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古鎮新篇

2021-01-09 光明網新聞中心

  【新春走基層·親歷改革時刻】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大年初一,車從錢塘江出發,向南蜿蜒行進,經紹興,自鏡湖向南過曹娥江,溯源而上,經新昌的沃洲湖、天姥山,至天台山石樑飛瀑。這一帶留下了名篇詩章無數,被稱為浙東「唐詩之路」,相傳是唐代詩人穿越浙東七州(古代越州、明州、台州、溫州、處州、婺州、衢州)走出來的山水人文之路。

  在1月剛剛召開的浙江省兩會上,省長袁家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抓好大花園建設,開展人人成園丁、處處成花園行動,積極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和錢塘江唐詩之路。

山東學生冒雪到浙江新昌南山村體驗唐詩文化。梁柏林攝/光明圖片

  車行至「唐詩之路」精華地段的浙江省新昌縣,記者到訪這些散落沿線的古村落,看一看它們如何書寫新時代的篇章,講述傳統和改革的故事。

  民俗文化「活」起來

  儒岙鎮南山村,坐落於天姥山麓,李白曾留下《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名篇。

  「這個距離縣城20多公裡,幾乎沒有任何區位優勢的小山村,早在上個世紀就因膠囊產業的發展,成為鎮裡首個『億元村』。幾年前,縣裡對膠囊行業進行整治,南山村轉向將民俗文化和攝影特色旅遊相結合。」儒岙鎮黨委書記求雪軍告訴記者,「就在去年,南山村還成功創建了浙江省第一批傳統村落、非遺旅遊村、民俗文化示範村。事實證明,這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梁柏林是本地人,從事攝影30多年。在南山村,梁柏林發現村裡「散落」著傳統老手藝、古建築,「而這些都是攝影者最喜歡的創作內容。」他在南山村的採風照片發布後,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於是,村裡決定建設攝影創作基地,在修繕古建築的同時,將編草鞋、磨豆漿、榨油、紡線、搗麻餈等10多項老手藝進行了重現。很快,一些村民成為「模特」,在他們手中,老手藝真正「活」起來了。「我們會給老人一定的報酬,這樣一來,大家的獲得感會增強。將來,我們還計劃重現30多項老手藝。」梁柏林介紹,去年,該村就接待遊客10萬人次。

  「以後村裡還要建一個民俗博物館,不僅展出老物件,而且要讓老手藝有一個活的傳承。」求雪軍說,「挖掘非遺文化能有助於開發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是古村活化、文化繁榮的有效路徑。」

  「美麗經濟」火起來

  東茗鄉下巖貝村,村下是巖山,村居山背之上,故名下巖背。又因「背」與「貝」音近,寫成下巖貝,是有名的茶鄉。

  初春的江南,寒意十足,山巒之間韓妃江的水汽浸潤茶園,一派「雲上茶鄉」的景象。眼前3000多畝高低起伏的茶山,一望無垠。

  本是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地形地勢,下巖貝村卻走出了一條「茶文化」和「旅遊」跨界融合的新路子。一間間精緻的民宿,以白、棕為主色調,加入「禪茶一味」的內涵。這個春節雖然江南陰雨,但遠山、茶園、雲霧,仍然吸引了不少遊客和攝影愛好者。

  90後周冰兒,是下巖貝村首家民宿「茶香人家」的經營人。每年春節,都有一批在杭州求學的外國留學生,來這裡住上幾天。剛剛過去的大年二十九,雖然陰雨連綿,仍有10位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中外遊客相聚「茶香人家」。大年三十上午,他們沿韓妃江徒步,下午一起剪窗花,包餃子,學做新昌芋餃。吃完年夜飯,一起放煙花,圍著篝火爐聊天烤紅薯。

  東茗鄉黨委書記俞正英介紹,下巖貝村現在一共有民宿13家,床位150餘個,遇到小長假,這些民宿基本每天爆滿,很多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都提前半個月訂好了房間,去年國慶期間,這裡就接待了4萬人次,每天有近5000人次的遊客來遊玩。

