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外地朋友來到你的城市,只有一頓飯的時間,你會帶他去吃什麼呢?廣州人會邀你去接地氣的茶樓飲茶,北京人則帶你去吃涮羊肉或者加一頓炒肝,重慶人自然要拉你吃一頓最正宗的紅油火鍋。
但上海人,尤其是在上海的年輕人,卻會為此發愁好幾天。而且說實話,大多數朋友讓我推薦上海覓食的地兒,先從發問形式就給出了限制:
▲ 泡個咖啡館
「哪家日料好吃啊?有沒有一定要打卡的咖啡館?」
選擇太多也令人頭疼,但關鍵問題在於,上海沒有一種說出來擲地有聲、足夠排除異己的飲食品類。
▲ 淮揚菜餐廳
你很難說什麼菜式最能代表上海,市面上流行的本幫菜,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本地人原創的菜,而是調和了蘇南和浙北地區口味的改良版家常菜。
▲ 老吉士的紅燒肉
濃油赤醬是它的基本風格,甜是從無錫菜學來的、醃篤鮮來源於徽菜、扣三絲是來自淮揚菜,它博採眾長,但不夠自成一派,並不是離開上海就吃不到的味道。在幾個江南古鎮、小城轉一圈,也能遇到差不多的風味。
▲ 油爆蝦
▲ 四喜烤麩
對上海人來說,在自家廚房燒兩個小菜,就是本幫菜的味道,油爆蝦、醃篤鮮、燻魚、八寶辣醬、紅燒肉,並非太難做的菜,而且早已做出了自己習慣的口味。去外面吃,吃的是情調,吃的是需要更高烹飪技巧的菜式,還約本幫菜是不是有點土?
▲ 草頭圈子
更何況,本幫菜館子本來數量就不多,一部分帶有濃濃國營、旅遊景點氣息,比如綠波廊、老吉士、蘭心餐廳,都已經被浩浩蕩蕩的遊客攻佔。
一部分真的是煙火氣十足的鄰家小館,通常就一個小小門面,幾張破桌子擠在一起,衛生不咋地,老闆只講上海話,菜是好吃的,但未免太不適合同朋友約會聊天。
▲ 老吉士門口
另一部分開在法租界老洋房,走高端路線,像原英國領事館址上的米其林二星本幫菜館,環境沒的說,民國時期的西班牙風格老建築,院子裡擺著一張東南亞古董鴉片床,還有直接移植過來的江南明清大宅廳堂,仿佛來到三十年代老上海的大戶人家做客。
▲ 逼格滿滿的環境
戲要做足,醬拼放在煙霧繚繞的乾冰裡上場,然而卻吃出一根頭髮;油爆蝦居然漏了上;醃篤鮮裡撈不出幾條筍。味道中庸,再加上人均1000+的價格,吃完只覺得做了冤大頭,作孽。
▲ 乾冰醬拼
上海跟紐約一樣是國際化大熔爐,往上數三代,大多來自江浙一帶的移民,常居外國人數量也位居中國前列。
經歷了多年海派文化的洗禮、五湖四海的大融合,上海人的口味是最包容的,不管什麼稀奇古怪的新式食物,總能在這裡找到它的受眾。
▲ 衡山路上的國際風味餐館
從張愛玲那個年代起,上海摩登女子就喜歡去甜品店喝下午茶,張大小姐就常和女朋友炎櫻去凱司令吃慄子蛋糕。住在靜安寺常德公寓的時候,隔壁就是起士林咖啡館,她最愛裡面的方角德國麵包。
時過境遷,凱司令已經被層出不窮的法式甜品店、咖啡館和歐包專賣店甩在後頭,成了老上海懷舊的去處,現在上海姑娘周末約會的首選,是Brunch。
▲ 手衝咖啡
▲ 有法式甜點的下午茶
