此,這裡的江南是漢語言文化的江南,不是柔弱的文人式江南,是行走的江南,沾有血氣的江南。黑陶的文字豐富了我們對江南的想像。」

  黑陶認為,對寫作者來說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內心去發現個體的獨特感受。「之前一講到江南,肯定就是杏花春雨、小橋流水,是中國人的集體鄉愁,而我感受到的,並不是這樣。」

  黑陶的老家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父親是一名燒陶工人,母親是農民,出生的地方與燒制陶器的窯廠直線距離不超過100米,因此,當黑陶從母親腹中呱呱墜地時,感受到第一個強烈的江南元素就是火焰。

  「對於任何一個寫作者來說,他的童年、故鄉都是永遠不竭的能量提供場。」黑陶說,「我生活的南方小鎮,充滿了火焰,充滿了陶器閃爍的光亮,在兒時的我看來,那是一個少年的南方鄉土迷宮,在這個迷宮當中,我獲得了某種宿命的成長。」

  「第二個江南元素也是我們長期以來忽略的,就是大海的元素。」長大之後黑陶繼續向南行走,逐漸勾勒出個人心目中的江南版圖。北以長江為界,南到江西和廣東交界的大庾嶺,西到江漢上遊,東部面向茫茫的太平洋。

  東部這片巨大的水域在人們慣常的江南印象中是缺失的,但對黑陶來說不是。「因為我小時候在老家,一到夏天台風就吹過來,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海風中攜帶的水汽。所以,火焰和海洋是我個人感受的江南元素,也許這個東西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整個文字。」

  在黑陶看來,江南文化的特點也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某些核心特徵。火焰和海洋,分別代表了火和水兩種元素,從局部上來講是柔弱且微不足道的,但當它們聚合成一個大的集體時,就能產生某種摧毀性的洪荒蠻力。中國文化也是這樣,它寬容示柔,但其實質,卻深具消化、改造一切的力量。

  黃德海認為,一個帶有海洋元素的江南其實已經是一個新的江南概念。古時由於多雨、河網地帶等自然條件,騎兵作戰為難,這種具有保護性的地域特徵造就了江南文化的相對穩定。而隨著交通、通訊等信息交流擴大化,必然導致人們對地域的認識發生變化。

  「談到海洋的時候,已經是我們時代的江南,而不是古老的江南、士大夫的江南,這裡面必然存在一些非常尖銳的現實因素,讓人們重新去尋覓文化的根源。」

  他的江南更多呈現生命的父性

  「一般的江南是母性的,但在我這裡,江南呈現的更多是一種生命的父性。」黑陶說,「就我而言,江南是一個巨大、溫暖的父性容器,它寬容地沉默著,讓我任性地在其中行走和書寫。」

  何言宏認為,黑陶對江南的書寫像是一個赤子對父親的表達。「當他在表達父親的時候,主體是內斂的、沉靜的,像是黑暗中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在盯著一點點細節,以及廣大的田野。」

  黃德海認為,父性江南的概念很值得揣摩和品位,它不是單純的雄性或陽性,而是一種更包容的父性。

  他說:「江南的火焰不是摧毀性的,它是為了燒陶,這就把摧毀的力量變成了生產的力量,等於是散發著荷爾蒙的青春期的雄性變成了父性。因此,火變成了人類手掌心裡的火焰,而不是四處蔓延的火焰。」

  趙荔紅對於「父性江南」這個定位也深以為然:「水與火都是生長性的。水是包容性的,也有堅韌的東西。火能夠摧毀,也能夠鍛造,這些都體現了父性江南的特徵。江南其實具有很強的堅韌性。」

  「比如我們知道的蘇州,最有力量的反而是很柔弱的文化。它看上去很柔弱,但是它呈現出精神的力量。對文化的守護,對傳統的愛護,這方面很多江南人都做得特別好。」

  他筆下散文的疆域接近於無限

  趙荔紅談到自己第一次閱讀散文集《泥與焰:南方筆記》時,只有驚豔兩個字能準確形容自己的感受,這種驚豔不僅體現在寫作手法的多樣性,還有詩人散文家對虛構性的獨到把握、文學語言的特殊性等諸多層面。

