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掘港唐宋國清寺出土近千件文物史料 「重現」古剎全貌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江蘇掘港唐宋國清寺出土近千件文物史料 「重現」古剎全貌

2018-07-20 16:52:3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圖為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現場。 楊顏慈 攝

  江蘇掘港唐宋國清寺出土近千件文物史料 「重現」古剎全貌

  中新網南京7月20日電 (楊顏慈)經過近一年的搶救性發掘,位於江蘇如東掘港的唐宋國清寺遺址20日向社會通報考古成果,千年古剎首次「重現真容」。在發掘現場,出土的近千件文物串聯起國清寺的歷史原貌。

圖為在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現場,古牆磚依稀可見。 楊顏慈 攝

  據史料記載,掘港國清寺始建於唐元和年間。然而,歷經多次戰亂紛爭,千年古剎夷為平地,無數珍貴文物攜歷史塵埃長眠地下。

  去年10月開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通市文廣新局和如東縣文廣新局共同委託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對掘港唐宋國清寺遺址進行核心區域的考古發掘。

圖為遺址出土的文物瓷器。 楊顏慈 攝

  「近一年時間,團隊在考古過程中發現了重要的古代建築遺存。」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稱,本次考古共發掘各類遺蹟17處,主要包括大殿建築基址3處、附屬建築遺址4處、灶房1處、水井3口,累計出土文物標本近千件。

圖為現場出土的部分文物。 楊顏慈 攝

  在如今的如東縣城中心,國清寺遺址隱秘在一片林立高樓之間。現場的基坑內,斑駁的古牆磚依稀可見,地面上的白色線條勾勒出國清寺遺址的建築布局。唐宋時期的蓮花紋柱礎、瓷器、銅錢、佛像……各類出土文物整齊鋪滿了兩條長桌。

圖為專家現場驗收出土文物。 楊顏慈 攝

  賀雲翱稱,本次發掘的三大殿建築基臺、石雕蓮花紋座、瓷器「國清」墨書款等,都具有明顯的「年代特徵」,證明了這正是始建於1200年前唐元和年間的國清寺遺存。

  據其介紹,本次發掘證實了許多「隱藏」歷史,例如掘港自隋代開「掘溝」,唐設「掘港亭」、天台高僧行滿建國清寺、遣唐使團從國清寺登船沿「掘溝」到達揚州……出土的文物詳細串聯起這一個個過程,佐證了「丟失」的歷史。

圖為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現場。 楊顏慈 攝

  值得關注的是,國清寺也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唐開成年間,日本高僧圓仁隨遣唐使西渡求法,來到掘港國清寺,住宿寺內半月有餘。本次考古發現恰好與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記錄互相印證。

圖為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現場。 楊顏慈 攝

  當天參與現場驗收的專家學者認為,掘港唐宋國清寺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的見證地和遺產點,是聯繫東海、掘港、運鹽河、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同時,本次發現也彌補了目前中國南方地區唐代寺廟建築遺產研究資料的不足。

圖為本次出土的石雕。 楊顏慈 攝

圖為出土的銅錢。 楊顏慈 攝

圖為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介紹考古現場情況。 楊顏慈 攝

  據了解,對於目前發現的重要遺蹟,當地相關部門正在著手下一步遺址保護展示工作。(完)

