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來碗肉骨茶,不要加肉骨(文末有福利)

2021-02-10 早範

內容有點長

文末有福利

有福利

福利


很抱歉這麼多天沒有推送,早範姐出去了。

看這標題的「肉骨茶」,猜出早範姐去哪了吧?

這趟去新加坡,擱現在叫旅行,通俗一點叫玩耍,時尚一點的說是「一場心血來潮說走就走」的「華麗的冒險」。

但放在一兩百年前,那叫過番、下南洋。

「明朝到民國時期,福建、廣東一帶慌亂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躲避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一批又一批向東南亞遷徙,這種歷史現象也叫下南洋。」

目前,新加坡人口中華人佔74%。走在新加坡街頭,耳邊聽到都是普通話、潮汕話,早範姐好不容易學會的幾句散裝英語毫無用武之地,有點失落。

更失落的是,本慶幸著躲過了「霸王級」的寒潮,沒想到也錯過廣州百年一遇的(朋友圈大)雪。

只好在新加坡胡吃海喝一通,讓美食安撫早範姐看不到雪的遺憾。

 

新加坡的第一餐,當地朋友範先生帶早範姐去吃肉骨茶

去之前,早範姐做了兩種準備:

一種是,豬骨豬肉和茶葉一起煮,像龍井蝦仁。

另一種就是,上來一盤肉、一盤骨和一杯茶,像潮汕地區的鵝肉飯,其實就是一碗米飯和一盤鵝肉。

但是,早範姐明顯又想太多了。

 肉骨茶的起源

肉骨茶(Bak Kut Teh),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帶著名的中華料理。肉骨茶的起源仍被爭執不休,早範姐傾向了「苦力說」。


(資料圖片)

到南洋的先輩們多在碼頭做苦力,苦力們在搬運貨物的過程中,偶有來自故鄉的藥材碎片掉落在地,於是揀拾起來,集資買些肉骨加在一起熬煮成湯,蹲在街邊配飯進食,算是既補身又懷鄉的一餐了。苦力需要精神體力來應付一天的粗重工作,這樣一頓便宜豐富的早餐很快在華工中流傳開來。

也就是說,肉骨茶裡壓根就沒有茶嘛。

那為何要叫茶呢?也說眾說紛紜。

有說忌諱「藥」而稱「茶」、也有說是由肉骨茶攤販主李文地被稱為「肉骨地」演變而來⋯⋯其實,廣東本來也有將藥稱為茶的說法,比如「涼茶」。

 給我來碗肉骨茶

肉骨茶發展到目前分兩種做法,一種是福建做法,湯濃,用中藥材和香料,加老抽,藥香濃鬱。另一種是潮州做法,湯清,用豬骨和胡椒主調味,加點生抽,又香又甜。我們來的這家位於克拉碼頭(ClarkeQuay)的松發肉骨茶,就是潮州做法。


已是晚上8點鐘,仍有不少人在排隊等位。店裡風格傳統,古樸的牆磚地磚,牆邊裝飾是懷舊的鋅皮板和瓦片,悶熱的空氣中飄散著食物的香氣,奶奶級的服務員會略粗暴地「吼」客人:「把肉吃完不要浪費啦」⋯⋯環境談不上很好,卻是地道風味店所特有的嘈雜和溫暖。


肉骨茶的肉骨也有講究,分作龍骨和排骨。龍骨肉乾硬但香味濃,排骨肉酥軟脂肪較多,早範姐吃的是後者。


湯頭清香鮮美,湯清不油膩,蒜頭和胡椒粉的分量恰到好處,排骨肉嫩汁多,不蘸醬油齋吃,微微的香辣過後,回味甘甜。吃完肉,再用肉骨茶湯泡油條,那是一絕。最初屬於窮苦人的肉骨茶,而今已發展成新馬一帶的著名美食。坐在這悶熱的街邊小店裡,一整碗喝完滿頭大汗,毛孔全都打開的暢快之感,好不愜意。

 這種天氣,你值得擁有肉骨茶

光看吃不到,早範姐你這不是拉仇恨嗎?

