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於新興技術與支付業務的結合,近年來,非銀行支付機構在零售支付市場異軍突起,客戶體驗不斷改善,業務規模急劇擴大。2013年至2017年,支付機構處理的業務量從371億筆增加到3193億筆,金額從18萬億元增加到169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71%和75%。不過,網絡支付業務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資金流向不透明、資金挪用、違規資金清算等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網聯應運而生。作為國家級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網聯平臺通過連接支付機構和銀行,主要集中處理支付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從而實現網絡支付資金清算的集中化、規範化、透明化。
作為最年輕的金融基礎設施,網聯在建設過程中有哪些創新做法?網聯的出現對支付行業未來發展將帶來哪些影響?就相關問題,《金融時報》記者近期專訪了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總裁董俊峰。
《金融時報》記者:改革開放40年來,支付方式迭代更新。您如何看待行動支付、網際網路支付在中國的爆發式發展?網聯又在其中承擔著怎樣的職責和使命?「斷直連」方面,目前支付機構接入網聯及業務遷移、切量進展如何?
董俊峰:近年來,我國金融創新成效顯著,網絡支付業務飛速發展,支付方式、應用場景及技術手段持續豐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在便利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18年第三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395.43億筆,金額52.0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9.29%和33.42%,成為全球領先的新興金融領域。可以說,網絡支付行業是中國新金融的基礎設施,網絡支付行業的高速發展是金融科技10年發展的真實寫照。
同時,網絡支付行業也出現亂象,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直連,自行開展跨行資金清算問題突出,造成信息系統重複建設,資源浪費,連接成本大幅抬升;缺乏行業統一的規則標準,市場機構協調成本巨大,業務運行效率低;信息碎片化,海量資金難以監管,滋生資金挪用與洗錢等違法違規行為。這些問題最終拉高了社會總成本和人民群眾的資金風險。
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網絡支付行業是與人民群眾聯繫高度緊密的行業,網絡支付行業的健康發展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部署,為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網絡支付市場規範健康發展,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導下,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非銀行支付機構按照「共建、共有、共享」原則建設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主要負責處理非銀行支付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絡支付業務,為行業提供集中統一、規範透明、安全高效的轉接清算服務,降低連接成本,提升業務運行效率,助力監管部門準確定位、及時封堵違法違規行為,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截至目前,網聯平臺日間處理交易突破10億筆,成員機構包括商業銀行400餘家和全部持網絡支付牌照支付機構115家,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合作開展的網絡支付業務中,已有超過90%的跨機構業務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網聯平臺作為一家成立僅一年多的新機構,已經成為中國多層次清算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起支撐網絡支付行業乃至新金融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促進小額、便民支付業務繁榮的重任與使命。
《金融時報》記者:剛剛過去的「雙十一」,網聯平臺處理跨機構交易共計11. 7億筆,相應跨機構交易處理峰值超過9.2萬筆/秒,被稱為「全球最大的清算體」。消費者支付體驗順暢的背後,網聯平臺都做了哪些技術保障工作?
董俊峰:此次「雙十一」重點保障工作的圓滿完成,首先得益於監管部門的支持和推動。歷年「雙十一」大促屢創跨機構交易處理峰值紀錄,據網聯平臺掌握的數據,今年「雙十一」峰值比往年更高,全面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與消費動能的提升。人民銀行高度重視「雙十一」重點保障工作,指導網聯平臺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加強行業統籌,確保各方策略協同。牽頭組建與重點市場機構的聯合工作小組,共同制定並配合執行應急保障策略;強化聯合運維,建立聯合應急響應機制,保證鏈路各方在所有環節策略對齊;推動市場機構完善保障策略,實現全鏈路通、快、穩。二是做足方案預案,完善風險防範機制。詳盡制定重點保障期間各時段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確保全流程無縫銜接;按照「一行一策」原則,針對各銀行情況,制定精細化、差異化的臨場保障方案,全面覆蓋各類場景;針對各銀行清算對帳和日切跑批安排,防範清算風險。三是狠抓基礎能力,完善應急響應機制。人與事方面,反覆開展場景和預案演練,突出抓好「一行一策」及現場指揮演練;軟硬體方面,提高巡檢頻次,實時維持機房、線路、容量等,保證高安全、高可用,保證參數配置的一致性和合理性,確保業務連續性。四是牽頭壓力驗證,確保網絡系統協同。在人民銀行組織下,牽頭實施聯合壓力驗證和單一銀行壓力驗證,模擬「雙十一」真實場景,穿插極端故障應急演練,並根據壓力驗證復盤結果,開展全鏈路問題診斷,推動相關方調優網絡系統,提升穩定性。
其次得益於支付行業的集體智慧。根據人民銀行的設計理念,網聯平臺按照成員機構「共建、共有、共享」原則搭建,極大提高了支付機構參與積極性。平臺建設過程中,主要支付機構先後派出200餘名業務和技術骨幹參與設計建設,貢獻20多個成熟系統組件,確保了網聯平臺在轉接清算系統的技術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可以說,網聯平臺是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是支付清算行業集體智慧的結晶。
最後得益於網聯平臺技術的先進性。在人民銀行指導和安排下,網聯平臺建設採用了先進的分布式雲架構服務體系,通過組件化、模塊化、一體化以及敏捷迭代、灰度升級的前沿開發模式,為保持技術先進性提供了保障。有了堅實的技術保障,面對「雙十一」大促,網聯平臺準備充分。
《金融時報》記者:作為最年輕的金融基礎設施,網聯平臺在建設過程中有哪些創新做法?網聯平臺的出現對支付行業未來發展將帶來哪些影響?