相關焦點

  • 千年古剎江蘇掘港國清寺重現天日 遣唐使傳奇獲「力證」
    視頻拍攝:新華社記者李賀新華社南京7月21日電(記者屈婷 張展鵬)經過約一年的地下考古發掘,千年古剎江蘇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重現天日」。考古專家在此找到三處始建於1200年前唐宋時期的土建築臺基遺蹟,印證其是最後一批遣唐使、「日本天台宗三祖」之一高僧圓仁入唐求法的起點。公元9世紀,圓仁法師隨日本最後一批遣唐使團入唐求法9年,足跡遍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許多名寺古剎。其中,公元838年他在南通「掘港」登陸,在國清寺逗留數周。
  • 江蘇如東掘港唐宋國清寺遺址顯露真容
    原標題:江蘇如東掘港唐宋國清寺遺址顯露真容 經過近一年的考古發掘,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的唐宋國清寺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穫。7月20日,如東縣人民政府和南京大學通報了考古發掘和初步研究成果:共清理出文化遺蹟17處和近千件文物標本,初步確認其是我國長江中下遊和沿海一帶罕見的唐宋寺廟遺存,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證據,更對見證和研究古代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史具有重大意義。
  • 江蘇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歷經一年的考古勘探和發掘,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的掘港唐宋國清寺遺址取得重要考古發現  本網記者王廣祿出土遺物有唐宋時期的蓮花紋柱礎2件,不同窯口的瓷器、陶建築構件、宜興紫砂陶器、石雕、銅錢等文物。可以修復的器型有碗、盞、盤、罐、香爐、硯臺等,建築構件有陶製瓦當、筒瓦、板瓦、滴水、脊獸、正吻、石柱礎、磚等;石雕有石佛像及建築構件;還出土少量陶塑佛像殘件。有的瓷器上發現「國清」「方丈」「庫司」「東營」等墨書款,證明這裡是唐宋時期的國清寺所在。
  • 掘港國清寺遺址 成「海上絲路」寶貴遺產點
    本報記者 楊新明7月20日,掘港國清寺遺址考古成果通過省文物局專家組驗收。掘港國清寺遺址考古勘探和發掘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說,考古發掘出唐代到清代時期各類遺蹟40多處,文物1000多件。
  • 山西東漢普光寺時隔近百年重現1800年前古剎
    中新網太原5月19日電 題:山西東漢普光寺時隔近百年重現1800年前古剎  作者楊佩佩  時隔近百年,山西太原西緝虎營15號,始建於東漢時期的普光寺再度向公眾敞開大門,重現1800年前古剎。在沉寂多年後,這座山西創建最古老的寺院經過修繕保護,延續歷史文脈。
  • 板橋鎮重現千年海埠盛景 出土珍貴文物
    原標題:板橋鎮重現千年海埠商貿盛景    板橋鎮申報省首批特色文化小鎮 將打造成為中國東部海上絲路文化重要支點小鎮    膠州有著近5000年歷史,唐朝設立板橋鎮,北宋時期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商埠之一和長江以北唯一通商口岸及海關重鎮。
  • 山東黃島土山屯漢墓發掘出土千件文物
    尤其是今年3月開始至今,發掘70多座墓葬,共出土1000多件珍貴文物,像公文木牘等文物還是首次發現。還有發掘的數座琅琊墩式封土大墓更為罕見,其墓葬形制和葬制、葬俗特殊的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墓葬,對研究墩式封土大墓的演變發展和傳播路徑等具有重要價值,為研究南北文化交流和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資料。
  • 始建於東漢時期的普光寺再度向公眾敞開大門 重現1800年前古剎
    楊佩佩 攝中新網太原5月19日電 時隔近百年,山西太原西緝虎營15號,始建於東漢時期的普光寺再度向公眾敞開大門,重現1800年前古剎。在沉寂多年後,這座山西創建最古老的寺院經過修繕保護,延續歷史文脈。「每次路過,都會被這座古色古香的寺廟建築所吸引,但從未了解過它的歷史。」
  • 南通掘港國清寺遺址將申報第八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江蘇網3月12日訊 去年9月,南通市文廣新局和如東縣文廣新局共同委託南京大學對海上絲綢之路遺產點掘港唐代國清寺遺址進行核心區域的考古發掘,昨天,記者在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工作會議上獲悉,根據國清寺遺址考古發掘和保護利用專家論證會的要求,今年,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將繼續進行,全面完整揭露遺址地下情況
  • 南朝四百八十寺!盤點江蘇那些古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古剎是江南的符號。古樸精緻的雕工、渾厚深重的鐘鼓、虔誠美好的祈願,千百年來,古剎裡蘊藏著江南的文化,簷角間勾勒出江南的春天。古城揚州北郊,蜀岡如臥龍般蜿蜒綿亙。名揚四海的千年古剎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岡中峰之上。
