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免費發明信片贏大獎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臺北案例館館長陳慶安
騰訊世博媒體聯盟 臺北案例館案例館是唯一以雙案例入選本屆世博會的城市案例館。其中一個案例展示了臺北城市採取減量化與資源化策略,通過垃圾不落地、垃圾費隨袋徵收、家戶廚餘全面回收、焚化底渣再利用等措施,達到「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的目標。就此問題,騰訊世博與臺北館館長陳慶安先生(以下簡稱「陳」,騰訊世博簡稱「騰」)進行了深度的對話。
太空寶寶普及垃圾分類
陳:我們臺北市開始注意垃圾處理應該是從1992年開始,那時候學校為了推動垃圾資源回收,在每個學校裡面都要放一個太空寶寶,那是環保部門開始推動的。
騰:您所謂的「太空寶寶」是不是一個類似人偶的東西?
陳:是一個大的,像一個塑料桶一樣的資源回收筒。用顏色分成好多類,有紅色、藍色、綠色。教導小朋友一定要把這個紙類給紅色太空寶寶,玻璃杯會給藍色太空寶寶。從那時候,小朋友還有很多民眾都開始了解到垃圾要分類,資源回收。然後,在1996年的時候,臺北推動垃圾不落地。在這之前,臺北和其他城市一樣,就是在小區或者社區裡面,會放著一個垃圾桶和一個資源回收筒,民眾自己做分類,把垃圾丟到裡面,晚上時候,清潔工把垃圾倒掉。
騰:也就是說,並不是強制的?
陳:不是強制的,垃圾收集的方式不一樣,像是你把垃圾放進社區門口或者家門口的垃圾桶,晚上再有人拿去倒掉,以前我們是這樣的。那時候,環境比較為單。1996年開始推動垃圾不落地,所謂垃圾不落地就是說,晚上垃圾車來的時候,到了你的小區門口,你才可以把家裡的垃圾拿出來倒。
垃圾不落地讓城市更美好
騰:也就是說從垃圾的丟到戶外然後不會經過垃圾桶這個環節,直接丟進垃圾車?
陳:對對,直接丟到垃圾車,垃圾車來了,你在丟垃圾,這樣環境就變乾淨了。你就不會再在小區或是社區門口放垃圾桶上面,那樣很髒啊。垃圾車來了,你再丟掉。我們都有公布,幾點幾分,垃圾車會到你的小區門口,那時候,你再把垃圾丟進去。我們垃圾車的音樂是《致愛麗絲》,一聽到《致愛麗絲》你就要丟垃圾了。當時在推動這個政策的時候,是經過蠻大的阻力的。很多民眾反對。可是推動以後,環境就變乾淨了。
騰:那當時您遇到市民最大的反對是什麼?比如說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啊之類的?
陳:嗯,這樣的反對比較普遍。因為你要等著垃圾車來了才能丟垃圾,很多民眾都得在家裡等著這車,有時候看電視看到精彩的時候,垃圾車來了,要丟垃圾了,這樣比較不方便。但是這樣整個社區都變乾淨了。
騰:那經過多長時間後,市民開始習慣這樣丟垃圾的方式?
陳:我們在實施之前,也是推廣了蠻久的,有宣傳啊。經過半年到一年時間,民眾就習慣了,到現在為止,都很習慣了。
騰:您之前提到過,對孩子的宣傳有用太空寶寶,那對市民來說,有哪些宣傳手段呢?
陳:那時候一直是在推動垃圾回收和資源分類,推動保障顧問主要是推動垃圾分類,讓民眾知道垃圾也是可以回收的。
開徵垃圾費提升回收率
騰:有沒有通過一些媒體宣傳呢?
陳:也有,那時候環保部門在做這個推動。但是那時候的回收比例沒有這麼高,到1996年的時候,再推動垃圾不落地。那時候也有在宣傳資源回收,但是比例也不是很高,才維持在一點多,零點多,兩點多。最主要是在2000年,垃圾費開始徵收。以前是每個家庭都是隨水費徵收的,在水費單裡面有一筆垃圾處理費,汙水處理費。
騰:大概是多少?
