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
仿佛冥冥之中受到革命鬥爭歷史的召喚,在暮秋這個丹桂飄香、金菊鬥豔的時節,我跟隨潭西鎮宣委黃雪興、潭西文化站站長林繼沛、潭西文學社社長莊場帶領的潭西文學社採風團,來到位於夏爐村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進行參觀活動。曾經無限的嚮往,此刻終於變成了現實。潭東村委會還熱情接待了我們。
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位於陸豐市潭西鎮潭東夏爐村,是陸豐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潭湧七鄉點是指夏爐、新香、竹蘆、西門、月山、後山、隴尾圍等七個自然村。現看到的農會舊址,曾在一九八七年進行過一次大維修,這要歸功於由潭東鄉賢林興東的發起。
在穿越空曠的灰町之後,我看見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的大門,被有些癯瘦,但精神矍鑠的管理員林業錦老人,輕緩地推開,猶如開啟了歷史的大門。
在跨越高高的木門檻後,大家進入了前殿。我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滄桑歲月留下的痕跡,無論是石柱、梁木、椽子、瓦片,還是牆壁。我仿佛看到獵獵紅旗招展,以及戴草笠、手持刀戟的七鄉點農民齊聚一堂的畫面,頓時心生敬意。那響徹雲霄的革命口號聲,似乎穿越時空而來,依然那麼振奮人心。
忽一轉身,望見位於正堂的農會文物展廳,於是我急步走了過去。但中間隔了一個深邃的天井,似拉開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我迅速登上臺階後,忽抬眼望見兩旁牆上的青苔,不由得止住了腳步。它如同無數蠕動的蚯蚓,一步步爬向清幽處。好像我的突然造訪,讓它受到了驚擾那般。
在向我們奮力敞開的正廳裡,那大紅的,但有些掉漆的梁木下,黃褐色的六角地磚上,逐漸捧出一個個展示革命文物的櫥窗。那有著透明玻璃的櫥窗裡面,安靜地躺著一塊紅布,上託著虎叉、長矛、尖串、大刀、螺角、鐮刀、匕首等武器。雖然看上去鏽跡斑斑,但承載的英雄鬥志絲毫不減。話到螺角,林業錦老人輕聲說道,那是農民自衛隊衝鋒時所用。此時,我像是聽到了革命的號角,看到了戰士們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前進的畫面。
正廳後牆上懸掛著彭湃、林甦、林石良、張威、林佛助、林景護等革命烈士的遺像,他們面帶微笑,好似看到了今日的太平盛世,而感到萬分欣慰。那紅黑二色會旗靜靜豎立一旁,曾歷大小會議場面的它,如今已功成身退。日夜陪伴著革命烈士們的英魂,想是不會寂寞的。會旗旁的,那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二年外國留學生到該農會舊址參觀時的留念籤名,更讓展廳有了一種現代的色彩、緬懷的情感。
左右兩面牆上分別是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總理的題詞,毛主席的是:「縣政治必須農民起來才能澄清,廣東的海豐已有證明。」周總理的則是:「海陸豐百萬農民的反抗運動……引起了地主的恐慌。農民是一支龐大的力量,中國農民是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加入革命戰線的。」這樣的話語,在今天聽來仍然覺得鏗鏘有力,在當時那更是增強了民眾革命的信心。
和藹可親的林業錦老人,接著向我們介紹了七鄉點人民革命鬥爭的略傳。這略傳,被做成小型宣傳畫,並配以解說詞掛在牆上。老人指著,首先向我們介紹了七鄉點農民起來革命的原因。那是因為在黑暗的舊社會裡,租稅如虎狼,有著「魚米之鄉」美稱的七鄉點農民有種無收,民不聊生。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了反抗。七鄉點民眾懷著對舊社會的種種不滿,從而蘊育了反抗舊勢力的革命思潮。
「那七鄉點農會是怎麼成立的呢?他們又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我們急迫問道,仿佛一刻也等不了。
林業錦老人喝了口水,於是又講開了,如向我們鋪展開一幅歷史的畫卷——
一九二二年十月,彭湃同志帶領林甦、餘創之等同志到七鄉點開展農民運動。同年十一月,彭湃同志主持成立了「潭湧七鄉點農會」,這是當時陸豐縣第一個鄉農會。從此以後,農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向反動軍閥、土豪劣紳和地主階級進行了激烈鬥爭。
