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除夕裡的美好詩篇 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佳節唯宜飲」,「聊持一樽酒」。每個節日都是一壺醇香的陳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養中保持溫暾,在詩酒年華的故事裡沉澱香氣。元旦剛過,學者陳樹千撰寫的《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一本有關中國傳統節日古詩詞的彙編,精選自《詩經》時代至清朝滅亡2000多年間220餘位古人創作於節日期間的詩詞歌賦近300首。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光明悅讀版邀請本書的作者和編輯,帶領讀者聆聽古人在節日裡的慷慨之歌,品味那溫暾醇香的陳年老酒。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時間在毫無溫度中默默流淌,不為風月,不為悲喜;時節卻有冷暖,自然萬物隨著時序推移而生、長、熟、落,變換著生命的色彩。「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佚名《明月皎夜光》)。當時間鏈條上那些與四時交替、生命輪迴相關的日子印入人們心裡,被揀選,被認定,於是沒有溫度的時間點,便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與使命,升格為人類時間軸上的節點,成為具有特殊名稱、特定活動與特別情感體驗的節日。

  節日源於生活在漫長農耕歲月裡的先民對自然的感恩、對生命的崇拜、對未知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當人的意識逐漸增強,一些歷史人物漸漸融入節日,被賦予了祭奠對象的主角光環,節日也從原始崇拜的神秘走向人文精神的真實。特別是唐代以後,雖節日的古老禁忌尚在,但大多完成了世俗化、娛樂化的轉向,元日爆竹陣陣、元夕煙花漫天、人日剪彩人勝、立春執鞭打牛、花朝撲蝶、上巳祓禊、寒食放飛紙鳶、清明遊春踏青、端午龍舟競技、七夕庭中乞巧、中秋闔家賞月、重陽登高飲酒、臘八贈粥、冬至拜謁、除夕一家老小圍爐夜話、守歲熬年,宴飲、歡笑、祝福,節日披上了鮮豔亮麗的外衣,洋溢著生活的熱情,在世代中國人的操持之下,展示著和諧、圓融的審美趣味與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哲學思想。人們也在節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體驗世態人情,或欣喜或嘆惋,胸中湧動著的情感與眼前的景物交織,落筆成文便成了千百年淺吟低唱的辭章。

  一夜連雙歲,除夕不同吟

  在五彩繽紛的中國傳統節日中,作為春節前奏的除夕,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極為重要。除夕是舊歲、新年交接的節點,一夜連雙歲,國人一向看重除夕,賦予它辭舊迎新的文化內涵。除了紀念先祖、闔家團聚、祈福迎祥等節俗,除夕還有一種詩意的打開方式,文人墨客拈韻賦詩,將歲暮之時的情緒、感悟與哲思傾注筆端。

  除夕,又稱「歲除」「除歲」,為歲末除舊布新之時節,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詩經·唐風·蟋蟀》中「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歲月其除」,是有關「除歲」最早的記載。至晉朝時,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荊楚歲時記》亦曰:「歲暮,家家具餚蔌,謂宿歲之儲,以迎新年。相聚夜飲,請為送歲留宿歲飯。」由於除夕是舊年的最後一天,所謂「月窮歲盡」,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節點,所以人們的一切活動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除夕的「團年飯」「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不僅家人歡聚共宴,而且要將祖先請回團年——鬼魅逐出,天神送走,祖先請回,體現了中國人的倫理情感。團年飯後,長輩要給小兒壓歲錢,這既是喜慶的賀歲之禮,也是長輩給予幼兒以保護力量。

  除夕之夜,年尾緊接年頭,既送舊又迎新,正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在傳統社會人們的時間觀念中,更多的是時間轉換階段的危機意識,過節與度厄是融為一體的。人們以「達旦不眠」的方式,來表達對逝去光陰的留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早眠輕節序,垂老倦精神。半夜兩年夢,孤燈千裡身」(懶雲上人《都門除夕》)中「半夜兩年夢」句,尤見意深:只消「半夜」便做了「兩年夢」,非常生動地道出了這一晚與往日夜間的大不相同之處。人們眼看一年匆匆過去,無限惜別,又期望來年,於是,既饋又別,既分又守,如此複雜的情緒融匯在當晚的活動之中。何況同處除夕,有人在家,有人在外,境遇不一,沉浮各殊,各有心事,各有感受,在此時節,自然容易觸及詩人們的多端情懷。可以說,意味著生命流逝界碑的除夕晚上,最容易引發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所謂「舊國當千裡,新年隔數更」,正是詩人們抒發感情最深最暢的時刻;「寒猶盡北峭,風漸向東生」,又值春風漸進之際,也最容易引發寂寞情懷:「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姚合《除夜二首·其一》)。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

