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 莊彩建

2021-02-19 中國詩歌文學精品


探秘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


        仿佛冥冥之中受到革命鬥爭歷史的召喚,在暮秋這個丹桂飄香、金菊鬥豔的時節,我跟隨潭西鎮宣委黃雪興、潭西文化站站長林繼沛、潭西文學社社長莊場帶領的潭西文學社採風團,來到位於夏爐村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進行參觀活動。曾經無限的嚮往,此刻終於變成了現實。潭東村委會還熱情接待了我們。

        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位於陸豐市潭西鎮潭東夏爐村,是陸豐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潭湧七鄉點是指夏爐、新香、竹蘆、西門、月山、後山、隴尾圍等七個自然村。現看到的農會舊址,曾在一九八七年進行過一次大維修,這要歸功於由潭東鄉賢林興東的發起。

        在穿越空曠的灰町之後,我看見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的大門,被有些癯瘦,但精神矍鑠的管理員林業錦老人,輕緩地推開,猶如開啟了歷史的大門。

        在跨越高高的木門檻後,大家進入了前殿。我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滄桑歲月留下的痕跡,無論是石柱、梁木、椽子、瓦片,還是牆壁。我仿佛看到獵獵紅旗招展,以及戴草笠、手持刀戟的七鄉點農民齊聚一堂的畫面,頓時心生敬意。那響徹雲霄的革命口號聲,似乎穿越時空而來,依然那麼振奮人心。


        忽一轉身,望見位於正堂的農會文物展廳,於是我急步走了過去。但中間隔了一個深邃的天井,似拉開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我迅速登上臺階後,忽抬眼望見兩旁牆上的青苔,不由得止住了腳步。它如同無數蠕動的蚯蚓,一步步爬向清幽處。好像我的突然造訪,讓它受到了驚擾那般。

        在向我們奮力敞開的正廳裡,那大紅的,但有些掉漆的梁木下,黃褐色的六角地磚上,逐漸捧出一個個展示革命文物的櫥窗。那有著透明玻璃的櫥窗裡面,安靜地躺著一塊紅布,上託著虎叉、長矛、尖串、大刀、螺角、鐮刀、匕首等武器。雖然看上去鏽跡斑斑,但承載的英雄鬥志絲毫不減。話到螺角,林業錦老人輕聲說道,那是農民自衛隊衝鋒時所用。此時,我像是聽到了革命的號角,看到了戰士們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前進的畫面。

        正廳後牆上懸掛著彭湃、林甦、林石良、張威、林佛助、林景護等革命烈士的遺像,他們面帶微笑,好似看到了今日的太平盛世,而感到萬分欣慰。那紅黑二色會旗靜靜豎立一旁,曾歷大小會議場面的它,如今已功成身退。日夜陪伴著革命烈士們的英魂,想是不會寂寞的。會旗旁的,那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二年外國留學生到該農會舊址參觀時的留念籤名,更讓展廳有了一種現代的色彩、緬懷的情感。


        左右兩面牆上分別是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總理的題詞,毛主席的是:「縣政治必須農民起來才能澄清,廣東的海豐已有證明。」周總理的則是:「海陸豐百萬農民的反抗運動……引起了地主的恐慌。農民是一支龐大的力量,中國農民是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加入革命戰線的。」這樣的話語,在今天聽來仍然覺得鏗鏘有力,在當時那更是增強了民眾革命的信心。

        和藹可親的林業錦老人,接著向我們介紹了七鄉點人民革命鬥爭的略傳。這略傳,被做成小型宣傳畫,並配以解說詞掛在牆上。老人指著,首先向我們介紹了七鄉點農民起來革命的原因。那是因為在黑暗的舊社會裡,租稅如虎狼,有著「魚米之鄉」美稱的七鄉點農民有種無收,民不聊生。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了反抗。七鄉點民眾懷著對舊社會的種種不滿,從而蘊育了反抗舊勢力的革命思潮。

        「那七鄉點農會是怎麼成立的呢?他們又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我們急迫問道,仿佛一刻也等不了。

