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和英語有這些差別,全民英語熱之下的漢語未來

2020-12-19 騰訊網

漢字象形,相當於繪畫,英語表音,相當於音樂,繪畫太具象,而音樂太抽象。東西文明的發展由此產生了重大的分野。

漢字從形、音、意三過程作用於人的大腦,相當於語言的1.0時代,英語省略了形這一個過程,通過音、意直接入腦,相當於語言的2.0時代。

英語和其它拼音文字,其字母是沒有意義的,就是標音符號,字義間的連接全靠邏輯,縝密嚴謹的思維正是由此產生。

象形文字拼音化或者音標化,是語言發展的一個規律和趨勢,漢字奇怪地停滯在這一歷史上階段,一方面是因為使用人群的超大的文明規模,另外一方面就是因為東亞在地貌上的相對封閉性。

雖然歷史上上漢語的拼音化失敗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過程其實一直在進行。當代,漢語人群使用了另外一種語言拼音化的方式,全體國民學習英語!

可以想像有那麼一天,當這個國家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社會精英都能普遍地使用英語交流時,英語的重要性還會加強,而漢語會淪為這個國家的第二語言或者底層人群的語言。這個過程可能有些漫長,但趨勢不變。

在「五四」時代,民國的先賢們有過一次大規模地提議漢字拼音化,惜乎功敗垂成!如果那時開始漢字的拼音化,那麼漢語的演化路徑相當於日本的方法,現在的全民學英語,其實走的是印度的路徑。

漢字朝向標音文字的演化之所以停滯下來,是因為文字從一種記錄語言的工具變成了一種意識形態的工具,這種意識形態就叫民族+主義。

越南、韓國放棄漢字,都是為了建立一種民族的主體性,以色列復活已經停用了一千多年的希伯萊語,也是同樣的原因。

從文化上界定一個民族,一般通過兩樣東西,那就是語言和宗教。在沒有宗教傳統的東亞,漢字就成了文明的基本象徵。 對文字的崇拜也淵遠流長。我族的祖先崇拜和歷史崇拜,其實質都是文字崇拜的延伸!「欲亡其國,先亡其史!」這一句話如果把「歷史」換成「漢字」或者「母語」,在邏輯上也是完全同構的。

從秦朝開始,漢字基本上在字型上穩定下來了,穩定下來的漢字一方面成了歷史記憶的可靠載體,另外一方面也成了思想的牢籠,從那時起,漢語人群的知識分子,其思考的深度就沒有穿透儒學的邊界。

越南、韓國放棄漢字,都是為了建立一種民族的主體性,以色列復活已經停用了一千多年的希伯萊語,也是同樣的原因。

象形文字的弊端從那時已經顯現,因為抽象性的思維是圖畫無法表達的,用這樣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一定缺乏抽象思辨的基因。而一個民族的思維質量,最終是由他所使用的語言來決定的。所以站在人類智力巔峰上的巨人,無論牛頓還是愛因斯坦,都是用拼音文字的。

那些原始森林裡的土著民、或者一切小語種的民族,不能在人類的思想和精神上留下多少印跡,並不是他們作為人的每一個個體在智力上有什麼缺陷,他們欠缺的就是一種更先進的思維工具!

漢語除了有龐大的使用人群之外,如果我們從思維工具的角度,就可以發現,在需要人的智力極限調動的領域,在哲學科學和宗教方面,它仍然是一個小語種。

這裡可以順便回答一下「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培養不出傑出的人物?」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放下對方塊字的崇拜,就能明白,一切落後的民族,本質上都是知識和生產知識的工具的落後,說到底就是語言的落後!