別急哈,肉骨茶的做法並不複雜,完全可以在家diy。

何況店家還會將配方裡的藥材碾成粉,裝入砂袋中,成香料包。

拿回家,按包裝上的做法,將排骨、蒜頭和香料,一起放入水中煮30分鐘,加入鹽、生抽、胡椒粉調味即可。


這不,一回到廣州,悽風冷雨,早範姐一早就燉了一鍋肉骨茶,吃肉喝湯,驅寒祛溼,勝過開暖氣。


問早範姐去哪裡找香料?

請注意!福利來了!

關注「早範」,轉發本文到朋友圈,

集齊30個贊,截圖發送到後臺,

前10位可獲得早範姐從新加坡人肉背回來的肉骨茶香料!

 

早範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肉骨茶是再普遍不過的食物了,隨處可見肉骨茶攤販,除了早範姐去的這家松發肉骨茶,發起人肉骨茶、黃亞細肉骨茶、梁記(巴生)肉骨茶都有眾多擁躉。

早範姐好不容易出去一趟,當然不會放過機會吃吃吃。比如海南雞飯。


吃完天天海南雞飯,意猶未盡,還跑去文東記。說實在,pk不出哪家好,都一樣好好吃好不好。


海鮮也是去新加坡必吃的!各種螃蟹,辣椒螃蟹、黑椒螃蟹、咖啡螃蟹,麥片蝦,蘇東⋯⋯早範姐忍不住大開殺戒。


各種小吃,亞坤咖椰吐司、拉茶、烏節路上像黃油一樣的冰淇淋,都讓人流連忘返。


最驚豔的是老巴剎的炒粿條、福建炒麵、白米粉、貢貢⋯⋯

吃了這麼多,但是早範姐還是覺得有好多東西沒吃到,當然,這麼幹淨舒適的地方,還是需要再去的。

所以,帶著對下一次的期待,早範姐背著肉骨茶藥材包,回來推送早範啦。

最後,再發幾張美景哈!


(Garden By the Bay濱海灣花園)


(Pasir Ris Park巴西立公園)  

(Singapore Zoo新加坡動物園)

還有各種各樣的花花花花⋯⋯

最後的最後,重要事情還是要再次強調:


關注「早範」,轉發本文到朋友圈,

集齊30個贊,截圖發送到後臺,

前10位可獲得早範姐從新加坡人肉背回來的肉骨茶藥材包!

