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除夕裡的美好詩篇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編者按    

    「佳節唯宜飲」,「聊持一樽酒」。每個節日都是一壺醇香的陳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養中保持溫暾,在詩酒年華的故事裡沉澱香氣。元旦剛過,學者陳樹千撰寫的《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一本有關中國傳統節日古詩詞的彙編,精選自《詩經》時代至清朝滅亡2000多年間220餘位古人創作於節日期間的詩詞歌賦近300首。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光明悅讀版邀請本書的作者和編輯,帶領讀者聆聽古人在節日裡的慷慨之歌,品味那溫暾醇香的陳年老酒。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時間在毫無溫度中默默流淌,不為風月,不為悲喜;時節卻有冷暖,自然萬物隨著時序推移而生、長、熟、落,變換著生命的色彩。「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佚名《明月皎夜光》)。當時間鏈條上那些與四時交替、生命輪迴相關的日子印入人們心裡,被揀選,被認定,於是沒有溫度的時間點,便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與使命,升格為人類時間軸上的節點,成為具有特殊名稱、特定活動與特別情感體驗的節日。

    節日源於生活在漫長農耕歲月裡的先民對自然的感恩、對生命的崇拜、對未知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當人的意識逐漸增強,一些歷史人物漸漸融入節日,被賦予了祭奠對象的主角光環,節日也從原始崇拜的神秘走向人文精神的真實。特別是唐代以後,雖節日的古老禁忌尚在,但大多完成了世俗化、娛樂化的轉向,元日爆竹陣陣、元夕煙花漫天、人日剪彩人勝、立春執鞭打牛、花朝撲蝶、上巳祓禊、寒食放飛紙鳶、清明遊春踏青、端午龍舟競技、七夕庭中乞巧、中秋闔家賞月、重陽登高飲酒、臘八贈粥、冬至拜謁、除夕一家老小圍爐夜話、守歲熬年,宴飲、歡笑、祝福,節日披上了鮮豔亮麗的外衣,洋溢著生活的熱情,在世代中國人的操持之下,展示著和諧、圓融的審美趣味與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哲學思想。人們也在節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體驗世態人情,或欣喜或嘆惋,胸中湧動著的情感與眼前的景物交織,落筆成文便成了千百年淺吟低唱的辭章。

一夜連雙歲,除夕不同吟

    在五彩繽紛的中國傳統節日中,作為春節前奏的除夕,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極為重要。除夕是舊歲、新年交接的節點,一夜連雙歲,國人一向看重除夕,賦予它辭舊迎新的文化內涵。除了紀念先祖、闔家團聚、祈福迎祥等節俗,除夕還有一種詩意的打開方式,文人墨客拈韻賦詩,將歲暮之時的情緒、感悟與哲思傾注筆端。

    除夕,又稱「歲除」「除歲」,為歲末除舊布新之時節,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詩經·唐風·蟋蟀》中「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歲月其除」,是有關「除歲」最早的記載。至晉朝時,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荊楚歲時記》亦曰:「歲暮,家家具餚蔌,謂宿歲之儲,以迎新年。相聚夜飲,請為送歲留宿歲飯。」由於除夕是舊年的最後一天,所謂「月窮歲盡」,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節點,所以人們的一切活動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除夕的「團年飯」「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不僅家人歡聚共宴,而且要將祖先請回團年——鬼魅逐出,天神送走,祖先請回,體現了中國人的倫理情感。團年飯後,長輩要給小兒壓歲錢,這既是喜慶的賀歲之禮,也是長輩給予幼兒以保護力量。

