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畔的湖、寺、橋、閘、倉

2020-12-25 華龍網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公裡,開鑿於春秋,竣工於隋朝,疏通於明清,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什剎海,由前海、後海、西海三個自西北向東南連續排列的弓形湖泊組成。元代時,什剎海作為大運河北方終點,是北京城內重要的漕運碼頭。來自全國各地的物資商貨集散於此,使之成為元大都城中最為繁華的鬧市。

萬壽寺,位於高梁河廣源閘西側,原稱聚瑟寺,建於唐朝。光緒初年曾毀於大火,之後成為菜圃,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修萬壽寺作為行宮,連菜圃一起圈入。同時萬壽寺作為北京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各類古代藝術品5萬餘件。

萬寧橋,又稱後門橋、地安橋,是坐落於北京城中軸線上的一座橋,始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代時,忽必烈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通惠河不僅是忽必烈下旨修建,而且通惠河的名字也是忽必烈在萬寧橋上起的。

大通橋,又稱「東便門橋」,此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康熙時重建。明清兩代,南方的漕船北上,到達通州張家灣,在張家灣卸下漕糧。之後或繼續沿通惠河西行,到東便門大通橋碼頭,甚至直抵朝陽門碼頭。東便門及大通橋附近的水系,是元明清三代城市水網的樞紐,它東連通惠河,向北是西護城河,向南是外城護城河,向西是前三門護城河。

平津閘,是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漕運碼頭遺址。當時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時,由於河道地勢西高東低,京城至通州落差約二十米,且上遊水源不足,為了使河道能存住水方便行船,郭守敬便派人從東便門附近的大通橋至通州修建了五座閘口,平津閘便是其中一閘。本閘口附近還先後建起龍王廟和將軍廟,同平津閘一起被稱作「一閘兩廟」。

南新倉作為大運河古蹟,是明清兩代京都儲藏皇糧、俸米的皇家官倉,至今有600餘年的歷史。南新倉現保留古倉廒9座,是全國僅有,北京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倉廒。直至今天,它依然守望在昔日皇城之東沿。通惠河的開浚,大大促進了京城倉儲事業的發展。以前供應京師的較大糧倉大多建在距離京城50餘裡的通州,自從通惠河開浚後,京城中陸續建起了一批規模宏大的糧倉。南新倉的前身——北太倉就是當時京城糧倉中的一個。