仔細一想,Brunch真是折衷的完美之選。大多Café都提供Brunch,位於淮海路、衡山路等文藝街區,睡個懶覺舒舒服服出門,咖啡喝好、午餐吃好,想待多久就呆多久,完了還能順便逛個街。通常這些Café要麼環境很小清新、要麼酷酷地充滿設計感,反正都是拍照發朋友圈的利器。
▲ 這樣的Cafe就是給人拍照的
稍微高級一點的西餐廳,午市也有提供三道式的簡單套餐,大家可以選擇不同菜式來分享。畢竟兩三個人吃中餐也很難點菜,Brunch就是最佳選擇。
▲ 鬆餅水波蛋配火腿
流黃的班尼迪克蛋、香噴噴的鬆餅加奶油、煙燻三文魚沙拉,顏值高,對腸胃也沒什麼負擔,人均不過兩百多,就能享受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了,精打細算的上海人怎麼會不懂。
▲ 甜品漂浮島
洋氣的一天,往往從Brunch開始,從居酒屋結束。
濃厚的日式商業氛圍已經浸淫上海多年,從過去的大雜燴式日本料理、迴轉壽司,到現在各式各樣的懷石料理、江戶前壽司店、天婦羅壽喜燒專門店,連燒鳥居酒屋都可以專門出一本指南了。
▲ 上海外灘的高級日料店
客觀來說,至少要人均1500以上的日料店品質才過硬,食材全部空運、大廚日本請來,但價格也是太辣手。我只不過想像《深夜食堂》裡那樣,喝杯酒、點幾個下酒菜,消磨一段慵懶的時光,那麼就去古北虹橋一帶的日式居酒屋好了。
▲ 烤雞肉串
只有短暫的逃離,才能讓白領們投入到下一周的魔鬼奮鬥中去,為的是年假時,可以飛去墨爾本吃頓Brunch,然後在東京新宿的居酒屋裡一醉方休。
然而在一大部分「新上海人」眼裡,爭論本幫菜好吃還是Brunch有型毫無意義,不止一個人對我發過感慨,「不想回三四線城市的老家,因為上海有喜茶喝啊!」
▲ 喜茶排隊的人
喜茶入駐上海不過一年多,卻創造了「最長6小時等待、上百元黃牛價、保安維持排隊秩序」等神話,同樣是外埠來滬的「鮑師傅糕點」,也在上海人民廣場迎來了它餐飲生涯的巔峰。
▲ 鮑師傅糕點
網紅店在上海也分三六九等,Lady M、%Arabica為首的外國網紅是一類,杏花樓青團、國際飯店蝴蝶酥、阿大蔥油餅之類的本地網紅又是一類;再往下,還可以分成人盡皆知的大眾網紅店,小圈子裡流行的私密網紅店。
好就好在網紅店沒有鄙視鏈一說,流量為王、公平競爭。
▲ 美國網紅甜品店的蛋糕
幾乎每個餐飲品類都能在上海弄出一兩家網紅店,說白了,東西不難吃,但也不值得排那麼久的隊。比起餐廳本身,網紅店更像是到此一遊的景點,無論是上百元的甜品、還是幾塊錢的蔥油餅,都代表了大上海——擁有國際範兒和裡弄文化相結合的底色。
歸根到底,吃飯在這裡是一種社交行為,一起排隊買杯奶茶,又能增進同事關係,曬出來也不招搖。
▲ 紅極一時的髒髒茶
有被種草的咖啡館,摸個魚出去喝一杯;公司樓下新開了越南粉店,天天都滿座,改天去試試吧。儘管大多數網紅店都很浮躁,反過來看,也是上海人快節奏生活裡的剛需。
「打卡」聽起來像完成任務,然而在各行各業經濟都不景氣的寒冬,這可能是我們最容易獲得的一點小確幸了。
今日作者
☝
葉醬
美食旅行專欄作者,曾旅居京都
走過三大洲近30個國家
上路多半為了遠方的美食
仍在世界各地逛吃逛喝
編輯 | 張家明
排版 | Dongnan
封面圖 |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