    除夕之夜,年尾緊接年頭,既送舊又迎新,正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在傳統社會人們的時間觀念中,更多的是時間轉換階段的危機意識,過節與度厄是融為一體的。人們以「達旦不眠」的方式,來表達對逝去光陰的留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早眠輕節序,垂老倦精神。半夜兩年夢,孤燈千裡身」(懶雲上人《都門除夕》)中「半夜兩年夢」句,尤見意深:只消「半夜」便做了「兩年夢」,非常生動地道出了這一晚與往日夜間的大不相同之處。人們眼看一年匆匆過去,無限惜別,又期望來年,於是,既饋又別,既分又守,如此複雜的情緒融匯在當晚的活動之中。何況同處除夕,有人在家,有人在外,境遇不一,沉浮各殊,各有心事,各有感受,在此時節,自然容易觸及詩人們的多端情懷。可以說,意味著生命流逝界碑的除夕晚上,最容易引發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所謂「舊國當千裡,新年隔數更」,正是詩人們抒發感情最深最暢的時刻;「寒猶盡北峭,風漸向東生」,又值春風漸進之際,也最容易引發寂寞情懷:「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姚合《除夜二首·其一》)。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

    除夕詩詞的最大特點是不著意雕琢,敘實寫實。儘管詞意平淡,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故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和聯想。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徐君倩,最早將除夕守歲節俗寫入詩裡:「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來」(《共內人夜坐守歲》),詩中描繪了夫妻二人甜蜜浪漫的除夕之夜。但詩人的境遇不同,詩作中守歲的場景也各不相同,表現出的思想情感也不相同。

    守歲是對新春的守望,對美好生活的守望。除夕之日,一般人家通常是放些爆竹,換上新的門帘窗簾,貼春聯、門神等,並早早準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門,掛起新帘子。炮仗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裡。寫就神茶並鬱壘,細馬送神,多著同興紙。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齊歡喜」(明沈宣《蝶戀花·除夕》),全家高高興興地度此佳節,詞用寫實之筆,像話家常一般一氣呵成,所寫的即為中等或中等以下人家除夕之夜所呈現的歡忙景象。

    農曆過年,最高興的自然是孩子,而老年人的歡樂,又往往通過兒孫輩的歡樂襯託出來。如範成大的《賣痴呆詞》云:「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垂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信筆描繪,將節日夜間的別種歡愉,躍然紙上。欣歡之態中,反映了異常快慰的天倫之樂。

    除夕是普天同樂的傳統節日,達官貴人、宮廷內外也不例外。唐代詩人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詩「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表現當時豪門富室之家燈紅酒綠的守歲情景。唐太宗李世民的《除夜》詩曰:「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守歲之人歡聚一堂,當杯中的酒飲盡、漏刻中的水滴盡,新的一年也隨之而來。詩人按捺不住春心,看冰雪消融,看梅花飄落,眼前的景色仿佛都朗潤起來。明代名臣于謙客居太原,除夕遇冷,作《除夜太原寒甚》:「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這是詩人寫給自己的新春寄語,詩中難掩對春的希冀,也展示了詩人的陽光心態:春風就在不遠處,待到晨光破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永懷難自問,此夕眾愁興

    舊年年曆上的每一個日子都鐫刻著守歲人的過往,構成守歲人生命的一部分。在辭舊迎新的節點上,大多具有悲劇人格的古代文人,往往生發出諸多感慨,憶往昔,思未來,感嘆人生。「士志於道」的初心與「著書都為稻粱謀」的現實、「為王者師」的豪情壯志與「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的落寞,種種矛盾與落差之中,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是古代文人較為普遍的生存狀態。年終歲尾,當詩人們念起遭逢不利,難免生出愁苦、悲傷的情緒。

    唐代方幹雖有清俊之才,卻終不能仕,借《除夜》一詩抒發胸臆:「永懷難自問,此夕眾愁興。曉韻侵春角,寒光隔歲燈。心燃一寸火,淚結兩行冰。煦育誠非遠,陽和又欲升。」除了感嘆世事,詩人也常在除夕詩作中感慨時間,這是除夕「歲窮日暮」的特殊性決定的。古代詩詞中常以物喻時間,如流水、如白駒、如飛箭。宋代蘇軾的《別歲》詩,借題發揮,堪稱一首生命之歌,詩中流溢著對時光易逝的傷感和對生命短暫的困惑:「故人適千裡,臨別尚遲遲。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故人如果遠行千裡,還要依依惜別、遲遲難行,何況人生別離一歲呢?可怕的是,人之遠行尚可歸來,而歲月的流逝卻不能追回了。而其《守歲》詩又說:「欲知垂歲盡,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想到一年年地度過,重要的是不要將自己的心事、理想、願望隨意蹉跎。努力就從今夕開始,趁著現在自己還年輕,詩中充溢著積極的人生態度。