  除夕詩詞的最大特點是不著意雕琢,敘實寫實。儘管詞意平淡,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故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和聯想。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徐君倩,最早將除夕守歲節俗寫入詩裡:「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來」(《共內人夜坐守歲》),詩中描繪了夫妻二人甜蜜浪漫的除夕之夜。但詩人的境遇不同,詩作中守歲的場景也各不相同,表現出的思想情感也不相同。

  守歲是對新春的守望,對美好生活的守望。除夕之日,一般人家通常是放些爆竹,換上新的門帘窗簾,貼春聯、門神等,並早早準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門,掛起新帘子。炮仗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裡。寫就神茶並鬱壘,細馬送神,多著同興紙。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齊歡喜」(明沈宣《蝶戀花·除夕》),全家高高興興地度此佳節,詞用寫實之筆,像話家常一般一氣呵成,所寫的即為中等或中等以下人家除夕之夜所呈現的歡忙景象。

  農曆過年,最高興的自然是孩子,而老年人的歡樂,又往往通過兒孫輩的歡樂襯託出來。如範成大的《賣痴呆詞》云:「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垂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信筆描繪,將節日夜間的別種歡愉,躍然紙上。欣歡之態中,反映了異常快慰的天倫之樂。

  除夕是普天同樂的傳統節日,達官貴人、宮廷內外也不例外。唐代詩人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詩「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表現當時豪門富室之家燈紅酒綠的守歲情景。唐太宗李世民的《除夜》詩曰:「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守歲之人歡聚一堂,當杯中的酒飲盡、漏刻中的水滴盡,新的一年也隨之而來。詩人按捺不住春心,看冰雪消融,看梅花飄落,眼前的景色仿佛都朗潤起來。明代名臣于謙客居太原,除夕遇冷,作《除夜太原寒甚》:「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這是詩人寫給自己的新春寄語,詩中難掩對春的希冀,也展示了詩人的陽光心態:春風就在不遠處,待到晨光破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永懷難自問,此夕眾愁興

  舊年年曆上的每一個日子都鐫刻著守歲人的過往,構成守歲人生命的一部分。在辭舊迎新的節點上,大多具有悲劇人格的古代文人,往往生發出諸多感慨,憶往昔,思未來,感嘆人生。「士志於道」的初心與「著書都為稻粱謀」的現實、「為王者師」的豪情壯志與「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的落寞,種種矛盾與落差之中,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是古代文人較為普遍的生存狀態。年終歲尾,當詩人們念起遭逢不利,難免生出愁苦、悲傷的情緒。

  唐代方幹雖有清俊之才,卻終不能仕,借《除夜》一詩抒發胸臆:「永懷難自問,此夕眾愁興。曉韻侵春角,寒光隔歲燈。心燃一寸火,淚結兩行冰。煦育誠非遠,陽和又欲升。」除了感嘆世事,詩人也常在除夕詩作中感慨時間,這是除夕「歲窮日暮」的特殊性決定的。古代詩詞中常以物喻時間,如流水、如白駒、如飛箭。宋代蘇軾的《別歲》詩,借題發揮,堪稱一首生命之歌,詩中流溢著對時光易逝的傷感和對生命短暫的困惑:「故人適千裡,臨別尚遲遲。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故人如果遠行千裡,還要依依惜別、遲遲難行,何況人生別離一歲呢?可怕的是,人之遠行尚可歸來,而歲月的流逝卻不能追回了。而其《守歲》詩又說:「欲知垂歲盡,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想到一年年地度過,重要的是不要將自己的心事、理想、願望隨意蹉跎。努力就從今夕開始,趁著現在自己還年輕,詩中充溢著積極的人生態度。

  宋代姜夔作《除夜自石湖歸苕溪》,感嘆人生起落:「少小知名翰墨場,十年心事只悽涼。舊時曾作梅花賦,研墨於今亦自香。」擁有理想與氣節的人,縱使遇到挫折,他們的內在精神也始終是積極向上的,詩人樂觀地遵從內心,面向新春,面向未來。方嶽的《瑞鶴仙·壽丘提刑》也寫道:「莫道年華歸也。是循環、三百六旬六日,生意無窮已也。」年復一年,最重要的是珍惜當下,不空虛度日,不蹉跎光陰,努力過好人生就從這個除夕開始。

