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師,曾經是樵夫,賣柴時聽到《金剛經》的八個字頓悟

2020-12-17 好書天天伴

六祖慧能,據說他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但悟性過人,所以不妨礙他成為一代禪宗大師。

慧能祖籍河北,但因父親被貶謫嶺南,他出生在廣東。年幼時父親便去世,他依靠賣柴,與母親相依為命。可是砍柴賣柴,讓慧能成為了大師。

小時候的慧能每天上山砍柴,呼吸著山裡的新鮮空氣,聽著林中小鳥的歡唱,累了就坐下來看看藍天白雲。在大自然的滋養下,他從小就有一顆純粹的心。

他每天砍完柴後,都會盤著腿在石頭上休息。有一天,凝望著天空發呆時,他開始思索:「心」這個東西是什麼?

慢慢地,他注意到自己的心:看到鳥時,他的心裡是鳥;看到雲朵時,他的心裡是雲;看到花兒時,他的心裡是花......觀察著眼前的大千世界,他發現他的心時時刻刻在奔流。一會是這樣東西,一會是那樣東西,無時無刻不在變幻著。

大師在思考: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千變萬化,一刻不息?他還注意到,當他心裡頭一個念頭也沒有時,那「心」又是空空朗朗。

在慧能24歲時,一天他在市場上賣柴。突然聽到了一個人在念佛經,便豎起耳朵仔細聽,於是聽到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隨即怔住了,便不自覺地念起這句話來,覺得這話好像自己也說過,居然和我的想法一樣,找到知音了!

他便急著問那個念經人:「這是哪裡的話?」那人便說:「這是《金剛經》所說,我師從蘄州黃梅縣東山寺弘忍大師,他有一千多門人,常勸人誦讀《金剛經》,並說常誦此經,就可以領悟佛性,然後就能成佛。」

這真是太好了,一定要去拜訪弘忍大師!慧能聽著,臉上現出恭敬的神色,幸福的喜悅,在心裡種下了修佛的念頭。

慧能母親是個吃齋敬佛之人,毫不猶豫地支持他,但他走後母親怎麼辦?後來,有個客人取了銀子十兩給慧能,並叫他安排好他母親的生活。於是他離開家,拜弘忍為師,一代大師就這樣誕生了。

六祖大師為什麼能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然開悟呢?常言道,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頭腦,因為他在這之前早已體悟到了這句話的佛理。

無所住,即無相,就是不執著於一物,自在無障礙;生其心,就是心中有清淨光明的自性,人的自性就是佛性,若人想成佛,不必向外尋求,只需要回歸本心。

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理運用到生活中,就是遇事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普通心。

六祖強調「見自性清淨,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他認為,並非只有靜坐斂心才算是禪,一切行住坐臥皆可體會禪的境界。人人都可以成佛,佛就在人的心裡,從而將禪宗世俗化、生活化。

在他受具足戒之後,便在嶺南弘法。儘管他是第六祖,但是禪宗到了他這裡才得到真正的弘揚和建立。

他大倡頓悟法門,並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了繁瑣的義學,將頓悟法門變成了佛教禪宗的正系。