        林業錦老人喝了口水,於是又講開了,如向我們鋪展開一幅歷史的畫卷——

        一九二二年十月,彭湃同志帶領林甦、餘創之等同志到七鄉點開展農民運動。同年十一月,彭湃同志主持成立了「潭湧七鄉點農會」,這是當時陸豐縣第一個鄉農會。從此以後,農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向反動軍閥、土豪劣紳和地主階級進行了激烈鬥爭。

        革命鬥爭進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七鄉農會會員全力支援周恩來同志親自指揮的革命東徵軍,消滅了陳炯明的軍閥勢力。同時,農會更加發展了,百分之九十的農戶都加入了農會,並建立村武聯村農會。選舉了林佛助、林亞傾、林景爐、林亞贊等會員任農會長。同時,建立了農民自衛軍,高舉著「一切權力歸農會」的旗幟,揚眉吐氣地鬧革命。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革命形勢危急,中共陸豐縣委根據上級指示,派林鐵史等同志到七鄉點以農會為核心,發動人民群眾組織武裝,保衛革命。僅僅兩個月,七鄉農民自衛軍擴充至幾百人,建立了農軍中隊。林玩、林玉琴分別任正副隊長。在縣委領導下,前後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建立和保衛了陸豐縣蘇維埃政權。

        「那最後農會遇到什麼挫折沒有?」我們繼續追問。


        林業錦老人此時臉色很沉重,他嘆了口氣,指著牆上的關於農會鬥爭的小型宣傳畫,繼續向我們講述那段逝去許久的歷史——

        一九二八年春季,國民黨組織了反動武裝,分四路進攻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權被迫轉入地下,頓時白色恐怖籠罩潭陽,燒殺擄掠。七鄉點農會犧牲了上百人,民眾的房屋被焚毀了二百四十多間。在白匪的「三光」圍剿中,七鄉點成了「破鄉」。

         蘇維埃政權失敗後,七鄉點人民群眾並沒有在反動派的屠刀下低頭,而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又繼續頑強地鬥爭。一九二九年,逃亡異地的人民群眾陸續回鄉,搭起草寮,一面恢復生產,一面秘密串連組織,恢復革命力量,配合紅軍向反動派展開遊擊戰。還組成農衛軍,為紅軍護送糧食、送情報,保衛黨的地下活動。

        聽到農會會員壯烈犧牲、七鄉房屋被焚燒一段,大家義憤填膺,同時也惋惜不已。「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七鄉點農會又有哪些作為呢?」我們繼續發問。

        林業錦老人對我們一連串的問題,沒有表現出半點反感,相反他很樂意。老人接下來的講述更加激情澎湃——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日,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當時縣委派鄭達輝同志到夏爐以辦夜校為掩護,開展各種抗日活動,使潭陽一帶人民群眾免遭鐵蹄蹂躪。到了一九四七年,革命進入了解放戰爭時期,七鄉點人民群眾又高舉武裝鬥爭的旗幟,積極投入了解放戰爭的各種鬥爭活動。在黨支部領導下,民眾配合民運隊收繳地主槍枝,徵收地主糧食,輸送給遊擊隊,全力以赴,投入解放戰爭。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六日,陸豐縣終於得到解放,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七鄉農民群眾同祖國各地一樣,從此當家作主人了。

        說到這裡,林業錦老人嘴角泛笑。似乎說的是他自己的偉大事跡一般。大家聽後,也喜形於色,仿佛時光一下子回到剛解放那時候。


        汕尾一臺的「有話直講」欄目的記者要採訪林業錦老人,於是我先避開了。我走出正廳,眼光卻突然被正廳外左側斑駁高牆上的小榕樹所吸引。此刻它沐浴著暖和的陽光,正茁壯成長著。雖然呆立在牆頭,有時候還要遭受風雨的無情摧殘,但它似乎並不垂頭喪氣。我頓時肅然起敬起來。這不正是革命者的真實寫照嗎?