    宋代姜夔作《除夜自石湖歸苕溪》,感嘆人生起落:「少小知名翰墨場,十年心事只悽涼。舊時曾作梅花賦,研墨於今亦自香。」擁有理想與氣節的人,縱使遇到挫折,他們的內在精神也始終是積極向上的,詩人樂觀地遵從內心,面向新春,面向未來。方嶽的《瑞鶴仙·壽丘提刑》也寫道:「莫道年華歸也。是循環、三百六旬六日,生意無窮已也。」年復一年,最重要的是珍惜當下,不空虛度日,不蹉跎光陰,努力過好人生就從這個除夕開始。

    除夕是時序自然更迭中極重要的一環,可除夕也提醒著人們年齡在不斷地增長。宋代蘇轍《除夜》就云:「老去不自覺,歲除空一驚。」年齡既反映時間的變化,也反映人生理上的變化。宋代梅堯臣《除夕與家人飲》有詩句「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個裡催,清鏡寧長好」,蘊含著時間與生命的哲學思考。傷老又是節日詩詞中常見的主題,除夕過後,天增歲月人增壽,而對於老年人來說,這卻是百般無奈之事,於是有「少時守歲喜蹁躚,老境衰頹只益眠」(宋姜特立《六十七守歲》)。唐代白居易《除夜》曰:「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詩人無意守歲卻抱病難眠,節日與病恙的雙重作用,強化了詩人對生命流逝的敏感體驗。

故鄉今夜思千裡

    除夕之夜,最溫馨的事莫過於與家人、愛人守歲熬年。然而,人生多有離別苦,千家萬戶的團圓日,總有人迫於生計行走在路上,總有人沉浸於親友至愛不能相伴。如果這時正在歸途之中,卻耽於旅舍;或者外出遠行,而偏阻於旅店,甚至陰陽兩隔,則詩人所吟,無奈心緒更為複雜。唐代詩人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裡,愁鬢明朝又一年」,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寫出了羈旅途中的鄉愁,思念那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思念那個除夕夜裡正在思念著他的人,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婉曲含蘊。

    在《客中守歲》中,白居易也寫出「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之類的詩句。還有不少詩篇,將在旅店中度過除夕之夜感受到的獨、寒、思、愁等百般滋味糅在一起,繪成一幅歲末途中的守燈圖。1300年前的除夕,又恰逢翌年立春,王灣正在江上舟中,新舊之日交替,新舊之歲迎送,如此難得的良辰,敏感的詩人難禁思鄉之念,長夜不寐,最終撰成膾炙人口的《次北固山下》,詩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其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成為稱譽千古的佳聯,千百年來稱譽一口。據記載,此句在當時就有「詩人以來少有此句」之譽,殷璠的《河嶽英靈集》就云:「張燕公手題政事堂,以示能文,令為楷式。」明胡應麟《詩藪》也稱此聯為盛唐典型,「妙絕千古」。

    宋代秦觀貶謫湘江,作《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感嘆形影相弔、書信難傳的悲苦:「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元末袁凱在外漂泊多年,《客中除夕》滿載思鄉悲情:「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節日裡最怕他人「笑聲轉、新年鶯語」,而自己只能依靠回憶取暖。宋代吳文英把思念成疾的悲戚寫入《祝英臺近·除夜立春》:「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除夕懷人,生者或許還能相見,逝者則只能放在心裡,寫入詩中。清代袁枚的《傷心》即是對母親的祭奠之作:「傷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親膝下過。今日慈親成永訣,又逢除夕恨如何?素琴將鼓光陰速,椒酒虛供涕淚多。只覺當初歡侍日,千金一刻總蹉跎。」

