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就講到,唐朝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幹布,帶去大批嫁妝及更先進的技術,促進了藏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帶來長久的和平。文成公主也獲得吐蕃百姓的尊重和愛戴,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在吐蕃地位很高。
松贊幹布對文成公主更是十分重視,專門為她修築了布達拉宮,吐蕃書籍《賢者喜宴》中還有這樣的字樣「松贊幹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但是,近年來突然有一種說法,說文成公主只是松贊幹布的小妾,地位低下,在吐蕃真正尊貴的是松贊幹布的另一個老婆,來自尼泊爾的尺尊公主。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仿佛真像那麼回事兒似的。
可這根本是空穴來風。真實度較高的敦煌吐蕃文獻、吐蕃金石銘刻、同期唐朝及尼泊爾的史料中,都記載了松贊幹布娶文成公主這件事,卻都沒有松贊幹布娶尺尊公主的記錄,也沒有尺尊公主在吐蕃的事跡。
還有一位國外藏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寫了本書名叫《松贊幹布的妻子》,說松贊幹布娶尼泊爾尺尊公主是虛構的。
但是,哪怕尺尊公主真實存在,也的確嫁入吐蕃,她的地位也不可能高過文成公主。原因很簡單,唐朝正處於強盛時期,吐蕃、尼泊爾都向唐朝稱臣納貢。
大家想一想,大國公主下嫁小國之君,小國之君怎麼敢讓她受委屈?另一個小國公主,又怎麼敢在她面前耀武揚威?
何況,尺尊公主說是尼泊爾公主,其實出身於尼泊爾境內一個古國尼婆羅,是吐蕃的藩屬,國力連吐蕃都不如,更別說李世民治下的唐朝。
換言之,但凡政治聯姻,夫妻感情如何還是其次,女方在男方家裡過得好不好,主要看娘家的實力。
娘家實力強盛,姑娘就可在男方家橫著走,實力不行,就只能做小伏低。而以唐朝的實力,文成公主完全可以在吐蕃過得順心如意。吐蕃或尼婆羅,沒人敢惹怒她。
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明當時唐朝、吐蕃、尼婆羅的關係。啥事呢?一人滅一國,單槍匹馬平天竺。
唐朝有位名叫王玄策的外交官員,於貞觀二十一年奉旨出使天竺,他是正使,一行約有30人。完成任務後,四天竺國王大多派使者帶上禮物,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
但忽然發生了一起意外,中天竺國王尸羅逸多身死,國中大亂,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趁機篡位,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並把各國朝貢唐朝的財物搶了。王玄策拼死抵抗,逃出天竺。
遇上這種事兒,正常的反應是不是應該立刻回到唐朝,將此事稟報給皇帝,再由皇帝決定怎麼辦?但王玄策不是這樣處理的。他跑到吐蕃,發文書向吐蕃和尼婆羅徵兵。
《資治通鑑》上的記載是「玄策脫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書徵鄰國兵,吐蕃遣精銳千二百人、泥婆國遣七千餘騎赴之。」
意思是,王玄策徵得吐蕃1200精兵、尼婆羅7000餘騎兵。帶著這些人就把中天竺阿羅那順給平了,整個天竺為之震驚,嚇得隔壁的東天竺國趕緊送來牛馬三萬,以及弓、刀、寶纓絡等物,表示臣服。
最終王玄策帶著俘獲的阿羅那順及妻兒老小,及俘虜的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到長安獻俘。因為唐朝沒出兵,一切全是王玄策運作的,便有了「一人滅一國」這種說法。
這樣的功勞,在現代看來是很大的,但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天竺根本不是強大的對手,打敗了也沒什麼值得誇讚的,因而王玄策只被封為朝散大夫,在歷史上也沒什麼名氣。
這裡有個細節值得注意,並非高官的王玄策敢去吐蕃徵兵,還真的徵到了,這說明什麼?說明那時的唐朝官員及吐蕃統治者,都認可唐朝能夠徵調吐蕃之兵。
一個國家,可以徵另一個國家的兵,兩國主從關係可想而知。
李世民徵高麗回朝時,松贊幹布特意遣使奉上金鵝並奉表稱敬,表中很是讚美了一番李世民,最後說「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至於尼婆羅,還在這條生態鏈的下一級,不是唐朝的臣,而是吐蕃的。為什麼王玄策徵兵時尼婆羅出的兵比吐蕃還多?當然是因為吐蕃的要求。
文成公主雖然不是李世民的親女兒,只是宗室之女。但在吐蕃,她的身份就是唐朝公主,代表著唐朝的臉面。
綜上所述,很難想像尺尊公主的地位會比文成公主高,肯定是文成公主更高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