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故事二
「我們社區白天基本上看不到人,年齡大的也很難看到。」晴隆縣沙子鎮三合社區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吳修飛帶著記者走進普晴林場,只見林間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有勞動力的群眾都來林場務工了。
「事情還得從縣裡的產業規劃說起。」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截至目前,晴隆縣種植了4000畝林下食用菌,覆蓋貧困農戶1200戶,解決固定用工1200個,戶均增收2.4萬元以上;解決靈活就業5.2萬人次,發放務工工資500餘萬元;可分紅資金202.8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202個,覆蓋農戶202戶,戶均增收1萬元。
晴隆縣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道路上,確定了堅持「三個結合」的發展路徑,即堅持產業發展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就業相結合、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扶貧相結合、堅持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優先布局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邊上的普晴國有林場中的美軍加油站等景點,在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和貧困群眾增收問題的同時,探索建設採摘園促進農林旅一體化發展,探索把「綠水青山」真正地轉變成「金山銀山」。
「為了保障林下食用菌快速發展,我們從組織實施、資金籌措、技術培訓、精細管理、產銷對接等五個方面做好落實到位工作,以打造林下食用菌示範性基地為目標,落實好規模化的發展。」晴隆縣食用菌專班副班長唐光輝介紹。
同時,為了讓林下食用菌為群眾撐開「致富傘」,讓當地村民在家鄉就可以務工掙錢,端穩就業、脫貧「飯碗」。晴隆縣實行企業「保供種、保技術、保產量、保單價、保訂單」「五保合一」,共同「佔股經營」「捆綁式發展」,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示範帶動,合理布局各種食用菌種植規模,充分發揮林下效益。
此外,晴隆縣還按照「控兩頭,保中間」原則,由國有公司建設年產1000萬棒菌棒加工廠,配套烘乾房、冷庫等附屬設施,嚴格控制菌棒價格及產品收購利潤,最大程度讓利群眾。
「我們還通過股權分紅、反租倒包、務工就業等三種利益聯結方式重點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弱勞動力就近就業和貧困群眾增收問題,讓農民向職業農民、產業工人轉變,實現搬遷群眾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三次增收、三次獲益』,徹底斬斷搬遷新市民『回窮窩』念頭。」唐光輝介紹。
據唐光輝介紹,明年,晴隆縣將按照「盤活存量、做大總量、做優增量」總體思路,加快推進林下食用菌產業發展,把林下經濟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新引擎和新動能,帶領貧困群眾跨步踏上一條生態美、產業旺、百姓富的綠色「快車道」。
據了解,除了林下食用菌產業外,晴隆縣明確了「一園、三區、多點、千戶」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在11個鄉鎮(街道)12個村(社區)重點發展香菇、平菇,適度發展姬松茸、赤松茸、紅託竹蓀、羊肚菌等品種,採取大棚、庭院等多種種植方式,以碧痕鎮食用菌產業園為核心,打造碧痕鎮新坪社區、沙子鎮三合社區、大廠鎮高嶺村三個種植示範區,帶動食用菌產業多點發展,推動千家萬戶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