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有處古鎮,藏著一家正宗上海菜館,更是本幫菜的發源地

2020-12-13 想星星走天涯

上海這座城市,在我的印象裡,總是離不開高樓大廈的樣子,到處都充斥著「鋼筋混凝土」的氣息。作為商業化氛圍極其濃厚的國際大都市,古鎮也不例外,無論朱家角鎮,還是楓涇古鎮,都是遊客爭相打卡的地方。除了高樓林立,遠在上海市的浦東新區,有個瀕臨黃浦江的鎮子,名氣不是很響,但卻完整保存著很多民國時期的特色民居。這裡就是北宋年間便已建置的高橋鎮,更有「萬裡長江第一鎮」的美譽。

高橋鎮的建築和外灘的建築天壤之別,屬於完全不同的風格。從上海高鐵虹橋站轉乘地鐵,經過2號線轉6號線,用了一個多小時就能夠到達這裡。高橋鎮作為浦東歷史上四大名鎮之一,這裡雖有諸多古鎮遺址,但嚴格意義來講,根本不能算是景區,很少有人專門過來遊覽,不過走街串巷於高橋鎮深處,你會發現有種老上海的味道,置身當地的感覺油然而生。行走於距今八百年前的高橋古街,高橋歷史文化風貌一覽無餘。

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裡,陳列的六百多件展品,這些來自民間的展品,從各個方面流露出高橋的文化特徵。陳列館藏在弄巷之中,周邊就是居民區,斑駁的牆面、陽臺延伸出的晾衣架、低矮的樓房建設,證明著這裡的確是個比較老的居民區。在寸土寸金的魔都,體現著老上海的煙火氣息。

深夜漫步於街道,雖不能遊覽一些地方,但可以放緩腳步,悠閒地享受這份時光。走過一處老宅,已然破舊不堪,但在暗黃燈光的映射下,又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敬畏,我想這應該不僅僅是破舊,能留存下來,應該有它的意義吧。果然,走到巷口的拐角處發現,這是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北街翁氏宅。

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需要去了解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淵源,另外,品嘗當地的美食也是拉近彼此距離的好方法。身在高橋,自然少不了搜索周邊的上海特色美食,本幫菜的飯館肯定是我的第一選擇。在高橋老街上,就有這麼一家老字號的本幫菜館,裝修古色古香,儼然一處仿古的茶樓酒肆,菜譜上菜的種類也很多,我們來時已然晚上八點,就餐的人少了很多,這樣整個就餐體驗就舒適多了。

這家菜館叫做長興菜館,後來吃過飯才知道,這裡是上海本幫菜的發源地,自1903年由高橋人周悅卿創辦,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字號菜館,原來還誤打誤撞選擇了一處好地方。一樓是個大廳,二樓包廂據說擺設和布局很講究,不過我沒上去。長興菜館是在西街界浜河畔重新選址而建,菜館的名字「長興」二字源於一副對聯,「長鋏歸來乎有鱸魚膾蓴羹高歌開盛宴,大江東去也趁堯天舜日把酒話中興」,首尾兩字便是店名了。此外,還有講述海派菜的對聯,飲酒的對聯,飯局文化別具內涵。

響油鱔絲,最先推薦的一道菜,正宗上海本幫菜,原本看著滲人,沒想到味道如此鮮美。在江浙一帶,我也非常喜歡點鱔魚吃的,從蘇州菜到太湖船菜,再到周莊古鎮,鱔魚都做得很入味,一改我曾經不敢吃鱔魚的事實。不過既然帶著「響油」,肯定也是比較油膩的,區別於很多清單的上海菜。