  • 南朝四百八十寺!盤點江蘇那些古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古剎是江南的符號。
  • 日語翻譯講述與國清講寺、日本比叡山近30年的故事 
    一次,中國佛教協會陪同一個日本天台宗訪問團來到國清講寺朝覲。時任國清講寺方丈唯覺長老出面接待,長老是溫州人,說的是一口溫州方言。隨行翻譯一聽到難懂的溫州話,頓時沒了方向。還只20出頭的張冰初生牛犢不怕虎,見狀立即接過了翻譯任務,讓尷尬的場面馬上變得愉快起來。因為這件事,張冰開始嶄露頭角,受到了天台宗人士的信任。原來,張冰母親是溫州人,張冰自小耳濡目染已久,雖不會說,但聽得懂。
  • 組圖:江蘇9件珍寶文物禁止出境展覽
    記者了解到,三批共195件(組)禁出境文物中,江蘇有11件(組)「詳見表一」,目前分別存放在南京博物院(3件),南京市博物館(2件),南京大學(1件),蘇州博物館(2件),揚州博物館(2件),鎮江博物館(1件)。
  • 寬窄巷子旁 挖出千年名剎「福感寺」
    畢竟,在文獻中,福感寺就在這一帶。直到一塊石刻經版的出土,證實了他們的猜想,因為上面清晰地刻有「傳今福感寺」。繼續閱讀石刻,「章仇來臨」幾個字顯現,又令她聯想起不同的僧侶傳裡提到的一件事:章仇移塔。張雪芬說,這個故事有些誇張,但章仇兼瓊確有其人。  據史料記載,章仇兼瓊治理蜀地,德政頗多,政績斐然,民常懷其恩惠。不僅如此,他還曾在福感寺捐建佛塔,捐資助建樂山大佛。
  • 出土文物1000餘件!鎮海九龍湖發現一處重要遺址
    本次考古共發現古代水井、灰坑、灰溝、基槽、柱洞群、燒土堆等各類遺蹟約22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器等各類完整或可復原文物1000餘件。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漢六朝、唐宋和明清時期)等四個階段,遺址主體堆積為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
  • 浙江天台千年古剎 ——國清寺
    國清寺在南宋就被列為「江南十剎」之一。明、清以後屢毀屢建。現存建築基本上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建時的規模。國清寺系中國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和韓國佛教天台宗祖庭。現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遠遠望去國清寺是那麼的風景幽美,清幽深邃,山水秀麗,風光旖旎,盡顯層林染翠之美。當我們來到距天台五峰山南麓三、五裡處,首先見「雁塔高排出青嶂」,高達53.9米的巍巍隋代古塔忽隱忽現,直到國清寺「南大門」木魚山下,才得以窺塔身全貌。同時有千年歷史的隋代古塔也是國清寺的標誌之一。
  • 廣東飛來寺掘出5座袖珍寶塔 疑為隋唐文物(圖)
    近日,清遠飛來寺舊址出土了5座袖珍佛塔。清遠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昨天向記者展示這批珍貴文物時透露,根據其造型和黏土燒制工藝初步判斷,佛塔應為隋唐時期文物,極有可能為當年寺院的供奉物品。  初步判斷為隋唐文物  新出土的佛塔每座高約10釐米左右,均呈現三層圓頂,有精美的釉彩,它的基本造型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雖在地下已沉睡了上千年,但外觀依然古樸趣稚。  據清遠市博物館黃敏強館長介紹說,這些佛塔是在飛來寺舊址的溪谷中發掘出土的,對研究飛霞山的佛教文化變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 一寺兩殿,見證粵東古剎風度
    大悲殿左側圍牆內才是開元寺古剎。開元寺元代稱「開元萬壽禪寺」,明代稱「開元鎮國禪寺」,清代以後「開元鎮國禪寺」與「開元寺」並稱,該寺自建立以來,歷代均有維修。現寺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其建築格局大致分為三部:中軸為照牆、山門、天王殿、大 雄寶殿、藏經閣、玉佛樓。
  • 這個夏日,來海幢寺觀宋蓮,赴一場千年之約
    >夏聽蟬鳴聲聲留戀水光瀲灩的韻律一抹幽香蕩漾在千年古剎中據相關史料記載,海幢寺南漢時稱為「千秋寺」,明末改為寺院,稱作「海幢寺」。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千年古寺,香火不斷,如今更因幾株新的生命而煥發光彩。2018年,第一朵出土自河南汴梁的宋朝古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重現花顏,一時驚嘆世人,蔚為奇觀。
  • 這座1400多年的古剎,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日本同宗視其為祖庭
    你知道中國的古剎有哪些嗎?眾所周知,中國四大名剎,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濟南的靈巖寺和湖北當陽的玉泉寺,並稱為中國寺院四絕。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一座名剎,浙江台州天台的國清寺。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距今已經1420年的歷史,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