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2020-12-15 騰訊網

亮點故事二

「我們社區白天基本上看不到人,年齡大的也很難看到。」晴隆縣沙子鎮三合社區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吳修飛帶著記者走進普晴林場,只見林間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有勞動力的群眾都來林場務工了。

「事情還得從縣裡的產業規劃說起。」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截至目前,晴隆縣種植了4000畝林下食用菌,覆蓋貧困農戶1200戶,解決固定用工1200個,戶均增收2.4萬元以上;解決靈活就業5.2萬人次,發放務工工資500餘萬元;可分紅資金202.8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202個,覆蓋農戶202戶,戶均增收1萬元。

晴隆縣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道路上,確定了堅持「三個結合」的發展路徑,即堅持產業發展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就業相結合、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扶貧相結合、堅持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優先布局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邊上的普晴國有林場中的美軍加油站等景點,在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和貧困群眾增收問題的同時,探索建設採摘園促進農林旅一體化發展,探索把「綠水青山」真正地轉變成「金山銀山」。

「為了保障林下食用菌快速發展,我們從組織實施、資金籌措、技術培訓、精細管理、產銷對接等五個方面做好落實到位工作,以打造林下食用菌示範性基地為目標,落實好規模化的發展。」晴隆縣食用菌專班副班長唐光輝介紹。

同時,為了讓林下食用菌為群眾撐開「致富傘」,讓當地村民在家鄉就可以務工掙錢,端穩就業、脫貧「飯碗」。晴隆縣實行企業「保供種、保技術、保產量、保單價、保訂單」「五保合一」,共同「佔股經營」「捆綁式發展」,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示範帶動,合理布局各種食用菌種植規模,充分發揮林下效益。

此外,晴隆縣還按照「控兩頭,保中間」原則,由國有公司建設年產1000萬棒菌棒加工廠,配套烘乾房、冷庫等附屬設施,嚴格控制菌棒價格及產品收購利潤,最大程度讓利群眾。

「我們還通過股權分紅、反租倒包、務工就業等三種利益聯結方式重點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弱勞動力就近就業和貧困群眾增收問題,讓農民向職業農民、產業工人轉變,實現搬遷群眾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三次增收、三次獲益』,徹底斬斷搬遷新市民『回窮窩』念頭。」唐光輝介紹。

據唐光輝介紹,明年,晴隆縣將按照「盤活存量、做大總量、做優增量」總體思路,加快推進林下食用菌產業發展,把林下經濟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新引擎和新動能,帶領貧困群眾跨步踏上一條生態美、產業旺、百姓富的綠色「快車道」。

據了解,除了林下食用菌產業外,晴隆縣明確了「一園、三區、多點、千戶」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在11個鄉鎮(街道)12個村(社區)重點發展香菇、平菇,適度發展姬松茸、赤松茸、紅託竹蓀、羊肚菌等品種,採取大棚、庭院等多種種植方式,以碧痕鎮食用菌產業園為核心,打造碧痕鎮新坪社區、沙子鎮三合社區、大廠鎮高嶺村三個種植示範區,帶動食用菌產業多點發展,推動千家萬戶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