相關焦點

  • 漢語和英語有這些差別,全民英語熱之下的漢語未來
    漢字象形,相當於繪畫,英語表音,相當於音樂,繪畫太具象,而音樂太抽象。東西文明的發展由此產生了重大的分野。 漢字從形、音、意三過程作用於人的大腦,相當於語言的1.0時代,英語省略了形這一個過程,通過音、意直接入腦,相當於語言的2.0時代。
  • 抑英語挺漢語大勢所趨 國學熱促本土文化求認同
    抑英語挺漢語大勢所趨 國學熱促本土文化求認同 在一周前公布的該方案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北京市高考將「語文提分、英語降分」的舉措。江蘇、山東等地相繼傳出醞釀高考英語改革的消息。在高考一向被視為「風向標」的中國,英語降溫,漢語趨熱被視為大勢所趨。  北京高考英語權重降低,按照官方的說法,首先是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理性回歸。
  • 英語PK漢語?
    面對國內日益增長的批判「全民學英語」、指稱英語已嚴重擠壓漢語空間的情緒,有學者稱,並非英語擠壓漢語空間,而是應試教育衝擊了英語教育和漢語教育。  早些時我就從身邊和媒體上聽到很多人對英語心懷不滿了,不滿的原因大抵是有人逼著他們學英語。
  • 沙特開設漢語課程 沙特網友:在未來漢語將和英語一樣流行且重要
    沙特方面認為,「學習漢語將成為兩國之間的橋梁,有助於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貿易和文化聯繫」。沙特《歐卡茲報》稱,沙特各學校和大學都為設置漢語課開啟「綠燈」。很快,漢語和阿拉伯語這兩種古老的語言,將同時在沙特學校的課堂上出現。目前,沙特各個學校設置的外語課程十分有限。
  • 英語和漢語發音在多大程度上相似?
    中式英語和純正英音或美音差別有多大?如果把Jones音標或K.K.音標完全和漢語拼音對應起來,能達到和英語發音55%的相似度。這裡斷不能給及格分,但在東亞已經是佼佼者。能達到這個成績要感謝玉皇大帝,把漢語發音安排得和英語比較像,日本的天照大神在這點上沒優勢。
  • 英語和漢語之間有這麼多的不同……
    漢語和英語中很多詞之間的內涵意義和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不能隨意替換。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宣傳」,不少人會將「宣傳」直接翻譯成propaganda,但propaganda在英語中是貶義詞,一般用來指政治團體為影響公眾而散布誇大或虛假信息,與中文「宣傳」的含義相差很大。
  • 為什麼中國人越努力的學習英語,外國人就越不重視漢語?
    再下去幾代人,以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中國人的英語水平還會有大幅度提高,到時候外國人就徹底不需要學習漢語了。甚至,為了提高英語水平,中國人之間也會用英語交流,到處都是「英語角」。漢語被邊緣化了。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全民學英語,難道就是為了把英語捧上神壇,讓外國人不必學漢語,讓漢語邊緣化嗎?當然不是。假如漢語被邊緣化了,那中國人也就不配叫炎黃子孫了,愧對祖宗。同時,丟掉民族核心文化的中國人也必然無法和外國人競爭。
  • 漢語和英語的詞性,都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有一個很苦惱的問題,拼音學完了,就開始學音標。漢語語法學完了,就開始學英語語法。撞撞,小鹿亂撞。撞撞撞,小鹿亂撞。之前我寫了一篇是關於拼音和音標的文章,今天我就來說說漢語詞性和英語詞性有哪些常見的區別點。兩者既有相同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英語和漢語首次碰撞是怎樣的場景?
    語音識別技術將醫生說的話,以純漢語的形式顯示,把英文單詞都翻譯成了漢字。英語和漢語結合著說,是不是有點兒像是在看港劇。可能這種世界語言是在三體危機之下被迫出現的,但是在劉慈欣先生也表達出了自己對未來語言發展的一個猜測。
  • 漢語和英語之間有令人驚嘆的語源近似
    但如果告訴你,對英語詞彙查考了其來源甚至其最終極的印歐語古詞根並和漢語上古時代(先秦時代)的語音、意義相對照後,這樣的驚訝有幾百個甚至近千個時,你也許會和本書作者一樣,在腦際中勾勒出一幅圖畫: 原來印歐語系和漢語就如同兩棵並立的大樹,地面上並無牽連,而在根部卻是相互盤根錯節在一起!]
  • 王思聰和作家花千芳互撕英語無用論,那漢語和英語有哪些優缺點?
    只要告訴別人這是什麼,來於哪,有什麼用處就好。而在中國有80%的人學英語是應付老考試,而不是去了解文化。我們全民學英語,那外國人怎麼對待漢語的?現在學漢語的人有一些,但沒有哪一個國家全民學漢語的,難道漢語真的無法和英語比?先看看兩種語言的發展史。
  • 掌握英語與漢語六大區別 消除考研英語翻譯恐懼