  在黑陶的理解中,散文包含著除韻文之外的一切漢語文章,因此,散文的疆域接近於無限。在《漆藍書簡:被遮蔽的江南》這本書中,他大量使用了傳奇、新聞、詩的斷片、公共語言抄錄、書信、故事、日記、訪談、科學筆記、蒙太奇、年譜等手法。

  「為什麼每一篇我都儘量用不同的寫法?」黑陶說,「如果50篇寫50個鄉鎮都是用相同的手法寫,未必太單調了。」

  黑陶曾經寫過江浙皖交界處的一個鄉鎮,「這個鎮在過去一度是很繁華的,現在已經非常破敗。我在那個鄉鎮亂走,發現在它的街頭公共空間,有很多文字說明,有的是鎮團委的年度工作重點,有的是房產拍賣公告,有的是苗木供應表,有的是小店裡面各種酒的價格,有的是茶館轉讓信息,有的是遷墳通告等等。我覺得寫這個鎮,不用自己主觀寫一個字,當你把這些公共語言集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個鄉鎮的某種本質面貌,也就得到了傳達。」

  趙荔紅認為黑陶一直在嘗試構建一種異於常人的表達,他對漢語充滿了宗教般的敬惜。在黑陶看來,語言有兩種,一種是公共性的,一種是個人性的,公共性的語言可以從日常的文件、通知或新聞中得到,但它沒有個性,看不到語言背後的寫作者,而「在文學創造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語言的個人性」。

  黃德海指出,散文語言的個性化和散文對語言的吸收問題,不僅是一個當代問題,在文學中發生過很多次的爭論,比如傳統語言、禪宗語言能不能進入文章,俗語、方言、外來語能不能進入文章。語言的純潔性與包容性看起來矛盾,其實內核是一致的,對於創作者來說,如何把這些語言融入,形成個人性,就是一個人語言所能達到的程度。

  至於散文的虛構性,黃德海認為,任何用語言寫出來的東西都屬於虛構,凡是被思考的東西都是虛構,即是散文,核心點還是「無中生有」的。

  「好的散文是無中生有的,一個好的小說,一首好詩也是無中生有的,最有意義的就是無中生有的這部分。」黃德海說,「也就是這個意義上,文字才有了一點點跟不朽競爭的可能。」

