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採蘑漸成增收「錢袋子」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哈爾濱9月17日電 題:林下採蘑漸成增收「錢袋子」

  新華社記者王凱

  秋雨過後,範文玲套上羽絨服、抓起編織袋、發動電動車,向村外的林子開去,為了採到雨後最好的蘑菇,她加快油門,瘦小的身影不一會兒就消失在清晨的霧靄中。

  在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敖林西伯鄉大橋屯,還有許多人也像範文玲一樣起早貪黑去林子裡採蘑菇。這裡毗鄰我國三北防護林帶中科爾沁沙地邊緣,數十年來通過植樹造林,1.2萬公頃林地不僅讓這個曾經「風剝地、擼籽地、年年種地不打糧」的荒漠沙區變成一片綠洲,在林下生長的野生蘑菇還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外快」,範文玲等一些貧困戶還因此擺脫貧困。

  「這個是剛採的紅松傘蘑,還帶水呢,老新鮮了。」在當地政府設立的蘑菇售賣點,剛剛採完蘑菇的範文玲向顧客叫賣著。

  範文玲說,採蘑菇每天最多能賣三百元,從冰雪開化到再次上凍,能採好幾個月,土豆蘑等一些品種甚至在上凍以後還能採到。她今年通過採蘑菇已經掙了2萬多元,「誰也沒想到三北防護林能給我們帶來這些『生態紅利』,要不是靠採蘑菇,我們家脫貧就遙遙無期了。」

  範文玲所在的大橋屯又被稱為「蘑菇屯」,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靠採蘑菇脫貧、增收,通過採蘑菇戶均年收入過萬元。

  「帶土的不要,挑好的採,雨後普遍長得比較壯。」村民曹玉全一邊說著,一邊仔細瞅著林地上的蘑菇,手裡的編織袋已經裝了一大半。在大橋屯,曹玉全是通過三北防護林致富的典型。曹玉全說,他家承包了100多畝楊樹,20年後成材至少能收入60多萬元。讓他沒想到的是,原本只是想種樹,現在林下還有蘑菇,「搞得好的話一年能靠採蘑菇賺兩三萬『外快』。」

  1978年,為從根本上解決三北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我國做出了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40年來除了營造出逐漸向好的生態環境,還通過採用「林-藥」「林-菌」等林下種養殖模式培育了一批特色優勢林下經濟產業,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2004年至2016年,三北地區非木質林產品平均年產值達1990億元,一些地區農民的涉林收入已經佔到總收入的50%以上,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林下採蘑等非木產業實現增收。