革命鬥爭進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七鄉農會會員全力支援周恩來同志親自指揮的革命東徵軍,消滅了陳炯明的軍閥勢力。同時,農會更加發展了,百分之九十的農戶都加入了農會,並建立村武聯村農會。選舉了林佛助、林亞傾、林景爐、林亞贊等會員任農會長。同時,建立了農民自衛軍,高舉著「一切權力歸農會」的旗幟,揚眉吐氣地鬧革命。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革命形勢危急,中共陸豐縣委根據上級指示,派林鐵史等同志到七鄉點以農會為核心,發動人民群眾組織武裝,保衛革命。僅僅兩個月,七鄉農民自衛軍擴充至幾百人,建立了農軍中隊。林玩、林玉琴分別任正副隊長。在縣委領導下,前後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建立和保衛了陸豐縣蘇維埃政權。
「那最後農會遇到什麼挫折沒有?」我們繼續追問。
林業錦老人此時臉色很沉重,他嘆了口氣,指著牆上的關於農會鬥爭的小型宣傳畫,繼續向我們講述那段逝去許久的歷史——
一九二八年春季,國民黨組織了反動武裝,分四路進攻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權被迫轉入地下,頓時白色恐怖籠罩潭陽,燒殺擄掠。七鄉點農會犧牲了上百人,民眾的房屋被焚毀了二百四十多間。在白匪的「三光」圍剿中,七鄉點成了「破鄉」。
蘇維埃政權失敗後,七鄉點人民群眾並沒有在反動派的屠刀下低頭,而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又繼續頑強地鬥爭。一九二九年,逃亡異地的人民群眾陸續回鄉,搭起草寮,一面恢復生產,一面秘密串連組織,恢復革命力量,配合紅軍向反動派展開遊擊戰。還組成農衛軍,為紅軍護送糧食、送情報,保衛黨的地下活動。
聽到農會會員壯烈犧牲、七鄉房屋被焚燒一段,大家義憤填膺,同時也惋惜不已。「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七鄉點農會又有哪些作為呢?」我們繼續發問。
林業錦老人對我們一連串的問題,沒有表現出半點反感,相反他很樂意。老人接下來的講述更加激情澎湃——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日,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當時縣委派鄭達輝同志到夏爐以辦夜校為掩護,開展各種抗日活動,使潭陽一帶人民群眾免遭鐵蹄蹂躪。到了一九四七年,革命進入了解放戰爭時期,七鄉點人民群眾又高舉武裝鬥爭的旗幟,積極投入了解放戰爭的各種鬥爭活動。在黨支部領導下,民眾配合民運隊收繳地主槍枝,徵收地主糧食,輸送給遊擊隊,全力以赴,投入解放戰爭。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六日,陸豐縣終於得到解放,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七鄉農民群眾同祖國各地一樣,從此當家作主人了。
說到這裡,林業錦老人嘴角泛笑。似乎說的是他自己的偉大事跡一般。大家聽後,也喜形於色,仿佛時光一下子回到剛解放那時候。
汕尾一臺的「有話直講」欄目的記者要採訪林業錦老人,於是我先避開了。我走出正廳,眼光卻突然被正廳外左側斑駁高牆上的小榕樹所吸引。此刻它沐浴著暖和的陽光,正茁壯成長著。雖然呆立在牆頭,有時候還要遭受風雨的無情摧殘,但它似乎並不垂頭喪氣。我頓時肅然起敬起來。這不正是革命者的真實寫照嗎?
同行的採風團的文友們,此時也在各自找尋著革命鬥爭的痕跡,也許他們了解到的比我還多。接受採風團邀請的龍曉初詩友,還邀我在會旗前合影留念。戴著眼鏡的他,顯得儒雅大方。潭東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林瓊欣、潭西文學社社長莊場、副社長莊澤洪、名譽社長莊流長、社員莊楚碧等人,還先後接受了汕尾電視臺的採訪。待輪到我時,我擺了擺手:「你們說,就等於我說了。」然後,我就走到偏靜的房廊去了。相比於接受採訪,顯然革命遺蹟更能招引我。
此番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禮,我受益匪淺。回首望望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它就這麼靜靜地坐落在夏爐村前。歷史雲煙早已飄散,但先輩的革命鬥爭史,以及高尚的革命英雄主義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卻會一代代傳頌下去。村後遠處的法留山,如同一道堅實的屏障,也是歷史的最好見證者。那筆架峰,似乎催促著我們這些創作者,去關注紅色文化,關注有名的與無名的英雄烈士。
2016.10.15
授權原創首發作者:莊彩建,字修之,號東園主人,陸豐潭西鎮人。系汕尾市作家協會會員、陸豐市作家協會會員、潭西文學社秘書長。作品有詩詞集《東園集》等。
投稿作品獎勵規則:投稿作品有30位讀者留言評論或者閱讀量800以上的,作品將再發表於今日頭條。閱讀量1000以上的,作品將再發表於今日頭條、搜狐、一點資訊、騰訊新聞、天天快報,含微信平臺一共6大媒體平臺推廣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