  等天氣暖和一些,還有騎行愛好者、攝影愛好者、詩詞書畫愛好者前來進行茶園騎行、戶外瑜伽、篝火晚會、星空露營、納涼看戲,一年一度的大型茶文化節活動,更是各國茶友相聚的盛會。下巖貝村在發展「茶經濟」時提升了「茶文化」,「茶文化」又促進了「茶經濟」。

  這就是俞正英口中的「美麗經濟」,鄉村振興不僅僅改造農村面貌,更是建設美麗家園、和美人心的一部分。

  鄉村「春晚」唱起來

  梅渚鎮梅渚村的歷史可上溯到宋代,是浙江省首批40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之一。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窗欄上的雕花,鵝卵石、青石板鋪成的古道,在這溼冷的空氣中,更顯得古意盎然。

  沿著古村內宅前塘、古街、臺門,一路走到文化禮堂,一路上都是新昌調腔、古曲十番、南州疊羅漢、東茗布袋木偶、張家店舞龍、三坑鞦韆船、梅渚剪紙、梅渚舞獅等非遺項目的展示,被稱為古村的「非遺盛宴」。

  老臺門內正在熱鬧地表演「梅渚十番」,這是一種由二胡、琵琶、揚琴、簫、管等古典樂器組合在一起的演奏。村裡一位老人介紹,梅渚十番的前身是200多年前清朝宮廷音樂,是村裡的老祖宗將這一演奏方式從宮廷引入民間,是梅渚村的「村寶」。

  前些年,由於資金緊缺、人才流失,十番瀕臨失傳。2007年,村裡經營五金生意的石苗林拿出自己的部分積蓄購買十番樂器,重組了梅渚十番演奏隊。就在年前,石苗林帶著從杭州、上海趕回來的隊員們在梅渚村的鄉村「春晚」上亮相了,引起了鄉親們的熱烈追捧。「如果沒人聽,就是古董;如果沒人演奏,就是擺設。我們希望每一次演出,都有人聽。有人聽了,我們的傳承就有意義。」石苗林說。

  石苗林參加的這場狗年「春晚」已經是梅渚村在文化禮堂連續舉辦的第8年鄉村「春晚」了。能容納1200人的文化禮堂座無虛席,站在過道上的,擠著合坐一條椅子的,從外村外縣趕過來看的,氣氛相當熱烈。

  村支書黃黎明介紹,最近10年來,村民物質生活得到較大改善,農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家開始經常聚集在一起排練文藝節目。不僅僅是梅渚村,光新昌縣就有104個擁有文化禮堂的村,通過自排自演的形式,或以縣文化館送節目下鄉的方式,上演了一臺臺鄉村「春晚」,這些「村晚」將鄉親們的心連在了一起,唱出了年味兒。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0日 01版)

[責任編輯:徐皓]