流光代謝歲應除,天亦無心判莞枯

    中華民族的血脈裡流淌著家國情懷的基因,世代相傳,生生不息。因此,愛國就構成了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古人常以詩詞的形式表達拳拳的愛國之心,即使在慘澹困窘的境遇中,仍舊能夠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唐末亂世,詩人羅隱憂思動亂將傾的國家,寫下《歲除夜》一詩:「官曆行將盡,村醪強自傾。厭寒思暖律,畏老惜殘更。歲月已如此,寇戎猶未平。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金朝滅亡。當年除夕,避禍寓居今山東聊城至覺寺的詩人元好問,寫下《甲午除夕》一詩:「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燃。已恨太官餘曲餅,爭教漢水入膠船。神功聖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兩周今日盡,空將衰淚灑吳天。」既感嘆太祖、太宗的神功聖德,更恨近世朝廷的昏庸腐敗,斷送了國家,痛感國破無望,報國無期,滿篇充溢著悲憤沉鬱之氣。南宋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丞相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被送到元大都囚於柴市兵馬司。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時值辛巳,文天祥在獄中度過人生中最後一個除夕,並寫下《除夜》一詩,回憶自己的戎馬一生。詩人自知將死,卻無所畏懼,故國已亡,詩人心中了無牽掛。「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詩人挑燈待旦,氣宇軒昂;詩句非凡,浩然蓋世。

    明代戚繼光《辛未除夕》有「燕然北望空彈劍,馬革尋常片石難」,雖然詩句中透著失意與不滿,但我們仍能清晰地感受到詩人破虜立功、戰死沙場的決心。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清廷政府卻把責任推給了林則徐。林則徐受誣陷,遭讒害,先被革職,次年又被流放新疆伊犁。1842年除夕,流放中的林則徐寫了《除歲》四首,其中一首云:「流光代謝歲應除,天亦無心判莞枯。裂碎肝腸憐爆竹,借棲門戶笑桃符。新幡彩勝如爭奮,晚節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詩用爆竹迸裂比喻自己的肝腸爆裂,以晚節冰柯說明自己並不失望。「正是中原薪膽日」,呼籲全國上下在此危亡時節,臥薪嘗膽,圖報奇恥。詞句淺近,而憂國憂民之情絲縷明晰,反映了民族英雄林則徐在含冤流放期間的除夕之夜,雖身滯邊疆,仍對國家命運深切憂慮。

    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有枕戈待旦的英雄,也有勤勉為民的良臣。明代曹學佺赴廣西上任時已是半百之人,面對瘴疫猖獗的環境和複雜的民族關係,勤政愛民的他曾作《癸亥除夕》明志:「廿年曾注粵參藩,前後趨承站主恩。嶺外民生空杼軸,遼陽兵氣咽關門。私憂國計無歸著,屢到家書亦厭煩。半百已過彈指頃,尚留殘燭照黃昏。」

    除夕詩詞寄寓著豐富的情感意蘊,是時序新舊交替的特殊時刻,詩人內心情感活動的真實寫照。讀著一首首除夕詩詞,仿佛展開了一幅幅人生畫卷。除夕是孕育希望的夜晚,無論是一家人圍爐夜話,還是一個人看燭影搖紅,雞鳴破曉,又是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吉祥美好的新一年。「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大家沉醉對芳筵。願新年,勝舊年」(宋代楊無咎《雙雁兒·除夕》)。