相關焦點

  • 歷經數十年田野調查,江蘇作家《江南繁荒錄》書寫真實的江南
    近日,譯林出版社推出「中國好書」作者徐風最新散文集《江南繁荒錄》,以內視角探索人文江南的脈絡源流,擷取歷史上命運攸關時刻的人與事件,講述古老江南嬗變中的堅守與繁荒。  長於江南的徐風,多年來不斷探索對「江南」的書寫方式。他的長篇小說《國壺》、長篇散文《一壺乾坤》、長篇傳記《布衣壺宗:顧景舟傳》《花非花蔣蓉傳》等,於風土人情的細節中為讀者梳理水鄉江南的人文脈絡。
  • 南構煙波宋│不似江南卻勝江南的煙波
    這便是江南,風姿清麗的江南,是少女訴不盡相思的江南。今天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一款不似江南卻勝江南煙波的一款字體——南構煙波宋。南構煙波宋南構煙波宋這款字體是由南構字庫獨家製作發行的一款字體,字體筆觸偏粗,書寫端正,具有很好的復古視覺感,就猶如身著旗袍的少女,婷婷窈窕立在河畔,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也。
  • 《江南繁荒錄》:在小橋流水、田園鄉愁之外,江南還能是什麼
    俞麗雲 圖打開了對江南想像的另一扇窗作家潘向黎說,以往的江南書寫大多詩性化、抒情化,但《江南繁荒錄》寫出了江南文化中暗黑的部分,寫出了錦繡與繁華背後的荒蕪與蒼涼,寫出了江南文化歷史與現狀中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部分。「這樣的書寫,不是讓江南變得不美。恰恰是因為陰影的存在,讓江南的詩性和文脈變得更立體了。」
  • 徐風:天生此人在江南
    徐風在書中講了一個老故事,說是在古代宜興,一個男人如果沒有讀過書,則須年滿三十六歲才可進入本家祠堂參與祭祖,而如果識文斷字,讀過四書五經,哪怕三尺童子,亦可自由出入祠堂,祭祖時更可以先於不識字的長輩磕頭。由此可見當地崇文尚學風氣之盛。山水與人文的深度糾纏,讓宜興人才輩出。四狀元、十宰相、三百八十五進士,這是宜興歷史上的榮光,不說也罷。
  • 醉江南,念江南,憶江南
    江南風光,自不必多說,請直接看詩作。詩作一:《念江南》——獻給電影《長燈歌》中的薔萍公主食不思,夜不眠,魂不守舍念江南。念江南,橋半圓,隔窗猶聽水似彈。臨江籬笆三間舍,圍屋耕墾半畝田。養草澆花種米果,紅綠青紫香滿園。米酒和淡茶,鴻儒與佛禪。即興著水墨,風發奏琴弦。聞曲起舞歌千首,搖筆狂吟詩萬篇。
  • 江南視點 | 江南文化與江南旅遊
    翻開中國的版圖,我們找不到一個叫作「江南」的地方,可是,不管是否到過江南,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江南。那裡有小橋流水、杏花春雨,那裡有粉牆黛瓦、吳儂軟語,那裡有數不清的表妹,還有,那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江南的描繪讚美詩文可謂數不勝數、汗牛充棟。
  • 憶江南古詩三首原文 憶江南其一其二其三
    《憶江南三首》是白居易的組詩作品,每一首都描寫了江南的美,但是每一首的美卻都不一樣。很多人都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另外兩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這三首詩的原文,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憶江南三首》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江南文化藝術節,醉美江南
    江南自古文韻悠長、文藝燦爛,為世所稱而蘇州像一本永遠翻不完的書,兩千多年來,不斷書寫著新的篇章。
  • 江南憶,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能不憶江南。   我沒去過江南,我心中的江南,只有她。   一輛藍色的大巴徐徐的駛入進層層疊疊的青山深處,群山之間,溪水清澈,雲霧飄渺,聽過了都江堰的洞經古樂,再來這裡,竟是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
  • 江南到底有多美?詩人們為何都留戀江南?白居易三首憶江南告訴你
    千百年來,很多詩人都去過江南做官或被貶謫到江南,他們被江南的煙雨美景迷住了,於是就創作大量詩詞來回憶和讚美江南的美景,把這人間仙境的江南春天美景給描繪出來。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香山居士白居易眼中的江南風光,一起來看看他寫的三首憶江南到底有多美。江南是白居易非常喜歡的地方,他寫了三首憶江南。我們先來看一下第一首。
  • 江蘇有座千年古鎮,是江南古鎮的起源,人稱「江南第一古鎮」
    江南古鎮,以水鄉與古鎮相結合的方式吸引了無數遊客的目光,江南煙雨,小橋流水在此匯聚,成為無數人的嚮往之地。但你知道嗎?其中有座古鎮,被稱為「江南第一古鎮」,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有了其他江南水鄉古鎮的誕生,是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古鎮,它就是梅裡古鎮。