  除夕是時序自然更迭中極重要的一環,可除夕也提醒著人們年齡在不斷地增長。宋代蘇轍《除夜》就云:「老去不自覺,歲除空一驚。」年齡既反映時間的變化,也反映人生理上的變化。宋代梅堯臣《除夕與家人飲》有詩句「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個裡催,清鏡寧長好」,蘊含著時間與生命的哲學思考。傷老又是節日詩詞中常見的主題,除夕過後,天增歲月人增壽,而對於老年人來說,這卻是百般無奈之事,於是有「少時守歲喜蹁躚,老境衰頹只益眠」(宋姜特立《六十七守歲》)。唐代白居易《除夜》曰:「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詩人無意守歲卻抱病難眠,節日與病恙的雙重作用,強化了詩人對生命流逝的敏感體驗。

  故鄉今夜思千裡

  除夕之夜,最溫馨的事莫過於與家人、愛人守歲熬年。然而,人生多有離別苦,千家萬戶的團圓日,總有人迫於生計行走在路上,總有人沉浸於親友至愛不能相伴。如果這時正在歸途之中,卻耽於旅舍;或者外出遠行,而偏阻於旅店,甚至陰陽兩隔,則詩人所吟,無奈心緒更為複雜。唐代詩人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裡,愁鬢明朝又一年」,巧妙地運用「對寫法」,寫出了羈旅途中的鄉愁,思念那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思念那個除夕夜裡正在思念著他的人,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婉曲含蘊。

  在《客中守歲》中,白居易也寫出「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之類的詩句。還有不少詩篇,將在旅店中度過除夕之夜感受到的獨、寒、思、愁等百般滋味糅在一起,繪成一幅歲末途中的守燈圖。1300年前的除夕,又恰逢翌年立春,王灣正在江上舟中,新舊之日交替,新舊之歲迎送,如此難得的良辰,敏感的詩人難禁思鄉之念,長夜不寐,最終撰成膾炙人口的《次北固山下》,詩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其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成為稱譽千古的佳聯,千百年來稱譽一口。據記載,此句在當時就有「詩人以來少有此句」之譽,殷璠的《河嶽英靈集》就云:「張燕公手題政事堂,以示能文,令為楷式。」明胡應麟《詩藪》也稱此聯為盛唐典型,「妙絕千古」。

  宋代秦觀貶謫湘江,作《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感嘆形影相弔、書信難傳的悲苦:「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元末袁凱在外漂泊多年,《客中除夕》滿載思鄉悲情:「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節日裡最怕他人「笑聲轉、新年鶯語」,而自己只能依靠回憶取暖。宋代吳文英把思念成疾的悲戚寫入《祝英臺近·除夜立春》:「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除夕懷人,生者或許還能相見,逝者則只能放在心裡,寫入詩中。清代袁枚的《傷心》即是對母親的祭奠之作:「傷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親膝下過。今日慈親成永訣,又逢除夕恨如何?素琴將鼓光陰速,椒酒虛供涕淚多。只覺當初歡侍日,千金一刻總蹉跎。」

  流光代謝歲應除,天亦無心判莞枯

  中華民族的血脈裡流淌著家國情懷的基因,世代相傳,生生不息。因此,愛國就構成了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古人常以詩詞的形式表達拳拳的愛國之心,即使在慘澹困窘的境遇中,仍舊能夠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唐末亂世,詩人羅隱憂思動亂將傾的國家,寫下《歲除夜》一詩:「官曆行將盡,村醪強自傾。厭寒思暖律,畏老惜殘更。歲月已如此,寇戎猶未平。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金朝滅亡。當年除夕,避禍寓居今山東聊城至覺寺的詩人元好問,寫下《甲午除夕》一詩:「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燃。已恨太官餘曲餅,爭教漢水入膠船。神功聖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兩周今日盡,空將衰淚灑吳天。」既感嘆太祖、太宗的神功聖德,更恨近世朝廷的昏庸腐敗,斷送了國家,痛感國破無望,報國無期,滿篇充溢著悲憤沉鬱之氣。南宋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丞相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被送到元大都囚於柴市兵馬司。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時值辛巳,文天祥在獄中度過人生中最後一個除夕,並寫下《除夜》一詩,回憶自己的戎馬一生。詩人自知將死,卻無所畏懼,故國已亡,詩人心中了無牽掛。「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詩人挑燈待旦,氣宇軒昂;詩句非凡,浩然蓋世。