        同行的採風團的文友們,此時也在各自找尋著革命鬥爭的痕跡,也許他們了解到的比我還多。接受採風團邀請的龍曉初詩友,還邀我在會旗前合影留念。戴著眼鏡的他,顯得儒雅大方。潭東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林瓊欣、潭西文學社社長莊場、副社長莊澤洪、名譽社長莊流長、社員莊楚碧等人,還先後接受了汕尾電視臺的採訪。待輪到我時,我擺了擺手:「你們說,就等於我說了。」然後,我就走到偏靜的房廊去了。相比於接受採訪,顯然革命遺蹟更能招引我。

        此番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禮,我受益匪淺。回首望望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它就這麼靜靜地坐落在夏爐村前。歷史雲煙早已飄散,但先輩的革命鬥爭史,以及高尚的革命英雄主義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卻會一代代傳頌下去。村後遠處的法留山,如同一道堅實的屏障,也是歷史的最好見證者。那筆架峰,似乎催促著我們這些創作者,去關注紅色文化,關注有名的與無名的英雄烈士。

2016.10.15


授權原創首發作者:莊彩建,字修之,號東園主人,陸豐潭西鎮人。系汕尾市作家協會會員、陸豐市作家協會會員、潭西文學社秘書長。作品有詩詞集《東園集》等。


投稿作品獎勵規則:投稿作品有30位讀者留言評論或者閱讀量800以上的,作品將再發表於今日頭條。閱讀量1000以上的,作品將再發表於今日頭條、搜狐、一點資訊、騰訊新聞、天天快報,含微信平臺一共6大媒體平臺推廣您的作品。