相關焦點

  • 動態| 浙江攝影家參加省作協「浙東唐詩之路」文學採風活動
    動態 | 浙江攝影家參加省作協「浙東唐詩之路」文學採風活動 2020-10-20 15: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浙東「唐詩之路」的來龍去脈
    據統計,在《全唐詩》收錄的2200餘位詩人中,有400多人遊覽過這條風景線。大詩人李白、杜甫也都曾經乘舟溯剡溪而上,飽覽了「山色四時碧,溪光十裡清」的美景,留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壯遊》等千古絕唱,在浙東一帶形成了一條飄逸著翰墨清香的「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的概念由新昌縣一位學者兼社會活動家竺嶽兵先生首先提出。
  • 浙江啟動「浙東唐詩之路」建設:將恢復沿線山水和文化之路
    澎湃新聞 作為王羲之、李白、孟浩然等名人雅士探訪佛宗道源的求慕朝覲之路,以浙東運河轉道古剡溪為主線的浙東唐詩之路率先啟動文化帶建設。
  • 鄭柵潔省長談唐詩之路:率先啟動浙東唐詩之路建設 高標準打造詩路...
    一是浙東唐詩之路:天台今年4月被稱為「中華第一高瀑布」的天台山大瀑布建成運營,新昌位於天姥山風景名勝區的鼓山公園建成開放,上虞、嵊州等地完成「詩畫剡溪」曹娥江綜合整治,柯橋謀劃建設稽山鑑水唐詩路,蕭山著力打造浙東唐詩之路起點漁浦,餘姚建成「唐詩之路」景觀小品等。二是大運河詩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公園等12個標誌性項目列入國家文化公園重大工程建設方案。
  • 浙東唐詩之路核心區建設結碩果
    一出越劇小戲、一首原創越歌、一個文旅IP項目、一系列文創產品……12月24日,「詩路建設 浙東先行」浙東唐詩之路核心區建設成果發布會在嵊州舉行。活動由嵊州市委、嵊州市政府主辦,嵊州市委宣傳部、嵊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天目新聞客戶端承辦,現場發布多項詩路文化產品,共享詩路建設發展成果。
  • 「浙東唐詩之路」如何串起柯橋好風光?
    柯橋則是浙東唐詩之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涉及會稽山、若耶溪、日鑄嶺、雲門寺、鏡湖等10餘處歷史古蹟,是唐代詩人云遊浙東的必經之地,僅在鏡湖、若耶溪、雲門寺寫下的詩篇就有百餘篇。  浙東緣何會吸引那麼多唐代著名詩人前來?
  • 跟著唐詩遊天台!「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是浙江天台山!
    他們經過的這條路,就是浙東唐詩之路,天台山就是這些詩人的目的地。  天台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以其神山秀水、佛宗道源、桃園勝境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其作為這條詩路的頂點地位。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詩仙李白的詩篇代表了有唐一代詩人對於天台山的神往。
  • 越劇、文創、水上遊線、唐詩之城……浙東唐詩之路建設結出碩果
    一出越劇小戲、一首原創越歌、一個文旅IP項目、一系列文創產品……12月24日,「詩路建設 浙東先行」浙東唐詩之路建設成果發布會在嵊州舉行,地處浙東唐詩之路核心位置的嵊州,對外發布系列詩路建設成果。這也是今年吹響浙江詩路文化帶建設新號角、啟動浙東唐詩之路建設以來,嵊州積極響應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號召,率先落地的詩路碩果。
  • 天台:高水平建設「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
    浙江在線10月10日訊(趙靜)一脈天台山與水,半部中國全唐詩。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天台就是引得全國「網紅」紛至沓來的「打卡地」。《全唐詩》收錄了寫於浙東或有關浙東的詩作1500多首,其中涉及天台的有1300多首。天台山正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目的地和精華所在。
  • 範周|浙東唐詩之路文旅產業發展思考
    11月25日,範周教授在「浙東唐詩之路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峰會」上,發表了名為《浙東唐詩之路文旅產業發展思考》的主旨演講,現將發言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一是挖掘重點資源,對唐詩、宗教和天姥山等重點資源進行可持續性開發;二是打造品牌,建設特色名片,如唐詩之路被稱為浙東文化金名片、紹興積極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上虞素有「浙東唐詩之路發祥地」的美譽、新昌作為「浙東唐詩之路首倡地和精華地」、天台則發揮中華十大文化名山優勢,著力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