相關焦點

  • 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推進藍莓產業高效發展 助農增收
    摘要:近年來,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全力推進藍莓、茶葉等壩區果蔬產業高效發展,助農增收。興仁鎮搶抓時節,黨員幹部帶領群眾開展吊瓜種植。據悉,今年該村預計通過發展吊瓜種植帶動600餘人就地務工。
  • 隆德縣:中藥材產業助農增收,促林下經濟大發展
    在這裡上班既方便又學到了技術,在家門口就業還能穩定增收。」公司負責人張元元介紹說。隆德縣位於六盤山西麓,境內有藥用植物90科618種,素有「高原綠島、天然藥庫」之美稱,是六盤山區中藥材主產區,發展中藥材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忙碌的工作人員。
  • 林下可「掘金」!興仁市林下菌藥產業鋪就脫貧致富路
    興仁市林下菌藥產業鋪就脫貧致富路 2020-05-30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雲南景谷: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
    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近年來,雲南景谷縣依託景谷興邁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村委+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模式,產業化發展魔芋,魔芋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可見。
  • 黃平縣平溪鎮:果菌套種促增收 產業發展助脫貧
    和陳明珍一樣,實現家門就業助增收的還有今年61歲來自平溪村的鄧德忠,鄧大爺開心地搭腔道:「這幾天沒有什麼活路做,聽說紅龍村這裡招人,我就來了,每天80塊,能找點零花錢,也能暖暖身子,活動活動筋骨。」
  • 河北灤州:特色種植助農冬閒增收
    近年來,河北省灤州市榛子鎮注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市場需求,引導和鼓勵農民在冬閒時節利用現代設施農業的優勢發展特色香菇種植,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擴展銷售渠道,有效帶動種植戶冬季增收。近年來,河北省灤州市榛子鎮注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市場需求,引導和鼓勵農民在冬閒時節利用現代設施農業的優勢發展特色香菇種植,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擴展銷售渠道,有效帶動種植戶冬季增收。
  • 探索「企業+項目+農戶」模式 規模種植中藥材 廟下鄉林下經濟助農...
    另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是村裡毛竹多,在林下種植中草藥,既能改良竹林土壤條件,毛竹更壯了,又能走出一條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致富之路,一舉兩得。」據了解,浙源裡村共有中草藥種植300餘畝,其中由村企結對企業華潤集團規模種植100畝,竹農散種200餘畝。
  • 本溪桓仁縣幹堅果產業成為林農致富增收新途徑
    原標題:本溪桓仁縣幹堅果產業成為林農致富增收新途徑   近年來,桓仁縣大力發展紅松、山核桃、大榛子、板慄等幹堅果經濟林種植項目。目前,在各項有力措施的影響下,全縣幹堅果產業不僅成為林農致富增收的新途徑,同時也為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紅河屏邊白河鎮:生態轉型助農增收
    近年來,紅河州屏邊縣白河鎮堅持走生態轉型助農增收之路,逐步通過發展芒果、檸檬、荔枝等木本作物種植,替代傳統的香蕉、菠蘿等草本作物種植,探索出一條兼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複製、可推廣的助農增收之路。4月14日攝於白河大水村委會丫口村大水村平均海拔710米,水、熱條件充足,與河口縣及文山州馬關縣毗鄰,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適合發展熱帶水果種植。之前,這裡一直以香蕉種植為主要產業,但近年來病害嚴重影響了香蕉收成,加之香蕉種植對生態破壞較大,易造成水土流失,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 雲南屏邊:白河鎮走生態轉型助農增收之路
    種植木本作物 供圖近年來,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白河鎮堅持走生態轉型助農增收之路,逐步通過發展芒果、檸檬、荔枝等具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木本作物種植,替代傳統的香蕉、菠蘿等草本作物種植,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圍繞綠色生態抓好產業發展,圍繞產業發展助農增收,探索出了一條兼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複製
  • 多元化產業助農增收
    據黔東南日報消息:近日,走進丹寨縣龍泉鎮馬鞍村的壩區產業示範基地,一串串精品葡萄掛滿枝頭,一個個吊瓜爬滿瓜藤,百合朵朵盛開,百合花香撲鼻而來,讓人心曠神怡。 「現在看這片壩區有模有樣,誰知我們村為此付出多少汗水……」馬鞍村黨支部書記劉天富一語道出了村裡發展產業的艱辛。
  • 產業興 收入穩!三穗長吉鎮特色產業「齊」開花
    自三穗縣實施「一鴨一漁、兩菜兩菌」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以來,三穗縣長吉鎮積極投向特色產業發展,產業不僅落地長吉鎮,還遍地「齊」開花,成為推進小康路的「金鑰匙」,促進村民增收的「發動機」。  近日,走進三穗縣長吉鎮千畝林下仿野生猴頭菇種植基地,一個個白色猴頭菇「探」頭而出,大小不一,爭著比生長速度,菌棒旁村民們忙著採摘。
  • 打贏脫貧攻堅戰(662期)| 龍華區永昌村探索立體發展模式 「以短養...
    ,眼前是茂盛的石斛林,感受到的是清新的鄉間空氣,再過不久,這裡將成為一個休閒觀光景點,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為彌補石斛生長期間村集體產業經濟收入的空白,目前永昌村通過「以短養長」模式,積極探索林下經濟,逐步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帶動農民增收。永昌村地處羊山地區,土壤層薄、石頭多,不利於發展傳統種植業。
  • 雲南省江城縣夯實產業助農增收
    2019年以來,江城縣增派近千名幹部下村組,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指標逐戶排查,通過排查發現問題,嚴防錯退和漏評。同時壓實責任,實現所有問題清零銷號,共解決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3600餘個。  把民房建設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江城縣加強農村危舊房改造,全面改善貧困群眾住房條件。
  • 吳堡縣精準發展艾草產業助農增收
    小小一株艾草經歷種植、採收、加工的「神奇之旅」後,正在成為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點草成金現任吳堡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薛利民10多年前患上老寒腿,久治不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嘗試用艾草治療,結果收到奇效,從此與艾草結下了不解之緣。
  • 林下採蘑漸成增收「錢袋子」
    新華社哈爾濱9月17日電 題:林下採蘑漸成增收「錢袋子」  新華社記者王凱  秋雨過後,範文玲套上羽絨服、抓起編織袋、發動電動車,向村外的林子開去,為了採到雨後最好的蘑菇,她加快油門,瘦小的身影不一會兒就消失在清晨的霧靄中
  • 組圖|福建漳平:花木產業助農增收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新華網福州9月23日電(劉默涵 肖和勇)在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西山村,花木產業與觀光農業有機結合,成為當地花農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在西山村,成立於2013年的十裡花街花木合作社苗木基地達2100畝。近年來,合作社不斷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擴寬新銷路,提高了花木種植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 助農團團丨鎮寧茂良村:產業發展以短養長
    茂良村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70畝蒜種植「自從我們規模化發展櫻桃產業以來,我們一直在思考,每年的櫻桃只管那一兩個月,餘下大部分時間都是管護狀態,空閒的時間內,一些餘下的零散土地該如何有效利用,更好的帶動群眾們致富增收。」
  • 「樺川模式」助農駛上增收快車道
    黑龍江日報12月8日訊 樺川縣蘇家店鎮新勝村農民苗忠孝最近心情不錯,「今年玉米價格好,整體來看增收沒啥問題。再說,我們都入了保險,心裡有底。」苗忠孝說的保險,是樺川縣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與魯證期貨有限公司及中國人保財險公司等部門和企業合作的「保險+期貨」項目。從2016年開始實施到現在,從小規模試點到全縣推進;從最初簡單的「保價格」到後來的「保價格+現貨收購」,再到現在的「保收入」,經過五年的探索實踐,已經發展成為助農增收的「樺川模式」。
  • 河北獻縣啟動建設永業科技服務體系助農增收
    河北獻縣啟動建設永業科技服務體系助農增收—— CCTV-7《科技苑》2014科技大篷車下鄉活動走進河北獻縣同時,本次活動同步啟動永業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在河北地區的全面建設,從農業技術到現代農業觀念系統地豐富了科技大篷車的助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