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大時代背景下,文創成為連接文化和旅遊的橋梁。特別是對於鄉村,文創正以一種新的文化生產方式挽救日漸消散的鄉村文明,並且通過與旅遊要素的結合為鄉村旅遊賦能,提升鄉村軟實力。由於農業的多功能性,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成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產業振興的有效途徑,具體表現為:
農產品的創新,除了品種、顏色等技術創新之外,將鄉村文化巧妙融入農產品設計,讓農產品既具有實用性又帶有觀賞價值,同時又能傳承(地域)品牌文化。例如,中國臺灣掌生穀粒對農產品的創意包裝,法國檸檬節對農產品的創意雕塑,荷蘭庫肯霍夫公園對農產品的創意造型等等。
無論將鄉村文化與農產品進行怎樣融合,都要突出相應「主題」。因為「主題」是文創產品的靈魂,是內涵,是品牌想要傳達的精神和理念。因此,在這個設計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具象符號或抽象符號實現創新設計,也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農產品精深加工的過程中,鄉村特色文化不僅能為農產品賦能,還是形成鄉村特色產業的必要條件,促使農產品在市場上脫穎而出。例如,日本對柿子的精深加工,不僅有風味柿子糕點、醃製品、保健飲品,還有日本卡通動漫造型及工藝品等柿子文化加工,這讓日本柿子產業不僅經濟效益突出,同時也提升日本農產品精深加工的世界知名度。
對鄉村文化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結合,一定要考慮市場需求,以當地特色農產品資源為基礎,找到與之相契合的鄉村文化,合理的將鄉村文化注入到農產品加工產業,千萬不能「生搬硬套」的「拉郎配」。
特色鄉村旅遊線路的開發,是將當地特色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橫縱結合的產物。而那種融合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鄉村文化創意,正是遊客們所要追求、所要感知、所要體驗的項目。例如,提起江南,大家想到水石相生的靈動;提起蒙古,大家想到一馬平川的曠野;提起西安,大家想到洗盡鉛華的滄桑。
因此,對鄉村旅遊文創產品的開發,不僅要考慮文化主題,更要考慮如何讓文創產品成為遊客旅途美好回憶的載體,比如,增加文創產品的實用性,將一些鄉土元素、特色標誌等融入文創產品,從而形成具有一定紀念(收藏)意義的產品。
芹壁村位於臺灣的馬祖外島,處於芹山與壁山之間而得名。有人稱它為東方地中海,以豐富的海洋文化及閩東花崗巖石屋建築聞名。
金銀花是馬祖的原生植物,2004年時,當時的芹壁村長在芹壁的山坡上廣植金銀花,曬乾後封裝成金銀花茶,熱衝、調製冰飲都很適合。後來,他們通過結合在地文化為「金銀花茶」製作出一套包裝,其中介紹當地景點與歷史的圖畫書「芹壁世紀圖」風格的畫冊別具特色。
另外,除了金銀花茶,芹壁早期以捕魚為業,蝦皮和海菜的出口讓它躍身為當時北竿最富有村落,將這兩樣物產製成蝦皮脆餅和芝麻海菜酥,並與金銀花茶一起作組合包裝。包裝設計結合芹壁村傳統文化特色,融入閩東花崗巖石屋元素,整體包裝獨具民族氣息。食物又是當地傳統美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對外宣傳作用。
臺灣花蓮縣富裡鄉位於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之間,青翠的山巒,藍天綠地阡陌相連,有著令人悸動的風情,號稱寶島最後一塊淨土。這裡所生產的稻米,特別香Q好吃,純淨、自然、零汙染是「喜田米」之所以會成為頂級米的關鍵。
喜田米的包裝真空透明,用最質樸、最原始的素材呈現出產品質感和內涵。讓消費者在關注產品的同時也被包裝深深吸引。每100顆米粒,只挑選20顆最大顆米粒來做頂級米。
喜田米以最精實的制米初衷強調現碾現做、透明真空、新鮮限量的包裝分享臺灣產地中最紮實的好口感!
日本的小山村四萬十市(Shimanto)位於四國高知縣,緊依著風景秀麗的四萬十川,這條河流清澈見底,被稱為「日本最後的清流」。居民運用當地的好水,發展了不少地方特產,如稻米、紅茶、香魚、水產藻類、好酒、慄子、柚子、冰淇淋等。由於所處的地方十分偏遠,如何將這些土特產、農作物銷售出去,成為當地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
高知縣的設計師梅原真先生在2002年提出:用刊載地方新聞的舊報紙做成購物袋來包裝土特產,這樣就能把許多當地的風土人情、地區特色隨著客戶以及這些舊報紙購物袋,傳播出去。
設計充滿巧思,不僅傳達了重視環境生態的理念,也把日本傳統的「摺紙」和「惜物」巧妙的連結在一起,引起了廣泛的報導和關注。這些舊報紙購物袋成為每位旅客帶回家的紀念品。
直到如今,用當地舊報紙做成購物袋的熱度仍持續發酵中,成為當地的特色。每年他們都會推出各種設計競賽,帶動全國各地一起貢獻用舊報紙回收做成紙袋的創意。
由舊報紙做成購物袋的創意,帶動了這個窮鄉僻壤的名聲,同時帶動了當地的土特產銷售,他們的舊報紙購物袋,更參加了由原研哉所策劃的主流設計展,甚至獲得了國際媒體的注目。
實際上,目前農村文創產業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仍舊存在產業結構雷同、思路單一、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因此需要根據資源稟賦差異,梳理清楚當地產業發展路徑,推動鄉村旅遊資源整合,進而促進文化創意與旅遊融合。並且要注重旅遊體驗品質,學習成功地區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因地制宜的找出自身恰當的發展路徑。