相關焦點

  • 雷山:林下天麻產業鼓足農民「錢袋子」
    近年來,雷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烏杆天麻產業,牢牢把握「八要素」,深入踐行「五步工作法」,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突出重點,大力發展以天麻種植為重點的林藥產業。2020年以來,雷山縣累計投資5000萬元發展林下天麻產業,建成林下天麻基地2.36萬畝,目前正值天麻採挖季,林下天麻產業基地裡擠滿了人群,天麻產業是雷山縣的主導產業,是村民致富的地下「黃金果」,預計可收入2.6億元,涉及項目區內貧困戶戶均增收3400元以上。
  • 赤峰市松山區大力發展經濟林鼓起農民錢袋子
    自進入盛果期以來,呂國軍的果園年產蘋果近15萬斤,產值30萬元以上,「旅遊+採摘」的模式讓他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在松山區,像呂國軍這樣靠發展林果產業實現增收的農民不在少數。該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扣民生福祉,合理布局產業,優化林業結構,強化科技支撐,真正實現了既要山川增綠也要農民增收。產業發展,規劃先行。
  • 葉縣:艾草產業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目前公司生產有20餘種艾產品,下一步將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種類。」馬金鵬介紹。收購、分類、清洗、加工、包裝運輸……這一系列工作馬金鵬已經爛熟於心,但他依舊認真細緻地對待每一個環節,因為這些艾葉產品要銷往全國,這僅是該鎮艾草產業的一部分。據悉,葉縣常村鎮地處淺山丘陵區,適合艾草的生長。
  • 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②掃碼支付,在農村已成常態。③富裕的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④現代化家電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⑤農村群眾有了私家車。⑥持續增收讓農民樂開懷。⑦生活在幸福美麗新村的孩子多開心。脫貧攻堅、逐夢阡陌,全域脫貧、村美民富。
  • 紅薯苗鼓起村民錢袋子
    近年來,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品牌效應的帶動,品質優、種類多的紅薯苗銷路不斷拓寬,鼓起了村民們增收的錢袋子。村民們告訴記者,從種瓜選擇、溫度把握、分揀芽苗到包裝,既是個細活,也是個技術活。一棚棚的紅薯苗在村民們眼中就是增收的錢袋子。七甲鎮王屋村村民張紅英告訴記者:「這個品種是西瓜紅,屬於當下流行的新品種,老百姓都喜歡這個,一棵一毛錢左右。」「這個品種煮出來地瓜甜還好吃,都喜歡要。」村民張秀霞說。
  • 太行山下曬茱萸 不僅美了鄉村,還鼓起了農民錢袋子
    在深秋的陽光下,鮮紅的山茱萸和金黃的玉米靚麗奪目。成為太行山下美麗的風景。山茱萸特色產業,不僅美了鄉村,還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姚林/IC photo
  • 黑雞養殖鼓起村民錢袋子
    新疆新聞在線網12月22日綜合報導:今年,神華集團駐于田縣阿熱勒鄉巴什也臺巴什村「訪惠聚」工作隊因地制宜發展村級小微企業和特色養殖業,成立了以黑雞養殖為主的萬羽田園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讓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 【脫貧攻堅】訂單種植朝天椒 鼓起農民錢袋子
    【脫貧攻堅】訂單種植朝天椒  鼓起農民錢袋子 2020-05-30 03: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州區龍渠鄉:特色產業鼓起農民「錢袋子」
    在墩源村新建成的高標準智能化日光溫室大棚內,辣椒翠綠,長勢喜人。村民們忙碌著採摘、打包,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今年辣椒的價錢一直都不錯,這幾天一包20斤能賣140塊錢。我今年總共種了2座新建大棚,菜苗10月中旬栽進去11月底開始收穫,到現在已經賣了差不多3000斤了!」村民薛海霞高興地說。村民張豐說,自己每天來棚裡打工,現在正是收菜的旺季,一天最少能掙六、七十塊錢補貼家用。
  • 豐富菜籃子 充實錢袋子 轉動車輪子
    豐富菜籃子 充實錢袋子 轉動車輪子
  • 新疆莎車縣:拱棚蔬菜豐富「菜籃子」 鼓起「錢袋子」
    近日,莎車縣阿拉買提鎮墩吾斯塘村的拱棚白菜喜獲豐收,菜農們臉上洋溢著增收的喜悅。  綠意盎然的蔬菜拱棚裡,豐收的白菜擺滿地頭,村民阿布都熱依木·吾斯曼正在拱棚裡忙碌著,看著一棵棵翠綠新鮮的白菜,他喜笑顏開,和愛人聊著今年的收成。
  • 遂川泉江鎮新溪村建起家庭農場 鼓起「錢袋子」
    泉江鎮新溪村的郭遂倫就是遂川縣遠近聞名的「農場主」,他將原有的種植和養殖基地整合開發利用,通過規模化和精細化的管理,不僅提高了現代農業的管理水平,促進了農業經濟,還讓周邊貧困農戶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就在近日,筆者前往泉江鎮紫藤谷家庭農場,看到前來採摘西瓜和葡萄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們或是「全家總動員」,或是預約「組團」,不一會兒,百果園基地就成了人的「海洋」。
  • 慶陽市東坪村:設施蔬菜鼓起農民「錢袋子」
    原標題:東坪村:設施蔬菜鼓起農民「錢袋子」  中國甘肅網8月23日訊 據隴東報報導 (記者 盤小美) 初秋的午後,走進西峰區後官寨鎮東坪村設施蔬菜示範點,一座座整齊排列的鋼架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 紫晶洞為什麼叫錢袋子
    首先讓它有一個別名叫錢袋子,為什麼說它是錢袋子呢?大家可以用燈打一下。可以看到裡邊呢,閃閃發光,亮晶晶的,像一個充滿寶石的聚寶盆,所以我們認為它有招財的作用,就叫錢袋子。
  • 浠水河東街村:當起城區「菜籃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浠水河東街村:當起城區「菜籃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2020-05-07 0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障市民「菜籃子」 鼓起農民「錢袋子」
    據介紹,清鎮園區的建成投產,可以使園區土地每畝年均增收3萬元左右,按照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可實現每年村土地所有權固定分紅4.2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民土地承包權分紅166.4萬元,保證農民承包土地穩定增收;留守農民轉型現代蔬菜產業工人就地就業人均分紅1.6萬元左右,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 壽光「紀臺長茄」擦亮品牌,鼓起菜農錢袋子
    壽光「紀臺長茄」擦亮品牌,鼓起菜農錢袋子 2020-05-15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日照市嵐山區:管好「錢袋子」算好「扶貧帳」
    日照市嵐山區:管好「錢袋子」算好「扶貧帳」 2020-05-19 1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理祥雲村民忙著採集松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
    近年來,大理祥云云南驛鎮桂花亭村恪守「靠山吃山、養山興山、興山致富」的綠色發展理念,在做好管護的同時,通過培育採集林下野生菌,讓這裡的群眾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從每年7月底開始,群眾就開始忙活起來,每天早出晚歸,收穫著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漫山遍野的「野菌子」,就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同時,生態環境保護得越好,山林間孕育出來的「寶物」就越多,綠水青山釋放出的「生態紅利」,成為群眾幸福生活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