相關焦點

  • 《行走大運河》:還記得蔡國慶那首《北京的橋》嗎?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的大型全媒體報導《行走大運河》,昨天結束了首站——北京通州區的採訪,採訪組到了哪些地方採訪,通州的大運河給記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欣賞五河交匯的最佳地點就是北關閘水利樞紐橋了,我們站在橋上向北看就可以看到五水融匯的盛景。
  • 京杭大運河總長1011公裡,流經6個省、25個地級市
    遺產類型包括閘、堤、壩、橋、水城門、纖道、碼頭、險工等運河水工遺存,以及倉窖、衙署、驛站、行宮、會館、鈔關等大運河的配套設施和管理設施,和一部分與大運河文化意義密切相關的古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等。這些遺產分布在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遺產區總面積為20819公頃,緩衝區總面積為54263公頃。
  • 通惠河畔尋運河遺蹟:「頭閘」大通閘哪兒去了?
    在新一期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大運河文化」再次被提及,大運河包含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水,開闢的通惠河,連接京杭大運河的整個北京漕運和城市供水的水系,它蘊含了悠久的歷史。前段時間,北京的一些人文地理愛好者,以「我愛大北京,我愛大運河」為主題,在通惠河畔,通過徒步的方式,探尋大運河文化。
  • 「大運河·印象」千年碼頭訴說昔日繁華
    中國大運河阜城段從景縣大端莊村流入阜城縣域,從霞口鎮張華雨村流出至滄州境內,全長30.65公裡,途徑3個鄉鎮的31個村莊。碼頭鎮自隋唐以來便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貨運碼頭。據《阜城縣誌》記載,碼頭為太僕寺行臺故址,兼有馬地、馬廠、馬頭諸名,後因地處運河西岸時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碼頭」,碼頭鎮也因此得名。
  • 行走大運河:糧倉、糕乾,筐兒港,這裡竟藏著一座「十四倉」
    漕運是修建大運河動因,大運河是漕運的載體。採訪組沿著運河行走,發現兩岸有許多糧倉遺址,有些地名甚至直接來自糧倉,比如北辰區的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北倉鎮。正是通過這些糧倉,我們與大運河達成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 漫步大運河(一)「撒歡兒」通惠河
    與橋同時建造的還有運漕糧的大通閘碼頭。解放後國家開始疏浚通惠河部分河段,改建高碑店閘、普濟閘。從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治理工業廢水,加大汙染源防治力度,汙水處理能力逐步提升。2017年以來,市河湖管理處又對通惠河展開了全線清淤,拓寬河道,修建河堤,終於,曾經的「臭水河」再次華麗變身為「一泓碧水」,演變成今天美麗迷人的模樣。「你看,那邊還有兩隻野鴨子呢!」我指著不遠處的水面對雪兒姐說。
  • 拱宸橋:大運河上的江南第一橋
    ,大運河上的橋是風景中的風景,在眾多的運河古橋中,杭州拱宸橋被譽為「江南第一橋」,因為她不僅承載過東西兩岸無數的人和物,更承載著悠久厚重的大運河歷史文化。大運河上的江南第一橋幾條貨船順暢地從大運河上通過,把我們的視線引向前方。
  • 探尋大運河山東段五市:臺兒莊段被稱「活著的運河」
    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濟寧先後投入巨資實施了城區大運河的綜合治理、南陽古鎮保護和維修、金口壩復堤加固和環境整治,以及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濟寧東大寺、微山仲子廟和太白樓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工程,組織開展了大運河遺產點、閘、壩修繕設計方案的編制工作,有效保護了運河沿岸的整體風貌。
  • 還記得蔡國慶那首《北京的橋》嗎?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的大型全媒體報導《行走大運河》,今天結束了首站——北京通州區的採訪,採訪組到了哪些地方採訪,通州的大運河給記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欣賞五河交匯的最佳地點就是北關閘水利樞紐橋了,我們站在橋上向北看就可以看到五水融匯的盛景。
  • 乾隆年間大運河地圖現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圖)
    在繼續尋找下,記者又通過搜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網站上發現,竟然保存一張名為《大運河地圖:從北京到長江》的巨大地圖,講述了大運河從北京到長江的具體走向,其中揚州地段運河走勢一一標註,一目了然。  儘管這張圖片只是一幅示意圖,但是,各類閘、橋、壩等水利設施,甚至是運河流經的揚州城鎮、著名寺廟等均一一畫出並標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張圖能標註得如此清晰,這是前所未有的。圖上內容如此直觀,讓人一目了然,對於後人了解當今運河的整個形勢,提供佐證。」韋明鏵興奮表示。
  • 大運河,「鑄」起北京城的秘密
    到北京的當年 在北京設立寶鈔提舉司 制如南京 下設鈔紙局、印鈔局,發行大明寶鈔 同年 建北京糧倉和通州糧倉 以通州糧倉為例 設立了東倉、中倉、
  • 雪中遊大運河北京段,準備好了嗎?
    西城區西海溼地公園、北京郭守敬紀念館、萬寧橋(·古風(高碑店村一閘兩廟)、大運河·秋韻(蕭太后河——馬家灣溼地公園,通惠河——慶豐公園,壩河【亮馬河】——將府公園,溫榆河——溫榆河溼地公園)、大運河·文創(朗園Vintage、朗園Station
  • 一眼千年: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橫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八個省市,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和發展,也促進了運河沿岸文化的繁榮和城市的興起。橋的兩側為漢白玉石護欄,雕有蓮花寶瓶等圖案。石橋下刻有「北京」二字當水情標尺,一旦河水淹沒了字,就表明水勢上漲,可能發大水,提醒人們採取防洪措施。萬寧橋屬於橋閘,具備雙重功能,既是橋可通行,又可當閘以制水,是元代大運河漕運的終點。
  • 大運河畔再添新地標 「非遺三館」來了
    大運河畔博物館群落再添文化新地標,大運河紫檀博物館將落地於拱宸橋畔。值得一提的是,屆時還將在登雲橋南側橋底打造1500㎡「木文化」匠心廣場,與室內的紫檀博物館一體化運營。大運河南端,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非遺館)、杭州手工藝活態館、大運河紫檀博物館,「非遺三館」齊聚首,拱墅人又多了逛玩新體驗。
  • 三條大運河文旅線等您賞美景品文化
    三條大運河文旅線路日前發布,市民可按圖索驥賞運河美景、品運河文化。記者昨天從北京市朝陽區政府獲悉,作為當年運河漕糧、物料進京的必經之地,該區推出古風、秋韻、文創三條大運河文旅線路,共13個「打卡地」。   老話兒說,北京城是漂來的。不論是建造皇城的磚石木料,還是百姓所需的糧食、南貨,大多經由大運河北上至通州卸貨,再轉運進城。
  • 沒去成北京萬壽寺,卻領略了一番世界之最京杭大運河的風採
    聽我說完之後,他想了一會,便開口說道:「這座寺廟始建於唐朝,那時被稱為聚瑟寺,到了明朝萬曆年間,被改為萬壽寺,據說乾隆皇帝曾經三次在寺中為他的母親祝壽,寺內的萬佛堂便是乾隆皇帝為了給自己的母親祈福而建造的。聽說現在裡面還收藏了各種古代藝術品。」
  • 大運河(北京段)系列之一~什剎海
    大運河在北京的遺產點和相關遺蹟眾多,為什麼先要從什剎海講起,因為它特別重要。第一,它是元代京杭大運河的北端點,從南方地區沿著京杭大運河而來的船隻,裝運著糧米、絲綢、布匹、茶葉、木材等物資,直接運運抵積水潭(什剎海)。
  •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紹興倉橋直街、戒珠寺蕺山
    倉橋直街,一部分是商業街,賣的都是梅乾菜、老酒、茴香豆、豆腐乳類。再往前走就是民家,小河、石橋、拍照的小姑娘,沿河人家冬裡還在開放的花。當晚我住在府山下。第二天清早來到書聖故裡,時間還早,晨光柔和,照著在水井臺洗衣的市民。
  • 北京到杭州 我伴運河遊 一一《京杭大運河掠影》
    穿過太白湖直奔微山湖。駱馬湖連接大運河,是徐州和宿遷的母親湖大型水利工程淮安運東閘洩淮入海 一邊是大運河,一邊是高郵湖,站在公路上左顧右盼,目不暇接,整得眼神不夠用了 昔日秦淮河畔「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今日秦淮河畔仍然一片歌舞昇平,但早已物是人非
  • 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亮出「網紅打卡地」!
    千年燃燈塔旁,雲光水色;玉河遺址旁,春風書院裡時光放緩了腳步;西海溼地公園秋色正濃,「醉」了行人……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上,大運河北京段沿線7個區亮出一份「網紅打卡地」推介名錄。北京市文物局說,要統籌大運河北京段沿線各區文化遺產,推介大運河沿線各區特色運河點段資源、開放景區、紅色文化、精品民俗等,引領市民體驗運河新生活、感受運河新變化,凸顯大運河的文化活力和旅遊魅力,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品質化、個性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