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這是嶽飛的《滿江紅》,壯志豪情,慷慨激烈,一統家國的樂觀主義在這首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寫下這首詞時,他不會想到,自己的一生沒有馬革裹屍,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01
嶽飛,字鵬舉,生於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南宋中興四將之首,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他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天生神力,20歲的時候,就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武藝高強到有以一當百之能。少時有義節,自幼熟讀兵法,胸懷一腔熱血報國之志。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軍侵略大宋,宋欽宗為了求和,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嶽飛學藝歸來的途中,看到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遍野,不僅心生憤怒,誓要從軍報國,收復失地。但是又擔心妻兒母親無人照顧,不由得陷入了兩難之地。嶽飛母親知道嶽飛的想法後,她雖為婦人,但是身有節氣,曾經為了更好的教育嶽飛,還曾學過「孟母三遷。」
為了鼓勵嶽飛參軍報國,嶽飛的母親還在嶽飛背後刻了四個大字—「精忠報國。」後世還將此事傳作一段佳話。之後,嶽飛便背著母親的願望,含淚告別家人,踏上了從軍之路。
02
嶽飛參軍之後,憑藉著勇武和謀略,一路披荊斬棘,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朝廷也對他非常重視,並委以重任。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南下攻打宋朝首都,擄走徽、欽二帝,和後宮嬪妃,大臣三千餘人,東京城被付之一炬,導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這一戰,使得天下為之震動,無數忠義之士或自殺殉國,或報國參軍。宋朝上下第一次空前團結。此時正在軍中徵戰四方的嶽飛得知此消息,目眥盡裂,仰天長嘯,發誓要殺盡金人,報仇雪恨。
宋高宗趙構繼位之後,時年25歲的嶽飛向他上書北伐,書中數千字,字字慷慨激烈。他懷著一片報國之心,憧憬著北伐的場景,但不料,趙構回答他說:「小臣越職,非所宜言。」並將他革除軍職,驅逐出軍營。然而,嶽飛抗金報國的決心並沒有被動搖,他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並得到重用,重新開始了軍旅生涯。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軍直搗黃龍,進攻皇帝趙構所在的臨安。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軍,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嶽飛臨危受命,在離城三十裡處的清風亭決戰金軍,此一戰,嶽飛大敗金軍,敵人倉皇逃走,嶽飛率軍追擊,致使敵人橫屍十五裡。同年五月,嶽飛率領嶽家軍駐紮牛頭山,俯窺建安城,並派兵騷擾建安城中的金軍,歷時半個月的戰爭,最終斬敵無數,收復了建安等地,殺得金軍一聽到嶽飛和嶽家軍的名字,便膽戰心驚,後來也流傳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03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嶽飛上書請求收復襄陽六郡,被準許,遂率軍出徵,此戰,嶽飛16歲的兒子嶽雲大放異彩。襄陽六郡,被嶽飛輕易收回。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嶽飛進軍襄陽,準備直搗中原。三月,嶽母病逝,嶽飛得知此事以後悲痛不已,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並上表朝廷,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然而在朝廷的催促之下,嶽飛忠孝兩難全,再次回到軍中,七月正式北伐。在嶽飛的帶領之下,宋軍勢如破竹,殺的金軍聞風喪膽,一路收復了上津五縣、長水、福昌、靈寶、潁昌、伊陽等地。嶽家軍所到之處,城中百姓無不攜帶簞食瓢漿,歡迎王師,嶽飛之名,響徹天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金人見嶽飛無法戰勝,便開始散布嶽飛功高震主的流言,並放走了被俘虜的秦檜。秦檜回到宋朝後,利用手中的權力,時常栽贓誣陷嶽飛,但嶽飛有軍權在身,且支持者頗多,一時無法動他。於是秦檜便將手伸到了他身邊的人身上,如韓世忠等人,但每一次都被嶽飛保了下來。
紹興十一年八月(公元1141年),嶽飛被陷害,以至於失去軍權,成為了閒職,此時的嶽飛自請回鄉閒賦養老。然而秦檜並沒有放過他,嶽飛遭誣陷謀反因而進入獄中,他的兒子嶽雲,和身邊的親信也都被抓了起來。令人震驚的是,誣陷嶽飛謀反的人,主謀有九個都是他麾下將領。對此專家表示,不要考驗人性。
這九位主將背叛嶽飛的原因無非兩點。首先,他們中大多並非都是嶽飛的嫡系下屬,大多還是隸屬於朝廷,因此對於嶽飛並沒有多少信服感,其次嶽飛在百姓心中聲望極高,遭致這些人的嫉妒,從而被舉報也不無可能。其次,當時嶽飛已經下獄,嶽家軍群龍無首,秦檜正當手中權力過大,負隅頑抗不但不能解救嶽飛,還有可能害得自己也身陷險境,為自保他們也不得不構陷嶽飛。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證詞,成為了對嶽飛定罪的關鍵。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嶽飛被趙構下令處死,其子嶽雲和手下張憲也都被斬首示眾。嶽飛死前,悲憤不已,並在紙上寫下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結語
嶽飛無愧於民族,無愧於天下,他千古流芳,被後世所銘記,所尊敬。如今的嶽飛墓前,秦檜夫婦被反捆著雙手,低著頭,跪在墓前。人們以這種方式來祭奠嶽飛,為嶽飛所鳴不平,那九位舉報嶽飛的將領們,也永遠和秦檜一起,被釘上了恥辱柱,遺臭萬年。
參考資料:
《宋史·嶽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