  明代戚繼光《辛未除夕》有「燕然北望空彈劍,馬革尋常片石難」,雖然詩句中透著失意與不滿,但我們仍能清晰地感受到詩人破虜立功、戰死沙場的決心。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清廷政府卻把責任推給了林則徐。林則徐受誣陷,遭讒害,先被革職,次年又被流放新疆伊犁。1842年除夕,流放中的林則徐寫了《除歲》四首,其中一首云:「流光代謝歲應除,天亦無心判莞枯。裂碎肝腸憐爆竹,借棲門戶笑桃符。新幡彩勝如爭奮,晚節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詩用爆竹迸裂比喻自己的肝腸爆裂,以晚節冰柯說明自己並不失望。「正是中原薪膽日」,呼籲全國上下在此危亡時節,臥薪嘗膽,圖報奇恥。詞句淺近,而憂國憂民之情絲縷明晰,反映了民族英雄林則徐在含冤流放期間的除夕之夜,雖身滯邊疆,仍對國家命運深切憂慮。

  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有枕戈待旦的英雄,也有勤勉為民的良臣。明代曹學佺赴廣西上任時已是半百之人,面對瘴疫猖獗的環境和複雜的民族關係,勤政愛民的他曾作《癸亥除夕》明志:「廿年曾注粵參藩,前後趨承站主恩。嶺外民生空杼軸,遼陽兵氣咽關門。私憂國計無歸著,屢到家書亦厭煩。半百已過彈指頃,尚留殘燭照黃昏。」

  除夕詩詞寄寓著豐富的情感意蘊,是時序新舊交替的特殊時刻,詩人內心情感活動的真實寫照。讀著一首首除夕詩詞,仿佛展開了一幅幅人生畫卷。除夕是孕育希望的夜晚,無論是一家人圍爐夜話,還是一個人看燭影搖紅,雞鳴破曉,又是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吉祥美好的新一年。「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大家沉醉對芳筵。願新年,勝舊年」(宋代楊無咎《雙雁兒·除夕》)。