特別鳴謝

範永鐸先生伉儷、

頌華、Nicole、熊熊、溪溪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肉骨茶的由來!來發源地巴生吃肉骨茶怎麼選?
    在我走訪福建與潮汕時,倒是未見「肉骨茶」三個字的身影,但無論到底源自何處,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國南方沿海移民來到大馬落地生根後,大放異彩、獨具庶民特色的一種飲食。 也因此,在巴生以外地區看到的肉骨茶專賣店,有些會標榜「來自巴生肉骨茶」或「巴生正宗肉骨茶」,如同很多臺灣的肉圓店即使開在別的地方,還是會打上「彰化肉圓」、碗粿店會打上「臺南碗粿」的名號一樣。 在巴生舊區,人們暱稱「橋底下」的盛發肉骨茶是正宗肉骨茶的代表,也是大馬肉骨茶創始人李文地後代所開枝散葉的店家之一,可說血統純正。
  • 太冷了,我們去松發喝碗肉骨茶
    「從前點單的時候其實是叫肉骨的,但是吃完之後要去油膩嘛,就再來一壺茶,時間久了,這人點一份肉骨,茶,那人也要一份肉骨,茶,叫得順口,所幸後來就變成肉骨茶了」誰能料想,是這個理由。。。。靜安嘉裡中心的店,前幾天試營業有朋友去了,回來後據稱一人連幹了七碗湯!很自豪的樣子。今天換我們~
  • 這鍋肉骨茶讓你冬天也能滿頭大汗
    大家是否還記得《咖喱咖喱》裡面的「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咖喱肉骨茶印尼九層塔」這句歌詞嗎,肉骨茶可以說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人最喜愛的食物之一了,大冬天來碗暖乎乎的肉骨茶,頓時從胃暖到了全身。肉骨茶最早名稱是肉骨或燉肉骨,直到一位賣肉骨賣出了名叫李文地的人,忠實食客給他送外號「肉骨地」。李文地是閩南人閩南語中地跟茶同音,於是肉骨茶這一名稱就此誕生並沿用至今。
  • 【曼谷探店】松發肉骨茶 在泰國能吃到的最正肉骨茶
    松發肉骨茶餐廳Song Fa Bak Kut Teh 項目推薦 招牌肉骨湯麵 220銖(大份 250銖)招牌龍骨湯 220銖(大份 250銖)魚片湯 220銖(額外加飯 25銖)滷豬腳 200銖位於尚泰購物中心3樓的松發肉骨茶是知名的新加坡美食餐廳,曾四年連續獲得米其林美食指南推薦。只要你去過新加坡,也吃過肉骨茶,你就一定能在這裡吃到那讓你熟悉的美味。肉骨茶源自於我國潮汕、福建和廣州等南部沿海地區,而松發肉骨茶走的是最正統的潮州系肉骨茶,添加了大量的胡椒烘託出的醇香口感,讓人吃下去之後心和胃都是滿足感。
  • 這些年吃過的肉骨茶
    後來來了西馬之後,又陸陸續續吃過很多家不同風格,不同味道的肉骨茶,幾年下來才發現,網上的那些關於肉骨茶的評論,大多是盲人摸象,又或是管中窺豹。       關於肉骨茶,怎麼來的,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主要由兩種說法,一是由福建移民帶入馬來西亞,但是肉骨茶並不是中國的菜餚,所以,「帶入」這個說法怕是站不住腳。
  • 肉骨茶:你吃肉,我喝湯,別客氣!
    據說最早下南洋的碼頭工人,因為東南亞溼熱的天氣和繁重的體力勞動易患風溼,於是有人想到將當歸、黨參、桂皮等零碎藥材加到肉骨湯中補益身體。福建話和粵語又都有將「湯藥」稱作「茶」的習慣(如涼茶),於是這種兼具藥膳屬性的食物,逐漸被人們以肉骨茶相稱。 所以,中國人覺得肉骨茶似曾相識並不奇怪,它就是華人在排骨湯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創作。
  • 肉骨茶料理,夾雜著中藥香的美味,好吃又養胃
    前幾天吃火鍋吃膩了,來碗肉骨茶暖暖胃吧。進入食譜前,先來寫一下材料的事:肉骨茶香料包--我們家的肉骨茶香料包有兩種,有新加坡傳統口味的,有正宗馬拉西亞風味的,兩種味道都好吃,不過我喜歡馬來西亞中藥味濃一點的。裡面那四顆棗燉了一個多小時,拿起來吃還是甜的,不錯!
  • 新加坡人氣小食館來了 !靠著一碗肉骨茶吸引了90%的回頭客 ~
    ▼ 廣告一下,文末有新加坡美食福利1、原價 26元/碗 の 叻沙海鮮面,福利價僅需
  • 喝一口熱湯,品一場南洋 | 帝都這七碗肉骨茶香入骨髓!
    肉骨茶,就是這樣一種食物。肉骨和茶,兩種原本並無關聯的東西,組合到了一起,便成為了難得的人間美味。肉骨茶通常伴白飯或以油條蘸湯來吃。以醬油、碎紅椒和蒜蓉一起調味。 吃完一大碗肉骨茶,接著飲一杯清茶,可以清走豬肉的油膩。
  • [下廚記 VII]肉骨茶
    我在叻沙一文中寫到過,我在上海編了個點菜程序,那家店是賣東南亞美食的,開張試營業時,我吃了碗叻沙,還喝了碗肉骨茶,那家店可能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在上海做東南亞菜的。肉骨茶,一喝就愛上了,可能與我從小體質孱弱有關,我是喝中藥長大的,對於肉骨茶的味道,接受度超高,我甚至喜歡站在中藥店聞那個味道,同時看著他們從百眼櫥裡抓藥,又好聞又好玩。