相關焦點

  • 遊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
    深秋的一天,即興去遊覽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開著摩託車沿著廣汕公路向西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位於潭西鎮潭東村,是陸豐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潭湧七鄉點是指下蘆、竹蘆、新香、西門、月山、後山、隴尾圍七個自然村,當時把自然村稱為鄉。
  • 【紅色鄉土】潭西潭湧七鄉點革命史大事記
    ▼位於潭西鎮潭東夏爐村的潭湧七鄉點農會舊址,上世紀20年代初期,這裡曾經建立過陸豐縣第一個村級農會組織
  • 潭西,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 四會市革命遺址:江頭鄉農會舊址
    江頭鄉農會舊址位於四會市黃田鎮江頭村委會上寨村南端(民國時期,黃田屬廣寧縣管轄,新中國成立後劃歸四會縣)。
  • 陸河螺溪「猴子田」農會活動舊址簡介!
    紀念一農會活動舊址位於陸河螺溪書村猴子田一上蕉窩山寮處(農會活動舊址)。茂密森林,以山傍水。距猴子田老荷樹三百多年記載(國家保護古物圖二)約1 千米,經過蜿蜒盤旋曲折羊腸小道,石階梯形(圓凸裡)大水口進入上蕉窩半山腰農會井革命工農紅軍農會活動舊址。不但偏僻山窩處,而且易守難攻的當年共產黨領導人古大存等召集革命活動開展地下黨工作好絕景,永刻革命農會活動舊址。
  • 【朱德在桂東】普樂東水蘇維埃政府農會舊址
    簡稱農會或農協。毛澤東曾提出「一切權力歸農會」的帶有建立革命政權性質的口號。朱德在東水建立農會,發動的農民鬥爭,在農民運動中,地主,土豪,劣紳,被打倒,農會成了唯一的權力機關。在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的東水,農會的人不到場,一切事情便不能解決,農會在鄉村獨裁一切,封建勢力被極大地遏制。
  • 紅色印記:大革命時期的陽江農會
    當時的陽江,中共陽江縣支部與國民黨陽江縣黨部聯合,點起農民運動的火焰,發動農民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開展「二五減租減息」工作,向土豪劣紳和貪官汙吏進行鬥爭。今天的《紅色印記——陽江革命遺址》系列報導,我們一起去回望當時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坐落在陽東區雅韶鎮雅韶村的譚氏宗祠,是當時陽江縣第一個農會成立地。1925年5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農運迅速發展。
  • 水吼"石河區農會舊址",值得一去!
    潛山水吼「石河區農會舊址」系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遺址,1997年12月公布為潛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授牌「潛山市傳統建築保護單位
  • 北潭湧自然教育徑與上窯民俗文物館
    北潭湧自然教育徑很好找,在上窯站下車,往回走不遠,便來到上窯村村口。村口有三塊村牌,分別是上窯村、黃宜洲村和起子灣村。北潭湧自然教育徑路牌就在村牌的下面。繞過村口的發記士多,走過橫跨北潭湧水道的小橋,便進入北潭湧自然教育徑。行程由這裡開始。
  • [珠海寶藏村落]小託村——小村落藏著抗日農會舊址
    該公祠始建於1901年,重建於1986年,佔地面積300平方米,是小託村1925年成立的農會舊址,也是鬥門區現時保存最好的農會舊址。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八區抗日遊擊隊宣傳隊經常在這裡宣傳抗日救亡運動,鼓舞農民的抗日士氣,日軍和偽軍對小託農會恨之入骨,曾兩次縱火燒毀後祠堂,威脅阻撓抗日活動,小託農會與日軍、偽軍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 惠來第一個農會在坑仔!坑仔惠來犁會舊址……
    惠來第一個農會在坑仔!坑仔惠來犁會舊址…… 你知道嗎? 在惠來的紅色革命史中, 有著岐石鎮重要的一部分。
  • 香港:荔枝莊深湧榕樹澳徒步
    就是從荔枝莊翻山到深湧,然後沿著企嶺下海邊徒步到榕樹澳,在走到水浪窩巴士站。我很喜歡從馬料水碼頭坐船去西貢方向,周末三班輪渡8點半、12點半和15點,依次經過深湧、荔枝莊、塔門、高流灣、赤徑和黃石碼頭再折返。路途中經過八仙嶺馬鞍山,風景怡人碧海藍天,坐在船艙二樓吹風,物美價廉超舒服的輪渡之旅。
  • 聆聽紅色故事,了解歷史建築——探秘青島德國總督府舊址博物館舊址
    原標題:聆聽紅色故事,了解歷史建築——探秘德國總督府舊址博物館近日,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紅色展覽宣講小組,攜「青島近代歷史沿革與紅色故事」專題展覽,走進青島寧安路小學,在一中午的時間裡,隊員們跟隨講解員阿姨走進迎賓館,了解歷史建築,傾聽紅色歷史。
  • 臺灣南投縣水裡鄉農會到杭州餘杭區參訪
    臺灣南投縣水裡鄉農會到杭州餘杭區參訪 2016年03月03日 14:2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3
  • 竹林深處憶英烈 一記廣東省紅色遺址:汕尾馬宮長沙村農會舊址
    竹林深處憶英烈一記汕尾馬宮長沙村農會舊址            文\林煜琮       古榕、翠竹、野草……      一陣秋風吹過,樹葉子、竹葉子各自發出「譁譁譁……」響聲,和樹林裡各種奇妙的聲音,奏響了一首動聽的交響曲
  • 【新華網連線湖北】探秘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來看看「傳說中」的「綠...
    【新華網連線湖北】探秘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來看看「傳說中」的「綠區」「黃區」「紅區」病房-新華網【新華網連線湖北】探秘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來看看「傳說中」的「綠區」「黃區」「紅區」病房2020-02-14 16:16:13 來源: 新華網
  • 臺灣花蓮縣富裡鄉農會到廣西來賓參訪 盼望加強交流合作
    臺灣花蓮縣富裡鄉農會到廣西來賓參訪 盼望加強交流合作 2019年10月28日 13:2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富裡鄉農會參訪團考察海升現代柑橘產業園(圖片來源:廣西來賓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10月28日訊 10月24-27日,臺灣花蓮縣富裡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率農會技術骨幹、村民代表一行22人到廣西來賓市、武宣縣和興賓區鳳凰鎮,考察興賓區甘蔗良繁基地、「蔗野仙蹤」核心示範區、海升現代柑橘產業園,就兩地的資源稟賦、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有機農業發展與企業負責人、技術人員進行探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