    (作者:陳虎,系中華書局編審;陳樹千,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共享除夕裡的美好詩篇 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
    除夕之夜,年尾緊接年頭,既送舊又迎新,正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在傳統社會人們的時間觀念中,更多的是時間轉換階段的危機意識,過節與度厄是融為一體的。人們以「達旦不眠」的方式,來表達對逝去光陰的留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早眠輕節序,垂老倦精神。
  • 詩篇裡的眷戀,初見時的美好,歲月裡的牽念
    在紅塵裡,那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以記憶為詞,寫下動人的詩篇。歲月裡牽念的情緣,這一切都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初見是驚鴻一瞥,沉淪了我平靜的世界。思緒飛揚,便成為了歲月裡那溫柔的清曲,有些許憂傷,擾亂了心房。念起時,有些人會在心中隱隱作痛。你會有些許溫溫的暖,你會有淺淺的愁,更會有長長的嘆。歲月你的遇見,那邊是上天的安排。
  • 「過年」「除夕」 是古代人美好的祝願
    (點擊查看圖片)  「過年」和「除夕」蘊含很多內容   在中國各地,關於過年和除夕的習俗有很多的表達方式,但是可以統一的是: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臘月三十,春節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除夕又叫「大年夜」、「除夕夜」等,是整個新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2019給親戚的除夕拜年祝福語,簡短美好,句句問候暖人心!
    一、除夕到,祝福問候一起到。用真心織一條快樂,用關心磨一袋幸福,用細心送一份健康,用精心剪一段平安,用放心投一顆夢想。心意到,願你除夕佳節快快樂樂,幸福一輩子。除夕快樂!二、健康是最佳的禮物,知足是最大的財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關心是最真摯的問候,牽掛是最無私的思念,祝福是最美好的話語。祝您除夕快樂!平安幸福!
  • 煙花裡最美的鄉村除夕
    一個人時回家,從遙遠的深圳買全價機票回來,只為在家裡撒幾天嬌;結婚後帶著孩子回婆婆家,就為一家人在一起熱鬧幾天,轉眼間,二寶都已經蹣跚學步。今年除夕,又在婆婆家。年夜飯吃的差不多了,聽到外面炮竹聲越來越密,一看竟然就快到零點了。我抱著小寶跟大家一起到院子裡,大寶興奮地提著鞭炮拿著煙花跟爸爸爺爺點火放起來。鞭炮聲炸響開來,一道道的煙花此起彼伏,一朵朵的在天空開出花來。
  • 除夕的時間是在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夜:《古絕吟除夕簡點》
    除夕也叫「歲除」,也就是「除舊迎新」。在這一天,要灑掃屋舍庭院,除舊布新 ,張貼春聯門神;凡在外的遊子們,就要在此日前趕回與父母全家團聚,暢敘衷腸共享天倫之樂;張燈結彩 ,迎接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三茶、五酒舉行隆重的祭神祀祖感恩戴德。
  • 十首除夕詩詞:一夜鄉心九州同
    今天是除夕,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的這一天,一家人都歡聚在一起,共同守歲,表達對新一年美好的願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這一天,所有的中華兒女都思念著家鄉。隱娘說:在這個除夕之夜,高適旅居在外。他在旅館中,睡不著覺,心內悽然。今天是除夕之夜,家裡的親人也在思念著千裡之外的自己,互相思念,卻無法相聚,真讓人神傷。
  • 除夕隨筆:幾段祝福,願你美好
    ——題記一、除夕大年三十日,新舊接替時。提筆述除夕,落墨迎瑞年。……今天是臘月三十,除夕到了。在這裡,先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除夕黴運盡,鼠年好運來闔家皆安康,幸福美滿堂二、除夕隨筆莫愁年華老,且向新年看縱有千尋意,是日皆消除……勞苦奔波年復年,奮鬥拼搏日復日轉眼除夕到,是時歡樂不間斷,喜笑又開顏親朋好友聚,煩惱皆可消在這裡,跟所有親朋好友,說上一聲謝謝了
  • 除夕、大年夜,除舊布新迎新年
    除夕,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根據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敲鑼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 共享童車-呈現美好的親子遊
    共享童車-呈現美好的親子遊 親子遊作為近些年大眾較為喜愛的出行方式,一家人整整齊齊的外出旅遊,在各地留下一些珍貴的記憶及畫面,然後等孩子年長時可以隨意拿出來瀏覽,這些曾經發生的美好將一一呈現在一家人眼前。
