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福州12月1日電(蘇海森)日前,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關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的通知(發改環資〔2020〕1793號)。
福建省涉及水治理的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長汀模式」、篔簹湖綜合治理模式和河湖長制責任落實機制、河湖長制+河湖司法協作機制、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創新機制、省域主要流域全覆蓋生態補償機制、汀江-韓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等3個模式5個機制被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先後在福建、江西、貴州和海南四省開展試驗區建設。幾年來,各試驗區圍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
本次推廣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共90項,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環境治理體系、生活垃圾分類與治理、水資源水環境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與修復、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綠色金融、生態補償、生態扶貧、生態司法、生態文明立法與監督、生態文明考核與審計等14個方面。
通知要求各試驗區要繼續深化生態文明改革實踐,進一步加強改革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根據職能分工,繼續加強對試驗區的指導和支持,採取合適方式在本系統推廣相關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對於已經成熟、普遍適用的改革舉措,要及時總結推動上升為國家政策。
福建省涉及水治理的3個模式5個機制具體內容如下:
3個模式
1.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具體內容:莆田市實行防洪保安、生態治理、文化景觀三位一體治理,制定全流域治理生態提升規劃,劃定河道岸線、藍線等保護控制線,分級確界豎樁,釐清鄉鎮交接斷面責任;在主要流域全面禁止新建水電站、石材加工、礦山開採等項目,實施畜禽養殖場、排汙企業全搬拆;上遊封山育林,設立自然保護區;中遊退耕還林,建河湖緩衝帶;下遊設立生態綠心。
來源:福建省
指導部門:水利部
2.水土流失治理「長汀模式」
具體內容:長汀縣成立國有專業生態治理公司,實行水土流失治理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實現項目統一管理、設計、施工。針對不同流失類型採取不同治理措施,對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的林地,進行樹種結構調整和補植修復,營造鄉土闊葉樹種, 開展馬尾松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撫育改造試點工作;對果園,按照「山頂戴帽、山腳穿鞋、中間系帶」的思路恢復地帶性植被;開展「春節回家種棵樹」「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等活動。打造水土流失重點區治理、跡地更新治理、土壤改良、森林質量提升、廢棄礦山治理、果茶園治理等示範點。
來源:福建省
指導部門:水利部、國家林草局
3.篔簹湖綜合治理模式
具體內容:廈門市堅持「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理念,持續推進篔簹湖生態治理。修訂出臺湖區保護辦法,成立湖區保護機構。依法關停重點汙染企業,實施環湖截汙,完善汙水處理設施。開展三期全湖清淤,累計清淤 470 萬立方米,護坡築岸 14 公裡。建設西堤閘門、大型排洪泵站、西水東調系統,實現納潮入湖的同時,提高內澇防治標準。打通環湖健康步道,營造綠地和紅樹林,設立白鷺保護區。塑造文化載體,興建篔簹書院。採用海選方式為公園選出「市民園長」,探索共治共管共享模式。
來源:福建省
指導部門: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
5個機制
1.河湖長制責任落實機制
具體內容:省市縣鄉四級黨委、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共同擔任總河長,分級分段(片)設立河長湖長。成立實體化運作的河長辦,細化實化職責,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分辦、督辦作用。設立河道警長,逐村聘請河道專管員,與水文巡測、水政監察等專業隊伍協同聯動,承擔河道日常巡查管養。設立全省統一的監督電話,開展第三方常態暗訪。結合河湖長制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加強對各省級機關單位和各市縣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來源:福建省、江西省、貴州省
指導部門: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
2.河湖長制+ 河湖司法協作機制
具體內容:設立省市縣三級法院、檢察院駐河長辦聯絡室,對接河長辦開展聯合監督、聯動執法,將涉水行政執法信息與「兩法銜接」平臺對接,建立案件信息查詢共享通道。「兩院」駐河長辦聯絡室工作人員依法履行審判、檢察職責,對涉水行政執法信息進行甄別,發現涉嫌犯罪案件提出移送公安機關辦理意見;對河長辦成員單位查處的可能涉嫌犯罪的重大案件,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引導行政執法部門依法全面收集、固定、保全證據;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涉水民事、行政判決、裁定等,加快執行並加強法律監督;對基層河長、河長辦成員單位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提出檢察建議, 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督促履職;對在執法辦案過程中存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提出司法建議。探索建立「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整合打擊、預防、監督、保護等檢察職能,形成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合力參與河湖管理保護的工作機制,加強水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嚴厲打擊涉河湖違法犯罪行為。
來源:福建省、貴州省
指導部門:水利部、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
3.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創新機制
具體內容:福州市組建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整合建設、水利、城管等部門涉水職能,將原先分散的治水職能統一歸口管理,統籌調度全城上千個庫、湖、閘、站、河等,構建「多水合一,廠網河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拆除內河兩側 6 米內建築,沿河埋設大口徑截汙管,加強雨汙分流,全面推進管網修復提升和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 做到汙水不入河。保持河道自然風貌,實現河水與地下水自由交換,拓寬水生動植物的棲息空間。按照「誰建設、誰養護」原則,明確「建設期+運營維護期」的 PPP 項目全生命周期,把運營效果與項目付費掛鈎。
來源:福建省
指導部門: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生態環境部
4.省域主要流域全覆蓋生態補償機制
具體內容:在全省主要河流流域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採取「省裡支持一部分、市縣集中一部分」 的方式籌集補償資金,按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和用水量的一定標準每年上解補償資金,下遊地區籌集標準高於上遊地區。採用因素法將補償資金分配至流域範圍內的市縣,對水質狀況較好、水環境和生態保護貢獻大、節約用水多的市縣加大補償力度,上遊地區補償係數高於下遊。各市縣及時將補償資金落實到具體項目並公示公開,省有關部門對補償資金的使用情況加強監督檢查。
來源:福建省
指導部門: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
5.汀江-韓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具體內容:福建省與廣東省籤訂汀江-韓江流域橫向補償協議,實行雙向補償,若上遊水質達標,則下遊補償上遊,若上遊水質惡化,則上遊賠償下遊。建立聯合監測、信息共享、聯合執法、分析交流等長效機制,共同加強補償資金使用監管,合力推進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來源:福建省
指導部門: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