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兒時的記憶不斷冒出心頭。這段時間吃到了家鄉的地瓜(紅薯)、玉米煎餅、柿子,竟勾起了對蕎麥的懷念。
紅梗子,綠葉子,開白花,結黑子。還記得小時候西嶺上搖曳的紅梗白花,在荒坡上是那樣的爛漫。
因都是種在田邊地頭的荒蕪處,靠天收成。蕎麥產量不高,在那個食物並不豐富的年代,我只記得用蕎麥麵包的餃子,煮熟後呈淡紅色,盛在精糙的白瓷大碗裡。
如今,在吃膩了大米白面後,人們又將目光投向了以往的「粗糧」。蕎麥也因其豐富的營養和保健價值受到人們的青睞。
蕎麥營養全面,功能多多
蕎麥含有優質的植物蛋白以及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所含的必需胺基酸模式與主要的穀物(如小麥、玉米、大米的賴氨酸含量較低)互補。蕎麥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含量是一般精製大米的10倍;蕎麥含有的鐵、錳、鋅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穀物豐富,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B族維生素。
蕎麥不僅營養全面,而且富含生物類黃酮、多肽、糖醇等高活性藥用成分,具有降糖、降脂、降膽固醇、抗氧化、抗衰老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全身可入藥,不宜長期食用
蕎麥性涼,味甘,歸脾、胃、大腸經。《本草綱目》稱:「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穢,而治濁、帶、洩痢腹痛上氣之疾。」
蕎麥具有充實腸胃,增長氣力,提振精神,清除五臟滓穢和清腸導滯等功效,主治食欲不振、腸胃積滯。由於蕎麥清腸作用明顯,民間稱為「淨腸草」。需要注意的是,蕎麥含有較高的膳食纖維,飽腹感極強,相當不利於消化,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對麥類食物不耐受者不宜。
此外,蕎麥的莖葉部分亦可入藥。莖葉具有降壓、止血的作用,適用於高血壓患者,以及毛細血管脆弱性等原因引起的慢性出血。蕎麥的嫩葉也可作蔬菜食用。
但是,蕎麥並不適合長時間吃,否則很容易引起頭暈目眩的症狀;一次也不能吃太多,以免消化不良;消化不好或經常腹瀉的人也不宜吃蕎麥,以免加重病情。
蕎麥怎麼吃最好?
蕎麥去殼後可直接煮蕎麥米飯,由於它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現在很多糖尿病人會在米飯中加入少量蕎麥進行烹煮,搭配蔬菜和優質脂肪及蛋白質均衡營養,或是將蕎麥顆粒打磨成糊粉狀,用牛奶等溫養腸胃的物質進行衝調,還可以用高壓鍋烹飪。
由於蕎麥質地偏硬,一般會磨成粉製作成糕餅、麵條、水餃皮、涼粉等食用。在食用蕎麥的及其製品期間,切記要多補充水。怡力蕎麥麵0脂肪,無添加,純粗糧,無「腹」擔。
#生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