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在輔導學員。
在當今淮劇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省淮劇團演員陳澄可說是屈指可數的優秀女演員。她是「梅花」、「白玉蘭」的雙料得主,去年還獲得「戲劇界的奧斯卡」華鼎獎戲曲最佳女演員獎。
記者見到陳澄時,她正在市文化藝術中心四樓排練廳指導小演員,教他們如何發聲、潤腔。「我現在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於培養小演員與學員。上月初,我團的小學員張泠、唐曉雲、王登州等還參加了百年淮劇名家名段演唱會的演出。這批學員在魯藝學校學的就很紮實,近兩年團部又幫他們排八出折子戲。15日,學員班的『盜仙草』、『斷橋』將赴鎮江演出,這填補了省淮20多年沒有武戲的空白。」
今年42歲的陳澄出生於淮劇世家。父親陳德林、母親黃素萍都是國家一級演員。4歲時,陳澄隨父母學唱淮劇,因為受父母的薰陶,她從小就唱得有板有眼,受到了觀眾的喜愛。14歲時,她進鹽城魯迅藝術學校,學習戲曲表演專業。5年後,陳澄以優異成績結束學業,進入省淮劇團。「一路走來酸甜苦辣,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淮劇就是我的第二生命。」
2003年,陳澄被借到泰州市淮劇團,參加《祥林嫂》劇組,擔綱具有挑戰性的祥林嫂這一主角。在一次排練中,因為匆忙沒有將頭上平時戴的飾品拿下,與劇中「祥林嫂」角色形象不符。身為團長的父親,在全團大會上毫不留情給予了嚴厲的點名批評。陳澄當時委屈得哭了。會後,父親對她說:「身為演員,對每一次排練都應該認真,要全面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一個好的藝術家平時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嚴謹到一絲不苟。」
因為嚴父的教導和自身的努力,陳澄在2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她的表演細膩、嗓音甜潤,唱做俱佳。她在淮劇唱腔方面,既繼承了父母的藝術風格,尤其是父親的陳派特色,又博採眾藝術家之長,不斷吸收兄弟劇種的精粹,在專家、觀眾中已逐步形成自己的「澄腔」特色。
淮劇專業領域的認可固然可喜,但陳澄覺得觀眾的認同才最重要。她憑藉《祥林嫂·天問》一段裂石崩雲般的唱腔,多次參加中國梅花獎藝術團赴全國各地演出,所到之處都震驚了現場觀眾,讓各地的戲曲迷知道了淮劇、愛上了淮劇,一下子變成了淮劇迷。如今,許多劇種都移植傳唱這個唱段。
「淮劇來源於民間,有著濃鬱的『草根性』,蘊藏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它深深植根於群眾之中,與百姓生活休戚與共。真正走入農民兄弟心中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近年來,陳澄每年都參加省、市和團裡的送戲下鄉演出。她說,淮劇要傳承下去,靠的就是這群最淳樸、打心眼裡熱愛淮劇的基層觀眾。
這麼多年下來,陳澄對淮劇已經不能用「執著」二字來形容,淮劇已經滲透到她的骨血當中。任何需要她的演出,陳澄幾乎場場不落,因為觀眾都喜歡「角兒」,沒有「角兒」登臺,觀眾會掃興。
20多年來,陳澄先後主演過《祥林嫂》等10多部大型現代戲、古裝戲,成功地塑造過眾多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
「多年的舞臺實踐,使我逐漸認識到,要想成功塑造一個藝術形象,首先要把握好劇中人物的性格。」陳澄說,一名演員要想在舞臺上把角色演活,富有感染力,就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加深各個方面的知識修養,真正做到「情動於衷而形之於外」。
連結:
淮劇
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臺語言。清代中葉,在鹽城、阜寧一帶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2008年,淮劇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