本幫蒸三鮮,一道湯菜。裡面的東西很多,我能吃出來的有肉片、炸丸子、肉皮、蛋餃、雞肉,還有底下的青菜。在我眼裡,就是一道當地人的「大鍋燉」吧。

紅燒肚檔,吃著很鮮美,問過老闆之後才知道是魚肉。這道菜同樣是濃油炒制,老闆說上海人口味清單,本幫菜也是以清單為主,不過尷尬的是,我們點了好幾道濃油赤醬的菜。

醃篤鮮,這道菜我是第一次聽說,光名字我問了至少三遍才記住。主要食材是鮮嫩的竹筍和醃製的五花肉一起煮湯,我們吃的裡面還有些豆皮,湯汁白濃,值得喝上一碗。除了我們吃過的這四道菜,還有名頭比較響的菜餚我們沒有品嘗,比如八寶辣菜、本幫油爆蝦、扣三絲,感興趣的「吃貨」可以試試哦。

除了上海本幫菜,一些特色的當地小吃也不能錯過,生煎饅頭就是值得品嘗的名小吃。小楊生煎作為本地知名的特色生煎店,已做成了連鎖品牌,正好在高橋鎮也有一家。不得不說自己來過上海多次,但小楊生煎還是第一次吃,這次必須得滿足下自己的胃。來到店鋪門口,光看門口外賣小哥與周邊店鋪對比的人數,就知道這家生煎有多火爆了。

進入店內,就餐的人還是挺多的。排隊等待的同時,觀察了下正在做的生煎,生煎饅頭是當地人的叫法,其實是有餡子的,做好的生煎底部金黃,面身和包子差不多,為了嘗下所有味道,要了一份三拼生煎。傳統的原味生煎味道鮮美,豬肉餡稍微帶點甜味,和之前在蘇州吃過的啞巴生煎很相似;小龍蝦口味生煎有種回到夏天吃麻辣小龍蝦的感覺,味道微辣;還有一種酸菜魚生煎,見仁見智,不太符合我的口味。生煎包的特點除了肉餡鮮美,還帶有滷汁,趁熱吃口感最佳。咬開麵皮,小口吸著湯汁時,一定要注意,新出鍋的生煎還是很燙的。能吃的我,又點了份餛飩,順便喝點了湯水。