董俊峰:網聯平臺作為最年輕的基礎設施,切實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發展擺在首要位置。一是理念新。網聯平臺採用全新的共建理念,充分倚重支付機構現有成熟業務、技術、人才優勢,先後有超過30家支付機構派專家參與平臺建設,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的積極創新實踐。二是治理新。網聯公司作為平臺運營機構,由45家機構出資建設,63%以上的股份由市場核心的民營支付機構持有,這種模式既可以集中行業力量辦大事,體現行業基礎服務設施的優勢,又不會限制其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活力,合理平衡有效監管和市場化運營管理。三是標準新。按照標準先行理念,由行業機構共研共商共議,構建統一、公正、可行的標準規範體系,解決了前期行業標準不一等問題。
網聯平臺試運行一年多來,受到廣泛認可。市場機構肯定了網聯平臺在實管理、強風控、降成本、促發展、優渠道等方面的作用。某種意義上講,隨著網聯平臺的出現,我國網絡支付行業完成了一次升級換代,必將對新時代金融創新的進一步發展產生強大推力。
一方面,網聯平臺推高了支付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節約了大量成本。網聯平臺提供了公共、安全、高效、經濟的轉接清算服務,消除了支付機構與銀行的多頭連接,統一了規則、標準和報文,顯著降低了市場機構的專線成本、開發成本、維護成本、協調成本。二是提高了業務效率。網聯平臺7×24小時的業務處理,提升了資金調撥效率,簡化了資金歸集流程,以往只能於次日返回處理結果的業務(如付款等)在網聯模式下可實時返回結果,減少了客戶等待時間,網聯平臺建立的聯合運維、差錯處理等機制提升了故障、差錯處理時效。三是增強了客戶體驗。網聯模式下的全鏈路交易處理速度較直連模式提高了20%左右。市場機構可基於平臺終態的權威性,對扣款成功但交易失敗的用戶在一分鐘內實現資金退回,目前已有超過300家銀行上線了該功能,大大提升了用戶的支付體驗。四是營造了良好市場環境。網聯平臺使合法合規的中小支付機構獲得平等競爭機會,降低了渠道壁壘,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中小支付機構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產品創新和客戶服務上,回歸支付業務本源。
另一方面,網聯平臺全面改善了銀行支付業務發展條件。一是夯實了銀行的業務管理基礎。網聯模式改變了以往銀行不同部門、分行分別對接支付機構的狀況,使銀行實現了對支付業務的集中統一管理,有效提升了銀行的業務管理水平。二是提高了銀行對操作風險的防範能力。網聯平臺對報文的統一規範,解決了交易不透明、資金流向不清晰問題,有利於銀行加強支付機構和二級商戶管理,防範欺詐,遏制支付機構和商戶套用銀行渠道違法違規開展業務行為。三是降低了銀行的運營成本。網聯平臺對業務規則進行統一規範,避免了銀行與支付機構多頭對接,銀行無需再根據不同支付機構特殊需求開發特定接口,節約了銀行的系統對接、改造、運維成本。四是為銀行提供了優質渠道。網聯平臺的網絡冗餘度、軟硬體資源和性能優勢明顯,監控級別和故障分類細化程度更高,網聯平臺的系統架構有助於銀行提升業務穩定性和業務處理效率。
《金融時報》記者:網聯平臺是新支付鏈條清算環節的基礎設施,這樣一個金融基礎設施在全球來看都是獨一無二的。未來網聯平臺可能將在服務監管、服務行業發展以及技術輸出等方面發揮怎樣的作用?
董俊峰:未來,網聯平臺將繼續在人民銀行指導下,與行業各方緊密協作、攜手共進,堅持按照「以人民為中心,讓支付更美好」的發展理念,全力支撐網絡支付行業合規、健康、長遠發展,不斷優化服務質量和範圍,致力於成為美好支付的架構師,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
在配合監管方面,一是配合推進「斷直連」百分百落地,發揮好網聯平臺作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和行業中樞的協調能力,構建以清算組織為核心的多層次支付體系,維護好金融安全穩定和市場繁榮。二是配合備付金集中存管工作,進一步完善相關系統,與「斷直連」工作形成合力,切實保障政策有效執行。三是進一步配合監管需求,立足行業合規發展需要,助力監管和相關部門提高金融風險防範能力,有效監測支付業務風險點和違法違規行為,保障人民群眾資金安全。
在服務行業方面,網聯平臺將加快完善平臺功能和產品業務鏈。一是進一步優化渠道質量,發揮行業中樞職能,不斷提升全網全鏈路業務運行效率,持續改善客戶體驗,助力網絡支付行業發展和消費升級。二是儘快實現新興業務場景下的機構接入,拓展服務領域和範圍,在監管指導下支持互聯互通,改善網絡支付行業整體發展面貌。三是幫助縣域、村鎮商業銀行快速、低成本建立先進的網際網路服務能力,提升農村地區支付服務可獲得性,促進普惠金融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