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親歷改革時刻】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大年初一,車從錢塘江出發,向南蜿蜒行進,經紹興,自鏡湖向南過曹娥江,溯源而上,經新昌的沃洲湖、天姥山,至天台山石樑飛瀑。這一帶留下了名篇詩章無數,被稱為浙東「唐詩之路」,相傳是唐代詩人穿越浙東七州(古代越州、明州、台州、溫州、處州、婺州、衢州)走出來的山水人文之路。
在1月剛剛召開的浙江省兩會上,省長袁家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抓好大花園建設,開展人人成園丁、處處成花園行動,積極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和錢塘江唐詩之路。
山東學生冒雪到浙江新昌南山村體驗唐詩文化。梁柏林攝/光明圖片
車行至「唐詩之路」精華地段的浙江省新昌縣,記者到訪這些散落沿線的古村落,看一看它們如何書寫新時代的篇章,講述傳統和改革的故事。
民俗文化「活」起來
儒岙鎮南山村,坐落於天姥山麓,李白曾留下《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名篇。
「這個距離縣城20多公裡,幾乎沒有任何區位優勢的小山村,早在上個世紀就因膠囊產業的發展,成為鎮裡首個『億元村』。幾年前,縣裡對膠囊行業進行整治,南山村轉向將民俗文化和攝影特色旅遊相結合。」儒岙鎮黨委書記求雪軍告訴記者,「就在去年,南山村還成功創建了浙江省第一批傳統村落、非遺旅遊村、民俗文化示範村。事實證明,這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梁柏林是本地人,從事攝影30多年。在南山村,梁柏林發現村裡「散落」著傳統老手藝、古建築,「而這些都是攝影者最喜歡的創作內容。」他在南山村的採風照片發布後,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於是,村裡決定建設攝影創作基地,在修繕古建築的同時,將編草鞋、磨豆漿、榨油、紡線、搗麻餈等10多項老手藝進行了重現。很快,一些村民成為「模特」,在他們手中,老手藝真正「活」起來了。「我們會給老人一定的報酬,這樣一來,大家的獲得感會增強。將來,我們還計劃重現30多項老手藝。」梁柏林介紹,去年,該村就接待遊客10萬人次。
「以後村裡還要建一個民俗博物館,不僅展出老物件,而且要讓老手藝有一個活的傳承。」求雪軍說,「挖掘非遺文化能有助於開發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是古村活化、文化繁榮的有效路徑。」
「美麗經濟」火起來
東茗鄉下巖貝村,村下是巖山,村居山背之上,故名下巖背。又因「背」與「貝」音近,寫成下巖貝,是有名的茶鄉。
初春的江南,寒意十足,山巒之間韓妃江的水汽浸潤茶園,一派「雲上茶鄉」的景象。眼前3000多畝高低起伏的茶山,一望無垠。
本是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地形地勢,下巖貝村卻走出了一條「茶文化」和「旅遊」跨界融合的新路子。一間間精緻的民宿,以白、棕為主色調,加入「禪茶一味」的內涵。這個春節雖然江南陰雨,但遠山、茶園、雲霧,仍然吸引了不少遊客和攝影愛好者。
90後周冰兒,是下巖貝村首家民宿「茶香人家」的經營人。每年春節,都有一批在杭州求學的外國留學生,來這裡住上幾天。剛剛過去的大年二十九,雖然陰雨連綿,仍有10位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中外遊客相聚「茶香人家」。大年三十上午,他們沿韓妃江徒步,下午一起剪窗花,包餃子,學做新昌芋餃。吃完年夜飯,一起放煙花,圍著篝火爐聊天烤紅薯。
東茗鄉黨委書記俞正英介紹,下巖貝村現在一共有民宿13家,床位150餘個,遇到小長假,這些民宿基本每天爆滿,很多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都提前半個月訂好了房間,去年國慶期間,這裡就接待了4萬人次,每天有近5000人次的遊客來遊玩。
等天氣暖和一些,還有騎行愛好者、攝影愛好者、詩詞書畫愛好者前來進行茶園騎行、戶外瑜伽、篝火晚會、星空露營、納涼看戲,一年一度的大型茶文化節活動,更是各國茶友相聚的盛會。下巖貝村在發展「茶經濟」時提升了「茶文化」,「茶文化」又促進了「茶經濟」。
這就是俞正英口中的「美麗經濟」,鄉村振興不僅僅改造農村面貌,更是建設美麗家園、和美人心的一部分。
鄉村「春晚」唱起來
梅渚鎮梅渚村的歷史可上溯到宋代,是浙江省首批40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之一。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窗欄上的雕花,鵝卵石、青石板鋪成的古道,在這溼冷的空氣中,更顯得古意盎然。
沿著古村內宅前塘、古街、臺門,一路走到文化禮堂,一路上都是新昌調腔、古曲十番、南州疊羅漢、東茗布袋木偶、張家店舞龍、三坑鞦韆船、梅渚剪紙、梅渚舞獅等非遺項目的展示,被稱為古村的「非遺盛宴」。
老臺門內正在熱鬧地表演「梅渚十番」,這是一種由二胡、琵琶、揚琴、簫、管等古典樂器組合在一起的演奏。村裡一位老人介紹,梅渚十番的前身是200多年前清朝宮廷音樂,是村裡的老祖宗將這一演奏方式從宮廷引入民間,是梅渚村的「村寶」。
前些年,由於資金緊缺、人才流失,十番瀕臨失傳。2007年,村裡經營五金生意的石苗林拿出自己的部分積蓄購買十番樂器,重組了梅渚十番演奏隊。就在年前,石苗林帶著從杭州、上海趕回來的隊員們在梅渚村的鄉村「春晚」上亮相了,引起了鄉親們的熱烈追捧。「如果沒人聽,就是古董;如果沒人演奏,就是擺設。我們希望每一次演出,都有人聽。有人聽了,我們的傳承就有意義。」石苗林說。
石苗林參加的這場狗年「春晚」已經是梅渚村在文化禮堂連續舉辦的第8年鄉村「春晚」了。能容納1200人的文化禮堂座無虛席,站在過道上的,擠著合坐一條椅子的,從外村外縣趕過來看的,氣氛相當熱烈。
村支書黃黎明介紹,最近10年來,村民物質生活得到較大改善,農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家開始經常聚集在一起排練文藝節目。不僅僅是梅渚村,光新昌縣就有104個擁有文化禮堂的村,通過自排自演的形式,或以縣文化館送節目下鄉的方式,上演了一臺臺鄉村「春晚」,這些「村晚」將鄉親們的心連在了一起,唱出了年味兒。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0日 01版)
[責任編輯: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