陳:看你水費的用量,每個地方不一樣,像臺北,水費多,垃圾費就多。
垃圾掩埋從3000噸到59噸
騰:為什麼是和水費掛鈎呢?
陳:每個地方不一樣,所以在2000年,就推動水費和垃圾費分開的,然後就要買垃圾袋。一般來講,我們有六種尺寸的垃圾袋,垃圾費就在垃圾袋費裡面了。像一般十四公分的垃圾袋是一塊五毛錢,就跟水費分開了,就要落實使用者付費。你要丟多少垃圾,你就要付多少錢,你若不丟垃圾,你就不用付錢。所以在2000年推動垃圾費徵收以後,整個垃圾量就減少非常多,以前的垃圾量大概每天3000噸左右,到了2000年以後,每天只有1009噸了,減少了67%。之前說到的回收比例在一點多,兩點多,到了2000年以後,資源回收比例已經增加到40%。掩埋量降的最多,以前時候每天要掩埋2500噸,現在掩埋量每天在59噸。
騰:那這個垃圾袋是政府進行操作的還是一些企業?
陳:當然是政府來定製的,在便利店可以買得到。
陳:掩埋量剛剛有介紹過,減少了97%,原來每天2001噸,現在每天僅有59噸,就減少了97.6%。我們預計到今年年底,做到垃圾零掩埋。這樣的話,剩下的那59噸,還有區劃的部分,一部分用於環保水利,剩下的用於填土,所以這59噸也可以區劃掉。
騰:也就是說,這些不掩埋的垃圾是進行了一些焚燒是嗎?
陳:對,放在垃圾袋裡,再去焚燒,現在焚燒垃圾就比以前乾淨多了。有些垃圾焚燒可能會產生有害氣體,現在垃圾分類以後,有些垃圾就不會掩埋也不會進焚化廠。這樣焚燒的垃圾就乾淨多了。
騰:焚燒率大概是多少?
陳:這個我們還沒算過,我問一下環保部門吧。
騰:除了焚燒的,像其他一些金屬啊,有害物質啊,可以回收嗎?
陳:都可以回收的。剩下的那些垃圾才會放到垃圾袋裡面,再去焚化。若是臺北這邊有颱風來啊,先做暫時的存放,然後再做分類。
騰:有一個城市是在垃圾場裡重建了一個城市,好像是在北面的一個案例館。那這邊的話,是不是以後不放垃圾了也有可能變成一個新的社區?
陳:當然沒有,不放垃圾了,垃圾回收再利用,臺北的環境就變乾淨了,民眾就不用傷腦筋啊,抗爭啊。這個就要從家庭開始做垃圾分類和回收。
偽造垃圾袋要負刑責
騰:那這個垃圾袋和普通的塑膠袋有什麼區別呢?
陳:它不含氯,不會產生有毒氣體
騰:據說這個塑膠袋要是有人偽造的話,還會罰錢的?
陳:是會罰錢的。這個塑膠袋是有立法的。
騰:那處罰最嚴重的是什麼?
陳:如果偽造的話,處兩年以上七年以有期徒刑,並扣一千萬新臺幣的罰金。
騰:如果偽造的話,就相當於逃稅了?
陳:不僅是逃稅,還有刑法的,要被關起來的。民眾要是買偽造的袋子的話,要處三萬塊以上十萬塊以下新臺幣的罰金。一般來講,這個袋子就幾百塊新臺幣,他不會冒著這麼大的風險去買一個偽袋。
臺北也有「禁塑令」
騰:除了這樣的垃圾袋之外,臺北有沒有 「禁塑令」之類的政策呢?
陳:也有的,現在的郝市長,在環保部門工作的時候,推動限塑政策,要求店家不主動提供塑膠袋。到目前為止,在一些便利店買東西,塑膠袋要付錢。你最好是自己主動帶環保袋,要是問店家要的話,你就要付費。這樣,民眾就不會去使用塑膠袋了。
騰:那推出這個政策的時候是不是也會遇到一些阻力?