  • 共建美麗庭院,共享美好生活
    共建美麗庭院,共享美好生活 2020-11-27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圖集」青山綠水連成美好的詩篇!廣州鄉村遊煥發生機
    從天上看,滿眼油綠,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廣州流溪河貫穿而過,100多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180多萬畝青山疊翠……青山綠水連成一篇美好的詩篇。隨著疫情緩和,廣州周邊鄉村成了市民度假首選地,從化的鄉村特色景點客流恢復,處處煥發生機!
  • 【除夕守歲】
    溫馨提示為了讓大伙兒提早過好年故今日商場打烊時間為↓↓↓16:00除夕,是指農曆大年三十夜裡守夜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我們稱除夕守歲,俗稱「熬年」。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習慣在除夕夜用守夜來迎接新年。1、除夕是我國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除的意思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三十晚上叫「除夕」,也稱「大年三十」。
  • 每日與主同行詩篇第九十篇7-10節 詩篇135-136篇釋經
    主題是「出埃及——大衛——至穹蒼的大讚美」(150篇),詩篇就此結束。 135首每一節都在聖經其它書卷中出現過,或是某節的回應。詩人巧妙地將這些經文,建立了一個獨特而又和諧的讚美架構,開篇與結束為呼召,要以色列來敬拜,內文將真主宰(救贖主)與外邦無用的偶像作對比。
  • 「詩詞鑑賞」在古詩裡讀懂除夕:最美好的年節,與親人相守中度過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除夕夜是回首舊歲、展望新春的序幕。據《清嘉錄》載:「除夜家庭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
  • 【新年祝福語】簡訊送出除夕的祈願和祝福
    ◎ 除夕之夜鞭炮鳴,磕頭拜年人歡騰,紅燈高掛家家笑,中華大地真熱鬧,合家歡樂好運到,吉祥如意福星照,告別龍年蛇年到,展望新年多美好!  ※ 除夕到,萬家團圓真熱鬧;囑咐你,平安健康最重要;叮嚀你,快樂在心大聲笑;問候你,友誼長存心意到;祝福你,幸福安康好運繞。除夕快樂!
  • 2019除夕吃年夜飯的心情說說,朋友圈描寫除夕吃年夜飯的句子精選
    2、鐘聲響了,快樂在蔓延;鞭炮響了,吉祥在縈繞;禮花放了,美好在綻放;餃子熟了,福氣在盈門;心兒醉了,心花在怒放;祝福發了,情誼在流淌:祝你除夕快樂,歡歡喜喜吃年夜飯,心想事成,鴻運當頭,萬事如意!4、快樂燈照熱鬧景,吉祥碗盛如意米,歡喜盤裝快樂菜,美好杯斟好運酒,團圓桌圍溫馨布,開心人賀除夕來,傳福信給今宵你:深深祝願除夕快樂,歡歡喜喜吃年夜飯!5、除舊迎新真熱鬧,夕陽西下煙花俏,祝福聲聲賽鞭炮,你樂我樂共歡笑,吉利好運懷中抱,祥雲瀰漫身旁繞,如此良辰簡訊到,意思都在首字了,祝你除夕快樂,歡歡喜喜吃年夜飯!
  • 《我的詩篇》︱完整的情感,不及格的講述
    ——烏鳥鳥《大雪壓境狂想曲》2015年冬天在北京新工人劇場,一場工人詩歌朗誦會正在舉行,正如詩人楊煉所說這場中國工人的詩歌朗誦會會留下深深的印記,它是當代活的中國、真的中國,體現在文字裡的中國。影片《我的詩篇》正如這場朗誦會一樣,鏡頭通過展示六名中國工人進而展示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稍顯殘酷的社會中如此多的不公正的待遇,「陽光不會公平的灑在每個人身上」。
  • 今天,除夕和立春同一天!不查不知道,原來這個日子這麼特殊
    ,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過春節的重要標誌。年夜飯是除夕之夜的重頭戲。大年三十的這天晚上,全家團聚在一起,歡歡喜喜地吃年夜飯。在北方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其中還會包上幾隻帶有果仁的餃子,誰吃到了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而在南方很多地方是以湯圓年糕等食物為主,寓意團團圓圓。年夜飯必須要全家人都到齊了才可以動筷子,寓意合家團圓,幸福美滿。
  • 2020除夕祝福簡訊,微信祝福語30字左右
    值此除夕佳節,祝您財源滾滾來,萬事皆順心!33、除夕是春節的前奏,是快樂的開始,是幸福的始點,是如意的開頭句子大全,是吉祥的伊始,是好運的起源,是祝福的開端,除夕到,願你合家歡樂,幸福安康!34、一串鞭炮送走煩惱,一杯美酒碰出歡笑,一碗水餃包裹熱情,一番忙碌有著年的味道,一家團圓融融美好,一席暢談樂得逍遙。除夕日,祝你合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