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才輩出,無論是古代時候還是清末戰爭不斷的年代,依舊誕生大批各學界人才。而今天小編想跟大家探究的問題是,為什麼在清末八國聯軍侵華時期,中國依然有大批的人出國留學,並且在八國聯軍戰爭之後中國與八國籤訂的《辛丑條約》明文規定要賠款各國關平銀4.5億兩,要知道,這個數目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那麼在這個情況下,為什麼當時的人還有錢出國留學呢?
先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在公元1900年5月開始發動的,導火線是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為了瓜分和掠奪中國,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名開始進入中國。要知道,當時侵華的聯合國總人數高達5萬人,裝備精密,隊伍浩蕩,以當時清末政府的力量,根本無力抗衡,在5月到8月,北京城徹底淪陷,至於所死傷的中國人以及被搶奪的財富已經不能用具體的數目來表達了。經過接近半年的摧殘,清末政府於1901年5月正式接受列強四億五千兩賠款總額的要求,籤署了《辛丑條約》,該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對於那四億五千兩賠款,中國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於是這筆錢也被史稱為「庚子賠款」,西方人稱之為「拳亂賠款」。當時的清政府以關稅收入僅能抵償舊借外債,為籌還賠款,只能不斷往地方不斷在各方面加稅。但是因為在在償還該賠款時銀價跌落,各國堅持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到1905年,鎊虧積欠120萬英鎊(合銀800萬兩)。4月26日清政府為支付這項差額,向滙豐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年息5釐,20年還清,本息合計1525000鎊。以關稅及山西省菸酒稅釐金作抵,債票按97%在倫敦發行,市價 99%~103%。這項借款實際是庚子賠款的追加負擔。
到了1909年起,以美國帶頭開始,俄、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開始將所攤浮益部分本利退回,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那麼為什麼美國人會想用退賠的庚款辦學呢?當年美國伊裡諾大學的校長詹姆士在給羅斯福的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穫。""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措施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後繼續利用庚子賠款選拔留學生。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臺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簡單來陳述就是當時每年都會派一定的人數赴各國留學,一切費用在各國退還的款項上抵消,直至抵消完畢。
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即甲午戰爭發動後,中國人去日本變得跟去上海一樣容易,更不需要籤證,隨著八國聯軍侵華打開國門後,自然而然奔赴各國的交通也隨之變得比以往方便,這也是出國留學的推動點之一。
相信當年出國留學後為中國培養了多少各學界的人才,他們分別是誰,就不需要小編一一介紹了,從積極角度來看,雖然西方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閉鎖的國門,但西方的文化思想與生活、生產方式等等的確對中國帶來了大部分積極的影響,正如庚子賠款一樣,凡事有好壞,但歷史遺留下來給後世思考的問題我們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