  (作者:陳虎,系中華書局編審;陳樹千,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

相關焦點

  • 共享除夕裡的美好詩篇
    每個節日都是一壺醇香的陳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養中保持溫暾,在詩酒年華的故事裡沉澱香氣。元旦剛過,學者陳樹千撰寫的《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一本有關中國傳統節日古詩詞的彙編,精選自《詩經》時代至清朝滅亡2000多年間220餘位古人創作於節日期間的詩詞歌賦近300首。
  • 西岸書齋|《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共持酒...
    今天,繼續與你共讀《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讓我們在張九齡、蘇軾的詩詞中,感受節日氛圍。還是睡下在夢裡與他相遇吧。「盈手」化用陸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佳期」本指織女、牛郎相見,詩中用以喻指詩人與遠人的相逢。全詩情感真摯,自然入妙,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評此詩:「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盡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 《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正入秋,寒意濃
    今天,繼續與你共讀《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讓我們在王維、李清照的詩詞中,感受節日氛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可謂思鄉懷遠的千古名句,今人節日感懷時,此句引用率極高。「獨」字說明詩人遠離家人,獨居長安的境況,也表達出孑然無親的孤獨心情,其後「異鄉」與「異客」,強化了獨的處境與感受。「異客」是詩人自稱,道出了詩人內心深處無可名狀的漂泊感。每逢佳節倍思親」,承上寫重陽節詩人的心理狀態,啟下以思親導引出「山東兄弟」。
  • 「詩詞裡的傳統節日·端午」品讀家國情懷 「粽」享美好生活
    【詩詞裡的傳統節日·端午】作者:光明網袁晴槐幄如雲,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至。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背後,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撫今追昔,古人今人都將這種美好願景和家國情懷落筆成文,藏於詩詞佳作當中,化作記憶,加以傳承。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蘇軾《浣溪沙·端午》寫道:「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 十二個傳統節日,二十四首詩詞:原來這些節日都藏在詩詞裡!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記憶。勤勞勇敢、祀祖敬長、和睦鄰裡、熱愛生活……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這些節日文化依然在沿續。
  • 正月十五「情人節」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你知道嗎
    情人節,現在有很多的說法,可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在城市裡,很多人熱衷於在2月14日這一天過情人節,不知道這是哪年傳到中國來的,小編個人認為,或許跟商家的炒作有一定的關係。有的人傳統的認為農曆的七月七「七夕節」牛郎織女天河相會才是咱們傳統的情人節,對於果那些洋節充滿的牴觸的情緒。還有的人說是三月三(上巳節)其實有一個日子是咱們流傳很久的「情人節」。這就是上元節,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做為中國情人節的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
  • 除夕是大年三十嗎?描寫除夕的詩詞有哪些除夕傳統習俗介紹
    節日起源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節日習俗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 除夕-中國傳統節日
    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裡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
  • 除夕的時間是在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夜:《古絕吟除夕簡點》
    除夕也叫「歲除」,也就是「除舊迎新」。在這一天,要灑掃屋舍庭院,除舊布新 ,張貼春聯門神;凡在外的遊子們,就要在此日前趕回與父母全家團聚,暢敘衷腸共享天倫之樂;張燈結彩 ,迎接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三茶、五酒舉行隆重的祭神祀祖感恩戴德。
  • 《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為今人找回傳統節日的中國記憶
    《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為今人找回傳統節日的中國記憶 2019-04這些都可以從《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一書中找到答案。  事實上,傳統節日是中國人的獨有記憶;而節日詩詞,則是是中國人的認知密碼。  《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匯集16首經典節日詩詞,16首詩詞,對應16個節日,著力還原節日詩詞的創作現場,破解藏在節日詩裡的秘密。
  • 十首除夕詩詞:一夜鄉心九州同
    今天是除夕,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的這一天,一家人都歡聚在一起,共同守歲,表達對新一年美好的願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這一天,所有的中華兒女都思念著家鄉。隱娘介紹十首除夕詩詞,感受古人那穿透古今的思鄉之情。《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稱為「新春」或「新年」,一年365天人們盼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忙碌了一整年在春節這一天,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團圓飯,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風俗,才讓春節更加有年味兒。
  • 「過年」「除夕」 是古代人美好的祝願
    2020年的正月已經過去一大半了,按照傳統的習俗,年就算是過去了。但每到新年,這除夕的話題,就像一道簡答題,時時刻刻考驗著放假期間被迫營業的小朋友們。「過年」和「除夕」是多少人兒時的回憶。近期持續熱播的詩酒美學文化節目《斷篇》中,文化學者趙普用生動的講述方式為觀眾娓娓道來「年」和「夕」的故事。
  • 中國詩詞大會丨詩詞陪伴異國歲月——在牛津讀詩詞的王安周
    詩詞是家人之間溫暖的紐帶王安周的父母非常熱愛傳統文化父親會經常閱讀一些古文書籍家庭的薰陶使她從小就開始背詩詞每逢節日與家人一起品讀詩詞在異國他鄉孤身一人的日子裡父母用心地以詩詞給予她慰藉詩詞將她與家人緊密相連詩詞陪伴異國歲月王安周15歲就獨自去國外留學。
  • 《歷師》傳統節日擬人,除夕C位出道,元宵竟有多重身份?
    眾所周知,當西方國家的科技以及文化逐漸深入中國之後,就有很多人都有了崇洋媚外的思想,漸漸地拋棄了中國的文化,而選擇了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有些傳統節日甚至也已遺忘。如今我們更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正一步一步地回憶起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並漸漸地將其發揚。
  • 一些中國傳統的英文說法 之傳統節日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可以弘揚和傳頌的了。 上次我們說了十二生肖,今天來聊聊中國的傳統節日。 臘八:Laba Festival(農曆臘月初八) 漢族傳統節日,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除夕:New Year's Eve(農曆臘月最後一天) 農曆年的最後一天,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 除夕的節日習俗有哪些?除夕的特色活動有哪些?
    除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那你知道除夕的節日習俗有哪些?除夕的特色活動有哪些?       一、除夕的節日習俗        2、貼春聯: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貼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附2021年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大全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
  •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春節
    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新一年的起始春節是傳統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
  • 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我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風俗是長期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傳統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也正是由於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才有了這樣一句話:「入鄉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