    毋庸置疑,翻譯的質量取決於譯者兩種語言(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水平。而考研英語要求的是理解和表達較複雜的英語材料的能力,因此難度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說英語的人的思維和說漢語的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同樣,英語和漢語本身也有很大差異。這往往是初涉翻譯的人的最大的鴻溝。
  • 英語學習者如何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轉換?
    很多英語「聽說讀寫」都很牛逼的人他們在看書或者和人交流時會不會先在腦子裡翻譯成漢語來理解呢?當然不會,因為,所謂「流利」,指的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熟練,自如,從容使用英語的人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轉換的過程很快,幾乎是瞬間完成的。
  • 英語中常見的漢語詞彙
    漢語詞彙很早就進入歐洲的語言。至少從17世紀開始,一些表達中國特有事物的漢語詞彙就通過音譯或者借譯的手段進入英語。全音借入是英語借入漢語詞彙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借入速度最快和最直接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考慮英語與漢語拼音的音似。
  • 東南亞漢語地位逐年上升或挑戰英語主導地位
    中新網2月23日電 據英國BBC中文網報導,在馬拉西亞最南端城市新山,據估計每天都有大約15000名學童乘坐汽車長途跋涉越過邊境進入新加坡。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在新加坡接受英語教育。那些認準了英語對孩子的前途至關重要的家長們,要麼花重金送孩子去私校,要麼送孩子去新加坡,認為新加坡的領導人很有遠見,在獨立後仍然保留英文的官方用語地位。
  • 全世界有15億人在說漢語,為什麼我們非要學英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國人口近14億,再加上新加坡和一些東南亞說漢語的國家,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漢語的使用人口近15億。但是,英語卻是公認的世界第一語言,也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據統計,全世界60%的廣播節目都是英語,75%的電視節目都是英語,網際網路上80%的信息都是英文,絕大部分國際會議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其中還包括聯合國會議。這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英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所以,我們為了與「國際接軌」,必須要學英語。3,讓漢語走向世界?有這麼一句話,現在全民學英語,是為了以後讓外國人努力學漢語,讓漢語走向世界。
  • 英語與漢語優劣比較:英語單詞突破百萬,漢字迄今僅十餘萬
    在全球範圍內,以英語為母語的約有5億多人,以漢語為母語的約有15億。儘管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數遠超英語,但英語卻是公認的世界性語言,亦是世界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文字。 我們都知道,英語之所以成為世界性語言,與數百年來英美制霸全球有關,而未必是人類在語言學上的最優化選擇。
  • 漢語不能丟,英語亦不能廢
    誠然,從漢語四六級考試到小學設英語課程再到少兒英語班,最近若干年對英語的熱捧確實有些過火。但是,這股「火」可以適當降溫,卻不可荒廢。胡適先生說過,「語言是看得見的東西,一滴墨水像露珠滴在思想之上它使無數人展開了思維的翅膀。」而翅膀,是分「兩翼」的,尤其是現在,折翼的鳥兒怎麼能飛呢?所以,我贊同王旭明拯救漢語的主張,卻不贊同他取消小學英語課的意見。漢語不能丟,英語亦不能廢!
  • 新加坡獨立時,華人商會建議定漢語為國語,為何李光耀堅持選英語
    一家企業分設漢語部和英文部,前者必在後者的統屬之下。所以即使政府、學校努力推廣漢語,也收效甚微。平時生活中講英語,導致華人漢語學習困難,部分華人對本民族母語產生了厭惡情緒。九十年代末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當時已經有超過兩成的華人來生不願再做華人。
  • 漢語取代英語成為必修課
    如今在這所學校,漢語取代英語成為了學生的必修課。許多學生已將學習漢語並能去中國留學深造作為個人的理想和奮鬥目標。27日,奧斯曼諾夫中學孔子課堂50餘名師生應邀到訪中國駐奧什總領館,與總領館的外交官們共同慶祝納吾魯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