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的大型全媒體報導《行走大運河》,昨天結束了首站——北京通州區的採訪,採訪組到了哪些地方採訪,通州的大運河給記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最後一站的採訪我們來到了通州的五河交匯之地。
欣賞五河交匯的最佳地點就是北關閘水利樞紐橋了,我們站在橋上向北看就可以看到五水融匯的盛景。
其中通惠河、溫榆河、小中河是入河河流,運潮減河、北運河是出水河流,那麼北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北端了。
北關閘建在這裡,也是起到了疏洪調水的功能。北關閘西端有一座仿古建築大光樓。
大光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因為大運河是古代南糧北運的大通道。南方運往京城的糧食到通州都要在這裡接受戶部坐糧廳官員的檢驗,所以也叫驗糧樓。
八國聯軍侵佔通州時,將大光樓燒毀。現在這個是2000年以後按原樣復建的。
結束北京通州的採訪,給記者感受最深的是通州段大運河上的橋,我們拍攝的照片裡最多的是運河的河景,其次是河上橋的橋景。我總結了五個特點:
第一,數量多。
我們坐運河遊船遊覽的目前大運河通州段通航的這10公裡就有6座大橋。
第二,各有特色。
比如,北關橋是七孔橋,特色是仿古。要說最美的橋還是七孔橋南邊的一座橋,這是一座集健身與美觀於一體的白色多層大橋,名字也非常詩意,叫「千荷瀉露」。流光溢彩夜舒展、千荷洩露亮通州。流線型橋身,其實是三層的景觀步道,橋下端還設置「凝露臺」,為遊人創造親水體驗。
第三,交通功能發達。
比如東關大橋是迄今為止長安街延長線上唯一一座跨河橋,是北京市區通往六環及京哈、京瀋高速的重要通道。
第四,歷史厚重。
我們拍攝的張家灣的通運橋,俗稱蕭太后橋,是漕運時期運糧的重要通道,距今已經有400多年歷史,從橋面深深深的車轍印可以看出當年漕運的興盛。
第五,夜景觀超美。
比如說玉帶橋,還有運河東大橋,我們都留下了很多照片。
通州大運河上的橋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城橋友好」的「城景」,「河橋友好」的「河景」,以及「人橋友好」的「橋景」。「通州的橋」作為大運河的重要文化元素,將永久留存與我們《行走大運河》的記憶中。
(左右划動查看更多)
我們的鏡頭和話筒裡留下裏運河和通州的倩影,北京通州的運河畔也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來源:河北綜合廣播
編輯:來淮
主編:楊建民、張曉明
監製:朱湘鶴、劉新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