  • 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暨浙東唐詩之路啟動大會在天台召開 袁家軍...
    12日下午,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暨浙東唐詩之路啟動大會在天台召開。省委書記袁家軍作出批示,省長鄭柵潔出席大會並按下浙東唐詩之路啟動鍵。 袁家軍在批示中指出,高水平建設詩路文化帶是全面展示浙江詩畫山水、推進美麗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舉措。
  • 重走唐詩路 打造精華地!「浙東唐詩之路」文學採訪活動在柯橋舉行
    10月14日,由省作協主辦的「浙東唐詩之路  據悉,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文化走廊,是詩路文化帶的領頭羊,具有非常寶貴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而紹興柯橋則是浙東唐詩之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涉及會稽山、若耶溪、日鑄嶺、雲門寺、鏡湖等十餘處歷史古蹟,是唐代詩人云遊浙東的必經之地,僅在鏡湖、若耶溪、雲門寺寫下的詩篇就有百餘篇。
  • 百度地圖「浙東唐詩之路」上線 來天台山遊玩更便捷
    現在,來自四海八方的遊客來到天台只要在百度地圖搜索詩路文化帶就可以進入專題頁面,跟著導航暢遊浙東唐詩之路了!浙江詩路電子導航地圖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大運河詩路「四條詩路」貫穿浙江全域,是浙江省要重點打造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是浙江大花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浙江建設的重要內容。
  • 浙江省作協來臨海開展「浙東唐詩之路」採風活動
    11月18日來自浙江省作家協會的三十名詩人、作家及藝術家來臨海市開展以「浙東唐詩之路」為主題採風創作活動唐朝年間,一條浙東唐詩之路將無數文人墨客送到了江南,臨海深厚的古城文化和獨特的江南風光成為了唐詩之路上璀璨的一站,臨海之所以受到眾多文人雅士的青睞,與它的地理位置也有著密切的聯繫。
  • 這條歷經千年的浙東「唐詩之路」,依舊獨得國人偏愛!
    浙東「唐詩之路」   鑑湖泛舟   浙東「唐詩之路」是唐代詩人穿越浙東蕭山、紹興、寧波、台州等地的一條山水人文之路,詩人們從錢塘江邊的蕭山西興(越州屬地)登岸,一路沿浙東古運河向東南延伸,經鑑湖,過會稽山、若耶溪、雲門寺...
  • 浙報專版丨唐詩的輕吟漫步 天台高水平建設「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
    《全唐詩》收錄了寫於浙東或有關浙東的詩作1500多首,其中涉及天台的有1300多首。天台山正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目的地和精華所在。而詩路文化帶是全省大花園的標誌性工程和十大名山公園的重要內容,是浙江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兩個高水平」建設的點睛之筆。詩歌裡有美麗的鄉愁與遠方,讓千古名篇找到最恰當的承載、紀念、傳播方式,既是歷史呼喚,更是時代命題。
  • 上海·台州周|解碼台州: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的文化魅力
    在燦爛星空下,與詩仙詩聖隔空對話;夢回大唐,重走浙東山水人文之路今晚7點半,「『和合文化百場講壇』走進上海——解碼台州: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的文化魅力」活動在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舉行。 據悉,「和合文化百場講壇」是台州市的「文化名片」,3年來,立足台州深厚的歷史積澱,傳播「和合文化」與城市、與人、與生活的和諧之美。
  • 新昌傾力建設天姥山國家風景名勝區 積極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
    對此,新昌縣作為唐詩之路的策源地和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行動,紮實推進研究、規劃、保護、利用和宣傳五大工程,力爭建成浙東唐詩之路文化研究的新高地、浙東唐詩之路文旅融合的樣板地、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
  • 全媒體快報|「浙東唐詩之路暨海上詩路啟航地——舟山研討會」在舟...
    舟山網(大海網)訊(舟山網記者 吳建波)「浙東唐詩之路暨海上詩路啟航地——舟山研討會」今天上午在舟山報業傳媒集團城市書房舉行。本次研討會旨在對接浙江「海上詩路暨浙東唐詩之路」建設,謀劃舟山「浙東唐詩之路」項目的落地。
  • 年度文旅品牌推廣創新優秀案例24、浙東新昌唐詩之路李夢白IP形象...
    年度文旅品牌推廣創新優秀案例24、浙東新昌唐詩之路李夢白IP形象及系列文創產品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