  • 南洋肉骨茶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上周四,孟非發了一條微博,一些博友轉發給我,說是「非誠勿擾」要來新加坡「解救」單身男女了!因為孟非在微博裡提到一家獅城老字號「黃亞細肉骨茶」,並且拍了牆上店主與馬英九合影的照片放上網。這說明他人在新加坡。我呢,在這裡倒是想說一說「肉骨茶」。
  • 新加坡美味肉骨茶的簡單步驟,你學會了嗎?
    說的肉骨茶應該有特別多的人嘗過他的美味吧,是不是特別的好吃呢?說到肉骨茶那還得說,新加坡的肉骨茶呢,新加坡的肉骨茶名聲特別大,凡是到過新加坡的,應該都唱過他的美味肉骨茶,這道菜不是用茶來煮還是邊吃肉骨邊喝茶,所以才得名的。
  • 林清玄:肉骨茶
    或者有一種茶的名字和「烏龍」、「普洱」、「鐵觀音」一樣,名稱就叫做「肉骨」? 臺北也有賣「肉骨茶」的,聞名前往,發現也不過是醬油燉排骨,心中大為失望,總是以為新加坡的肉骨到臺北就變質了,因此到新加坡旅行的時候,當晚即請朋友帶我到處處林立的「食街」去,目的是吃肉骨茶。 原來,所謂肉骨茶,肉骨和茶根本是分開的,一點也沾不上邊。
  • 帝都這七碗肉骨茶香入骨髓!
    肉骨茶,就是這樣一種食物。肉骨和茶,兩種原本並無關聯的東西,組合到了一起,便成為了難得的人間美味。肉骨茶是一種流行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食品,並不是將「肉骨」與「茶」同煮,而是以肉與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
  • 這碗新加坡肉骨茶火了!
    每一碗松發肉骨茶都是將優質豬骨、蒜頭和沙撈越白胡椒等食材放在一起,經過8-9小時的精心熬製而成。人們品嘗到的每一碗湯、粥的湯底都是龍骨湯,就連加湯也是不摻水的原湯。2018年年初,松發肉骨茶上海首店在靜安嘉裡中心開業,目前在魔都已有6家分店,每一家都門庭若市!小資君這一次又帶上小夥伴們去品嘗這碗熱氣騰騰的新加坡肉骨茶!
  • 來自馬來西亞的一碗茶—「肉骨」茶
    肉骨茶對於年輕一輩的吃貨來說都知道這是源於馬來西亞的一種出名特色美食,但對於爸媽以上輩分的了對肉骨茶就不太好理解了~肉骨茶從字面意思來看,是一杯加了肉加了骨頭的茶???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可就錯了哦!肉骨茶,其實並不是一種茶,它是一種骨肉兼飲茶的一種飲食方式,被分為新加坡的潮州門派,和馬來西亞的福建門派。潮州肉骨茶較重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較重藥材味。潮州派的肉骨茶湯底顏色較淺,講究以白胡椒調味,湯底鮮辣而不麻辣。老蒜是湯底的關鍵食材。
  • 風靡東南亞的肉骨茶,冬天喝暖胃又祛溼,5分鐘教會你!
    提到肉骨茶,大家都會想到東南亞的新馬泰吧~去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人,應該都嘗到過這種特色美食。肉骨茶最早出現在馬來西亞,現在有新加坡的海南派和馬拉西亞的福建派兩種風格。海南派的胡椒味道重,福建派藥材味道濃,各有千秋。
  • 去新加坡,只為那一碗傳奇的肉骨茶
    湯底主要用肉骨、大蒜頭和白胡椒熬製。但南陽古早味裝潢的店內,店員提著鐵壺往公雞碗裡加湯時,恍然讓人有種被帶回60年代的錯覺。他家還有一款獨特的「幹肉骨茶」,是將豬肉、魷魚、幹辣椒、羊角豆和提前烤好的火蒜頭,加入肉骨茶湯後爆炒,別有一番風味。
  • 肉骨茶到底是個什麼鬼?
    ,明末清初,很多華人下南洋,那時英國殖民者在當地搜颳了大量資源,需運回送國,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碼頭,很多華人在此謀生,由於做的是苦力和體力活,為了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需要進補,他們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加上當地的香料,製成肉骨茶包,早上出門前,燉煮排骨並配上白米飯或油飯,來增加體力,最早,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所以,湯裡也就有骨頭、內臟和一些碎肉。
  • 天冷又乾燥,我常給家人做肉骨茶,滋補潤燥,一人一碗營養開胃
    導讀:天冷又乾燥,我常給家人做肉骨茶,滋補潤燥,一人一碗營養開胃從新加坡回來後就對松發肉骨茶的好味道念念不忘,幸好我聰明,餐畢順手買了2盒肉骨茶包回來,研究了一下盒子上的烹飪方式倒也相當簡單,這天開開心心從超市買了1公斤裝的豬肋排回家,就稍微來簡單分享一下肉骨茶在家也能輕鬆煮的過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