旅行到上海,還有什麼值得推薦的特色小吃,一起聊聊吧。

相關焦點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一」:上海的老味道,那些本幫菜的老字號菜館
    注意,這裡有兩個關鍵詞,老字號,本幫菜館,必須要同時兼備這兩個標籤,才是這篇文章的所要介紹的。例如,大富貴酒樓創建於光緒七年(1881年),絕對算是老字號了,但這是家徽菜館而不是本幫。同樣的還有老半齋、梅龍鎮酒家是淮揚菜,杏花樓、新雅是粵菜,所以都不是今天所要介紹的,以後會有專門文章介紹。
  • 百家老字號,上海本幫菜鼻祖——老正興菜館
    在上海這個世界一級的國際大都市,飲食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各幫佳餚應有盡有,上海人稱的本幫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風味的菜餚。若問起哪家的上海本幫菜最正宗,當首推「老正興菜館」。「老正興菜館」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一家經營上海本幫菜的飯店,創建於1862年,至今已有158年的歷史,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油爆河蝦」以老上海的「老正興菜館」烹調的最具特色,熱油鍋裡炸酥,撈起調汁,蝦殼紅潤,外脆裡嫩,蝦身裹汁,碟底不留湯。
  • 上海最佳本幫菜館TOP10
    老正興菜館坐標:福州路556號(近浙江中路)「老正興菜館」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一家經營上海本幫菜的飯店,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已有156年的歷史,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與眾不同之處是其肉特別鮮嫩,香噴噴、甜咪咪、有回味。」老正興的油爆蝦菜曾榮獲國家金牌獎,以"天下第一蝦"的美名馳譽中外。
  • 上海最佳本幫菜館TOP12
    老正興菜館「老正興菜館」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一家經營上海本幫菜的飯店,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已有156年的歷史,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與眾不同之處是其肉特別鮮嫩,香噴噴、甜咪咪、有回味。」老正興的油爆蝦菜曾榮獲國家金牌獎,以"天下第一蝦"的美名馳譽中外。
  • 百年老字號,上海本幫菜鼻祖——「老正興菜館」
    在上海這個世界一級的國際大都市,飲食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各幫佳餚應有盡有,上海人稱的本幫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風味的菜餚。若問起哪家的上海本幫菜最正宗,當首推「老正興菜館」。「老正興菜館」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一家經營上海本幫菜的飯店,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已有152年的歷史,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老正興」當年坐落在上海九江路350弄原大陸商場(舊稱佛陀店)內,其創始人是結拜弟兄祝正本和蔡仁興,取兩人名字中的一個「正」字和「興」字作店名,叫「正興館」。
  • 上海本幫菜泰鬥 "三林本幫菜館"
    其中有一個家族,他們五代為廚,本著匠心精神,擯棄浮躁,一生錘鍊造就絕活技藝,在毫釐之間追求菜品不失原味。他們,就是浦東新區區級非遺「三林本幫菜」的傳承人——李明福一家。據統計,上海共有4000多家本幫菜館,不論是老牌的老正興、德興館,還是現在正火的圓苑、小南國,能被稱為泰鬥的本幫菜館,卻是這家只有三家店人均消費不到90元的三林本幫菜館。
  • ...曾讓上海菜風靡扶桑-李明福 上海老飯店 上海菜 本幫菜 三林...
    原標題:上海本幫大廚講述春節的故事  據《勞動報》報導,    昔日 自己養豬卻難得吃到肉    今朝 讓更多的人吃到上海菜  下午三點,當飯店裡最後一桌吃午飯的客人散去,李明福的思緒才慢慢展開。
  • 上海本幫菜泰鬥 「三林本幫菜館」,老上海記憶裡「小時候的味道」
    其中有一個家族,他們五代為廚,本著匠心精神,擯棄浮躁,一生錘鍊造就絕活技藝,在毫釐之間追求菜品不失原味。他們,就是浦東新區區級非遺「三林本幫菜」的傳承人——李明福一家。
  • 上海人為你推薦,正宗「濃油赤醬」的本幫菜館,每種都很「贊」
    我國有兩個都城,「北京是帝都,而上海是魔都」,這樣的形容,可以很明確的看出上海的地位有多高。傷害是一座國際都市,這裡是最早被西方文化所感染的城市,我們看的每一部年代劇中都能看到老上海的影子,每個人對這裡十分憧憬,這裡的一切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 「上海本幫菜第一人」去世 致敬大師回味本幫菜
    原標題:"上海本幫菜第一人"去世 致敬大師回味本幫菜   7月28日凌晨兩點,被譽為「上海本幫菜第一人」的李伯榮老先生在浦東仁濟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4歲。希望老先生一路走好,也感謝您為舌尖上的上海做出的貢獻。