相關焦點

  • 吳承恩通過《西遊記》隔空喊話六祖慧能:「你不能出家!」
    於是作者把這個樵夫引了出來,引出樵夫的作用就是宣揚「孝」。猴王聽到樵夫唱歌以為是神仙,就要參拜,樵夫說,我乃拙漢衣食不全,怎麼敢當神仙二字呢?西遊記中樵夫的原型是六祖慧能猴王說,我才來到林邊,聽見你唱: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直說慧能大師,得到五祖秘密傳授的禪宗頓悟法門,和禪宗傳宗衣缽後,一路南行,隱姓埋名,潛藏至韶州寶林寺。這些在接下來的經文中,都有交待。當地官員,僧俗聞聽慧能大師的威名以後,紛紛前去拜訪致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真諦。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什麼是眾生?
    說到解讀《金剛經》,大概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而頓悟的。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對眾生有清晰的界定:見佛性不 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金剛經》裡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著相不見性,仍然是眾生;《金剛經》裡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是真如本性,不著相見性,就不是眾生了。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的話:「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體即性,性是本,相是末,性是裡,相是表,性是能生,相是所生,《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毛澤東評價禪宗六祖慧能:不識字,很有學問!
    佛教一些重要經典如《金剛經》《華嚴經》《六祖壇經》等,毛澤東都讀過。主席對我說,後面一首是慧能所作,指出世間本無任何事物,所以無塵埃可染。佛性本來是清淨的,怎麼會染上塵埃? 這與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萬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勝神秀一籌。毛主席談到慧能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他說,慧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是煩瑣的佛教簡易化。
  • 六祖慧能大師多次託夢
    似夢非夢中,見六祖慧能大師來到,說:「時至矣,汝當回去!」 1938年南華寺春戒期間虛雲和尚與妙參、觀本、心悟、純果法師等人合影 唐朝年間,時以賣柴為生的慧能禪師,從廣東新興縣步行20多天到湖北黃梅縣東山禪寺依五祖弘忍禪師學禪,五祖安排他在寺裡負責舂米。一天,五祖命門人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即付衣缽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生活中的佛法
    說到解讀《金剛經》,大概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而頓悟的。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明確指出:「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這是慧能大師教我們看事物的方法,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要從相、體、用三個方面同時進行觀察,三方面具足才是事實的真相。體即性,性是因,起用而成相,假如沒有性這個因,就無法起用成相。
  • 六祖慧能大師多次託夢, 召虛雲老和尚復興南華禪寺
    1938年南華寺春戒期間虛雲和尚與妙參、觀本、心悟、純果法師等人合影民國二十三年(1934)二月的一天夜裡,虛雲老和尚在禪坐時,似夢非夢中,見六祖慧能大師來到,說:「時至矣,汝當回去唐朝年間,時以賣柴為生的慧能禪師,從廣東新興縣步行20多天到湖北黃梅縣東山禪寺依五祖弘忍禪師學禪,五祖安排他在寺裡負責舂米。一天,五祖命門人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即付衣缽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 與大師相遇 |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獲得傳承衣缽的故事!
    惠能繼承五祖弘忍的衣缽成為第六祖後,繼續精進修行15年,以禪宗六祖的身份弘法,它弘揚頓悟法門,強調直接體驗開悟,被視為佛教禪門南宗創始人,>《六祖壇經》記錄了慧能大師的生平和教理,是一部極具影響力的經典。
  • 一燈大師四弟子,「漁樵耕讀」,為何漁夫居首,讀書人最後?
    《射鵰英雄傳》中,一燈大師身邊有著「漁樵耕讀」四弟子,分別是點蒼漁隱、樵夫、武三通、朱子柳。原為大師出家前手下四名得力大臣。這裡面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來源:沙沙野樵夫的形象則與佛教有關,中國禪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大師,在出家之前是樵夫,傳說在賣柴時聽到《金剛經》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
  • 1919年廣東韶關南華寺老照片,六祖惠能真身像與南華寺六祖殿
    倡導禪淨雙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見解頗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相契。圖為南華寺憨山大師真身像。曹溪,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韶州曹溪寶林寺的建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公元504年)。經過南北朝和隋唐之際軍事戰亂,到了唐初,寶林寺近於毀廢。至明末,這座唐朝著名的禪宗道場,已經破落不堪。修行的僧人們不守戒律,飲酒食肉,經營生產。
  • 這個山野樵夫一字不識卻成佛門祖師,千年之後,肉身至今不腐
    這個山野樵夫一字不識卻成佛門祖師,千年之後,肉身至今不腐六祖慧能大師,中國佛教南禪宗祖師。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慧能禪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南華寺靈照塔中。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印度佛學中國化第一人六祖惠能。(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大師,唐朝嶺南(廣東省)新州人,父名盧行□,原為唐朝官吏,本籍是範陽,被貶謫到嶺南,母親李氏。大師生於唐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戊戍歲二月八日子時,誕生時毫光騰空,異香滿室。 次日黎明時分,有兩位異僧來訪說:「你昨晚生下的孩子與佛法有緣,故特地來為他命名,應該稱為惠能。」他的父親問說:「為何取名惠能?」異僧說:「惠就是以佛法惠施眾生,能就是能作佛事。」說罷辭出,便不知去向。 大師出生後即不食母乳,夜間有神人灌以甘露。
  • 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 慧能竟然和孫悟空有關!
    猴子在一個偶然機會,聽到一個樵夫唱歌,而歌詞裡有「黃庭」二字。黃庭指的是《黃庭道德真經》,是道家修真經典課程。猴子一聽是喜不自勝,經過樵夫的指引終於找到了菩提祖師。猴子來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門口,不敢造次在外等人出來。菩提祖師派了一個道童去迎他。
  • 讓慧能大師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怎樣的解脫境界
    壇經中說,在五祖決定把禪宗衣缽傳給慧能大師的當夜,給六祖詳細講解了金剛經。當六祖慧能大師,聽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大悟,當下就徹悟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是讓六祖慧能大師徹底開悟的一句話,也是佛陀對當年,對須菩提長老所提的,如何實現正等正覺的問題的回答。這句話,出自佛陀在金剛經中說的,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六祖慧能大師的這首偈子,不為人知,卻更有智慧!
    在流通本的《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中,記載著六祖惠能,因送柴至客店,得錢出門時,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
  • 這個山野樵夫不識字看不懂經文,卻成佛門一代祖師,至今屍身不腐
    六祖慧能禪師的這四句真言流傳千年,至今讀來仍醍醐灌頂,說起禪宗六祖慧能禪師,不得不說此人是佛門的一大傳奇人物,少年時期,由於父親早死,慧能與母親相依為命,由於家中貧苦,連飯都吃不飽更別談上學了,小小年紀,慧能就上山打柴補貼家用,窮人家的孩子命運就是如此,活的怎麼省錢怎麼活,不久之後母親也去世了,從此慧能一人獨自孤苦伶仃的生活,早年的坎坷命運讓慧能對人生提早進行了思考,但總是想不透徹,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法
  • 幹粗活的臨時工逆襲上位的傳奇,再趣談禪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等到禪宗的四祖道信時,他的許多信奉達摩理論的弟子們開始自覺的聚在一起,抱團取暖。紛紛自發地結合成僧團組織。大家一起結廬共聚,同吃同住,一起春種秋收的勞作,一起研修。他們不過分強調打坐誦經吃齋念佛的形式,而特別注重內心頓悟和明心見性。也不十分的死記經書硬背戒律,但注重對佛教義理在現實生活中活學活用的研究。這種創立禪院,修行在山林和農村的平民佛教特別符合中國的民情。
  • 佛教歷史上,中國人寫的文章,只有他的能成為經,他就是慧能大師
    這一篇文章說的是六祖慧能的故事。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能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