  • 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韋莊筆下的江南,簡直美得不像話!
    「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宛若丹青未乾,提筆然 點欲穿」,古風流行歌曲《煙雨行舟》把江南的美渲染成了詩。煙雨江南,真有這麼美?在白居易眼中,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紹興風光 一一 憶江南
    纏綿在江南的一簾春夢,徘徊在江南的墨瓦白牆,記一段三味書屋的往事,書一段沈家園裡的痴纏,憶一段蘭亭集序的乾坤,勾勒出的,便是那一抹流連在水鄉的清歡
  • 自嘲:「江南style」還是江南?
    中文媒體把它譯成「江南style」,幾乎不能算翻譯。其實,北京現代口語中有個詞很有用,放進此處正好——「範兒」,Gangnam Style就是「江南範兒」。江南範兒有點像老上海的「上只角」,「哥哥我就是江南範兒」用舊日上海話來說,差不多是「爺叔伲住了上只角」,字面意思相去不遠。《江南範兒》橫掃全球的秘密在於它細節飽滿的古怪荒唐。
  • 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
    西域與江南地域文化的碰撞,是文學創作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元代就已經出現。如被譽為「元詩冠冕」的薩都剌,晚年生活在杭州等地,常喜抒寫江南景物,是為南北文風交融的典型。到了清代這種情況更加突顯,不同的是西域文人寓居江南的現象反轉過來,出現了大量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這些文人在為官之餘,一方面書寫西域風光,另一方面抒發思念江南之情,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景,並影響其他非江南籍文人詩作。
  • 只知道「江南style」?其實,首爾更牛的是「江南三區」
    而在首爾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過程中,「江南三區」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打造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引擎」】 韓國首爾「江南三區」是指首爾特別市的瑞草區、江南區和松坡區,這三個區全部位於漢江南岸。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江南三區」在首爾進入城市高速開發階段後才納入市轄範圍。
  • 傳統海防為什麼在江南萌芽?
    海洋軍事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另一層底色  傳統海防為什麼在這裡萌芽  本報記者 王湛 本報通訊員 梅子儀 劉蘇蒙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在筆下書寫過江南的杏花微雨、儂軟細語;科舉文教、逐利經商,也一直是傳統江南的人文名片。人傑地靈的江南社會總是給人一種平和的印象。
  • 江南,江南水鄉古鎮的風景,江南六鎮的民俗風情
    隨著「鎮」的功能的完善,尤其是「鎮」的批量出現、江南逐漸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一郡豐收,可供數郡食用」,「蘇湖熟,天下足商賈輻輳,百貨駢……這類形容江南繁富的記載在史籍中比比皆是。「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富中之氓貨殖之選,乘時射利,財豐巨萬」……這些針對江南的描述在文學名篇中也屢見不鮮在江南眾多的古鎮中,最著名的有6個:南潯、西塘、烏鎮、周莊、同裡和角直。前三鎮位於浙江北部。後三鎮坐落在江蘇南部。淅北與蘇南,自古就統稱為江南,所以,人們習慣將這六個鎮叫做「江南六鎮」。
  • 走進小江南風味餐廳,吃江南特色菜,不去江南,也能感受的江南風情!
    ,聽名字就知道是江南的本幫菜,難免想起江南的徽派建築、油紙傘。走進位於弘明印象園(老印刷廠)內的小江南也的確滿足的了對江南的印象。提起江南,你會想到如詩如畫的水鄉景致,聞名遐邇的園林建築,風流倜儻的江南才子還是優雅秀美的江南女子。不過,在吃貨們的心裡,首先想到的是精緻淡雅的江南美食,接著聞到空氣中飄蕩著的絲絲甜香。美食當前,所有的情緒都會被強烈的食慾趕走,眼睛、鼻子、嘴巴逐漸在酒香菜香飯香中淪陷。
  • 江南的梅雨
    文\金陵石化 朱嶺    每逢江南梅子黃熟之時,黃梅雨便會如期而至,陸遊先生詩曰:「絲絲梅子熟時雨,漠漠楝花開後塞。剩採芸香群書蠹,旋舂麥耖續家餐。」不管你願意不願意, 「雨霽初晴斜陽出,無風揮汗未覺舒」, 或和風細雨,或暴風驟雨,六月初夏的江南才是真正的水鄉,今年梅雨期更是長達43天,梅雨量創出21世紀以來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