陳:當然,比較不方便嘛,但是要從小學教育開始做起,加強教育和宣導,要有環保的理念,大家都落實下來後,就會好了。
工業垃圾產業化處理
騰:之前我們講的是生活垃圾的處理經驗,那麼臺北在處理工業垃圾的時候,是怎麼做的呢?
陳:工業垃圾我們會有特別的廠商來處理。像一些醫療廢棄物、建築廢棄物,就專門有廠商來處理。
騰:企業化運作的?那有哪些企業呢?
陳:這個我會請環保部門提供一些資料。
騰:之前說到的基本上是政府在指導,那這樣的話,是不是會帶來政府財政支出的擴張呢?
陳:對政府來講,是收入減少了,因為垃圾費從水費中分離了出來嘛,但是這樣的話,環境變乾淨了。政府的其他支出減少了,不用再蓋一些掩埋牆和焚化爐。
騰:那臺北在空氣汙染治理這方面和其他環保措施有沒有什麼好的經驗呢?
陳:空氣汙染的防治,最主要的還是工廠,我們對工廠的空氣汙染排放是有管制的。
騰:之前提到的垃圾車也是政府在運營?
陳:是有環保部門和垃圾清潔隊定時定點運行的。
騰:誤差大約會在多長時間?
陳:不到五分鐘。街頭收一次,街尾收一次。
臺北案例館的兩個世界第一
騰:臺北案例館在選擇展示主題的時候是怎麼想到展示垃圾處理的呢?
陳:我們展示的兩部分,一個是資源回收,另一個是無線寬帶,目前,這兩部分應該說是全球第一。
騰:全球第一?那有什麼數據支撐嗎?
陳:比如無線寬帶部分,臺北是經過國際認證,臺北是全世界最大的無線寬帶網絡城市,所以說是世界第一。第二個垃圾處理,我們今年年底可以做到垃圾零掩埋,也是全世界唯一做到的城市。
騰:有什麼機構認證嗎?
陳:有,新加坡還是哪裡的城市曾經頒給臺北一個獎。
騰:臺北案例館是通過什麼方式來展示垃圾零掩埋的呢?
陳:整個展館是由一個日本的設計師設計的,通過雙劇院的方式來展示。內容是由臺北市發展局來做設計的,也算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十年後的臺北市會是怎麼樣
騰:我看展館裡的電影裡有展示垃圾處理的,在環保、垃圾處理這方面來說,您覺得十年後臺北會變成什麼樣?
陳:越來越便利,整個城市會呈現一個清新便捷的環境。
對其他城市的啟示
騰:您覺得臺北在這方面的經驗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比如說對上海這樣的城市。
陳:臺北這樣的成績也是經過相當長的一個過程的成果,相信臺北能做得到的,其他城市都能夠做得到的。只是說會不會有配套的政策來支持,來推動整個過程。
騰:您剛才提到的整套政策都包括哪些?
陳:政府的法令以及政策的持續性,要十幾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續性一貫性的政策持續下去。再一個就是教育,持續性教育,我們從1992年就開始做這種教育,小學時候就要教育垃圾分類,再就是志願者和環保團體,形成一個群體運動。民眾無論到哪裡都養成了一種習慣,垃圾分類,回收。
騰:最近有沒有其他城市的管理者過來取經呢?
陳:蠻多的,像上海,上海環保局跟我們互動非常密切。每周會有一個環保論壇,我們回去做演講。其他的各省市也都有,韓正市長和俞書記也都來過,鼓勵幹部都來看。這也是一個大家交流經驗的可貴機會。日本的世博展商也來看過,覺得我們比日本做的好,像德國法國美國的來賓都有來參觀過。
騰:您剛才有強調過教育,但有沒有一些政府推動的活動呢?王力宏過來時,有沒有強調過呢?
陳:有的,王力宏也有的,他是我們臺北案例館的親善使者嘛,再有就是通過明星代言。當時在推動的時候,各部門的工作人員身上都有帶垃圾袋。
(文/圖 李壘壘)
騰訊世博媒體聯盟原創稿件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