  • 老正興,上海本幫菜鼻祖
    上海杏花樓(集團)有限公司老正興菜館,(以下簡稱老正興菜館),是中華老字號企業。老正興菜館創始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被稱之為「正宗上海菜,首推老正興」。一百多年來,老正興一直保持了經營「上海菜」的領先地位,老正興以太湖地區盛產之活河鮮為原料,菜餚頗具江南風味,以烹製濃淡相宜的上海菜為特色。
  • 上海美食:大閘蟹本幫菜吃出考究 麵館赫赫有名
    六會館的蟹粉小籠、蟹粉豆腐和蟹柳蘆筍都是本幫菜的口味,每一道菜店家都做得十分精緻細心,讓人下筷子時都不得不矜持。人均100元。自駕車可以泊在馬路邊或者是新天地的地下停車場。地址:自忠路338號2樓(近黃陂南路)。  本幫菜又稱海派菜、上海菜,以烹調鮮活著稱,特別是魚蝦,非鮮不取,非活不用,有濃油赤醬、色澤鮮亮、注重原味的特色。響油鱔糊、八寶辣醬就是典型的本幫菜。
  • "上海本幫菜第一人"去世 致敬大師回味本幫菜
    7月28日凌晨兩點,被譽為「上海本幫菜第一人」的李伯榮老先生在浦東仁濟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4歲。希望老先生一路走好,也感謝您為舌尖上的上海做出的貢獻。紀錄片講述了源自上海浦東三林的「鏟刀幫」傳人李伯榮,將上海本幫菜傳統手藝傳授給後人的美食故事。而片中的「扣三絲」的刀工展示,李老先生在眾弟子簇擁之下端坐高席等鏡頭,更是拍出了武俠大片的氣場,這些片段也成為了李老生平的精彩濃縮,一起來回顧一下。  說到本幫菜系裡的「代表菜」,這些可都是經過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經典,我覺得借今天這個機會,有必要拿出來重溫一下。
  • 三林本幫菜
    >朱成墜上海本幫菜尤以三林本幫菜為代表。李林根之子、李伯榮三林本幫菜傳人、國家級烹飪大師李伯榮,廣採博覽,大膽嘗試,中西南北,共冶一爐,在傳統的烹飪技法,燉、燜、煨、炊、燒、熗、煎基礎上,採用烙、烘、烤、灼、扒等其它烹飪手法,創新和發展了三林本幫菜。2008年三林本幫菜被列入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滬本幫大廚講述春節的故事 曾讓上海菜風靡扶桑
    原標題:上海本幫大廚講述春節的故事  據《勞動報》報導,    昔日 自己養豬卻難得吃到肉    今朝 讓更多的人吃到上海菜  下午三點,當飯店裡最後一桌吃午飯的客人散去,李明福的思緒才慢慢展開。
  • 【民俗·風情】高橋是上海本幫菜的發源地
    本幫菜俗稱上海菜,是全國著名的菜系之一。早為中外人士熟悉和喜愛。浦東是泥刀、菜刀、剪刀和繡花針,即「三刀一針」的發祥地,是上海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遺產。其中高橋廚師用的一把菜刀和上海本幫菜有著直接的淵源。經過了幾十年的實驗和發展,才逐步形成今天名揚國內外的上海菜。 高橋地區物產豐盛,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浦東高橋地處長江和黃浦江的交界處,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江南水鄉。境內河流縱橫,港灣交叉。一條南北向幹河——清浦港中段名叫花午灣的地方,盛產魚蝦。當地百姓乾脆叫它蝦魚灣。居民以捕魚為生。清代詩人程上選著有清溪三十二韻。
  • 精緻的本幫私房菜館,總藏著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原創 丨 上海有腔調 收錄於話題#上海7#美食3#本幫菜1新苑真的蠻難預定的,只因為現在上海能有手藝做這麼一桌正宗本幫菜的菜的館子,真的不多了,更別提樣樣都做得好吃。八寶鴨、拆骨魚頭、海鮮兩面黃,光這三道菜,就不是一般的師傅能燒的好的。
  • 老正興菜館(福州路店),典型的老字號飯店,上海本幫菜!
    老正興菜館始創於同治元年,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是上海最負盛名的經營本幫菜的菜館之一。老正興口碑甚佳,有著多個金牌菜式,其中草頭圈子、油爆蝦、醬方等都曾多次獲獎。保留了老派酒樓的格調,裝飾大氣、古色古香。一共有五樓,其中四、五樓為客房。
  • 上海本地人推薦的美食店,不僅有「正宗」本幫菜還有美味街頭小吃
    上海這座國際都市從上世紀初就是亞洲的中心,當時的上海灘可以說是十裡洋場,歌舞聲聲。那時候每個人都很憧憬上海,我們在一些年代劇中都能看見一些老上海的影子!可以說上海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都市。即使到了今天每個城市都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上海依然是走在前邊的!
  • 吐血整理19家本幫小館子,正宗的上海米道
    地址:興安路145號(近雁蕩路)小白樺酒家藏在宛平路老式弄堂裡的小白樺酒家,是積攢了近20年口碑的地道本幫菜館,本幫菜,格調反而是開在弄堂裡的正宗。 小白樺其實不難找,就在路邊,只是招牌小了些,容易錯過。開在老式居民樓的一樓,要先過廚房才能到餐廳,裝修不算考究,可勝在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